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學輯要》~ 序
序
1. 序
夫判陰陽表裡於點按。斷寒熱虛實於分寸。洵方技之切要。最所為難焉。故曰脈者醫之大業也。今夫醫士。孰不日診百病。月處千方。而方其診病者。訊脈象如何。浮沉數遲大小之外。鮮識別者。況於洪大軟弱牢革之差。茫不能答。或一狀而眾醫異名。或殊形而混為同候。此其故何也。
白話文:
診斷疾病的精要,在於通過按壓穴位來判斷陰陽表裡的虛實,通過脈搏長短來分辨寒熱虛實。這是醫術中最關鍵的部分,也是最難掌握的。所以說,脈象是醫生的首要任務。如今的醫生,哪個不每天看病,每月開出上千個藥方。但是,他們在診病時,除了詢問脈象的浮沉、數遲、大小之外,很少有人能辨別出更細微的差異。更別說洪大、軟弱、牢革這些不同脈象的區別,他們更是茫然不知。有的時候,同樣一個脈象,不同的醫生卻會給出不同的診斷;或者,不同的脈象卻被混淆為相同的類型。這是為什麼呢?
蓋嘗究之。從前脈書。叔和而降。支離散漫。殆無統紀。如元明數家。乃不過因循陳編。綴緝成語。一二稽駁偽訣之誤也。寸關尺三部。配五藏六府。內經仲景。未有明文。倉公雖間及此。其言曖昧。特十八難所論。三部九候。誠診家之大經大法也。然迨至叔和。始立左心小腸肝膽腎。
白話文:
我曾經深入研究過古代的脈書。從叔和之後,脈書開始支離破碎,雜亂無章,幾乎沒有系統性。像元代和明代的一些醫家,只是沿襲舊作,拼湊成語,偶爾糾正一些偽訣的錯誤。寸關尺這三個部位,對應著五臟六腑。在《內經》和仲景的著作中,還沒有明確的說明。雖然倉公偶爾提到這些,但他的話語模棱兩可。直到叔和才開始確定左心小腸、肝膽腎脈。
右肺大腸脾胃命門之說。王太僕。楊玄操。遂奉之以釋經文。繁此以還。部位配當之論。各家異義。是非掊擊。動輒累數百言。可謂蛋中尋骨矣。如其遲脈為腹痛為嘔吐。微脈為白帶為淋瀝之類。靡不書而載。此皆不徒無益於診法。抑乖理迷人之甚也。何則。已有此證。當診其脈。
白話文:
王太僕和楊玄操根據「右肺大腸脾胃命門」的說法,用來解釋經典的醫書。從此以後,各家學說對於身體部位的對應都有不同的意見,爭論不休,動輒寫了幾百字。簡直就像在雞蛋裡找骨頭一樣。比如說,脈搏遲緩是因為腹痛或嘔吐,脈搏微弱是因為白帶或淋漓等類似的症狀,這些都被記錄了下來。這些不僅對診斷方法沒有幫助,反而會混淆視聽,誤導他人。因為如果已經有這些症狀了,應該根據脈象來診斷。
以察其陰陽表裡。虛實寒熱。而為之處措。安可以萬變之證。預隸之於脈乎。嗚呼。謬悠迂拘之說。未有能排斥而甄綜者。宜世醫之不講斯學也。簡不猜譾劣。竊原本聖賢之遠旨。纂輯諸家之要言。家庭所受。膚見所得。系之於後。編為一書。名曰脈學輯要。首以總說。次以各脈形象。
白話文:
透過觀察脈象,可以瞭解病人的陰陽、表裡、虛實、寒熱,進而制定治療方針。怎麼可以只根據脈象的千變萬化,就預先判定病情呢?唉!這些荒謬、迂腐拘泥的說法,一直沒有人能加以駁斥和整理。難怪世上的醫生不重視這門學問。我簡要地歸納前人的錯誤,並遵循聖賢的遠大旨意,纂集諸家的重要言論,加上我個人的心得體會,寫成這本書,名為《脈學輯要》。首先是總說,其次是各脈象的形狀。
又次以婦人小兒。及怪脈。以昭於及門。芟套爛之蕪。匯眾說之粹。雖未能如秦醫診晉侯。淳于察才人。於心中指下之玄理。或有攸發悟也。則判陰陽表裡。斷虛實寒熱者。正在於斯耶。許參軍有言曰。脈之候。幽而難明。心之所得。口不能述。其以難為易。固存乎其人哉。
寬政七年乙卯歲春正月二十有七日丹波元簡書。
白話文:
然後用於婦女兒童,以及奇特的脈象,以讓門下弟子瞭解。清除雜亂無章的說法,彙集眾說中的精華。雖然不能像秦醫診治晉侯,淳于意察看女子的才能,在心中、指下領悟到玄妙的道理,但或許會有自己獨特的心得。如果想分辨出陰陽表裡,斷定虛實寒熱,就在於此。許參軍說過,脈象的變化,深奧難懂。心中有所得,口卻難以描述。把困難變成容易,完全在於施術者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