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學輯要》~ 卷中 (3)
卷中 (3)
1. 弦
王叔和曰。弦脈。如張弓弦。(出脈經注)
嚴三點曰。弦。如箏弦。長過指而有力。
王文潔曰。弦。一條而來。按之不移。舉之應手,端直,弦曰弦。(脈訣圖注評林)
李中梓曰。素問云。端直以長。(玉機真藏)叔和云。如張弓弦。巢氏云。按之不移。綽綽如按琴瑟弦。同父云。從中直過。挺然指下。諸家之論弦脈。可謂深切著明矣。
高鼓峰曰。弦如弓弦之弦。按之勒指。胃氣將絕。五藏無土。木氣太甚。即真藏脈。凡病脈見之即凶。(已任編)
吳山甫曰。雙弦者。脈來如引二線也。為肝實。為痛。若單弦。只一線耳。
徐忠可曰。有一手兩條脈。亦曰雙弦。此乃元氣不壯之人。往往多見此脈。亦屬虛。適愚概溫補中氣。兼化痰。應手而愈。(金匱要略論注)
黃韞兮曰。脈經謂弦脈舉之無有。按瘧脈有浮弦者。未嘗舉之有無也。經曰。瘧皆生於風。惟生於風。故其脈浮弦。且頭疼如破也。即脈經傷寒條中。亦有陽明中風脈弦浮之語。則所謂弦脈舉之無有。疑其誤也。(脈確)
案弦脈大要有三。有邪在少陽者。(瘧邪亦在少陽。故金匱云。瘧脈自弦。)有血氣收斂。筋脈拘急者。(腹痛。脅痛。痃氣疝瘕。故多兼見弦脈。)有胃氣衰敗。木邪乘土者。(虛勞多見弦細數是)辨脈。弦為陰。脈訣。弦為陽。並非也。又案張路玉曰。寸弦尺弦。以證病氣之升沉。
夫弦可亙三部而診得之。豈有寸弦而關尺見他脈。尺弦而寸關見他脈之理乎。故今不取也。
白話文:
王叔和說,弦脈就像拉緊的弓弦一樣(出自《脈經》註解)。
嚴三點解釋,弦脈猶如箏的弦,超過手指長度且有力。
王文潔描述,弦脈一條直線而來,按下不會移動,抬手時會清楚感受到,就像琴絃一樣直(出自《脈訣圖注評林》)。
李中梓引用《素問》中的描述,稱之為端直而長,王叔和形容為如張開的弓弦,巢氏則認為按下去不會移動,像琴瑟的弦一樣,同父認為它從中間直過,挺立在手指下。各家對弦脈的描述可謂深入而明確。
高鼓峯表示,弦脈就像弓弦,按下去會勒住手指,這代表胃氣將盡,五臟缺乏土氣,木氣過盛,即是真藏脈,當疾病出現這種脈象時,就是凶兆(出自《已任編》)。
吳山甫說,雙弦脈就像拉兩根線,這通常是肝臟問題,會引起疼痛;若是單弦脈,就只有一根線。
徐忠可指出,有些人一手上有兩條脈,也叫雙弦脈,這通常發生在元氣不足的人身上,這種脈象屬於虛弱,他常用溫補中氣的方法,同時化痰,就能迅速改善(出自《金匱要略論注》)。
黃韞兮表示,《脈經》提到弦脈在輕按時不會出現,但有些瘧疾的脈象卻是浮弦,並不一定在輕按時不會出現。《脈經》在描述傷寒條目中也有陽明中風脈弦浮的描述,所以「弦脈在輕按時不會出現」的說法可能有誤(出自《脈確》)。
總結來說,弦脈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邪氣在少陽經絡;二是血氣收斂,筋脈緊繃;三是胃氣衰弱,木氣侵犯土氣。辨別脈象時,弦脈屬陰,但脈訣中卻說弦脈屬陽,這是錯誤的。另外,張路玉認為,寸脈和尺脈的弦象可以判斷病氣的上升或下降。
弦脈可以在三部脈都診察到,不可能只有寸脈弦,關脈和尺脈卻是其他脈象,或者只有尺脈弦,寸脈和關脈卻是其他脈象,因此我們不採納這種說法。
2. 緊
王叔和曰。緊脈,數如切繩狀。(一曰。如轉索之無常。○案一曰見辨脈法。)
案緊之一脈,古今脈書,無得其要領者。皆謂與弦相似。予家君嘗曰:素問、仲景,所謂緊脈,必非如諸家所說也。蓋緊,即不散也。謂其廣有界限,而脈與肉劃然分明也。寒主收引,脈道為之緊束,而不敢開散渙漫。故傷寒見此脈也,乃不似弦脈之弦絙三關,端直挺長也。
矧於數脈之呼吸六七至,無彷彿也。如轉索,如切繩,戴氏輩雖巧作之解,而不知轉索切繩,原是謬說。按金匱曰:脈緊如轉索無常者,有宿食。(脈經,作左右無常。)此謂其脈緊,而且左右夭矯,如轉索無常者,有宿食之候也。非謂緊脈,即其狀如轉索無常也。叔和乃誤讀此條。
於辨脈法則云:脈緊者,如轉索無常也,亦何不思之甚也。而更又生一說,於脈經則云:數如切繩狀,去緊之義益遠矣。後世諸家,率祖述叔和,故盡不可從也。嗚呼,緊脈之義,從前模糊,幸賴家君之剖析,得闡發古賢之本旨,孰不遵守乎哉。(傷寒例云:脈至如轉索者,
其日死。緊脈,豈盡死脈乎。)
案孫光裕曰:經文未嘗言緊,內經曰急,未有緊脈之名,此失考耳。平人氣象論云:盛而緊,曰脹。示從容論:切脈浮大而緊。又靈樞禁服篇:緊為痛痹。且急有二義,有弦急,有數急,皆與緊脈不相干焉。
白話文:
[緊]的脈象,由古至今的脈學書籍,都未能掌握其核心要點。大多認為緊脈與弦脈類似。然而,我的父親曾經指出,根據《黃帝內經》及張仲景的描述,所謂的緊脈,必定不是其他學者所解釋的那樣。緊脈,就是指脈搏不會散亂,它的脈搏邊界清晰,與周圍的肌肉劃分得非常清楚。在寒邪的影響下,脈道會變得緊縮,不敢隨意擴散,因此在感冒或風寒時看到這種脈象。但緊脈並不像弦脈那樣,像弦一樣貫穿三關,直挺且長。
此外,緊脈和數脈的呼吸六七次就到的特徵完全不同。像繩子轉動,像切割繩子,戴氏等人雖然巧妙地解釋,但他們不知道轉繩、切繩,原本就是錯誤的說法。根據《金匱要略》,脈緊如轉繩無常的,表示有宿食。這是指脈緊,並且左右扭曲,像轉繩無常的,顯示有宿食的症狀,並非說緊脈,就是像轉繩無常的形狀。王叔和誤解了這段文字。
在脈法辨證中他說,脈緊就像轉繩無常。這實在是缺乏深思熟慮。在脈經中,他又說,脈緊如切繩狀,這樣對緊脈的意義的理解,就更加偏離了。後世的學者,大多沿襲王叔和的說法,因此這些說法都不能跟隨。唉,緊脈的真正含義,以前一直模糊不清,幸虧父親的精確解析,得以闡釋古人的本意,誰能不遵守呢?
孫光裕曾說,經典文獻未曾提到緊脈,只有急脈的描述,緊脈之名,顯然是未經詳細考據。平人氣象論中提到,脈象盛而緊,代表脹滿;靈樞禁服篇提到,緊脈表示痛痹。急脈有兩種意義,一是弦急,一是數急,這都與緊脈無關。
3. 沉
王叔和曰。沉脈。舉之不足。按之有餘。(一曰。重按之乃得。)
王士亨曰。沉脈之狀。取之於肌肉之下得之。
黎民壽曰。沉者。陰氣厥逆。陽氣不舒之候。沉與浮對。浮以陽邪所勝。血氣發越而在外。故為陽主表。沉以陰邪所勝。血氣困滯不振。故為陰主裡。(決脈精要)
吳綬曰。沉。診法。重手按至筋骨之上。而切之。以察里證之虛實也。若沉微沉細沉遲沉伏。無力。為無神。為陰盛而陽微。急宜生脈回陽也。若沉疾沉滑沉實。皆有力。為熱實。為有神。為陽盛而陰微。急宜養陰以退陽也。大抵沉診之法。最為緊關之要。以決陰陽冷熱。用藥生死。
在於毫髮之間。不可不仔細而謹察之。凡脈中有力。為有神。為之可治。脈中無力。為無神。為難治。(傷寒蘊要)
張介賓曰。沉。雖屬裡。然必察其有力無力。以辨虛實。沉而實者。多滯多氣。故曰。下手脈沉。便知是氣停積滯者。宜消宜攻。沉而虛者。因陽不達。因氣不舒。陽虛氣陷者。宜溫宜補。其有寒邪外感。陽為陰蔽。脈見沉緊而數及有頭疼身熱等證者。正屬邪表。不得以沉為裡也。
蕭萬輿曰。每見表邪初感之際。風寒外束。經絡壅盛。脈必先見沉緊。或伏或止。是不得以陽證陰脈為惑。惟亟投以清表之劑。則應手汗泄而解矣。此沉脈之疑似。不可不辨也。
何夢瑤曰。浮沉有得於稟賦者。趾高氣揚之輩。脈多浮。鎮靜沉潛之士。脈多沉也。(又肥人多沉。瘦人多浮)有變於時令者。春夏氣升而脈浮。秋冬氣降而脈沉也。其因病而致者。則病在上(人身之上部也)在表在府者。其脈浮。(上表府皆屬陽。浮脈亦屬陽。陽病見陽脈也。)在下在裡在藏者。其脈沉也。
白話文:
王叔和說,沉脈的特徵是在表面摸不到,但深壓就能感受到。(另一種說法是,必須用力深壓才能觸摸到。)
王士亨表示,沉脈的特徵是在肌肉深處才能感知。
黎民壽指出,沉脈反映的是陰氣過剩,陽氣無法正常運行的情況。沉脈與浮脈相對,浮脈是因為受到陽性病邪影響,血氣在外表現,因此浮脈屬於陽性,主要反映表症。沉脈則是受到陰性病邪影響,血氣受阻無法活躍,因此沉脈屬於陰性,主要反映內臟的問題。(決脈精要)
吳綬解釋,診斷沉脈的方法,是用力深壓到筋骨上方,來檢查體內病症的虛實。如果脈象呈現沉微、沉細、沉遲、沉伏且無力,這代表精神不足,是陰氣過盛而陽氣微弱的表現,需要緊急施以提振陽氣的方法。如果脈象呈現沉疾、沉滑、沉實且有力,這代表熱度過盛,有足夠的精神,是陽氣過盛而陰氣微弱的表現,需要緊急施以滋養陰氣的方法。總的來說,診斷沉脈的方法,對於判斷陰陽冷熱,以及決定用藥方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脈象有力,代表有精神,可以治療;脈象無力,代表無精神,較難治療。(傷寒蘊要)
張介賓認為,雖然沉脈通常代表內臟問題,但必須進一步檢查脈象是否有力,來判斷是虛是實。如果沉脈且脈象有力,可能代表氣滯,應該施以消散或攻逐的方法。如果沉脈且脈象無力,可能是陽氣無法達到,氣無法順暢,陽氣虛弱,應該施以溫補的方法。如果有外感寒邪,陽氣被陰氣遮蔽,脈象呈現沉緊且數,伴有頭痛、身體發熱等症狀,這實際上是外邪導致的,不能單純以沉脈來判斷為內臟問題。
蕭萬輿表示,常見在剛感染表邪的時候,風寒外束,經絡壅塞,脈象必然先呈現沉緊,或者伏脈,或者止脈,這時候不能被陽證陰脈所迷惑,應該盡快使用清表的藥物,就可以迅速發汗解表。這是關於沉脈的類似情況,不能不明辨。
何夢瑤指出,脈象的浮沉有時是由先天稟賦決定的,比如趾高氣揚的人,脈象多浮;沉靜的人,脈象多沉。(肥胖的人脈象多沉,瘦的人脈象多浮)也有時會受到季節的影響,春夏季氣升,脈象多浮;秋冬季氣降,脈象多沉。如果因為疾病導致,那麼病在上部(人體的上半部分)、表層或腑臟,脈象就會浮;病在下半身、內臟或臟器,脈象就會沉。
4. 伏
十八難曰。伏者,脈行筋下也。
王叔和曰。伏脈,極重指按之,著骨乃得。
戴同父曰。伏脈,初下指輕按不見,次尋之中部,又不見,次重手極按,又無其象,直待以指推其筋於外,而診乃見。蓋脈行筋下也。若如常診,不推筋以求,則無所見,昧者以為脈絕也。芤脈因按而知,伏脈因推而得。伏與沉相似,沉者重按乃得,伏者重按亦不得,必推筋乃見也。若重按不得,推筋著骨全無,則脈絕無,而非伏矣。(脈訣刊誤)
張介賓曰。如有如無,附骨乃見。此陰陽潛伏,阻隔閉塞之候。或火閉而伏,或寒閉而伏,或氣閉而伏,為痛極,為霍亂,為疝瘕,為閉結,為氣逆,為食滯,為忿怒,為厥逆水氣。伏脈之體,雖細微,亦必隱隱有力。凡伏脈之見,雖與沉微細脫者相類,而實有不同也。蓋脈之伏者,
以其本有如無,而一時隱蔽不見耳。此有胸腹痛劇而伏者,有氣逆於經,脈道不通而伏者,有偶因氣脫,不相接續而伏者。然此必暴病暴逆者,乃有之。調其氣,而脈自復矣。若此數種之外,其有積困延綿,脈本細微,而漸至隱伏者,此自殘燼將絕之兆,安得尚有所伏。
吳又可溫疫論云。溫疫得里證,神色不敗,言動自如,別無怪證,忽然六脈如絲,微細而軟,甚至於無,或兩手俱無,或一手先伏。察其人不應有此脈,今有此脈者,緣應下失下,內結壅閉,營氣逆於內,不能達於四末,此脈厥也。亦多有過用黃連石膏諸寒之劑,強遏其熱,
致邪愈結,脈愈不行。醫見脈微欲絕,以為陽症得陰脈,為不治,委而棄之。以此誤人甚眾。若更用人參生脈散輩,禍不旋踵。宜承氣緩緩下之,六脈自復。
白話文:
在第十八難中提到,所謂「伏」,指的是脈搏在筋肉下方運行的情況。
王叔和解釋,當我們用極大的力氣按壓,直到碰到骨頭才能感受到的脈象,這就是「伏脈」。
戴同父進一步闡述,「伏脈」在剛開始輕輕按下去時是無法摸到的,再加力氣尋找脈象的中段,仍然摸不到,即使再用力按到極限,也找不到脈象的蹤跡。只有當我們用手指把筋肉推向外側,然後診脈才會出現。這是因為脈搏是在筋肉下方運行的緣故。如果按照平常的方式診脈,不把筋肉往外推去尋找,就什麼都看不到,有些人可能會誤以為脈搏已經停止了。就像「芤脈」要透過按壓才能知道,「伏脈」要透過推開筋肉才能發現。伏脈和沉脈有些相似,但沉脈只要用力按就能找到,伏脈即使用力按也摸不到,必須推開筋肉才能看到。如果用力按都摸不到,再推開筋肉,貼著骨頭還是摸不到,那就表示脈搏已經完全停止,並非「伏脈」了。
根據《脈訣刊誤》的記載,張介賓指出,「伏脈」的特徵是有如無,只有緊貼著骨頭才能察覺。這是陰陽潛藏,阻塞不通的表現。可能因為火氣鬱閉而導致脈象隱伏,也可能因為寒冷鬱閉,或是氣血鬱閉所致。這些情況可能伴隨劇烈疼痛、霍亂、疝瘕、閉結、氣逆、食滯、忿怒、厥逆水氣等症狀。伏脈雖然細微,但是仍有一股隱隱的力量。伏脈出現時,雖然和沉脈、微脈、細脈、脫脈有些類似,但實際上卻有所不同。脈象之所以伏藏,
是因為原本就有,但一時之間被隱藏起來,看不到了。有些人胸部或腹部劇烈疼痛時,脈象會隱伏;有些人經絡中的氣血逆亂,脈道不通,脈象也會隱伏;有些人偶爾氣血脫離,脈象接不上,也會出現伏脈。然而,這些情況通常只出現在突然發病,或是病情急轉直下的人身上。只要調整氣血,脈象自然就會恢復。但如果以上幾種情況之外,有人長期病困,脈象本來就很細微,漸漸地變得越來越隱伏,這就是生命即將消逝的徵兆,怎麼還能說是「伏脈」呢?
吳又可的《溫疫論》中提到,當溫疫進入內臟,患者面色正常,言行舉止也沒有異樣,沒有其他奇怪的症狀,忽然間六脈細弱如絲,極其微弱且柔軟,甚至完全摸不到,或是雙手都摸不到,或是先從一隻手開始隱伏。如果觀察患者的病情,他根本不應該出現這種脈象,現在卻出現了,原因可能是應該瀉下而未瀉下,導致體內積聚壅塞,營氣在體內逆亂,無法順利流通到四肢末端,這就是脈厥。也有可能是醫生過度使用黃連、石膏等寒性藥物,強制抑制體內熱氣,導致邪氣越積越多,脈象越發隱伏。醫生看到脈象微弱,以為是陽症卻出現陰脈,認為無法救治,於是放棄治療,導致許多人因此喪命。如果再使用人參、生脈散等補益藥物,後果不堪設想。正確的做法是使用承氣湯緩慢瀉下,六脈自然就會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