丹溪脈訣指掌
《丹溪脈訣指掌》,這是一部成書於清代末年(1910年),由劉吉人編撰的醫學著作。此書並非完全原創,而是以《脈訣指掌病式圖說》為基礎進行校正與補充而成,後來被收錄在《三三醫書》之中。其編撰目的旨在闡明脈學要義及其臨床應用。
全書結構分為上下兩卷。上卷著重於脈學的基礎理論,涵蓋了脈的源流、形態(如浮、沉、中)、部位(如寸口、關沖、尺澤,儘管其具體部位的論述可能與主流有所差異)、虛實、浮沉、長短、緩急、左右、陰陽以及基本的診法(如切脈、按脈、摸脈等總稱)等概念。這些內容構成了認識脈象、掌握脈診技巧的入門基礎。下卷則轉向脈學的臨床應用,論述如何通過脈診來辨別證候、指導治療以及判斷疾病的預後。這部分內容旨在將抽象的脈象理論轉化為具體的臨床實踐,體現了脈診作為診斷工具的實際意義。
這部書的特點在於它超越了純粹脈學的範疇,展現了劉氏廣泛的醫學視野。其論述並非僅限於脈診本身,而是巧妙地將脈學與中醫學的核心理論體系相結合,包括對經絡、臟腑功能的認識,對病理變化的分析,以及如何在診斷基礎上進行治療和判斷預後。它嘗試構建一個將脈診與其他醫學學科有機整合的系統,旨在使脈學的臨床應用更加科學、有效。
書中特別探討了脈與人體內外因素的關聯。例如,在辨析內傷病證時,詳細辨析了五臟與七情(或五志)的關係。它認為五臟受情志影響,會導致氣機變化,進而體現在氣口(寸口)的脈象上。書中闡述了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等情志如何影響特定的臟腑,並結合五行生剋制化的理論,說明情志過度會導致臟腑氣機紊亂,甚至出現「侮反受邪」的情況,即原本受克制的臟腑,在被侮辱者虛弱時,反而回頭剋制侮辱者。這種複雜的病機變化會反映在特定的脈象和氣口的不同部位。例如,怒傷肝,肝木侮脾土甚,導致脾土虛弱,則土之子金(肺)乘其肝木(子復母仇),最終肝脈反見澀脈(金脈),應於氣口左關。這種將情志、臟腑、五行互動、複雜病機與脈象和具體脈位聯繫起來的論述,構成了書中辨內傷脈的一大特色。這種理論雖較為複雜,但也體現了作者試圖深入解析情志致病機制的努力,以及將其精細對應到脈象變化的嘗試。
而在辨析外感六淫病證時,本書則突出了人迎脈的診斷價值。作者認為,外邪侵犯人體是從經絡而入,故應於人迎脈(通常指頸動脈)有所體現,並主張結合人迎脈與寸口脈的對比來判斷病邪的性質和傳變。書中列舉了不同外邪(如傷寒、傷濕、傷風等)侵犯特定經絡(如足太陰、足陽明、足少陰、足厥陰等,儘管其經絡與邪氣的搭配、以及經絡與寸口特定部位的搭配可能與傳統主流有所差異)時,人迎脈與寸口特定部位(如左尺、右關、左關等)脈象(如浮緊、澀細、弦浮等)的具體表現及相應臨床症狀。這種將人迎脈與寸口脈結合診斷外感的思路,雖然在《黃帝內經》中有所淵源(如寸口人迎盛衰的比較),但書中對具體脈位搭配的描述則顯得較為特殊,反映了其獨特的診法體系。它重視病邪從表入裡、由經絡傳變至臟腑的過程,並試圖通過人迎與寸口的脈象變化來捕捉這一動態過程。
書中也詳細描述了五臟之氣太過或不及時在脈象上的表現及其引起的病症,例如肝氣太過則脈實強,令人善怒;不及則脈微虛,令人胸痛等。這些內容豐富了脈診的維度,提醒醫者診脈時需結合臟腑的虛實變化以及季節氣候的影響(如四季常脈與變脈),強調了診脈需要多方面的因素綜合考量。
然而,正如書籍介紹中所指出的,《丹溪脈訣指掌》中也「夾有一些糟粕」,使得部分脈義「晦澀不清」。從提供的部分內容來看,一些脈位與臟腑經絡的配屬可能與傳統主流學說存在差異(例如書中將右寸配手陽明大腸脈、手太陰肺脈,右關配足陽明胃脈、足太陰脾脈,右尺配手少陽三焦脈、手厥陰胞絡脈,而左寸配手太陰小腸脈、手少陰心脈等,與常見的《素問.脈要精微論》寸關尺分候臟腑、以及後世寸口分候左右、上下有所不同),或者某些病機(如複雜的情志傳變)與脈象的連結過於繁瑣或獨特,甚至有些文字表述存在疏漏或訛誤,這可能正是造成「晦澀不清」的原因之一。這提示讀者在學習此書時,需要以批判性思維進行閱讀,仔細辨別真偽,並對照其他經典醫著進行比較研究,去蕪存菁。
總體而言,《丹溪脈訣指掌》作為一部晚清時期的脈學著作,繼承並發展了前人的脈診理論,嘗試構建一套將內傷七情、外感六淫、臟腑病變與脈象變化緊密結合的診斷體系。其對情志致病機制的深入探討和對人迎脈診在外感病中的應用探索,都展現了其獨特的學術視角。儘管存在一些需要辨析的內容,但它依然是研究中國脈學發展史和清末民初醫學思想的重要文獻之一,為後世醫家理解脈診在複雜病症中的應用提供了參考,體現了當時醫家在繼承與創新傳統醫學理論上的探索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