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簡

《脈學輯要》~ 卷中 (4)

回本書目錄

卷中 (4)

1.

徐春甫曰。革。為皮革。浮弦大虛。如按鼓皮。內虛外急。

白話文:

徐春甫說,革脈象徵皮革,脈象浮而弦,且大而虛,摸起來像按在鼓皮上一樣,內部虛弱而外部緊急。

李東璧曰。諸家脈書。皆以為牢脈。故或有革無牢。有牢無革。混淆不辨。不知革浮牢沉。革虛牢實。形證皆異也。(瀕湖脈學)

何夢瑤曰。弦大遲而浮虛者。為革。如按鼓皮。內虛空而外繃急也。

白話文:

李東璧說:各種中醫脈書都認為,牢脈和革脈是不同的,所以有人只有革脈,沒有牢脈,有人只有牢脈,沒有革脈。他們把兩者混為一談,不能辨別,不知道革脈是浮而牢脈是沉的,革脈是虛的牢脈是實的,它們的具體症狀表現都是不同的。

案仲景曰。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因此觀之。時珍辨諸家之誤為得矣。王士亨曰。革脈如湧泉。謂出而不返也。此原脈要精微。渾渾革至之革為義。恐與此不相干焉。

白話文:

仲景說:脈象弦大。弦脈表示身體虛弱,大脈表示身體浮腫。虛弱和浮腫相互作用,這種情況稱為「革脈」。女性會出現流產或漏下,男性會出現失血和精液流失。以此為例,時珍辨別了其他醫家的錯誤。

王士亨說:革脈就像湧泉一樣,表示脈象出現後不再返回。這是討論脈象精微之處,形容脈象渾厚而急促的概念中的「革」字,可能與這種「革脈」無關。

2.

孫思邈曰。牢脈。按之實強。其脈有似沉伏。名曰牢。牢。陽也。(千金翼○案千金方。牢。作革。誤也。)

楊玄操曰。按之但覺堅極。曰牢。(難經注)

沈氏曰。似沉似伏。牢之位也。實大弦長。牢之體也。(瀕湖脈學)

白話文:

孫思邈說,牢脈按起來堅實有力,感覺像是沉伏在裡面,稱為牢脈。牢脈屬於陽脈。楊玄操說,按起來只感覺到很堅硬,就是牢脈。沈氏說,感覺像是沉下去又像是隱藏起來,這就是牢脈的位置,脈象堅實、有力、弦長,這就是牢脈的形態。

李中梓曰。牢。在沉分。大而弦實。浮中二候。了不可得。按牢有二義。堅固牢實之義。又深居在內之義也。故樹以根深為牢。蓋深入於下者也。監獄以禁囚為牢。深藏於內者也。伏脈雖重按之。亦不可見。必推筋至骨。乃見其形。而牢脈既實大弦長。才重按之。便滿指有力矣。

白話文:

李中梓說,沉脈的分支,大而且弦實。浮中的兩個特徵(輕浮、空虛),完全無法摸到。

「牢」有兩個意思:堅固牢固的意思;還有深入內部的意思。所以樹木以根基深厚為牢固,因為它們深深紮根於地底。監獄用來關押囚犯稱為牢獄,因為它深藏於內部。

伏脈即使用力按壓,也不可見。必須把筋推到骨頭上,才能看到它的形狀。牢脈既實大又弦長,只要稍微用力按壓,就會感到手指滿滿有力。

張路玉曰。叔微云。牢則病氣牢固。在虛證絕無此脈。惟風痙拘急。寒疝暴逆。堅積內伏。乃有此脈。固壘在前。攻守非細。設更加之。以食填中土。大氣不得流轉。變故在於須臾。大抵牢為堅積內著。胃氣竭絕。故諸家以為危殆之象云。

案革者。浮堅無根之極。牢者。沉堅有根之極。當以此辨之。

白話文:

張路玉說:叔微曾說,脈搏牢固表示病邪深重。虛症肯定不存在這種脈象。只有風痙引起的身體拘急、寒疝突然發作、實邪積滯在內部,才會出現這種脈象。這種脈象就像堅固的堡壘在前,攻守之間不容小覷。如果再吃東西,填塞脾胃,大氣就不能流通。變故隨時可能發生。總之,牢脈表示實邪積聚在體內,胃氣衰竭,所以各家醫書都認為這是兇險的徵兆。

3.

王叔和曰。實脈。大而長微強。按之隱指愊愊然。(一曰。浮沉皆得。○按愊愊。訣脈精要。作幅幅。注云。廣以若布帛飾修其邊幅也。東璧云。幅幅。堅實貌。)

黎民壽曰。脈之來。舉指有餘。按之不乏。浮中沉皆有力。而言之也。

白話文:

王叔和說:實脈,脈象大而長,稍微強勁。按壓下去,感覺隱隱約約(另一種說法:浮脈和沉脈都可以感覺到。註:愊愊,訣脈精要中作幅幅。注釋說:廣闊得像布帛一樣修飾它的邊緣。東璧說:幅幅,堅實的樣子。)

吳山甫曰。實。中取之。沉取之。脈來皆有力。曰實。實而靜。三部相得。曰氣血有餘。實而躁。三部不相得。曰里有邪也。

白話文:

吳山甫說:脈搏有力,沉著有力,無論任何部位,都為「實脈」。「實脈」而靜,三部脈相協調,表明氣血充足。「實脈」而躁,三部脈相不協調,表明體內有邪氣。

滑伯仁曰。實。不虛也。按舉不絕。迢迢而長。動而有力。不疾不遲。為三焦氣滿之候。為嘔為痛。為氣塞。為氣聚。為食積。為利。為伏腸在內。

白話文:

滑伯仁說:這是實證,不是虛證。按脈時,感覺脈搏連續不斷,有力度,緩急適中。這是三焦之氣充盈的表現,常伴有嘔吐、腹痛、氣滯、氣聚、食積、腹瀉,以及腸道內有伏熱積聚的情形。

何夢瑤曰。結實之謂實。如按豬筋。又如蔥中水充實。

張介賓曰。實脈有真假。真實者易知。假實者易誤。故必問其所因。而兼察形證。必得其神。方是高手。

白話文:

何夢瑤說,結實就是指脈象像結實一樣,摸起來像豬的筋,又像是蔥裡面充滿了水分。

張介賓說,實脈有真有假,真的實脈比較容易辨認,假的實脈則容易誤判,所以一定要問清楚病人的病因,並且要結合病人的症狀來觀察,必須掌握準確的判斷力,才是高手。

張路玉曰。消癉鼓脹。堅積等病。皆以脈實為可治。若泄而脫血。及新產驟虛。久病虛羸。而得實大之脈。良不易治也。

白話文:

張路玉說:消水腫、鼓脹、堅硬積聚等疾病,只要脈象實大,都可以治療。但是如果已經虛弱到泄瀉脫血,或者剛生產後身體虛弱,還有長期生病導致虛弱的人,出現實大的脈象,那就比較難治療了。

陳遠公曰。實脈。不獨按指有力。且不可止抑之狀。非正氣之有餘。乃邪氣之有餘也。邪氣有餘。自然壅阻正氣矣。

白話文:

陳遠公說:所謂「實脈」,不僅是指按壓手指時有力的脈象,還不能只是按壓時阻滯的現象。這並非是正氣充盈的表現,而是邪氣過剩所致。邪氣過剩,自然會阻礙正氣的運行。

4.

王叔和曰。微脈。極細而軟。或欲絕。若有若無。(一曰。小也。一曰。按之如欲盡。)

嚴三點曰。微。如蜘蛛之度微絲。按之無力而動搖。

滑伯仁曰。微。不顯也。依稀輕細。若有若無。為氣血俱虛之候。

白話文:

王叔和說,微脈非常細小柔軟,幾乎要消失不見,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有人說,微脈是指脈搏非常小,也有人說,按下去感覺脈搏快要消失了。)

嚴三點說,微脈就像蜘蛛絲一樣細微,按下去沒有力量,而且會搖晃。

滑伯仁說,微脈是不明顯的,輕輕細細,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是氣血雙虛的徵兆。

李東璧曰。輕診即見。重按如欲絕者。微也。仲景曰。脈瞥瞥。如羹上肥(案肥。謂羹麵肥珠。瞥瞥然。光彩不定者也。)者。陽氣微。縈縈如蠶絲細(案傷寒論。作蜘蛛絲。)者。陰氣衰。長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白話文:

李東璧說:輕輕觸診即可發現。重按脈搏時有如若有似無的感覺,這是陽氣微弱的表現。仲景說:脈搏細細碎碎,就像羹湯上面浮動的肥珠,表明陽氣虛弱。脈搏細細長長,就像蠶絲,表明陰氣衰弱。久病的人(陽氣微弱)得此脈象會死亡,急性病的人(陽氣尚存)得此脈象會康復。

李士材曰。筭數者。以十微為一忽。十忽為一絲。十絲為一毫。

張路玉曰。微脈者。似有若無。欲絕非絕。而按之稍有模糊之狀。不似弱脈之小弱分明。細脈之纖細有力也。

何夢瑤曰。古以微屬浮。細屬沉分。微為陽衰。細為血少。本集各脈。皆直指本義。故以細甚無力為微。

白話文:

李士材說:計算脈象時,以十分之一為一忽,十忽為一絲,十絲為一毫。

張路玉說:微脈就像有卻又沒有,快要消失卻又沒有完全消失,按下去稍微有一點模糊的感覺,不像弱脈那麼小而弱,也不像細脈那麼纖細有力。

何夢瑤說:古時候將微脈歸類於浮脈,細脈歸類於沉脈。微脈代表陽氣衰弱,細脈代表血液不足。本書中所講的各種脈象,都直接指明了其本義。所以將極細且無力的那種脈象稱為微脈。

董西園曰。微為氣血不足之象。以指按之。似有如無。衰敗之況也。凡脈之不甚鼓指。脈體損小者。即是微脈。若至有無之間。模糊影響。證已敗矣。虛極之脈也。

白話文:

董西園說:微弱的脈象是氣血不足的徵兆。用手指按壓脈搏,感覺若有若無。這是衰弱的表現。凡是不太鼓動手指,脈體細小的,就是微弱的脈象。如果到了若隱若現、模糊不清的地步,病情已經惡化,這是極度虛弱的脈象。

5.

王叔和曰。澀脈。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

王太僕曰。澀者。往來時不利。而蹇澀也。(脈要精微論注)

玄白子曰。參伍不調。名曰澀。如雨沾沙。短且難。(相類脈訣)

白話文:

王叔和說,澀脈的特點是脈細且慢,往來困難且散亂,有時會停頓一下再繼續。

王太僕表示,所謂澀,是指脈搏往來時不順暢,有阻滯的感覺。

玄白子說,脈搏出現參差不齊、不協調的情況,就叫做澀,就像雨水浸濕沙子一樣,短促且難以流動。

戴同父曰。脈來蹇澀。細而遲。不能流利圓滑者。澀也。與滑相反。如刀刮竹。竹皮澀。又為竹刀刮而竹澀。遇節則倒退。澀脈往來難之意。如雨沾沙。沙者不聚之物。雨雖沾之。其體亦細而散。有澀脈往來散之意。或一止復來。因是澀不流利之止。與結促代之止不同。

白話文:

戴同父說:脈象出現阻滯不暢,脈細且脈率緩慢,不能流暢圓滑的稱為「澀脈」。與「滑脈」相反。就好像用刀刮竹子,竹皮很澀,又好比用竹刀刮竹子,竹肉很澀,遇到竹節就會倒退。澀脈來往有困難之意。又如雨水淋濕沙子,沙子不會凝結成團。雖然雨水淋濕了沙子,但沙子的顆粒還是細小且分散。這也符合澀脈來往分散的意象。或者脈象來一會兒又停一會兒,這也是因為澀脈不流利而導致的停頓。與「結脈」或「促脈」的停頓不同。

周禮曰。澀。不滑也。虛細而遲。如雨沾沙。若六七支針。一宗戳上來也。滑為血有餘。澀為氣濁滯也。滑澀者。以往來察其形狀之難也。(醫聖階梯)

何夢瑤曰。澀。糙澀也。與滑相反。往來黏滯者是。

白話文:

《醫聖階梯》

中醫經典《周禮》中說:「澀」,是指不滑,指脈細且跳動緩慢,就像雨水滴在沙子上,感覺像六七根針同時刺上來。

「滑」表示血氣充足,「澀」表示氣血運行不暢。

「滑澀」這兩個字,是從脈象來觀察其難以把持的形狀。

張景岳曰。往來艱澀。動不流利。為血氣俱虛之候。凡脈見澀滯者。多由七情不遂。營衛耗傷。血無以充。氣無以虧。其在上。則有上焦之不舒。在下則有下焦之不運。在表則有筋骨之疲勞。在裡則有精神之短少。凡此總屬陽虛。諸家言氣多血少。豈以脈之不利。猶有氣多者乎。

白話文:

張景嶽說:身體活動不順暢,動作不靈活,這是氣血都虛弱的徵兆。凡是脈象顯得遲滯不暢的,大多是由於七情鬱結,損耗了元氣和營衛,氣血得不到充盈。在上面,就會導致上焦氣機不暢;在下面,就會導致下焦氣機不運轉;在外表,就會導致筋骨疲勞;在內裡,就會導致精神不足。凡是這些,總歸都是陽氣虛弱的緣故。諸家醫書說氣多血少,難道是因為脈象的不順利,還有氣多的原因嗎?

張路玉曰。澀脈。良由津血虧少。不能濡潤經絡。所以澀澀不調。故經有脈澀。曰痹。(平人氣象)寸口諸澀亡血。澀則心痛。(脈要精微)尺熱脈澀為解㑊。(平人氣象)種種皆陰血消亡。陽氣有餘。而為身熱無汗之病。亦有痰食膠固中外。脈道阻滯。而見澀數模糊者。陰受水穀之害也。

白話文:

張路玉說:脈搏澀滯,主要是由於津血虧虛,不能滋潤經絡,所以脈搏遲滯不調。故經典中記載,脈搏澀滯就是痺症。(《平人氣象》)寸口脈澀,說明失血。脈澀則會心痛。(《脈要精微》)尺脈熱而澀,表明是濕熱互結。(《平人氣象》)這些癥狀都是陰血衰竭,陽氣有餘,導致身體發熱、無汗的病症。還有痰食黏結在體內外,阻滯經絡,導致脈搏澀滯、細數模糊,這是陰邪受到水穀損害的結果。

案脈要精微云。滑者。陰氣有餘也。澀者。陽氣有餘也。故後世諸家。類為氣多血少之脈。而景岳辨之詳矣。路玉亦云。食痰膠固中外。脈道阻滯。今驗不啻食痰為然。又有七情鬱結。及疝瘕癖氣。滯礙隧道。而脈澀者。宜甄別脈力之有無。以定其虛實耳。○又案澀脈。古無一止之說。

白話文:

檢查脈象必須精細微觀。滑脈,表示陰氣過盛。澀脈,表示陽氣過盛。因此,後世的多數醫家都將滑脈和澀脈歸類為氣多血少的脈象。但是,景嶽提出了更詳細的辨別方法。路玉也提到,痰液和膠質凝聚在內外,導致脈道阻礙。實際觀察表明,不僅痰液會導致澀脈,七情鬱結、疝瘕癖氣等也會阻滯經絡,導致脈澀。因此,需要仔細分辨脈搏的強弱,以確定虛實情況。

補充說明:

關於澀脈,古代沒有統一的說法。

叔和則云。或一止爾。後世脈書。多宗其說。而明清諸家。有不及止之義者。蓋叔和下或字。則澀之止。不必定然。然澀之極。或有一止者。則其言不止。亦不可必也。

白話文:

叔和說:或許只能止於此吧。後世的脈學書籍,大多遵循叔和的說法。不過明朝和清朝的許多醫家,提出了脈象不止於此的觀點。因為叔和話中的「或」字,是指脈象的澀滯到一定程度後會止住,但並不一定會如此。如果澀滯的程度非常嚴重,也有可能導致脈象一止不復的狀態。所以,說脈象不止,也不能確定一定如此。

吳又可瘟疫論云。張昆源之室。年六旬。得滯下。後重窘急。旦三四十度。脈常歇止。諸醫以為雀啄脈。必死之候。咸不用藥。延予診視。其脈參伍不調。或二動一止。或三動一止。而復來。此澀脈也。年高血弱。下利膿血。六脈結澀。固非所能任。詢其飲食不減。形色不變。

白話文:

吳又可的《瘟疫論》中說道:張昆源的老婆,六十歲。得了拉肚子。後來病情加重,每天拉三四十次。脈搏時常停頓。其他醫生認為這是「雀啄脈」,必死的徵兆,都不給她開藥。請我去診視。她的脈搏雜亂不齊,有時兩次跳動後停一次,有時三次跳動後停一次,接著又跳動起來。這是「澀脈」。她年紀大,血氣虛弱,拉出的都是膿血。六脈凝滯,確實是個大問題。但詢問她飲食沒有減少,面色也沒什麼變化。

聲音烈烈。言語如常。非危證也。遂用芍藥湯。加大黃三錢。大下純膿成塊者。兩碗許。自覺舒快。脈氣漸續。而利亦止。數年後。又得傷風咳嗽。痰涎湧甚。診之又得前脈。與杏桔湯二劑。嗽止脈調。凡病善作此脈。大抵治病。務以形色脈證參考。庶不失其大段。方可定其吉凶也。

白話文:

聲音洪亮,言語如常。不是危重的病症。於是採用芍藥湯。加大黃三錢。大便排出很多成塊的膿液。約兩碗多。病人自行感覺舒適,脈象逐漸恢復,腹瀉也停止了。幾年後,病人再次患上傷風咳嗽,痰液湧出很多。診脈後,發現脈象與上次相同。於是開了杏桔湯兩劑。咳嗽停止,脈象調和。凡是患此類脈象的疾病,大致治療疾病時,應參考病人的形色、脈象、證狀。如此纔不會遺漏重要信息,才能判斷疾病的吉凶。

○劉松峰瘟疫論類編云。澀脈。不過不流利。非有歇止。此說欠妥。又云。如此說來。是結脈。近於代脈之象。豈可以澀脈當之。澀脈原無歇止。與滑字相對。(案松峰蓋不讀脈經。故云澀脈無歇止。)

白話文:

《劉松峯瘟疫論類編》中說:澀脈是指脈搏不流利,而不是有停頓。這種說法有問題。又說:這樣說來,澀脈就是結脈,類似於代脈的徵象。怎麼能用澀脈來代替呢?澀脈本來就沒有停頓,和「滑」字是相對應的。(按:松峯先生可能沒有讀過《脈經》,所以他說澀脈沒有停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