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學輯要

《脈學輯要》一書,乃日本江戶時代(相當於中國清朝中期)醫學家丹波元簡所著,成書於寬政七年(1795年)。此書在日本及中國醫學史上皆佔有重要地位,被視為一部深入探討並批判性地整理脈學理論的著作。丹波元簡以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對歷代脈學文獻進行了廣泛輯錄與審查,並結合其家傳及個人心得,編成此書,旨在釐清脈學中的謬誤,回歸診脈的本質。

本書共分三卷,結構清晰,層層深入。上卷為總論,奠定脈學的基礎概念;中卷詳細解析二十八種常見脈象的形象與診斷意義;下卷則專門討論婦人、小兒以及各種奇特怪異的脈象。

上卷總論中,丹波元簡開宗明義地闡述脈學的定義與重要性。他指出,脈學是研究脈象變化的學問,而脈象正是人體內部臟腑氣血運行狀態的外在表現。醫者通過仔細觀察脈象,能夠洞察人體的健康狀況、病邪性質、病位深淺以及氣血盛衰,從而為診斷和治療提供關鍵依據。他強調脈學「洵方技之切要,最所為難焉」,足見其對脈學複雜性與重要性的認識。

總論部分尤為引人注目的是丹波元簡對歷代脈學發展的梳理與批判。他坦承脈學起源於中國,後傳入日本並有所發展。然而,他對自王叔和以降的許多脈學著作提出了嚴厲批評,認為它們「支離散漫,殆無統紀」,許多內容不過是「因循陳編,綴緝成語」,甚至夾雜著「稽駁偽訣之誤」。

其批判的重點之一,在於寸關尺三部與五臟六腑的左右部位分配說。丹波元簡明確指出,《內經》和張仲景的著作中並無此類明文規定,僅有倉公偶有提及,但言辭曖昧。《難經》十八難雖論及三部九候,但並非以左右來分配十二經脈。他認為這種左右分配說始於王叔和,後經王太僕、楊玄操等人的奉行與闡釋而廣為流傳。然而,丹波元簡認為此說「諸家紛然,互為詆訟」,實屬「鑿空耳」,即毫無根據的臆測與編造。他舉例說明此說的不合理之處,如三焦有名無狀,難以用一部脈來候;小腸居於下焦,卻被分配到左寸與心互為表裡,於理不合。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丹波元簡高度推崇張仲景在《傷寒論》中對脈的論述。他指出,仲景論脈多言「三部」、「寸口」、「關上」、「尺中」、「尺寸」、「陰陽」,而鮮言左右分配。仲景所主的正是《難經》十八難所載的「三部上中下診候之法」,即寸部候上焦(頭、胸、皮毛),關部候中焦(腹、腰),尺部候下焦(少腹、足)。丹波元簡認為這才是符合「上以候上,下以候下」原理的正道,是醫家萬世師表仲景的範式。因此,他呼籲世醫應當遵從仲景之訓,診病時應以上中下三部對應人體上中下部的病變,而非拘泥於左右臟腑分配的繁瑣且無稽之談。這部分 critique 展現了他試圖撥亂反正,回歸古典醫籍原貌的學術立場。

中卷是本書的核心內容,對二十八種常見脈象進行了詳細的「形象分析」。丹波元簡在此卷中,逐一論述了浮、沉、遲、數、滑、澀、虛、實、洪、微、緊、緩、弦、大、小、促、結、代、長、短、濡、弱、散、細、伏、動、革、牢這二十八種脈的具體形態、觸感特點,並闡釋了它們在臨床上的診斷意義。

他在描述每一種脈象時,往往先引用古典醫籍(如《十八難》、《千金翼》等)或歷代名家(如滑伯仁、張介賓、張路玉等)的定義或描述,然後進行自己的分析或補充。這種方式既展現了他博採眾長的治學態度,也為讀者提供了多角度的理解。

以「浮脈」為例,他引用《十八難》的「脈在肉上行」,滑伯仁的「按之不足,輕舉有餘」,張介賓的「浮而有力有神為陽有餘,浮而無力空豁為陰不足」,張路玉的「下指即顯浮象,按之稍減而不空」等說法,綜合描述了浮脈的特點。接著,他深入探討了浮脈的主病,指出其通常應於「經絡肌表」,多見於外感邪氣。但他也提醒要注意浮脈的有力無力、兼脈以及病程長短,區分真假,例如久病見浮可能是中氣虧乏不能固守的虛象。他還列舉了多種雜病中可能出現浮脈的情況,並結合《內經》、《傷寒論》的例子進行辨析,展現了脈象診斷的複雜性與靈活性。

再以「芤脈」為例,丹波元簡的分析尤為精彩,體現了他批判性繼承的精神。他首先列舉了王士亨、張三錫、劉三點、張介賓等人對芤脈的描述,如「浮而大,於指面之下中斷」、「如蔥管」、「浮而按之無力」、「浮大中空」等。然而,他接著引用張仲景《傷寒論》中關於芤脈的多處論述,如「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為本虛」、「脈浮而芤,浮為陽,芤為陰」、「趺陽脈浮而芤,浮者衛氣衰,芤者營氣傷」。通過對仲景原文的分析,丹波元簡得出結論:仲景所謂的芤脈,其義乃是「浮而無根之謂」,即脈氣虛浮不實,而非像蔥管那樣中間物理性中空的具體形態。他認為前人描述的「按之中央空為兩條者」,更可能是「雙弦之脈」,與瘕聚相關。他甚至引用其師菊潭翁「從來不見芤脈」的說法,暗示這種物理性中空描述的芤脈極為罕見或根本是誤解。這種基於經典文本的考證和對流行觀點的質疑,是本書學術價值的重要體現。

通過這些詳細的脈象分析,丹波元簡不僅提供了學習和辨識各種脈象的具體方法,更重要的是,他傳達了一種診脈的思維方式:應當全面體察脈的形態、節律、力度、兼脈等,並結合病人的具體證候,辨析其所代表的病理變化(陰陽、表裡、虛實、寒熱),而不是簡單地將某一種脈象與某一種具體病症劃等號(如他批評的「遲脈為腹痛為嘔吐,微脈為白帶為淋瀝之類」)。這種強調辨證論脈、活用脈診的思想,正是中醫診法的精髓。

下卷則將脈診的應用範圍拓展至特定人群和特殊情況。此卷列述了婦人、小兒的脈象特點及診斷要點,並討論了各種所謂的「怪脈」。婦人與小兒的生理病理有其特殊性,其脈象表現與成人有所不同,例如婦人有經、帶、胎、產的生理變化,小兒臟氣清靈而嬌弱,脈象往往疾而數。丹波元簡針對這些特殊群體的脈診進行了論述,提醒醫者需考慮其獨特性。而「諸怪脈」則可能指那些形態極其異常、提示病情危重或預後不良的脈象。雖然具體內容在此未展開,但可推知丹波元簡應是對這些特殊或危險脈象進行了歸納和分析,以幫助醫者識別潛在的危機。這部分內容使得本書的脈學體系更加完整和實用。

總體而言,《脈學輯要》是一部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脈學著作。丹波元簡以其淵博的學識和批判性的思維,對傳統脈學進行了系統性的整理與革新。他敢於質疑流傳已久的謬誤(特別是左右臟腑分配說),力主回歸《難經》、《傷寒論》等經典所載的脈診原則,即以寸關尺三部對應上中下三焦病變。他在解析具體脈象時,不僅提供詳細的描述,更注重結合臨床意義進行辨析,尤其是通過對張仲景原文的深入解讀來闡明某些脈象的本義,例如對芤脈「浮而無根」的詮釋,堪稱經典。

本書的「輯要」體例,匯聚了歷代名家之說,但也經過作者的甄選與辨析,而非簡單堆砌。他「芟套爛之蕪,匯眾說之粹」,力求提煉脈學的精髓。雖然丹波元簡自謙未能完全領悟「心中指下之玄理」,如秦醫診晉侯、淳于察才人般出神入化,但他通過此書為讀者提供了一條基於古典、嚴謹務實的脈診學習之路。

丹波元簡在序言中引用許參軍「脈之候,幽而難明,心之所得,口不能述」之語,再次強調了脈學的深奧與親身體悟的重要性。他編寫此書,正是希望「於心中指下之玄理,或有攸發悟也」,幫助讀者更好地掌握判斷陰陽表裡、診斷虛實寒熱的關鍵所在。

《脈學輯要》的問世,不僅在日本醫學界產生影響,其清刻本的流傳也表明它在中國醫學界得到了認可和重視。這部著作以其對經典的回歸、對謬誤的批判以及系統清晰的論述,為後世學習和研究脈學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至今仍具有重要的閱讀和研究價值。它提醒醫者,脈診絕非孤立的技巧,而是需要深厚的理論基礎、豐富的臨床經驗以及嚴謹的辨證思維相結合的藝術。


卷上 (1)

卷上 (2)

卷上 (3)

卷上 (4)

卷上 (5)

卷上 (6)

卷上 (7)

卷上 (8)

卷中 (1)

卷中 (2)

卷中 (3)

卷中 (4)

卷中 (5)

卷中 (6)

卷中 (7)

卷中 (8)

卷中 (9)

卷中 (10)

卷中 (11)

卷中 (12)

卷中 (13)

卷中 (14)

卷中 (15)

卷下 (1)

卷下 (2)

卷下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