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學輯要》~ 卷中 (5)
卷中 (5)
1. 細(一曰小)
王叔和曰。細脈。小。大於微。常有但細耳。(沈際飛本脈經。但。作直。非。)
吳山甫曰。小脈。形減於常脈一倍。曰小。脈經首論脈形二十四種。有細而無小。今之小。其即古之細乎。
李東璧曰。素問。謂之小。王啟玄言如莠蓬。(見脈要精微注)狀其柔細也。脈訣。言往來極微。是微反大於細矣。與經相背。脈經曰。細為血少氣衰。有此證則順。否則逆。故吐衄得沉細者生。憂勞過度者。脈亦細。
李中梓曰。細之為義。小也。微脈則模糊而難見。細脈則顯明而易見。故細比於微。稍稍較大也。
何夢瑤曰。小與大相反。一名細。細甚無力。名微。大小有得於稟賦者。世所謂六陽六陰也。(生成脈大者。名六陽脈。小者。名六陰脈。)有隨時令變異者。時當生長則脈大。當收斂則脈小也。有因病而變異者。邪有餘則脈大。(邪氣壅滿)正不足則脈小也。(血氣衰少)
張路玉曰。細為陽氣衰弱之候。傷寒以尺寸俱沉細。為太陰。為少陰。內經如細則少氣。脈來細而附骨者積也。尺寒脈細。謂之後泄。頭痛脈細而緩為中濕。種種皆陰邪之證驗。但以兼浮兼沉。在尺在寸。分別而為裁次。
案靈素仲景。細小互稱。至滑氏始分為二小。不大也。細。微眇也。遂以細為微。凡脈訣以降。細微混同者。皆不可憑也。
白話文:
王叔和表示,細脈,比微脈稍大,但主要特徵是脈細。(沈際飛本脈經中,“但”字被誤解為“直”,這並不正確。)
吳山甫解釋,小脈,比正常脈搏小一半左右。在《脈經》首次討論的24種脈形中,有細脈而無小脈,現今所說的小脈,可能就是古時的細脈。
李東璧提到,《黃帝內經·素問》中稱之為小脈,王啟玄形容它像莠蓬一樣,形容其柔細。《脈訣》描述為來回非常微弱,這反而認為微脈比細脈大,與古籍記載相悖。《脈經》中提到,細脈代表血量少、氣衰,如果病人的病情符合這種脈象,則為順應病情,否則為逆病情。例如,嘔吐、鼻血患者若出現沉細脈則有生存機會,過度憂慮勞累的人,脈搏也會呈現細狀。
李中梓認為,細脈的定義就是小脈。微脈模糊且難以辨認,細脈則顯而易見,所以細脈比微脈稍微大一些。
何夢瑤指出,小脈與大脈相反,又名細脈。細脈若極其無力,則稱為微脈。脈搏的大小,有的由先天稟賦決定,俗稱六陽脈或六陰脈。脈搏大小會隨季節變化,生長期脈大,收縮期脈小。脈搏大小也會因疾病而改變,邪氣盛則脈大,正氣衰則脈小。
張路玉表示,細脈是陽氣衰弱的症狀。在傷寒病中,手足寸關尺三部脈都沉細,代表太陰或少陰病。《黃帝內經》中,細脈表示氣少,脈細附骨是積病,尺脈寒細是後泄,頭痛脈細緩是中濕,這些都是陰邪的證據。然而,必須根據脈象浮沉、部位等進行判斷。
根據《靈樞》、《素問》和張仲景的記載,細脈和小脈的稱呼交錯使用。直到滑伯仁開始將二者區分,認為小脈不大,細脈則更微妙。因此,他把細脈等同於微脈。從《脈訣》開始,細脈和微脈的混淆,都不應該被接受。
2. 軟
(即濡。又作耎軟。施政卿雲。集韻。軟。濡。同呼同用。)
王叔和曰:軟脈,極軟而浮細。(一曰:按之無有,舉之有餘。一曰:細小而軟。軟一作濡。曰:濡者如帛衣在水中,輕手相得。)
劉復真曰:濡,遲而全無力。又曰:濡,揍指邊還怯怯。(理玄秘要)
滑伯仁曰:濡,無力也。虛軟無力,應手散細,如綿絮之浮水中,輕手乍來,重手卻去。
李東璧曰:如水上浮漚,重手按之,隨手而沒之象。又曰:浮細如綿,曰濡;沉細如綿,曰弱;浮而極細如絕,曰微;沉而極細不斷,曰細。
李士材曰:濡脈之浮軟,與虛脈相類,但虛脈形大,而濡脈形小也。濡脈之細小,與弱脈相類,但弱在沉分,而濡在浮分也。濡脈之無根,與散脈相類,但散脈從浮大,而漸至於沉絕,濡脈從浮小,而漸至於不見也。從大而至無者,為全凶之象;從小而至無者,為吉凶相半也。
浮生氣分,浮舉之而可得,氣猶未敗;沉主血分,沉按之而全無,血已傷殘。在久病老年之人見之,尚未至於必絕,為其脈與症合也。若平人及少壯暴病見之,名為無根脈,去死不遠矣。
白話文:
[軟]
(這即是'濡'的另一種說法,'耎軟'也是同樣的意思。根據施政卿的解釋,在集韻中,'軟'和'濡'的讀音相同,用法也一樣。)
王叔和指出,'軟脈'非常軟且浮細。(有一種說法是,當你按壓它時幾乎感覺不到,但輕輕地觸碰就能感知到;另一種說法是,它細小且軟,'軟'也可以寫作'濡'。'濡'就像浸在水中的布料,只要輕輕一摸就能感覺到。)
劉復真表示,'濡'的脈搏慢且完全無力。他還說,'濡'的脈搏在手指觸碰時會顯得膽怯。(來自《理玄祕要》)
滑伯仁說,'濡'就是無力。虛弱軟弱且無力,手感散亂細膩,就像綿絮漂浮在水中,輕輕一觸就來,用力一按卻消失。
李東璧描述,'濡'就像漂浮在水面的泡沫,當你用力按下去,它就會隨著你的手消失。他又說,脈搏浮細像綿絮的是'濡',脈搏沉細像綿絮的是'弱',脈搏浮而極細像斷絕的是'微',脈搏沉而極細不斷的是'細'。
李士材提到,'濡脈'的浮軟和'虛脈'很相似,只是'虛脈'的脈搏形狀較大,而'濡脈'的脈搏形狀較小。'濡脈'的細小和'弱脈'很相似,只是'弱脈'出現在深部,而'濡脈'出現在表面。'濡脈'的無根和'散脈'很相似,只是'散脈'從浮大漸漸到沉絕,而'濡脈'從浮小漸漸到消失。從大到消失的脈象,是凶兆。從小到消失的脈象,則是吉兇參半。
浮脈反映氣分的情況,輕輕提起就可以感知,這表明氣還沒有衰敗。沉脈反映血分的情況,用力按壓卻完全感覺不到,這表明血液已經受損。在長期患病或老年人身上看到這種脈象,並不一定意味著生命即將終結,因為他們的脈象和病症相符。然而,如果這種脈象出現在健康人或是年輕壯年突然患病的人身上,我們稱之為'無根脈',這表示他們離死亡已經不遠了。)
3. 弱
王叔和曰。弱脈。極軟而沉細。按之欲絕指下。
戴同父曰。極耎而沉細。如絕指下。扶持不起。不能起伏。不任尋按。大體與濡相類。濡細軟而浮。弱脈則細軟而沉。以此別之。病後見此脈為順。平人強人。見之為損為危。
滑伯仁曰。弱。不盛也。極沉細而軟。怏怏不前。按之欲絕未絕。舉之即無。(黎居士云。怏。懟也。情不滿足也。)
李東璧曰。弱。乃濡之沉者。脈訣。言輕手乃得。黎氏譬如浮漚。皆是濡脈。非弱也。素問曰。脈弱以滑。是有胃氣。脈弱以澀。是謂久病。病後老人。見之順。平人少年。見之逆。
白話文:
王叔和說:「弱脈非常軟且沉細,按下去幾乎像是要消失在手指下。」
戴同父表示:「極其柔弱且沉細,就像要消失在手指下,扶都扶不起來,無法起伏,不堪重擊。總體上來說,與濡脈相似,但濡脈雖細軟但浮在表面,弱脈則是細軟且沉在深處,這就是區別。病後出現這種脈象是正常的現象。然而對於健康或體質強壯的人來說,看到這種脈象則是體力衰弱、身體危險的徵兆。」
滑伯仁說:「弱,就是不旺盛的意思。非常沉細且軟弱,像是懶洋洋地不願前進,按下去時感覺快要消失,但又未完全消失,提起手指時就摸不到。」(黎居士解釋,懶洋洋的,就是有怨恨,心情不滿足的樣子。)
李東璧指出:「弱脈,其實就是濡脈中的沉脈。脈訣提到,輕輕按下去就能摸到,黎氏比喻它像水面上的泡沫,這些都是濡脈,而非弱脈。《素問》說,脈弱且滑,代表有胃氣。脈弱且澀,則是長久患病的徵兆。病後或老年人看到這種脈象是正常的,但對健康人或是年輕人來說,看到這種脈象則是反常的。」
4. 虛
王叔和曰。虛脈,遲大而軟。按之不足,隱指豁豁然空。
周正倫曰。虛,不實也。無力為虛。按至骨無脈者,謂之無力也。(醫聖階梯)
張介賓曰。虛脈,正氣虛也。無力也,無神也。有陰有陽。浮而無力為血虛,沉而無力為氣虛,數而無力為陰虛,遲而無力為陽虛。雖曰,微濡遲澀之屬,皆為虛類。然而無論諸脈,但見指下無神,總是虛脈。內經曰:按之不鼓,諸陽皆然,即此謂也。故凡洪大無神者,即陰虛也;細小無神者,即陽虛也。
何夢瑤曰。虛不實也。虛甚則中空,名芤。虛實亦有得於生成者,肉堅實者,脈多實;虛軟者,脈多虛也。亦有變於時令者,春夏發泄,雖大而有虛象;秋冬斂藏,雖小而有實形也。若因病而異,則大而實(不特壅滿,而且積實),小而虛者(不特衰小,而且空虛),可驗正邪之主病。(俱盛邪盛,俱衰正衰。)大而虛(氣有餘血不足,如蔥中少,俱吹之使脹也),小而實者(血能充,而氣衰不鼓),可驗陰陽之偏枯。
案黃韞兮曰。瀕湖引內經云:氣來虛微,為不及,病在內。愚按虛脈浮大無力,微脈浮細無力,大中不能見細,則虛不可兼言微矣。今考內經,謂氣來不實而微,為不及,不實者,細無力之謂也,故可言微。瀕湖硬以不實,改作虛字,誤。是說似是而實非也。虛乃脈無力之統名,不必浮大無力之謂也。
白話文:
[虛]
王叔和表示,虛脈的特徵是跳動緩慢且寬大,但按下去卻感到脈搏顯得不足,用手指輕輕探入會感到脈搏空虛感強烈。
周正倫認為,虛就是不實的意思,無力就是虛,當你用力按到骨頭上感覺不到脈搏,就稱之為無力。(出自《醫聖階梯》)
張介賓指出,虛脈代表的是正氣虛弱,無力,無神。虛脈分為陰虛和陽虛兩種。浮而無力的脈象是血虛,沉而無力的脈象是氣虛,快速而無力的脈象是陰虛,緩慢而無力的脈象是陽虛。雖然說,微、濡、遲、澀等脈象都屬於虛脈類型,然而不管哪種脈象,只要在手指下感受到無力,那就是虛脈。《黃帝內經》有言:「按下去如果沒有彈性,那麼所有陽脈都是如此。」這就是在描述虛脈。因此,不管是洪大無力的脈象還是細小無力的脈象,都代表著陰虛或陽虛。
何夢瑤認為,虛就是不實,虛到極致就會中空,這種脈象被稱為芤脈。虛實的區別也可以從人體本身的構造看出,肌肉堅實的人脈象通常比較實,反之,肌肉虛軟的人脈象通常比較虛。此外,脈象也會隨著季節變化而有所不同,春夏之際,人體發泄旺盛,脈象即使大也可能出現虛象;秋冬之時,人體收斂,脈象即使小也可能出現實象。如果因為疾病而發生改變,脈象可能會變得又大又實,或者又小又虛,這樣可以驗證出病源是由於正氣還是邪氣引起的。
根據黃韞兮的記載,李時珍引用《黃帝內經》的話說,氣息虛微的脈象是氣不足,病在內。但筆者認為,虛脈是浮大無力的脈象,微脈是浮細無力的脈象,大脈中不可能看到細脈,所以虛脈和微脈不能混為一談。現在查閱《黃帝內經》,書中提到的是氣息不實而微的脈象是氣不足,這裡的「不實」是指細而無力,所以可以說是微脈。李時珍硬生生把「不實」改成「虛」,這是錯誤的。虛脈是脈象無力的總稱,並不一定指的是浮大無力的脈象。
5. 散
崔紫虛曰。渙漫不收。其脈為散。(四言舉要)
戴同父曰。散。不聚之名。仲景曰。傷寒咳逆上氣。其脈散者死也。難經曰。浮而大散者。心也。最畏散脈獨見。獨見則危矣。
滑伯仁曰。散。不聚也。有陽無陰。按之滿指。散而不聚。來去不明。謾無根柢。為氣血耗散。府藏氣絕。主虛陽不斂。
何夢瑤曰。大而盛於浮分。名洪。大而散漫滲開。脈與肉無界限。名散。脈形本圓斂。今散漫不收。蓋虛甚而四散者也。
案何氏又解秋脈。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旁虛。曰虛散也。惟兩旁散。而中央不散也。予嘗見真元不足。肝木有餘者。其脈中央一線緊細。而兩傍散漫。病屬不治。亦不可不知也。因附似於此。
白話文:
崔紫虛說,脈象渙散且不能收斂,這就是散脈。
戴同父表示,散脈就是不聚集的意思。張仲景說,傷寒引起的咳嗽、氣喘,如果出現散脈,病人就會死亡。《難經》說,脈象浮大而散亂的是心脈,最怕看到的只有散脈,若只出現散脈,則病情危急。
滑伯仁說,散脈,就是不聚集。只有陽而無陰,按下去會滿指,散亂而不聚集,脈來去不定,毫無根基,這表示氣血耗散,腑臟氣息將絕,代表虛陽無法收斂。
何夢瑤說,大而強在浮部的脈象,叫做洪脈;大而散亂、與肌肉沒有界限的,叫做散脈。脈象原本應該是圓整收斂的,現在卻散亂無法收斂,這表示虛弱至極而氣血四處流散。
按照何氏對秋天脈象的解釋,脈氣到來時微弱而中心堅實,兩側虛空,這叫做虛散。只是兩側散亂,但中心不散。我曾經見過真元不足,肝木過旺的人,他們的脈象中心一線緊細,而兩側散亂,這種病屬於無法治癒的,這也是應該知道的。因此,我將這個情況附在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