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簡

《脈學輯要》~ 卷中 (4)

回本書目錄

卷中 (4)

1.

徐春甫曰。革。為皮革。浮弦大虛。如按鼓皮。內虛外急。

李東璧曰。諸家脈書。皆以為牢脈。故或有革無牢。有牢無革。混淆不辨。不知革浮牢沉。革虛牢實。形證皆異也。(瀕湖脈學)

何夢瑤曰。弦大遲而浮虛者。為革。如按鼓皮。內虛空而外繃急也。

案仲景曰。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因此觀之。時珍辨諸家之誤為得矣。王士亨曰。革脈如湧泉。謂出而不返也。此原脈要精微。渾渾革至之革為義。恐與此不相干焉。

白話文:

徐春甫說:「革」這個詞,原意是指皮革,用來形容脈象時,其特徵是浮、弦、大且虛,摸起來像按在鼓皮上一樣,感覺內部空虛,但外部卻緊急。

李東璧表示:在各家脈書中,都將革脈認為是牢脈,因此有的脈書只提革脈,有的只提牢脈,導致兩者混淆不清,難以分辨。然而實際上,革脈和牢脈是不同的,革脈浮而牢脈沉,革脈虛而牢脈實,兩者的形態和證狀都有所不同。

何夢瑤解釋:弦大且遲緩又浮虛的脈象,就是革脈,摸起來就像按在鼓皮上,內部空虛,但外部卻緊張。

根據仲景的說法,脈象如果弦而大的話,弦代表脈氣減弱,大則代表芤(脈象浮大中空),減則表示寒,芤則表示虛,寒虛相互影響,這種脈象被稱為革脈。對於女性來說,革脈可能表示半產或漏下,對男性來說,則可能是失血或失精。由此可見,時珍辨別各家脈書的錯誤是有道理的。

王士亨提到,革脈像是湧泉,出而不返,這源於《脈要精微》中的描述,但其中的「革」字意義可能與我們現在討論的革脈並無關聯。

2.

孫思邈曰:牢脈,按之實強,其脈有似沉伏,名曰牢。牢,陽也。(千金翼○案千金方。牢,作革,誤也。)

楊玄操曰:按之但覺堅極,曰牢。(難經注)

沈氏曰:似沉似伏,牢之位也;實大弦長,牢之體也。(瀕湖脈學)

李中梓曰:牢,在沉分,大而弦實,浮中二候,了不可得。按牢有二義:堅固牢實之義,又深居在內之義也。故樹以根深為牢,蓋深入於下者也;監獄以禁囚為牢,深藏於內者也。伏脈雖重按之,亦不可見,必推筋至骨,乃見其形;而牢脈既實大弦長,才重按之,便滿指有力矣。

張路玉曰:叔微云,牢則病氣牢固,在虛證絕無此脈,惟風痙拘急,寒疝暴逆,堅積內伏,乃有此脈。固壘在前,攻守非細,設更加之,以食填中土,大氣不得流轉,變故在於須臾。大抵牢為堅積內著,胃氣竭絕,故諸家以為危殆之象云。

案革者,浮堅無根之極;牢者,沉堅有根之極,當以此辨之。

白話文:

孫思邈說,所謂的「牢」脈,摸起來堅實且強勁,類似於沉脈和伏脈,但又有其獨特之處,因此被稱為牢脈。牢脈屬於陽性脈象。

楊玄操解釋,牢脈在診斷時,你會發現它極為堅硬。

沈氏進一步說明,類似沉脈和伏脈的位置,是牢脈的特徵,而其實大、弦長的特性,就是牢脈的具體表現。

李中梓指出,牢脈位於深層,脈象大而弦實,在表層和中層診脈時完全感覺不到。牢脈的「牢」字有兩種含義:一是堅固牢實,二是深藏於內。就好比樹木的根越深,越穩固;監獄關押囚犯,就是因為其深藏於內的特性。伏脈即使用力按壓,也無法清楚感知,必須推開肌肉到達骨頭才能感受到。然而,牢脈因其脈象實大弦長,只要稍加用力按壓,就能感受到其充滿力量。

張路玉表示,叔微曾說過,牢脈代表病氣穩定且深藏,虛證中幾乎不會出現這種脈象。只有在風痙拘急、寒疝暴逆、堅固積聚深藏於內的情況下,纔可能出現牢脈。這就像一座堅固的堡壘,攻守之間需謹慎處理。若在此情況下,再大量進食,使得脾胃功能受阻,氣血運行不暢,隨時可能引發突變。總的來說,牢脈通常與堅固積聚於內且脾胃氣竭有關,因此多數醫家認為它是危險的徵兆。

根據以上討論,「革」脈是指浮淺、堅硬且無根的極端脈象,而「牢」脈則是深沉、堅硬且有根的極端脈象,應從這一點來區別兩者。

3.

王叔和曰:實脈,大而長微強,按之隱指愊愊然。(一曰:浮沉皆得。○按愊愊,《訣脈精要》作幅幅。注云:廣以若布帛飾修其邊幅也。東璧云:幅幅,堅實貌。)

黎民壽曰:脈之來,舉指有餘,按之不乏,浮中沉皆有力,而言之也。

吳山甫曰:實,中取之,沉取之,脈來皆有力,曰實。實而靜,三部相得,曰氣血有餘;實而躁,三部不相得,曰里有邪也。

滑伯仁曰:實,不虛也。按舉不絕,迢迢而長,動而有力,不疾不遲,為三焦氣滿之候,為嘔為痛,為氣塞,為氣聚,為食積,為利,為伏腸在內。

何夢瑤曰:結實之謂實,如按豬筋,又如蔥中水充實。

張介賓曰:實脈有真假,真實者易知,假實者易誤,故必問其所因,而兼察形證,必得其神,方是高手。

張路玉曰:消癉鼓脹,堅積等病,皆以脈實為可治。若泄而脫血,及新產驟虛,久病虛羸,而得實大之脈,良不易治也。

陳遠公曰:實脈,不獨按指有力,且不可止抑之狀,非正氣之有餘,乃邪氣之餘也。邪氣有餘,自然壅阻正氣矣。

白話文:

[實]

王叔和說:實脈的特徵是大而長,略顯強勁,當用手指按壓時,會感覺到一種緊密而結實的觸感,就像布帛邊緣整齊一樣(另一種說法是,無論是在皮膚表面還是深層,都能感受到這種脈象)。

黎民壽認為:當脈搏傳來,抬手輕觸即可感到脈跳強勁,用力按壓也不會減弱,無論是皮膚表面、中間還是深層,都能感受到強大的力度,這就是對實脈的描述。

吳山甫提到:所謂實脈,就是在中等力度下和深層按壓下,都能感受到脈搏的力度,這樣的脈象被稱為實脈。如果實脈平穩,三個部位的脈象都協調一致,表示氣血充沛;如果實脈急躁,三個部位的脈象不協調,則表示體內有邪氣。

滑伯仁解釋:實脈,即不是虛弱的脈象,無論輕按或重按,脈搏都持續存在,脈搏長而有力,既不快也不慢,這是三焦氣滿的表現,可能伴隨嘔吐、疼痛、氣塞、氣聚、食物積滯、腹瀉或內部器官受壓等症狀。

何夢瑤指出:結實的脈象,就像按壓豬筋一樣,或者像蔥中充滿水分那樣充實。

張介賓表示:實脈有真偽之分,真正的實脈容易辨識,但偽實脈則容易誤診。因此,在判斷實脈時,必須瞭解患者病因,並全面觀察其身體狀況,只有達到高超的診斷水平,才能準確辨別。

張路玉認為:對於消耗性疾病、腹部腫脹、堅硬的積塊等疾病,若出現實脈,則表明病情仍有可治之機。然而,對於腹瀉脫水、大量出血、產後驟然虛弱、長期患病導致身體虛弱的情況,若出現強大實脈,治療起來將十分困難。

陳遠公指出:實脈不僅表現在按壓時力度強大,而且具有無法完全抑制的特性。這並非正氣過剩,而是邪氣過剩的表現。邪氣過剩,自然會阻礙正氣的運行。

4.

王叔和曰:微脈,極細而軟,或欲絕,若有若無。(一曰:小也。一曰:按之如欲盡。)

嚴三點曰:微,如蜘蛛之度微絲,按之無力而動搖。

滑伯仁曰:微,不顯也。依稀輕細,若有若若無,為氣血俱虛之候。

李東璧曰:輕診即見,重按如欲絕者,微也。仲景曰:脈瞥瞥,如羹上肥(案肥,謂羹麵肥珠,瞥瞥然,光彩不定者也。)者,陽氣微;縈縈如蠶絲細(案傷寒論,作蜘蛛絲。)者,陰氣衰。長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李士材曰:筭數者,以十微為一忽,十忽為一絲,十絲為一毫。

張路玉曰:微脈者,似有若無,欲絕非絕,而按之稍有模糊之狀,不似弱脈之小弱分明,細脈之纖細有力也。

何夢瑤曰:古以微屬浮,細屬沉分。微為陽衰,細為血少。本集各脈,皆直指本義,故以細甚無力為微。

董西園曰:微為氣血不足之象,以指按之,似有如無,衰敗之況也。凡脈之不甚鼓指,脈體損小者,即是微脈。若至有無之間,模糊影響,證已敗矣,虛極之脈也。

白話文:

王叔和說,微脈就是非常細且軟的脈,有時感覺快要斷絕,好像有又好像沒有。(一種解釋是:微脈很細小。另一種解釋是:按下去像要消失一樣。)

嚴三點提到,微脈就像蜘蛛吐出的細絲,你按下去會發現它沒有力度且在晃動。

滑伯仁表示,微脈是不太明顯的脈,脈息輕細且模糊,若有若無,這是氣血兩虛的徵兆。

李東璧解釋,輕輕診脈就能感覺到,但用力按壓則好像要斷絕的脈,就是微脈。仲景說,脈像湯面上的油花,光澤不定,這代表陽氣微弱;脈像蠶絲般細(傷寒論中記載為蜘蛛絲),這代表陰氣衰退。長期疾病患者出現這種脈象可能瀕臨死亡,但急性疾病患者出現這種脈象可能還有存活機會。

李士材說,如果用計算單位來表示,十個微脈等於一個忽脈,十個忽脈等於一條絲脈,十條絲脈等於一根毫脈。

張路玉解釋,微脈就像有又像沒有的脈,快要斷絕但又不是完全斷絕,按下去會有模糊的感覺,不像弱脈那樣小而明確,也不像細脈那樣纖細且有力。

何夢瑤提到,古人認為微脈屬於浮脈,細脈屬於沉脈,微脈代表陽氣衰弱,細脈代表血量減少。本書在描述各種脈象時,都直接指出其本質意義,因此將非常細且無力的脈定義為微脈。

董西園表示,微脈代表氣血不足的情況,手指按下去,感覺像是有又像沒有,這是衰敗的徵兆。凡脈搏不強烈跳動,脈體變小的,就是微脈。如果脈象已經到了似有似無,模糊不清的地步,那病情已經非常嚴重了,這就是虛弱到極點的脈象。

5.

王叔和曰。澀脈。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

王太僕曰。澀者。往來時不利。而蹇澀也。(脈要精微論注)

玄白子曰。參伍不調。名曰澀。如雨沾沙。短且難。(相類脈訣)

戴同父曰。脈來蹇澀。細而遲。不能流利圓滑者。澀也。與滑相反。如刀刮竹。竹皮澀。又為竹刀刮而竹澀。遇節則倒退。澀脈往來難之意。如雨沾沙。沙者不聚之物。雨雖沾之。其體亦細而散。有澀脈往來散之意。或一止復來。因是澀不流利之止。與結促代之止不同。

周禮曰。澀。不滑也。虛細而遲。如雨沾沙。若六七支針。一宗戳上來也。滑為血有餘。澀為氣濁滯也。滑澀者。以往來察其形狀之難也。(醫聖階梯)

何夢瑤曰。澀。糙澀也。與滑相反。往來黏滯者是。

張景岳曰。往來艱澀。動不流利。為血氣俱虛之候。凡脈見澀滯者。多由七情不遂。營衛耗傷。血無以充。氣無以虧。其在上。則有上焦之不舒。在下則有下焦之不運。在表則有筋骨之疲勞。在裡則有精神之短少。凡此總屬陽虛。諸家言氣多血少。豈以脈之不利。猶有氣多者乎。

張路玉曰。澀脈。良由津血虧少。不能濡潤經絡。所以澀澀不調。故經有脈澀。曰痹。(平人氣象)寸口諸澀亡血。澀則心痛。(脈要精微)尺熱脈澀為解㑊。(平人氣象)種種皆陰血消亡。陽氣有餘。而為身熱無汗之病。亦有痰食膠固中外。脈道阻滯。而見澀數模糊者。陰受水穀之害也。

案脈要精微云。滑者。陰氣有餘也。澀者。陽氣有餘也。故後世諸家。類為氣多血少之脈。而景岳辨之詳矣。路玉亦云。食痰膠固中外。脈道阻滯。今驗不啻食痰為然。又有七情鬱結。及疝瘕癖氣。滯礙隧道。而脈澀者。宜甄別脈力之有無。以定其虛實耳。○又案澀脈。古無一止之說。

叔和則云。或一止爾。後世脈書。多宗其說。而明清諸家。有不及止之義者。蓋叔和下或字。則澀之止。不必定然。然澀之極。或有一止者。則其言不止。亦不可必也。

吳又可瘟疫論云。張昆源之室。年六旬。得滯下。後重窘急。旦三四十度。脈常歇止。諸醫以為雀啄脈。必死之候。咸不用藥。延予診視。其脈參伍不調。或二動一止。或三動一止。而復來。此澀脈也。年高血弱。下利膿血。六脈結澀。固非所能任。詢其飲食不減。形色不變。

聲音烈烈。言語如常。非危證也。遂用芍藥湯。加大黃三錢。大下純膿成塊者。兩碗許。自覺舒快。脈氣漸續。而利亦止。數年後。又得傷風咳嗽。痰涎湧甚。診之又得前脈。與杏桔湯二劑。嗽止脈調。凡病善作此脈。大抵治病。務以形色脈證參考。庶不失其大段。方可定其吉凶也。

○劉松峰瘟疫論類編云。澀脈。不過不流利。非有歇止。此說欠妥。又云。如此說來。是結脈。近於代脈之象。豈可以澀脈當之。澀脈原無歇止。與滑字相對。(案松峰蓋不讀脈經。故云澀脈無歇止。)

白話文:

王叔和表示,澀脈的特徵是細小且脈搏跳動緩慢,脈息往來困難且散亂,偶爾會停頓再重新開始。

王太僕解釋,所謂澀脈,就是在脈搏跳動過程中,會出現不順暢的情況。(摘自脈要精微論注)

玄白子認為,脈息節奏混亂不協調,這種情況被稱為澀脈。就像雨水打濕沙子一樣,短暫且困難。(摘自相類脈訣)

戴同父提到,脈搏跳動困難且澀滯,細小且緩慢,無法流利圓滑,這就是澀脈,它與滑脈完全相反。就像刀刮竹子,竹子表面的澀感,再進一步刮下去,會遇到節點導致倒退,澀脈的往來困難正是這個意思。像雨水打濕沙子,沙子是無法凝聚的物質,即使被雨水沾濕,其形態仍細小且散亂,這就象徵著澀脈的散亂。偶爾的停頓再重新開始,是因為澀脈的不流暢,與結脈、促脈、代脈的停頓有著本質上的差異。

周禮表示,澀脈就是不滑順的意思,虛弱細小且緩慢,像雨水沾濕沙子,像是用六七根針同時刺入皮膚。滑脈代表血液過剩,澀脈則表示氣血混濁且停滯。滑脈和澀脈,是通過脈搏的流暢程度來判斷其形態的。(摘自醫聖階梯)

何夢瑤認為,澀脈就是粗糙且澀滯,與滑脈相反,脈搏在跳動過程中會粘滯。

張景嶽提到,脈搏跳動困難且澀滯,動態不流暢,這代表血氣雙虛的症狀。凡是有澀滯脈息的人,多是由於情緒不穩定,營養消耗過度,血液無法充足,氣血無法恢復。如果在上半身,可能會有上焦部不舒適;如果在下半身,可能會有下焦部運行不暢;如果在表層,可能會有筋骨疲勞;如果在內裡,可能會有精神不足。這些總體上都屬於陽虛。各家學派認為這是氣多血少的脈息,但豈能因為脈息不順暢,就認為有氣多的情況呢?

張路玉表示,澀脈主要是因為津液和血液缺乏,無法滋潤經絡,所以脈息才會澀滯不調。因此,經典中有描述脈息澀滯,會引發痹症。(摘自平人氣象)寸口的各種澀脈,都是因為失血所導致。澀脈會引起心痛。(摘自脈要精微)尺熱脈澀表示解惰。(摘自平人氣象)這些都是因為陰血消亡,陽氣過剩,導致身體發熱且無汗的疾病。當然,也有痰食在體內積聚,導致脈息阻塞,進而出現澀數模糊的情況,這是陰受到水穀的侵害。

根據脈要精微論,滑脈表示陰氣過剩,澀脈表示陽氣過剩。所以後世各家學派,將澀脈視為氣多血少的脈息。然而,張景嶽詳細地闡述了這一觀點。張路玉也表示,食痰在體內積聚,導致脈息阻塞。如今驗證發現,不僅僅是食痰會造成這種情況,還有情緒鬱結,以及疝瘕癖氣,導致經絡受阻,也會出現澀脈。應該區分脈息的強弱,來判斷虛實。

再者,古籍中並沒有提及澀脈會有停頓的現象。

王叔和提到,澀脈偶爾會停頓。後世的脈息書籍,大多沿用了他的說法。然而,明清時期的各家學派,有些認為澀脈不會停頓。王叔和在描述澀脈停頓時使用了「或」字,所以澀脈的停頓並不是必然的。然而,極端的澀脈,可能會有偶爾的停頓,這種情況也是存在的。

吳又可瘟疫論提到,張昆源的妻子,年齡六十歲,患有滯下症。她感到非常緊張,每天早上會有三四十次排便。她的脈息經常停頓。許多醫生認為這是雀啄脈,是死亡的徵兆,所以都不肯開藥。我被邀請來診斷,發現她的脈息節奏混亂,有時兩動一停,有時三動一停,然後又重新開始。這是典型的澀脈。因為年紀大,血液虛弱,下痢伴有膿血,六脈結澀,確實是無法承受的。然而,詢問她的飲食並未減少,外表顏色也未改變,聲音依然洪亮,言語正常。這並不是危急的症狀。於是,我使用芍藥湯,加入三錢的大黃。病人排出大量純膿,約兩碗左右,她自己感覺舒緩。脈息逐漸恢復,下痢也停止。幾年後,她又得了風寒咳嗽,痰多。診斷後,發現又是之前的脈息。我給予杏桔湯兩劑,咳嗽停止,脈息恢復正常。對於這種容易出現澀脈的病症,治療時必須將形色脈證綜合考慮,才能正確判斷病情的吉凶。

劉松峯瘟疫論類編表示,澀脈只是不流暢,並不會有停頓。這種說法有些不妥。又表示,這樣看來,澀脈更像是接近代脈的結脈。然而,澀脈原本就不會有停頓,它與滑脈是相對的概念。(劉松峯可能沒有閱讀過脈經,所以他認為澀脈不會有停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