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學輯要》~ 卷上 (1)
卷上 (1)
1. 卷上
2. 總說
朱奉議曰:「凡初下指,先以中指端,按得關位。掌後高骨為關,乃齊下前後二指,為三部脈。前指寸口也,後指尺部也。若人臂長,乃疏下指;臂短則密下指。」(活人書)
汪石山曰:「揣得高骨,厭中指於高骨,以定關位,然後下前後兩指,以取尺寸。不必拘一寸九分之說也。」(脈訣刊誤附錄)
案:二說原於《脈經·分別三關境界脈候篇》。
楊仁齋曰:「凡三部之脈,大約一寸九分。人之長者,僅加之;而中人以下,多不及此分寸也。究其精微,關之部位,其肌肉隱隱而高,中取其關,而上下分之。則人雖長短不侔,而三部之分,亦隨其長短而自定矣。是必先按寸口,次及於關,又次及尺。每部下指,初則浮按消息之;次則中按消息之;又次則沉按消息之。浮以診其腑,沉以診其臟,中以診其胃氣。於是舉指而上,復隱指而下,又復拶相進退,而消息之。心領意會,十得八九,然後三指齊按,候其前後往來,接續間斷何如耳。」(察脈真經)
徐春甫曰:「脈有三部,曰寸、曰關、曰尺。寸部法天,關部法人,尺部法地。寸部,候上自胸心肺咽喉頭目之有疾也;關部,候中自胸膈以下,至小腹之有疾也。脾胃肝膽,皆在中也;尺部,候下自少腹腰腎膝胻足之有疾也。大腸小腸膀胱,皆在下也。皆《內經》所謂上以候上,下以候下,而理勢之所不容間也。其候豈不易驗哉!」(古今醫統)
案:此《十八難》三部上中下診候之法也。蓋考《內經》,有寸口氣口之名,而無並關尺為三部之義;《難經》昉立關尺之目,而無左右府藏分配之說。其有左右府藏分配之說,始於王叔和焉。 《十八難》所謂「三部四經」,未必以左右定十二經之謂,只其言太簡,不可解了。故左右部位挨配之說,諸家紛然,互為詆訟,要之鑿空耳。三焦者,有名無狀,所隸甚廣,豈有以一寸部候之之理乎?小腸居下焦,假令與心為表裡,豈有屬諸寸位、候於上部之理乎?「三部四經」全可解了,其言如此,不可以為準也。 《脈要精微論》「尺內兩傍,季脅也」一節,乃循尺膚之法。注家遂取《難經》寸關尺之部位,及「三部四經」之義,並用叔和左右分配之說以解釋之。後賢奉為診家之樞要,亦何不思之甚也!矧左為人迎,右為氣口之類,率皆無稽之談,不可憑也。 詳《傷寒論》言脈者,曰三部;曰寸口;曰關上;曰尺中;曰尺寸;曰陰陽,未有言左右者,乃與《難經》三部上中下診候之法符矣。夫仲景為醫家萬世之師表,孰不遵依其訓乎? 王叔和於《分別三關境界脈候篇》則云:「寸主射上焦,出頭及皮毛竟手;關主射中焦,腹及腰;尺主射下焦,少腹及足。」此叔和別發一義者,乃《十八難》三部診法,而仲景所主也。今診病者,上部有疾,應見於寸口;中部有疾,應見於關上。
白話文:
總說
朱奉議說,凡是開始把手指放在病人手腕上診脈時,要先用中指指尖按住「關」的位置。「關」的位置在手掌後方高起的骨頭處。確定「關」的位置後,再把食指和無名指放在「關」的前後,這樣就形成診脈的三個部位。食指所在的位置是「寸口」,無名指所在的位置是「尺部」。如果病人的手臂較長,手指可以稍微放得疏一點;如果手臂較短,手指就放得密一點。(出自《活人書》)
汪石山說,先用手摸到手腕高起的骨頭,用中指按在這個高骨上,來確定「關」的位置,然後再把食指和無名指放在「關」的前後,來診察「寸」和「尺」的脈象。不必拘泥於一寸九分的說法。(出自《脈訣刊誤附錄》)
以上兩種說法,都源於《脈經》中分別描述三個部位脈象的章節。
楊仁齋說,一般來說,三個脈部大約一寸九分長。手臂長的人,可以稍微長一點,而中等身材或以下的人,大多不到這個長度。仔細探究其中的奧妙,會發現「關」的位置肌肉微微隆起,取其中心點作為「關」,然後在其上下劃分出「寸」和「尺」。這樣一來,即使人們身材高矮不同,「三部」的劃分也會隨著其長短而自然確定。因此,必須先按「寸口」,再按到「關」,最後按到「尺」。每個部位下指時,先輕輕地按,體會脈的浮沉。然後稍微用力按,再體會脈的浮沉。最後再用力按,體會脈的浮沉。「浮」按可以診斷腑的疾病,「沉」按可以診斷臟的疾病,「中」按可以診斷胃氣的情況。接著,把手指抬起,再放下去,反覆按揉,細細體會。只要用心領會,就能掌握個八九不離十。然後三個手指同時按下,觀察脈搏的來去、連貫或間斷的情況。(出自《察脈真經》)
徐春甫說,脈有三個部位,分別是「寸」、「關」、「尺」。「寸部」象徵天,主掌上部,可以診斷胸、心、肺、咽喉、頭目等部位的疾病。「關部」象徵人,主掌中部,可以診斷胸膈以下至小腹的疾病,脾、胃、肝、膽等都屬於這個部位。「尺部」象徵地,主掌下部,可以診斷少腹、腰、腎、膝、腳踝、足等部位的疾病,大腸、小腸、膀胱都屬於這個部位。這些都符合《內經》所說的「上以候上,下以候下」的道理,其中的道理不容混淆,診斷起來自然容易。(出自《古今醫統》)
這其實就是《難經》第十八難提到的「三部上中下」的診脈方法。考察《內經》,有提到「寸口」、「氣口」的名稱,但沒有將「關」、「尺」並列為三部的說法。《難經》首次提出了「關」、「尺」的說法,但沒有提到左右手分配臟腑的說法。左右手分配臟腑的說法,是從王叔和開始的。《難經》提到的「三部四經」,不一定是以左右手來對應十二經脈,只是說得太簡略,無法完全理解。因此,各家對左右手部位的分配有許多不同的說法,互相攻擊,其實都屬於穿鑿附會。「三焦」只是個概念,沒有具體形態,所管範圍非常廣,怎麼可以用一個「寸部」來涵蓋?小腸屬於下焦,假設和小腸相表裡的心屬「寸位」,把它放在上部診斷,不符合道理。「三部四經」的說法,到此就可以理解,不能把它當成標準。像是《脈要精微論》提到「尺內兩旁」指的是季脅,這是在描述沿著「尺」的皮膚診脈的方法。後世的注家引用《難經》「寸關尺」的部位,以及「三部四經」的道理,再加上王叔和左右手分配的說法來解釋,後來的醫生奉為診脈的要領,卻沒有深入思考。至於像是「左手是人迎,右手是氣口」等說法,更是沒有根據的謬論,不可採信。仔細研讀《傷寒論》中關於脈象的描述,提到「三部」、「寸口」、「關上」、「尺中」、「尺寸」、「陰陽」,但沒有提到左右手,這和《難經》中「三部上中下」的診脈方法一致。
仲景是醫學界的萬世師表,大家都應該遵循他的教誨。王叔和在《分別三關境界脈候篇》中說:「寸」主上焦,對應頭部和皮毛直到手部;「關」主中焦,對應腹部和腰部;「尺」主下焦,對應少腹和足部。這是王叔和的另一種詮釋,也是《難經》中關於「三部」的診法,更是仲景所主張的。現在診斷疾病時,上部有病,應該在「寸口」上看到脈象變化;中部有病,應該在「關上」看到脈象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