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學輯要》~ 卷上 (4)
卷上 (4)
1. 總說
何夢瑤曰。四時之升降動靜。發斂伸縮。相為對待者也。極於二至。平於二分。故脈子月極沉。午月極浮。至卯酉而平。觀經文謂秋脈中衡。又謂夏脈在膚。秋脈下膚。冬脈在骨。則秋之不當以浮可言可知也。特以肺位至高。其脈浮。秋金配肺。故示言浮耳。夫秋初之脈。仍帶夏象。
言浮猶可。若於酉戌之月。仍求浮脈。不亦惑乎。夫於春言長滑。則於秋言短澀可知。於冬言沉實。則於夏言浮虛可知。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是在讀者之領會耳。(醫碥)
案平脈不一。所謂不緩不急。不澀不滑。不長不短。不低不昂。不縱不橫。此形象之平也。一息五至。息數之平也。弦洪毛石。四時之平也。而人之稟賦不同。脈亦不一其形。此乃稟受之平也。吾家君有平脈考一書。嘗詳及此云。
董西園曰。脈者血之府也。血充脈中。緣氣流行。肢體百骸。無所不到。故為氣血之先機。憑此可以察氣血之盛衰。疾病未形。脈先昭著。故云先機。所謂脈者。即經脈也。若專以經為脈。則反遺言氣血。但言血則遺氣。但言氣則遺血。故以脈明之。凡邪正虛實寒熱。憑此可推而得焉。(醫級)
又曰。瘦者肌肉薄。其脈輕手可得。應如浮狀。肥者肌肉豐。其脈重按乃見。當如沉類。反者必病。浮大動數滑。陽也。人無疾病。六部見此。謂之六陽脈。非病脈也。其人稟氣必厚。多陽少陰。病則多火。沉弱澀弦微。陰也。人無所苦。六部皆然。謂之六陰脈。其人稟氣清平。多陰少陽。病則多寒。但六陰六陽之脈。不多見。偏見而不全見者。多有之。
吳幼清曰。五臟六腑之經。分布手與足。凡十二脈。魚際下寸內九分。尺內七分者。手太陰肺經之一脈也。醫者於左右寸關尺。輒名之曰此心脈。此脾脈。此肝脈。此腎脈。非也。手三部皆肺藏。而分其部位。以候他藏之氣焉耳。其說見於素問脈要精微論。而其所以然之故。
則秦越人八十一難之首章發明至矣。是何也。脈者血之流派。氣使然也。肺居五藏之上。氣所出入之門戶也。脈行始肺終肝。而復會於肺。故其經穴。名曰氣口。而為脈之大會。一身之氣。必於是占焉。(吳文定公集贈邵志可序)
何夢瑤曰。脈之形體。長而圓。如以水貫蔥葉中。有長有短。有大有小。有虛有實。有緩有急。脈之行動。如以氣鼓蔥葉中之水。使之流動也。有浮有沉。有遲有數。有澀有滑。
柳貫曰。古以動數候脈。是吃緊語。須候五十動。乃知五藏缺失。今人指到腕骨。即云見了。夫五十動。豈彈指間事耶。故學者當診脈問證。聽聲觀色。斯備四診而無失。(道傳集○瀕湖脈學引)
汪石山曰。脈經云。浮為風。為虛。為氣。為嘔。為厥。為痞。為脹。為滿不食。為熱。為內結等類。所主不一。數十餘病。假使診得浮脈。彼將斷其為何病耶。苟不兼之以望聞問。而欲的知其為何病。吾謂戛戛乎其難矣。古人以切。居望聞問之後。則是望聞問之間。已得其病情。
白話文:
總論
何夢瑤說:四季的氣機升降、動靜、發散和收斂,都是相對應的。它們在冬至和夏至達到極點,在春分和秋分達到平衡。所以,脈象在農曆十一月(子月)時最沉,在農曆五月(午月)時最浮,到了春分和秋分時則趨於平和。觀察經典的論述,秋天的脈象是平和的,又說夏天的脈象在皮膚表面,秋天的脈象在皮膚之下,冬天的脈象則沉在骨頭裡,由此可知,秋天的脈象不應該用浮脈來形容。之所以說秋天的脈象浮,是因為肺的位置最高,它的脈象就偏浮,而秋天對應五行中的金,而金對應肺,所以才說脈象浮而已。其實,秋季初期的脈象,仍然帶有夏季的特徵,說脈象浮還可以,但如果到了農曆八月(酉月)和九月(戌月),還去追求浮脈,那不是很迷惑嗎?春天說脈象弦長而滑,那麼秋天就應該是短而澀,冬天說脈象沉而實,那麼夏天就應該是浮而虛。書本無法完全表達,文字也無法完全傳達,這就需要讀者自己去領悟。
關於平脈,並不只有一種。所謂不緩不急、不澀不滑、不長不短、不高不低、不縱不橫,這是形容脈象的平和。一息五至,是脈搏次數的平和。弦、洪、毛、石,是四季脈象的平和。然而,每個人的體質不同,脈象也各不相同,這是稟賦所決定的平和。我的父親有本《平脈考》的書,曾詳細地論述過這些。
董西園說:脈是血液的府邸,血液充滿在脈中,藉由氣的運行而流動,到達全身各處,所以脈是氣血運行的關鍵。憑藉脈象,可以觀察氣血的盛衰。疾病還沒顯現,脈象就先有徵兆,所以說脈是先機。所謂的脈,也就是經脈。如果只把經脈當作脈,就會忽略氣血;只說血就會忽略氣,只說氣就會忽略血。所以用脈來闡明。凡是邪正、虛實、寒熱等情況,都可以從脈象中推測得知。
他又說:瘦的人肌肉薄,脈象輕輕一摸就可感覺到,應該像浮脈的樣子;肥胖的人肌肉豐厚,脈象需要用力按壓才能感覺到,應該像沉脈的樣子。如果相反,就表示有病。浮、大、動、數、滑,這些都是陽脈的特徵。如果沒有疾病,六個部位的脈象都是這樣,就稱為六陽脈,並不是病脈,而是表示這個人稟賦氣血充沛,陽氣多而陰氣少,容易有火氣。沉、弱、澀、弦、微,這些都是陰脈的特徵。如果沒有任何不適,六個部位的脈象都是這樣,就稱為六陰脈,表示這個人稟賦氣血平和,陰氣多而陽氣少,容易有寒氣。但是,六陰六陽的脈象不常見,多數是偏向某一方,而不是全部都有。
吳幼清說:五臟六腑的經脈,分佈在手和足部,共有十二條經脈。從魚際下寸內九分到尺內七分,是手太陰肺經的脈象。醫生在左右寸、關、尺部位,就隨意稱呼為心脈、脾脈、肝脈、腎脈,是不對的。手部的三個部位都屬於肺,只是通過這些部位來觀察其他臟腑的氣機罷了。這種說法見於《素問·脈要精微論》,而其原因,秦越人的《八十一難》的首章已經闡明得很清楚了。這是因為,脈是血液流動的通道,氣是推動血液運行的動力。肺居於五臟之上,是氣的出口和入口。脈的運行從肺開始,到肝結束,然後又回到肺。所以,肺的經穴稱為「氣口」,是脈氣匯聚的地方,全身的氣機都可以在這裡觀察到。
何夢瑤說:脈的形狀,長而圓,就像用水貫穿蔥葉中一樣。有長有短、有大有小、有虛有實、有緩有急。脈的動態,就像用氣吹動蔥葉中的水,使其流動一樣。有浮有沉、有遲有數、有澀有滑。
柳貫說:古人以脈搏跳動的次數來觀察脈象,這是很重要的。必須要數到五十次跳動,才能知道五臟的缺失。現在的人,手指一碰到腕骨,就說已經診到脈了。數五十次脈搏跳動,豈是彈指之間就可以完成的呢?所以,學習醫術的人,應當診脈、問病情、聽聲音、看氣色,這樣才能具備四診,而不會有所缺失。
汪石山說:《脈經》說:浮脈主風、虛、氣、嘔吐、厥逆、痞塊、脹滿不食、發熱、內結等等,所主治的疾病不一,多達數十種。如果診到浮脈,你要怎麼判斷是哪種病呢?如果不結合望、聞、問來診斷,就想準確判斷是什麼病,我認為這非常困難。古人把切脈放在望、聞、問之後,說明在望、聞、問的過程中,已經對病情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