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學輯要》~ 卷中 (6)
卷中 (6)
1. 緩
孫思邈曰。按之依依。名曰緩。
王太僕曰。緩者。謂緩縱之狀。非動之遲緩也。(平人氣象論注)
白話文:
孫思邈說,摸起來有一種柔順的感覺,這叫做緩。
王太僕說,所謂的緩,是指脈搏有一種鬆弛的狀態,而不是指脈動的速度慢。(出自《黃帝內經·素問·平人氣象論》的註解)
吳山甫曰。緩。狀如琴絃久失更張。縱而不整。曰緩。與遲不同。遲以數言。緩以形言。其別相遠矣。(案王叔和曰。緩脈去來亦遲。小駃於遲。故吳氏有此言焉。)若脈來不浮不沉。中取之。從容和緩者。脾之正脈也。浮而緩。曰衛氣傷。沉而緩。曰榮氣弱。諸部見緩脈。皆曰不足。謂其不鼓也。
白話文:
吳山甫說:「緩脈。脈象就像久未調音的琴絃,雖然寬鬆,卻不合適。所以稱為緩脈。緩脈和遲脈不同。遲脈從脈率來說,而緩脈從脈形來說。兩者差別很大。」(注:王叔和說,緩脈的脈來脈去也較慢,但比遲脈略快。因此吳氏才會有這樣的說法。)
如果脈象不浮也不沉,中等取位,從容和緩,就是脾脈。浮而緩,表示衛氣有損。沉而緩,表示榮氣不足。在各部位觸診到緩脈,都說明氣血不足,因為緩脈不鼓動血脈的緣故。
張介賓曰。緩脈。有陰有陽。其義有三。凡從容和緩。浮沉得中者。此自平人之正脈。若緩而滑大者。多實熱。如內經所言者是也。緩而遲細者。多虛寒。即諸家所言者是也。然實熱者必緩大有力。多為煩熱。為口臭。為腹滿。為癰瘍。為二便不利。或傷寒溫瘧初愈。而餘熱未清者。
白話文:
張介賓說,緩脈分為陰緩和陽緩,有三種意思。凡是從容和緩,浮沉適中的脈象,這是健康人的正常脈象。如果緩而滑大,多為實熱。就像《內經》中所說的。緩而遲細,多為虛寒。也就是其他醫家所說的。然而,實熱者必定脈緩且有力,多表現為煩熱、口臭、腹滿、癰瘍、二便不利。或者在傷寒溫瘧剛癒後,餘熱未清者。
多有此脈。若虛寒者。必緩而遲細。為陽虛。為畏寒。為氣怯。為疼痛。為眩暈。為痹弱。為痿厥。為怔忡健忘。為食飲不化。為騖溏飧泄。為精寒腎冷。為小便頻數。女人為經遲血少。為失血下血。凡諸瘡毒外證。及中風產後。但得脈緩者。皆易愈。
白話文:
這種脈搏很常見。如果是虛寒體質的人,脈搏必定緩慢而細微,這是陽虛的表現。患者會畏寒、氣虛、疼痛、眩暈、虛弱、四肢無力、心悸健忘、消化不良、溏泄、精氣陽氣不足、腎氣寒冷、小便頻繁。對於女性來說,會導致月經遲來或血量減少。還可能導致失血或血便。對於所有外傷中毒的症狀,以及中風、產後的情況,只要脈搏緩慢,都容易治癒。
案緩者。弛也。不急也。吳氏以琴絃為喻。為是矣。仲景曰。寸口脈緩而遲。緩則陽氣長。又曰。趺陽脈遲而緩。胃氣如經也。乃知緩與遲。其別果相逺也。
白話文:
「緩」脈指的是放鬆、不急迫。吳氏用琴絃比喻「緩」脈,非常恰當。張仲景說:「寸口的脈象緩而遲,表示陽氣強盛。」又說:「趺陽的脈象遲緩,胃氣就像經絡一樣暢通。」由此可見,「緩」和「遲」之間的區別很大。
2. 遲
王叔和曰。遲脈。呼吸三至。去來極遲。
滑伯仁曰。遲。不及也。以至數言之。呼吸之間。脈僅三至。減於平脈一至也。為陰盛陽虧之候。為寒為不足。
白話文:
王叔和說,遲脈的情況下,每呼吸一次,脈搏跳動三次,來去非常慢。
滑伯仁說,遲脈是指不足的意思,從脈搏的次數來說,就是在呼吸間,脈搏只跳動三次,比正常的脈搏少了一次,這是陰氣旺盛而陽氣不足的徵兆,表明體內有寒氣且是不足的表現。
吳山甫曰。遲。醫者一呼一吸。病者脈來三至。曰遲。二至一至。則又遲也。若二呼二吸一至。則遲之極矣,陰脈也。為陽虛。為寒。觀其遲之微甚。而寒為之淺深。微則可治。甚則難生。乍遲乍數。曰虛火。
白話文:
吳山甫說:脈搏緩慢。醫生一呼一吸,病人的脈搏三次才跳動,稱為緩脈。若兩次才跳動一次,則是更緩的脈搏。如果醫生呼氣兩次吸氣兩次,脈搏才跳動一次,那就是極度緩脈,是陰脈。這是因為陽氣虛弱,屬於寒證。觀察脈搏緩慢的程度,可以推斷寒證的輕重。如果緩脈較輕微,則可以治療;如果緩脈嚴重,則難以生存。如果脈搏忽快忽慢,則為虛火。
張路玉曰。遲脈者。呼吸定息。不及四至。而舉按皆遲。遲為陽氣失職。胸中大氣。不能敷布之候。故昔人咸以隸之虛寒。浮遲為表寒。沉遲為裡寒。遲澀為血病。遲滑為氣病。此論固是。然多有熱邪內結。寒氣外郁。而見氣口遲滑作脹者。詎可以脈遲。概為之寒。而不究其滑澀之象。
白話文:
張路玉說:脈搏遲緩,呼吸緩慢停止,不及每分鐘四次,而且按壓脈搏時感到遲緩。脈搏遲緩是因為陽氣失常,胸中的大氣無法發散到全身。因此,古人普遍認為脈搏遲緩屬於虛寒證。浮脈遲緩是表寒,沉脈遲緩是裡寒,遲澀脈是血證,遲滑脈是氣證。這個說法固然有道理,但也有很多熱邪內結,寒氣外鬱的情況,而脈搏卻表現為氣口遲滑脹滿。難道可以因為脈搏遲緩,就一概認為是寒證,而不仔細分析它的滑澀象徵嗎?
虛實之異哉。詳仲景有陽明病脈遲。微惡寒。而汗出多者。為表未解。脈遲頭眩腹滿者。不可下。有陽明病。脈遲有力。汗出不惡寒。身重喘滿。潮熱便硬。手足濈然汗出者。為外欲解。可攻其里。又太陽病脈浮。因誤下而變遲膈內拒痛者。為結胸。若此者熱邪內結之明驗也。
白話文:
虛與實的區別在於:
如果陽明病出現脈搏緩慢,微微惡寒,但汗出較多,說明表證未解,脈搏緩慢,頭暈,腹部脹滿,不能瀉下。
如果陽明病出現脈搏緩慢而有力,不畏寒,身體沉重,胸悶氣喘,潮熱,大便乾結,手足溫熱並出汗,說明外邪將解,可以攻裡(治療內在病因)。
此外,如果太陽病脈搏浮數,由於誤下而變成緩慢,且出現膈肌內疼痛拒按,說明已經形成結胸。這種情況表明熱邪內結,是結胸的明確證據。
董西園曰。脈之至也。由乎氣之緩急。故必以息候之。一呼一吸為一息。一息中得四至之半。乃為和平之脈。若一息三至。氣行也緩。陰之象也。一息六至。氣行也疾。陽之象也。
白話文:
董西園說:脈搏的跳動,是由於氣的流通緩急而產生。因此,必須根據呼吸來測量脈搏。一次吸氣一次呼氣為一息。一息之間能觸摸到四次脈搏,纔算作平穩的脈搏。如果一息只有三次脈搏,說明氣血運行緩慢,這是陰性的徵兆。如果一息有六次脈搏,說明氣血運行快速,這是陽性的徵兆。
案程應旄曰。遲脈。亦有邪聚熱結。腹滿胃實。阻住經隧而成者。又不可不知。(出陽明病篇注)今驗有癥瘕痃氣。壅遏隧道。而見遲脈者。是雜病亦不可以遲概而為寒也。○又案人身蓋一脈也。故其見於三部。雖有形之小大浮沉不同。然至數之徐疾。必無有異。驗諸病者為然矣。
白話文:
程應旄說。脈搏緩慢。也有邪氣聚集、熱毒內結。導致腹滿脹氣、胃中積食。阻滯經絡脈路而形成的。這也需要知道。(出自《陽明病篇注》)現在考察發現,有癥瘕積聚、寒氣阻滯脈絡。而表現為脈搏緩慢的。說明雜病也不能單憑脈搏緩慢就判斷為寒證。
○又根據人體本來只有一個脈絡。所以表現在三部脈象上。雖然有型態大小、浮沉的不同。但是脈搏的快慢。一定沒有差異。驗證於病人身上,結果也如此。
而仲景書或云。尺中遲。或云關上數。後世脈書。亦云寸遲為某病。尺遲主何證之類。比比皆然。此予所未嘗親見。竊疑理之所必無也。附記以俟明者。
白話文:
但《傷寒雜病論》中說,寸脈遲。有的古籍說關脈上部遲。後世的脈書,也說寸脈遲主某種病,尺脈遲主什麼證狀。類似的說法很多。這些說法我都沒有親自見過,我私下懷疑按照道理來說它們是不會存在的。附記在此,等待有見解的人來指點。
3. 結
十八難曰。結者。脈來去時一止。無常數。名曰結也。
孫思邈曰。脈來動而中止。按之小數。中能還者。舉指則動。名曰結。
白話文:
結脉就是在脉搏往来之时偶尔停顿,没有固定规律,这种情况就叫做结。
孙思邈说,脉搏跳动中有停顿,按压时稍微数下就会恢复,抬手指时脉又动,这种情况叫做结。
王士亨曰。結脈之狀。大小不定。往來不拘數至。時一止。主氣結不流行。腹中症癖。氣塊成形。或因大病後。亡津液亡血。或驚恐神散。而精不收。或夢漏亡精。又多慮而心氣耗也。若無是因。則其人壽不過一二年。
白話文:
王士亨說:脈搏結硬的狀況,大小不一,往來沒有特定次數,有時會停頓一下。這表示氣血不暢通,腹部有症瘕、氣塊形成。可能是因為大病後,津液和血液消耗過多;或是因為驚嚇恐懼,精神渙散,精氣無法收斂;或是夢中遺精,或者過度思慮導致心氣耗損。如果沒有這些原因,則這個人壽命不超過一兩年。
方龍潭曰。結者。氣血之結滯也。至來不勻。隨氣有阻。連續而止。暫忽而歇。故曰結。又謂三動一止。或五七動一止。或十動二十動一止。亦曰歇。此歇者。不勻之歇至也。其病不死。但清痰理氣自可。
白話文:
方龍潭說,結是指氣血的阻塞和停滯。氣血運行不順暢,隨氣分而受到阻礙,連續地流動然後停止,暫時地忽悠而歇息。所以稱為「結」。又指三次運動後一次停止,或五至七次運動後一次停止,或十至二十次運動後一次停止。這些也稱為「歇」。這種「歇」是不順暢造成的停歇。這種病症不會致命,只要清痰理氣就可以治療。
錢天來曰。結者。邪結也。脈來停止暫歇之名。猶繩之有結也。凡物之貫於繩上者。遇結必礙。雖流走之甚者。亦必少有逗遛。乃得過也。此因氣虛血澀。邪氣間隔於經脈之間耳。虛衰則氣力短淺。間隔則經絡阻礙。故不得快於流行。而止歇也。(傷寒溯源集)
白話文:
錢天來說:結脈,指的是邪氣凝結。脈搏停止跳動一段時間的名稱,就像繩子上打結一樣。任何穿在繩子上的東西,遇到結點都會被阻礙。即使流動得很厲害的東西,也一定會稍微停一下才能通過。這是因為氣虛血澀,邪氣阻滯在經脈之間。氣虛衰弱,所以力量不足。經絡阻滯,所以循環受阻。所以脈搏不能快速流動,而會停止跳動。
張介賓曰。脈來忽止。止而復起。總謂之結。舊以數來一止為促。促者為熱。為陽極。緩來一止為結。結者為寒。為陰極。然以予之驗。則促類數也。未必熱。結類緩也。未必寒。但見中止者。總是結脈。多由血氣漸衰。精力不繼。所以斷而復續。續而復斷。常見久病者多有之。
白話文:
張介賓說:脈搏時而出現突然停止,停止後又重新跳動,總稱之為「結脈」。古人認為跳動幾次後才停止的是「促脈」,促脈是熱證,是陽氣極盛。而跳動緩慢後才停止的是「結脈」,結脈是寒證,是陰氣極盛。但是根據我的經驗,促脈類似數脈,未必是熱證。結脈類似緩脈,未必是寒證。只要見到脈搏停止後又跳動的,都屬於結脈。大多是因為氣血漸衰,精力不繼,所以才會出現斷續跳動的情況。經常見於久病患者。
虛勞者多有之。或誤用攻擊消伐者亦有之。但緩而結者。為陽虛。數而結者。為陰虛。緩者猶可。數者更劇。此可以結之微甚。察元氣之消長。最顯最切者也。至如留滯鬱結等病。本亦此脈之證應。然必其形強氣實。而舉按有力。此多因鬱滯者也。又有無病而一生脈結者。此其素稟之異常。
無足怪也。舍此之外。凡病有不退而漸見脈結者。此必氣血衰殘。首尾不繼之候。速宜培本。不得妄認為留滯。
白話文:
虛勞的人很多。有的人錯誤地使用瀉下、消耗氣血的藥物。但是脈搏緩慢而結實的,是陽氣虛;脈搏數而結實的,是陰血虛。脈搏緩慢的還算好,脈搏數快的則更加嚴重。可以以此來觀察結脈的輕重,這對瞭解元氣的盛衰是最明顯、最有關係的。至於如留滯、鬱結等疾病,本來也是這種脈象的表現。但是必須其外表強壯、氣血旺盛,按脈時有力,這多是因鬱滯所致。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是沒生病但一直脈結的人,這是他們的體質異常。
張路玉曰。結為陰邪固結之象。越人云。結甚則積甚。結微則氣微。言結而少力。為正氣本衰。雖有積聚。脈結亦不甚也。而仲景有傷寒汗下不解。脈結代心動悸者。有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硬滿。小利不利。為無血者。一為津衰邪結。一為熱結膀胱。皆虛中挾邪之候。
白話文:
張路玉說:結脈是陰邪凝聚的徵象。越人說:結脈嚴重,積聚也嚴重;結脈輕微,正氣也虛弱。說到結脈而脈搏微弱,是正氣本來就衰弱的緣故。雖然有積聚,脈結也不會很嚴重。仲景說,有傷寒出汗後不退,脈結代,心悸的;有太陽病,身體發黃,脈沉且結,小腹堅硬而脹滿,小便不利。一個是氣血不足,一個是津液衰竭,邪氣凝聚,一個是熱邪凝聚在膀胱。這些情況都是虛弱的體質中夾雜了邪氣。
凡寒飲死血吐利腹痛。癲癇蟲積等。氣鬱不調之病。多有結脈。嘗見二三十至內。有一至接續不上。每次皆然。而指下虛微。不似結脈之狀。此元氣驟脫之故。峻用溫補自復。如補益不應。終見危殆。
白話文:
凡是因寒氣飲水、淤血而導致的嘔吐、腹痛、癲癇、寄生蟲等,或是氣機鬱滯不暢的疾病,通常會伴隨有脈結。我曾經見過二三十歲以內的人,有脈結連續出現,每次都這樣。但是觸診時脈搏微弱,不像脈結的表現。這是由於元氣突然脫離所致。應該迅速使用溫補藥物進行治療,症狀就會自動恢復。如果補益藥物不起作用,最終會出現危險情況。
案結脈。始出於靈樞終始篇。及十八難。而辨脈法。以緩來一止為結。以數來一止為促。乃與仲景本論之旨左矣。(詳見促脈)況緩數對言。此乃以緩為遲者。尤屬謬誤。張景岳單以結脈為遏止之總稱。蓋有所見於此也。予前年治一賈人瘟疫。其脈時止。其子尋病。亦脈結。因試連診其三子。並與父兄一般。此類盡有之。景岳素稟之說。亦不復誣也。
白話文:
結脈一詞最早出現在《靈樞經·終始篇》和《靈樞經·十八難》中。而辨別脈象的方法,認為脈搏緩慢而停頓一次為結脈,脈搏頻繁而停頓一次為促脈。這與《傷寒雜病論》的論述相左。(具體請參閱促脈)況且緩慢和頻繁是相對而言的,因此認為緩脈就是遲脈,這顯然是錯誤的。張景嶽認為結脈是脈搏停頓的總稱,這可能是受到此觀點的影響。我前年曾經治療一位得了瘟疫的商人,他的脈搏時有停頓。他的兒子後來也得了病,脈象也出現結脈。我試著連續診斷了他的三個孩子,發現他們和他們的父親哥哥的脈象完全一樣。這種情況確實存在,景嶽的論述也並非沒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