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學輯要》~ 卷上 (6)
卷上 (6)
1. 總說
大都證實脈虛者,必其證為假實也;脈實證虛者,必其脈為假實也。何以見之?如外雖煩熱,而脈見微弱者,必火虛也;腹雖脹滿,而脈見微弱者,必胃虛也。虛火虛脹,其堪攻乎?此宜從脈之虛,不從證之實也。其有本無煩熱,而脈見洪數者,非火邪也;本無脹滯,而脈見弦強者,非內實也。無熱無脹,其堪瀉乎?此宜從證之虛,不從脈之實也。凡此之類,但言假實,不言假虛,果何意也?蓋實有假實,虛無假虛。假實者,病多變幻,此其所以有假也;假虛者,虧損既露,所以無假也。大凡脈證不合者,中必有奸。必先察其虛,以求根本,庶乎無誤,此誠不易之要法也。
又曰:真實假虛之候,非曰必無。如寒邪內傷,或食停氣滯,而心腹急痛,以致脈道沉伏,或促或結一證,此以邪閉經絡而然。脈雖若虛,而必有痛脹等證可據者,是誠假虛之脈,本非虛也。又若四肢厥逆,或惡風怯寒,而脈見滑數一證,此由熱極生寒。外雖若虛,而內有煩熱便結等證可據者,是誠假虛之病,本非虛也。大抵假虛之證,只此二條。若有是實脈,而無是實證,即假實脈也;有是實證,而無是實脈,即假實證也。知假知真,即知所從舍矣。
又曰:又有從脈從證之法,乃以病有輕重為言也。如病本輕淺,別無危候者,因見在以治其標,自無不可,此從證也。若病關藏氣,稍見疑難,則必須詳辨虛實,憑脈下藥,方為切當。所以輕者從證,十惟一二;重者從脈,十當八九。此脈之關係非淺也。雖曰脈有真假,而實由人見之不真耳,脈亦何從假哉?
陳士鐸曰:脈有陰陽之不同。王叔和分七表八里,似乎切脈分明;不知無一脈無陰陽,非淨為陽而沉為陰,遲為陰而數為陽也。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於中消息,全在臨症時察之。心可意會,非筆墨能繪畫耳。
董西園曰:浮為表證,法當表汗,此其常也。然亦有宜下者。仲景云:「若脈浮大,心下硬有熱,屬藏者攻之,不令發汗者是也。」脈沉屬裡,治宜從下;而亦有宜汗者。如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而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微汗之是也。脈促為陽盛,當用葛根芩連清之矣;若促而厥冷者,為虛脫,非灸非溫不可。此又非促為陽盛之脈也。脈遲為寒,當用姜附溫之矣;若陽明脈遲,不惡寒,身體濈濈汗出,則用大承氣湯。此又非遲為陰寒之脈矣。四者皆從症,不從脈也。至若從脈舍症之治,如表證宜汗,此常法也。仲景曰:「病發熱頭痛而脈反沉,身體疼痛者,當先救里,用四逆湯。」此從脈沉為治也。(此條若無頭疼,乃可竟從里治;否則尚宜斟酌。)裡實用下,此常法也。如日晡發熱者,屬陽明;若脈浮虛者,宜法汗,用桂枝湯。此從脈浮為治也。結胸證具,自當以大小陷胸治之矣;若脈浮大者不可陷,陷之則死,是宜從脈證。
白話文:
一般來說,如果診斷出脈象虛弱,那麼這個病症很可能是假性的實證。反之,如果脈象強勁,但病症表現虛弱,那麼這個脈象很可能是假性的實證。如何判斷呢?舉例來說,如果病人外在表現煩躁發熱,但脈象卻微弱,這必然是虛火的表現;如果病人腹部脹滿,但脈象微弱,這必然是胃虛的表現。對於虛火和虛脹,怎能用攻伐的方法來治療呢?這種情況應該根據脈象虛弱來判斷,而不是根據病症的實證表現來判斷。
另外,如果病人本身沒有煩熱的表現,但脈象卻洪大有力,這並非是火邪所致;如果病人本身沒有脹滯的感覺,但脈象卻弦強有力,這也不是體內實證的表現。既然沒有發熱和脹滿,又怎能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呢?這種情況應該根據病症的虛弱來判斷,而不是根據脈象的實證來判斷。像這類情況,我們通常只說假性的實證,而不說假性的虛證,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實證有真有假,假實證多變,所以才會有假象。而虛證一旦顯露,就是真虛,沒有虛假的可能。總之,如果脈象和病症不一致,其中必有蹊蹺,一定要先仔細觀察虛弱的方面,尋找疾病的根本原因,這樣才不會出錯。這確實是非常重要的原則。
此外,真正的虛證和假性的虛證,並非絕對不存在。例如,寒邪侵入體內,或者因為飲食停滯、氣機不暢,導致心腹劇痛,使脈象沉伏,或者呈現促脈、結脈等情況,這是因為邪氣閉塞經絡所致。這種情況脈象雖然看起來虛弱,但一定伴隨著疼痛、脹滿等病症可以作為判斷的依據,這實際上是假性的虛脈,本質並非虛弱。又比如,四肢厥冷、怕風怕冷,但脈象卻呈現滑數的情況,這往往是由於熱邪極盛而產生假寒的現象,外在雖然看起來虛弱,但體內卻有煩熱、便秘等病症可以作為判斷依據。這實際上是假性的虛證,本質並非虛弱。總的來說,假性的虛證通常只有這兩種情況。如果脈象呈現實證,卻沒有實證的病症表現,這就是假性的實脈;如果病症呈現實證,卻沒有實證的脈象表現,這就是假性的實證。了解真假之後,就知道該如何取捨。
還有根據脈象或病症來選擇治療方法,這是根據病情輕重來決定的。如果病情比較輕微,沒有其他危險的情況,那麼可以根據當下的病症表現來治療,沒有什麼不可以的,這就是根據病症來治療。如果病情關乎臟腑,比較複雜難以判斷,就必須詳細辨別虛實,根據脈象來用藥,這才是恰當的做法。所以,輕微的病症可以根據病症來治療,十次中有那麼一兩次;嚴重的病症要根據脈象來治療,十次中有八九次。由此可見,脈象的重要性非同一般。雖然說脈象有真有假,但實際上是因為人們觀察不仔細所致。脈象本身又怎會有假呢?
陳士鐸說,脈象有陰陽之分,王叔和將脈象分為七表八里,似乎切脈非常明確。但他不知道,沒有哪一種脈象是沒有陰陽的。並非浮脈就是陽,沉脈就是陰;遲脈就是陰,數脈就是陽。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其中的奧妙,全在臨床診斷時仔細觀察,用心體會,不是用文字就能描繪出來的。
董西園說,浮脈通常代表表證,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這是常規。但也有應該用攻下的情況。例如,仲景說:「如果脈象浮大,心下堅硬且有熱,屬於內臟的病症,就應該用攻下的方法治療,不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沉脈通常代表裡證,應該用攻下的方法來治療,但也有應該用發汗的情況。例如,少陰病初期,反而發熱且脈象沉伏,可以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微微發汗治療。促脈代表陽氣旺盛,應該用葛根芩連來清熱。如果促脈伴隨手足冰涼,則屬於虛脫,必須用艾灸或溫補的方法來治療,這就不是促脈代表陽氣旺盛的表現了。遲脈通常代表寒證,應該用薑附來溫補。但如果陽明病脈象遲緩,沒有惡寒,身體卻不斷出汗,就應該用大承氣湯來攻下,這就不是遲脈代表陰寒的表現了。以上這四種情況都是根據病症來治療,而不是根據脈象。
至於根據脈象而捨棄病症來治療的情況,比如表證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這是常規的治療方法。仲景說:「病發熱頭痛,但脈象反而沉伏,且身體疼痛,應該先治療裡證,用四逆湯來溫裡。」這就是根據脈象沉伏來治療的例子。(如果沒有頭痛,就可以直接治療裡證,否則還需要考慮。)裡實應該用攻下的方法治療,這是常規的治療方法。比如,如果每天下午發熱,屬於陽明病,但如果脈象卻呈現浮虛,就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使用桂枝湯。這就是根據脈象浮虛來治療的例子。結胸的症狀明顯,自然應該用大小陷胸湯來治療。但如果脈象卻呈現浮大,就不能用陷胸湯,如果用了反而會導致死亡。這種情況就應該根據脈象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