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簡

《脈學輯要》~ 序

回本書目錄

1.

夫判陰陽表裡於點按,斷寒熱虛實於分寸,洵方技之切要,最所為難焉。故曰:脈者,醫之大業也。今夫醫士,孰不日診百病,月處千方,而方其診病者,訊脈象如何?浮沉數遲大小之外,鮮識別者。況於洪大軟弱牢革之差,茫不能答。或一狀而眾醫異名,或殊形而混為同候,此其故何也?

蓋嘗究之,從前脈書,叔和而降,支離散漫,殆無統紀。如元明數家,乃不過因循陳編,綴緝成語,一二稽駁偽訣之誤也。寸關尺三部,配五藏六府,《內經》仲景,未有明文。倉公雖間及此,其言曖昧。特十八難所論三部九候,誠診家之大經大法也。然迨至叔和,始立左心小腸肝膽腎,

右肺大腸脾胃命門之說。王太僕、楊玄操,遂奉之以釋經文。繁此以還,部位配當之論,各家異義,是非掊擊,動輒累數百言,可謂蛋中尋骨矣。如其遲脈為腹痛為嘔吐,微脈為白帶為淋瀝之類,靡不書而載。此皆不徒無益於診法,抑乖理迷人之甚也。何則?已有此證,當診其脈,

以察其陰陽表裡,虛實寒熱,而為之處措,安可以萬變之證,預隸之於脈乎?嗚呼!謬悠迂拘之說,未有能排斥而甄綜者,宜世醫之不講斯學也。簡不猜譾劣,竊原本聖賢之遠旨,纂輯諸家之要言,家庭所受,膚見所得,系之於後,編為一書,名曰《脈學輯要》。首以總說,次以各脈形象,

又次以婦人小兒,及怪脈,以昭於及門,芟套爛之蕪,匯眾說之粹。雖未能如秦醫診晉侯,淳于察才人,於心中指下之玄理,或有攸發悟也,則判陰陽表裡,斷虛實寒熱者,正在於斯耶?許參軍有言曰:脈之候,幽而難明,心之所得,口不能述,其以難為易,固存乎其人哉。

寬政七年乙卯歲春正月二十七日 丹波元簡 書。

白話文:

[序]

在中醫學中,藉由手指的輕按重壓,就能判斷出疾病的陰陽表裡;透過脈搏的微細變化,就能辨別寒熱虛實,這正是醫術中最關鍵且困難的部分。因此,有人說,脈診是醫生最重要的技能。然而,現在的醫生們,即使每天診治上百位病人,每月開出上千種藥方,但在診斷疾病時,當問及脈象如何時,除了浮、沉、數、遲、大、小等基本脈象外,很少有人能夠進一步分辨。更不用說對於洪大、軟弱、牢、革等脈象的差異,他們往往無法回答。或者同樣的症狀,卻有不同的命名;或者不同的病症,卻被視為同一候應,這是為什麼呢?

仔細探究發現,從前的脈診書籍,自叔和以後,大多支離破碎,缺乏系統整理。如元、明兩代的幾本脈診書,只是沿襲舊作,拼湊成冊,對於一些錯誤的脈診訣竅,也沒有進行考據與糾正。如寸、關、尺三個脈診部位,對應五臟六腑的理論,在《黃帝內經》和張仲景的著作中,並無明確記載。雖然倉公曾提到過這個理論,但其描述模糊不清。直到叔和,才確立了左手心、小腸、肝、膽、腎,右手肺、大腸、脾胃、命門的說法。隨後,王冰和楊玄操等人,開始以此解釋經典文獻。自此之後,對於脈診部位與臟腑對應的討論,各家觀點不同,爭論不休,往往洋洋灑灑數百言,實在是雞蛋裡挑骨頭。如遲脈代表腹痛或嘔吐,微脈代表白帶或尿頻等,這些都已被書寫記錄,但對於脈診並無實際幫助,反而可能誤導他人。因為,如果病人已出現某種症狀,醫生應該診斷其脈象,判斷陰陽表裡、虛實寒熱,再進行治療,怎能預先將各種症狀歸屬於某種脈象呢?唉,這些荒謬、迂腐的理論,至今仍無人能排除,也無人能綜合整理,難怪世人對此學問不加研究。

我不敢自稱高明,但深感責任重大,於是決定遵循聖賢的教導,蒐集各家的重要觀點,加上自己從家傳及個人經驗中獲得的知識,編寫成一本書,名為《脈學輯要》。首先介紹總體理論,再分別講解各種脈象,最後介紹婦女、兒童以及特殊脈象。本書力求去蕪存菁,匯集眾家之長,雖然無法達到秦國醫生診治晉侯、淳于意診察才人的境界,但或許能讓讀者有所啟發。若能通過本書,讓人們學會判斷陰陽表裡、辨別虛實寒熱,那我的目的就達到了。許參軍曾說:「脈診的奧祕,深奧難解,心中所悟,口難言表。能否化難為易,全看個人修為。」

此書寫於寬政七年(1795年)乙卯歲春正月二十七日,作者為丹波元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