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學輯要》~ 卷上 (7)
卷上 (7)
1. 總說
而酌解之也。身疼痛者,當以桂枝發之;若尺中遲者,不可汗,以營血不足故也。是宜從脈而調其營矣。此四者,從脈不從證也。
朱丹溪曰:凡看脈,如得惡脈,當覆手取,如與正取同,乃元氣絕,必難治矣;如與正取不同,乃陰陽錯綜,未必死。(丹溪纂要)
高武曰:人或有寸關尺三部脈不見,自列缺至陽谿脈見者,俗謂之反關脈。此經脈虛,而絡脈滿。《千金翼》謂腸脈逆,反大於寸口三倍。叔和尚未之及,而況高陽生哉?(針灸聚英○案所引《千金翼》,今無考。)虞天民曰:此地天交泰,生成無病之脈耳。學者可不曉歟?(醫學正傳)張路玉曰:
脈之反關者,皆由脈道阻礙,故易位而見,自不能條暢如平常之脈也。有一手反關者,有兩手反關者;有從關斜走至寸而反關者;有反於內側,近大陵而上者;有六部原如絲,而陽谿列缺,別有一脈大於正位者;亦有諸部皆細小不振,中有一粒如珠者,此經脈阻結於其處之狀也。
(《診宗三昧》)
案:《至真要論》云:「諸不應者,反其診則見矣。」王啟玄注曰:「不應者,皆為脈沉。脈沉下者,仰手而沉,覆其手則沉為浮,細為大也。」陶節庵云:病人若平素原無正取脈,須用覆手取之,脈必見也。此屬反關脈,診法與正取法同。若平素正取有脈,後因病診之無脈者,亦當覆手取之。
取之而脈出者,陰陽錯亂也,宜和合陰陽。如覆取正取俱無脈者,必死矣。此為良法。王陶所說,今驗之,極如其言。脈伏甚者,亦當以此法診得焉。
《醫學綱目》載開寶寺僧,衣缽甚厚,常施惠於人。孫兆重之與往還。一日謂孫曰:「某有一事,於翁約賞罰為戲,可否?」孫曰:「如何為賞罰?」儈曰:「若診吾脈,若知某病,賞三十千為一筵;若不中,罰十千歸小僧。」孫曰:「諾。」與之診,左手無脈,右手有脈。遂尋左手之脈,乃轉左臂上,
動搖如常。孫曰:「此異脈也,醫書不載。脈行常道,豈有移易之理?往昔少年為驚撲,震動心神,脈脫舊道,乍移臂外;復遇驚撲,不能再歸。年歲長大,氣血已定,不能復移。目下無病爾。」僧曰:「某襁褓而撲背幾死,固宜脈失所。某亦平生無病,亦不曾診脈,聞公神醫試驗之,
果神醫也。」○按此疑因驚撲為反關之脈者,世亦間有焉,姑附於斯。
董西園曰:老者氣血已衰,脈宜衰弱;過旺則病。若脈盛而不躁,健飯如常,此稟之厚,壽之徵也。若強而躁疾,則為孤陽。少壯者脈宜充實;弱則多病,謂其氣血日盈之年而得此,不足故也。若脈體小而和緩,三部相等,此稟之靜,養之定也;惟細而勁急者,則為不吉。
故執脈審症者,一成之矩也;隨人變通者,圓機之義也。肥盛之人,氣盛於外,而肌肉豐厚,其脈多洪而沉。瘦小之人,氣急於中,肌肉淺薄,其脈多數而浮。酒後之脈必數;食後之脈常洪;遠行之脈必疾;久飢之脈必空。孩提襁褓,脈數為常也。
白話文:
總說
要仔細斟酌理解脈象。身體疼痛,應該用桂枝來發散。如果尺脈遲緩,就不能用發汗的方法,因為是營血不足的緣故。這種情況應該根據脈象來調理營血。以上四種情況,都是根據脈象而不是根據症狀來判斷的。
朱丹溪說,凡是看脈,如果摸到不好的脈象,應該翻過手背來取脈,如果翻過手背取脈和正常取脈一樣,那就是元氣耗盡,很難醫治了。如果翻過手背取脈和正常取脈不同,那就是陰陽錯亂,未必會死。
高武說,有些人寸、關、尺三部脈都摸不到,反而從列缺穴到陽谿穴這段能摸到脈,俗稱反關脈。這是經脈虛弱,而絡脈充盈的表現。《千金翼》說,這是腸脈逆行,比寸口脈大三倍,但張仲景和高陽生都沒有提到過這種情況。(這裡引用的《千金翼》,現在已經無法考證了。)虞天民說,這是天地陰陽交泰,生成的無病之脈,學習醫學的人怎能不明白呢?
張路玉說,反關脈都是因為脈道阻塞,所以才會換位置出現,不能像正常的脈象那樣暢通。有的人只有一隻手有反關脈,有的人兩隻手都有反關脈。有的脈從關部斜行到寸部,變成反關脈。有的脈反到內側,靠近大陵穴向上走。有的六部脈像絲一樣細,而陽谿穴和列缺穴之間卻另外有一條脈,比正常脈象要粗大。還有的各部脈都很細小無力,其中卻有一粒像珠子一樣的脈搏,這是經脈阻塞在那個地方的表現。
《至真要論》說,凡是不正常的脈象,反過來診斷就能發現。《王啟玄注》說,不正常的脈象都是沉脈,沉脈向下,仰著手取脈是沉脈,翻過手取脈就由沉變浮,由細變大。陶節庵說,病人如果平時就沒有正常的取脈,必須用翻過手背的方式來取脈,一定能摸到脈,這種屬於反關脈,診斷方法和正常取脈相同。如果平時正常取脈有脈,後來因為生病而摸不到脈,也應該用翻過手背的方式來取脈。如果這樣取脈能摸到脈,就是陰陽錯亂,應該調和陰陽。如果翻過手背取脈和正常取脈都摸不到脈,那就必死無疑。這是好的方法。王啟玄和陶節庵說的這些,現在驗證起來,確實如此。脈象伏藏很深的情況,也可以用這種方法診斷出來。
《醫學綱目》記載,開寶寺有個和尚,家底很豐厚,經常施捨幫助別人。孫兆很看重他,經常和他來往。有一天,和尚對孫兆說,我有一件事,想和你約定一個賭注。如果診我的脈能知道我的病,就賞給你三十千錢,設宴請客。如果診斷不中,就罰我給你一千錢。孫兆答應了,給和尚診脈,發現左手沒脈,右手有脈,於是就沿著左臂向上尋找,發現脈搏在左臂上跳動,像平常一樣。孫兆說,這是奇特的脈象,醫書上沒有記載。脈搏的運行應該遵循常規,怎麼會有移位的道理呢?以前您年輕的時候,可能因為驚嚇跌倒,震動了心神,導致脈搏脫離了原來的脈道,暫時移到臂膀外側。後來又受到驚嚇跌倒,就不能再回到原位了。現在年紀大了,氣血已經固定,更不能再移回原位了。現在您沒有病。和尚說,我小時候確實因為跌倒背部撞到地上,幾乎要死了,所以脈搏才會失去原位。我也一直沒病,也沒診過脈。聽說先生醫術高明,所以想試驗一下。果然是神醫啊!據說有些人是因為驚嚇跌倒導致反關脈,世上也有這種情況,就把它附在這裡。
董西園說,老年人氣血衰弱,脈象應該衰弱,如果過於旺盛就是病態。如果脈象旺盛但不急躁,而且吃飯和正常一樣,這是天生的稟賦好,是長壽的徵兆。如果脈象強勁且急躁,那就是孤陽虛浮的表現。年輕人脈象應該充實,如果脈象虛弱就容易生病,因為正值氣血日益充盈的年紀,出現虛弱的脈象就是不足的表現。如果脈象平和而緩慢,三部脈象均勻,這是天生的稟賦安靜,加上後天的調養得當。只有細而急的脈象,才是不吉祥的。
所以,診脈要仔細審視症狀,這是固定的法則。根據人的不同情況來靈活變通,這是圓融的道理。肥胖的人,氣盛於外,肌肉豐厚,脈象多為洪大而沉。瘦小的人,氣急於內,肌肉淺薄,脈象多為細數而浮。喝酒後的脈象一定會快,飯後的脈象常常會洪大,長途跋涉後脈象一定會快,長期飢餓後的脈象一定會虛空。嬰兒的脈象快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