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學輯要》~ 卷中 (5)
卷中 (5)
1. 細(一曰小)
王叔和曰。細脈。小。大於微。常有但細耳。(沈際飛本脈經。但。作直。非。)
吳山甫曰。小脈。形減於常脈一倍。曰小。脈經首論脈形二十四種。有細而無小。今之小。其即古之細乎。
白話文:
王叔和說,細脈的特點是比正常的脈要細小一些,但仍然可以觸摸到,只是脈搏比較細而已。
吳山甫說,小脈是指比正常脈搏小一倍的脈象。《脈經》首先討論了二十四種脈形,其中有提到細脈,但沒有提到小脈。現在所說的小脈,可能就是古代所說的細脈吧。
李東璧曰。素問。謂之小。王啟玄言如莠蓬。(見脈要精微注)狀其柔細也。脈訣。言往來極微。是微反大於細矣。與經相背。脈經曰。細為血少氣衰。有此證則順。否則逆。故吐衄得沉細者生。憂勞過度者。脈亦細。
李中梓曰。細之為義。小也。微脈則模糊而難見。細脈則顯明而易見。故細比於微。稍稍較大也。
白話文:
李東璧說:素問中所謂的「小脈」,王啟玄形容它像莠蓬(見脈要精微注),形容它細小柔軟。脈訣中說「來往極微」,說明「微」相對於「細」來說,反而更大了。這與經書的說法相矛盾。脈經說:脈細是因為血少氣衰,如果有這些證候,那麼脈細是正常的。否則,脈細就是異常的。所以吐血、鼻衄後出現脈沉細的人會活下來。憂勞過度的人,脈也會變細。
何夢瑤曰。小與大相反。一名細。細甚無力。名微。大小有得於稟賦者。世所謂六陽六陰也。(生成脈大者。名六陽脈。小者。名六陰脈。)有隨時令變異者。時當生長則脈大。當收斂則脈小也。有因病而變異者。邪有餘則脈大。(邪氣壅滿)正不足則脈小也。(血氣衰少)
白話文:
何夢瑤說:小和大的相反,又稱為「細」。很小的稱為「微弱」。大小的部分是天生的,世人所謂的「六陽六陰」脈象就是這樣。(天生脈象大的稱為「六陽脈」,小的稱為「六陰脈」)有的脈象會隨著節氣變化,春夏時生長旺盛,脈象較大;秋冬時收藏斂藏,脈象較小。有的脈象會因為疾病而變化,邪氣過盛時脈象較大(邪氣壅積);正氣不足時脈象較小(氣血衰弱)。
張路玉曰。細為陽氣衰弱之候。傷寒以尺寸俱沉細。為太陰。為少陰。內經如細則少氣。脈來細而附骨者積也。尺寒脈細。謂之後泄。頭痛脈細而緩為中濕。種種皆陰邪之證驗。但以兼浮兼沉。在尺在寸。分別而為裁次。
白話文:
張路玉說:細脈表示陽氣衰弱,傷寒時脈象在寸關尺三部都沉細,屬於太陰和少陰證。內經中說:「脈如果細弱,則氣血不足。」脈細而且貼附在骨頭上的,是積證的表現。尺部脈細而寒,稱為後泄。頭痛而脈細緩,是中濕的徵象。這些都是陰邪證的證據。但還要根據脈象是否兼浮、兼沉,在尺部還是寸部,仔細區分,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案靈素仲景。細小互稱。至滑氏始分為二小。不大也。細。微眇也。遂以細為微。凡脈訣以降。細微混同者。皆不可憑也。
白話文:
查閱《靈樞》和《傷寒雜病論》。細脈和小脈互相通稱。到了滑氏才將它們區分為兩個不同的脈象。細脈並不大,而是非常小而細微的。於是,後人便把細脈稱為微脈。凡是脈訣中所記載的有關細脈和微脈的內容,如果混為一談,都是不可靠的。
2. 軟
(即濡。又作耎軟。施政卿雲。集韻。軟。濡。同呼同用。)
白話文:
(就是柔软的意思。又可以写作“耎软”。施政卿说,在《集韵》中,“软”和“濡”是同音同义使用的。)
王叔和曰。軟脈。極軟而浮細。(一曰。按之無有。舉之有餘。一曰。細小而軟。軟一作濡。曰。濡者如帛衣在水中。輕手相得。)
劉復真曰。濡。遲而全無力。又曰。濡。揍指邊還怯怯。(理玄秘要)
白話文:
王叔和說:「軟脈,指脈搏非常柔軟而浮細。」(另一種說法:按壓時感覺不到,提起後又感覺有餘。還有一種說法:細小而柔軟。注:濡與軟同義。濡的感覺就像絲絹浸在水中,輕輕撫摸就能感受到。)
滑伯仁曰。濡。無力也。虛軟無力。應手散細。如綿絮之浮水中。輕手乍來。重手卻去。
白話文:
滑伯仁說:濡,指虛弱無力。虛弱無力,受力後立即鬆散細碎,就像棉絮漂浮在水中。輕輕用手按壓時,會有散開的感覺;加重手力時,又會散去。
李東璧曰。如水上浮漚。重手按之。隨手而沒之象。又曰。浮細如綿。曰濡。沉細如綿。曰弱。浮而極細如絕。曰微。沉而極細不斷。曰細
白話文:
李東璧說:像水面上漂浮的泡沫,用力按壓,它就會跟著手沉沒。又說:浮著細碎如棉絮,叫做「濡」;沉下去細碎如棉絮,叫做「弱」;浮著極細小到幾乎看不到,叫做「微」;沉下去極細小但不斷,叫做「細」。
李士材曰。濡脈之浮軟。與虛脈相類。但虛脈形大。而濡脈形小也。濡脈之細小。與弱脈相類。但弱在沉分。而濡在浮分也。濡脈之無根。與散脈相類。但散脈從浮大。而漸至於沉絕。濡脈從浮小。而漸至於不見也。從大而至無者。為全凶之象。從小而至無者。為吉凶相半也。
白話文:
中醫家李士材說:濡脈的浮而軟,和虛脈很相似。但是虛脈形狀大,而濡脈形狀小。濡脈的細小,和弱脈很相似。但是弱脈在沉分(脈位較深),而濡脈在浮分(脈位較表淺)。濡脈的無根,和散脈很相似。但是散脈從浮大開始,逐漸變沉至消失。濡脈從浮小開始,逐漸變弱至消失。從大到無的脈象,表示全兇;從小到無的脈象,表示吉凶參半。
浮生氣分。浮舉之而可得。氣猶未敗。沉主血分。沉按之而全無。血已傷殘。在久病老年之人見之。尚未至於必絕。為其脈與症合也。若平人及少壯暴病見之。名為無根脈。去死不遠矣。
白話文:
浮沉脈象表示氣血狀態。浮脈輕輕浮起,立即能按到,說明氣未衰弱。沉脈按下去一點反應都沒有,說明血已受損。這在長久患病的老年人身上見到,還沒有到一定會死的程度,因為脈象與病情相符。如果健康的人或年輕人突然出現這兩種脈象,說明脈象沒有根基,距離死亡不遠了。
3. 弱
王叔和曰。弱脈。極軟而沉細。按之欲絕指下。
白話文:
王叔和說,弱脈是非常柔細而深沉的,按壓時幾乎感覺不到。
戴同父曰。極耎而沉細。如絕指下。扶持不起。不能起伏。不任尋按。大體與濡相類。濡細軟而浮。弱脈則細軟而沉。以此別之。病後見此脈為順。平人強人。見之為損為危。
白話文:
戴同父說:極其細微而沉潛的脈象,摸起來好像沒有脈搏一樣,扶着它也感覺不到,不能夠起伏動彈,按壓時沒有感覺。總體來說,和濡脈很相似。濡脈細軟而浮動,弱脈則是細軟而沉潛。以此來區別它們。病後出現這種脈象為順利康復之象。健康和強壯的人出現這種脈象,則表示身體受損或有危險。
滑伯仁曰。弱。不盛也。極沉細而軟。怏怏不前。按之欲絕未絕。舉之即無。(黎居士云。怏。懟也。情不滿足也。)
白話文:
滑伯仁說:「弱」的意思是不興旺,不是強盛。脈象非常沉細、無力,好像欲斷未斷,舉起手指後就感覺不到了。(黎居士說:「怏」有不滿意的意思,是一種情緒上的不滿足。)
李東璧曰。弱。乃濡之沉者。脈訣。言輕手乃得。黎氏譬如浮漚。皆是濡脈。非弱也。素問曰。脈弱以滑。是有胃氣。脈弱以澀。是謂久病。病後老人。見之順。平人少年。見之逆。
白話文:
李東璧說:「『弱』表示脈象濡軟、沉穩。根據《脈訣》記載,用輕柔手法才能觸摸到這種脈象。黎氏將其比喻成浮在水面上的泡沫,這都屬於濡脈,而不是弱脈。」
《素問》中提到:「脈象弱而滑,說明胃氣充足。脈象弱而澀,表示慢性疾病。疾病康復後的老年人脈象弱,這是正常的。健康年輕人脈象弱,則是不正常的。」
4. 虛
王叔和曰。虛脈。遲大而軟。按之不足。隱指豁豁然空。
周正倫曰。虛。不實也。無力為虛。按至骨無脈者。謂之無力也。(醫聖階梯)
白話文:
王叔和说,虚脉的特点是脉搏迟缓且大而软,深按下去感觉不到充足的脉力,有一种空虚的感觉。
周正伦说,虚就是不实的意思,无力便是虚的表现,按到骨头都感觉不到脉搏跳动的,这就叫做无力。
張介賓曰。虛脈。正氣虛也。無力也。無神也。有陰有陽。浮而無力為血虛。沉而無力為氣虛。數而無力為陰虛。遲而無力為陽虛。雖曰。微濡遲澀之屬。皆為虛類。然而無論諸脈。但見指下無神。總是虛脈。內經曰。按之不鼓。諸陽皆然。即此謂也。故凡洪大無神者。即陰虛也。細小無神者即陽虛也。
白話文:
張介賓說:虛脈,就是正氣不足,力量不足,精神不足,有陰陽之分。浮弱無力的,是血虛。沉弱無力的,是氣虛。快速而無力的,是陰虛。緩慢而無力的,是陽虛。雖然說微濡遲澀等類型的脈象都屬於虛脈,但是不管什麼脈象,只要按壓時感覺不到力道,都屬於虛脈。醫經中說:「按壓時脈象不跳動,陽脈都是這樣」,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凡是脈象洪大但沒有力道的,就是陰虛;脈象細小但沒有力道的,就是陽虛。
何夢瑤曰。虛不實也。虛甚則中空。名芤。虛實亦有得於生成者。肉堅實者。脈多實。虛軟者。脈多虛也。亦有變於時令者。春夏發泄。雖大而有虛象。秋冬斂藏。雖小而有實形也。若因病而異。則大而實。(不特壅滿。而且積實。)小而虛者。(不特衰小。而且空虛。)可驗正邪之主病。
白話文:
何夢瑤說:虛不表示沒有實。虛弱到極點,就會出現中間空洞,這叫做芤症。虛實的狀態也受先天因素的影響。肌肉結實的人脈象大多實,虛軟的人脈象大多虛。也有隨著節氣而變化的情況。春夏屬生發,即使脈象強大也會有虛弱的現象。秋冬屬收斂,即使脈象微弱也會有實證的徵象。如果因為疾病而導致虛實,那麼脈象強大而實。(不只是氣血壅滯,而且還會積實。)脈象微弱而虛。(不只是衰弱,而且還會空虛。)可以通過這些現象來辨別什麼是正病,什麼是邪病。
(俱盛邪盛。俱衰正衰。)大而虛。(氣有餘血不足。如蔥中少。俱吹之使脹也。)小而實者。(血能充。而氣衰不鼓。)可驗陰陽之偏枯。
白話文:
虛實俱盛,是指邪氣旺盛,正氣也旺盛。虛實俱衰,是指正氣和邪氣都很虛弱。
大而虛,表示氣多血少,就像一根蔥中間空虛。如果氣血都虛,則會虛弱浮腫。
小而實,表示血能充盈,但氣虛弱,不能推動血氣。這種情況下,可以看出陰陽失衡。
案黃韞兮曰。瀕湖引內經云。氣來虛微。為不及。病在內。愚按虛脈浮大無力。微脈浮細無力。大中不能見細。則虛不可兼言微矣。今考內經。謂氣來不實而微。為不及。不實者。細無力之謂也。故可言微。瀕湖硬以不實。改作虛字。誤。是說似是而實非也。虛乃脈無力之統名。不必浮大無力之謂也。
白話文:
黃韞兮說:瀕湖在引用《內經》時提到「氣來虛微,為不及,病在內」。愚按,脈搏虛弱浮大而無力,脈搏微弱浮細而無力。大脈不能表現細脈,因此虛不能兼稱微。現在考究《內經》,所謂「氣來不實而微,為不及」,不實是指脈搏細小無力。因此,可以稱作微。瀕湖硬是用「不實」改為「虛」,是錯誤的。這個說法看似有理,實際上並非如此。因為虛是指脈搏無力,並不一定是浮大而無力的意思。
5. 散
崔紫虛曰。渙漫不收。其脈為散。(四言舉要)
白話文:
崔紫虛說,如果氣血散開而不收斂,這種脈象就被稱為散脈。
戴同父曰。散。不聚之名。仲景曰。傷寒咳逆上氣。其脈散者死也。難經曰。浮而大散者。心也。最畏散脈獨見。獨見則危矣。
白話文:
戴同父說:「散」,表示不聚合。仲景說:「傷寒時咳嗽倒氣,脈象散亂的人會死。」《難經》說:「浮而大又散亂的脈象,是心臟的脈象。」最怕看到這種脈象單獨出現,單獨出現的話就很危險了。
滑伯仁曰。散。不聚也。有陽無陰。按之滿指。散而不聚。來去不明。謾無根柢。為氣血耗散。府藏氣絕。主虛陽不斂。
白話文:
滑伯仁說:散,就是不聚。有陽氣而沒有陰氣。按壓時會填滿手指,但一放開就散開了,來去不明顯,沒有根基。這是因為氣血耗散,臟腑之氣衰竭。主要症狀是虛陽不上斂。
何夢瑤曰。大而盛於浮分。名洪。大而散漫滲開。脈與肉無界限。名散。脈形本圓斂。今散漫不收。蓋虛甚而四散者也。
白話文:
何夢瑤說:脈象大而盛於表層,稱為「洪脈」。脈象大而散漫,與肌肉沒有分界,稱為「散脈」。脈象原本應該是圓潤凝聚,現在卻散漫不收斂,這是因為體虛極致,導致脈氣四散而無法匯聚。
案何氏又解秋脈。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旁虛。曰虛散也。惟兩旁散。而中央不散也。予嘗見真元不足。肝木有餘者。其脈中央一線緊細。而兩傍散漫。病屬不治。亦不可不知也。因附似於此。
白話文:
案例中何氏另外解釋秋脈的徵兆。其脈象的特徵是外周脈位浮散而中央脈位堅固。兩側脈位虛弱。這種脈象稱之為「虛散」。僅兩側脈位散亂,而中央脈位不散亂。我曾經見過一個元氣不足,肝木旺盛的患者。他的脈搏中央有一條細小的緊脈,而兩側脈位卻散漫無力。這種病症屬於無法治癒的類型,也值得我們注意。因此,為了與之相似,附記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