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簡

《脈學輯要》~ 卷中 (6)

回本書目錄

卷中 (6)

1.

孫思邈曰。按之依依。名曰緩。

王太僕曰。緩者。謂緩縱之狀。非動之遲緩也。(平人氣象論注)

吳山甫曰。緩。狀如琴絃久失更張。縱而不整。曰緩。與遲不同。遲以數言。緩以形言。其別相遠矣。(案王叔和曰。緩脈去來亦遲。小駃於遲。故吳氏有此言焉。)若脈來不浮不沉。中取之。從容和緩者。脾之正脈也。浮而緩。曰衛氣傷。沉而緩。曰榮氣弱。諸部見緩脈。皆曰不足。謂其不鼓也。

張介賓曰。緩脈。有陰有陽。其義有三。凡從容和緩。浮沉得中者。此自平人之正脈。若緩而滑大者。多實熱。如內經所言者是也。緩而遲細者。多虛寒。即諸家所言者是也。然實熱者必緩大有力。多為煩熱。為口臭。為腹滿。為癰瘍。為二便不利。或傷寒溫瘧初愈。而餘熱未清者。多有此脈。若虛寒者。必緩而遲細。為陽虛。為畏寒。為氣怯。為疼痛。為眩暈。為痹弱。為痿厥。為怔忡健忘。為食飲不化。為騖溏飧泄。為精寒腎冷。為小便頻數。女人為經遲血少。為失血下血。凡諸瘡毒外證。及中風產後。但得脈緩者。皆易愈。

案緩者。弛也。不急也。吳氏以琴絃為喻。為是矣。仲景曰。寸口脈緩而遲。緩則陽氣長。又曰。趺陽脈遲而緩。胃氣如經也。乃知緩與遲。其別果相逺也。

白話文:

孫思邈說,當你按壓脈搏,感覺到它穩定持續,這種脈象被稱為緩。

王太僕解釋,所謂緩,是指脈象呈現出一種鬆弛的狀態,並非指脈搏跳動的節奏緩慢。(《平人氣象論注》)

吳山甫進一步闡述,緩脈就像一把久未調音的古箏,弦線鬆弛且不整齊,我們稱之為緩。這和遲脈不同,遲脈指的是脈搏的節奏,而緩脈則是描述脈象的形態,兩者有著顯著區別。(根據王叔和的說法,緩脈的跳動確實比正常脈搏慢,但又略快於遲脈,因此吳氏才會有這樣的解釋。)如果脈搏既不浮在表面,也不沉在深處,而是位於中間位置,且跳動平穩和緩,這就是脾臟健康時的脈象。如果脈象浮而緩,表示衛氣受損;如果脈象沉而緩,表示營氣虛弱。在各個部位出現緩脈,通常表示該部位的能量不足,因為脈搏沒有足夠的力量。

張介賓指出,緩脈分為陰緩和陽緩兩種,其中含義有三點。首先,如果脈象平穩和緩,且浮沉適中,這就是正常人的脈象。其次,如果脈象緩而滑大,多表示有實熱的症狀,例如內經所述。再者,如果脈象緩而遲細,多表示有虛寒的症狀,即各家學說所描述的情況。然而,實熱的脈象必須是緩大有力,常伴有煩熱、口臭、腹滿、瘍癰、大小便不暢等症狀,或是傷寒、溫病剛恢復,但餘熱未消時。

虛寒的脈象則必須是緩而遲細,常伴有陽虛、畏寒、氣怯、疼痛、眩暈、痹弱、痿厥、心悸健忘、飲食不化、瀉痢、精寒腎冷、頻尿等症狀,女性則可能經期延遲、月經量少、失血或下血。對於各種外傷感染和中風產後的患者,只要脈象平穩,病情就容易康復。

根據我的理解,緩脈就是指脈象鬆弛,不緊張。吳氏以古箏的弦為比喻,非常恰當。仲景曾說,寸口脈緩而遲,緩脈代表陽氣充足。他又說,趺陽脈遲而緩,這是胃氣正常的表現。由此可知,緩脈和遲脈的區別確實很大。

2.

王叔和曰。遲脈。呼吸三至。去來極遲。

滑伯仁曰。遲。不及也。以至數言之。呼吸之間。脈僅三至。減於平脈一至也。為陰盛陽虧之候。為寒為不足。

吳山甫曰。遲。醫者一呼一吸。病者脈來三至。曰遲。二至一至。則又遲也。若二呼二吸一至。則遲之極矣,陰脈也。為陽虛。為寒。觀其遲之微甚。而寒為之淺深。微則可治。甚則難生。乍遲乍數。曰虛火。

張路玉曰。遲脈者。呼吸定息。不及四至。而舉按皆遲。遲為陽氣失職。胸中大氣。不能敷布之候。故昔人咸以隸之虛寒。浮遲為表寒。沉遲為裡寒。遲澀為血病。遲滑為氣病。此論固是。然多有熱邪內結。寒氣外郁。而見氣口遲滑作脹者。詎可以脈遲。概為之寒。而不究其滑澀之象。

虛實之異哉。詳仲景有陽明病脈遲。微惡寒。而汗出多者。為表未解。脈遲頭眩腹滿者。不可下。有陽明病。脈遲有力。汗出不惡寒。身重喘滿。潮熱便硬。手足濈然汗出者。為外欲解。可攻其里。又太陽病脈浮。因誤下而變遲膈內拒痛者。為結胸。若此者熱邪內結之明驗也。

董西園曰。脈之至也。由乎氣之緩急。故必以息候之。一呼一吸為一息。一息中得四至之半。乃為和平之脈。若一息三至。氣行也緩。陰之象也。一息六至。氣行也疾。陽之象也。

案程應旄曰。遲脈。亦有邪聚熱結。腹滿胃實。阻住經隧而成者。又不可不知。(出陽明病篇注)今驗有癥瘕痃氣。壅遏隧道。而見遲脈者。是雜病亦不可以遲概而為寒也。○又案人身蓋一脈也。故其見於三部。雖有形之小大浮沉不同。然至數之徐疾。必無有異。驗諸病者為然矣。

而仲景書或云。尺中遲。或云關上數。後世脈書。亦云寸遲為某病。尺遲主何證之類。比比皆然。此予所未嘗親見。竊疑理之所必無也。附記以俟明者。

白話文:

王叔和說,遲脈就是在呼吸間只有三次的搏動,脈動非常緩慢。

滑伯仁解釋,遲脈就是不足的意思。以脈搏次數來說,在呼吸間脈搏僅僅只有三次,比正常脈搏少了一次。這顯示的是陰盛陽衰的情況,代表著寒涼和身體機能不足。

吳山甫說,遲脈,對醫生而言,即在一次呼吸間,病人的脈搏只跳動三次,這種情況稱為遲脈。如果脈搏在一次呼吸間只跳動兩次或一次,那就更遲了。若是在兩次呼吸間只跳動一次,那就是極度的遲脈,屬於陰脈,顯示陽氣虛弱,身體寒冷。我們可以從遲脈的程度來判斷寒涼的深度,若是輕微的,還有可能治療;若是嚴重的,就難以存活。如果脈搏忽遲忽速,這可能就是虛火的現象。

張路玉認為,遲脈就是呼吸定息時,脈搏不到四次,且在診斷時都顯示脈搏緩慢。遲脈顯示陽氣功能失調,胸中的大氣無法充分散佈的徵兆。因此,古人普遍認為遲脈屬於虛寒。浮遲表示表寒,沉遲表示裡寒,遲澀表示血液疾病,遲滑表示氣病。雖然這個理論是正確的,但是,如果體內有熱邪內結,外面有寒氣鬱結,而導致氣口遲滑並感到脹滿,我們就不能單純因為脈搏緩慢,就認為這是寒症,而不進一步探討其滑澀的特徵以及虛實的差異。

根據仲景的描述,如果陽明病脈搏緩慢,稍微感到寒冷且大量出汗,這表示表邪未解。如果脈搏緩慢,頭暈且腹部脹滿,就不宜用下法。如果陽明病脈搏緩慢有力,出汗但不感到寒冷,身體沉重且喘息困難,有潮熱且大便乾硬,手腳濕冷出汗,這表示體外的邪氣想要排出,可以攻擊體內的病邪。此外,如果太陽病脈搏浮動,因為誤用下法導致脈搏變緩,且胸膈內有疼痛感,這可能是結胸的徵兆。這些都是熱邪內結的明顯證據。

董西園提到,脈搏的跳動,是由於氣的緩急決定的,所以必須以呼吸來計算。一次呼吸算一息,一息中有四次脈搏的一半,就是正常的脈搏。如果一次呼吸只有三次脈搏,表示氣行緩慢,這是陰的象徵。如果一次呼吸有六次脈搏,表示氣行快速,這是陽的象徵。

根據程應旄的說法,遲脈也可能因為邪氣聚集,熱邪結聚,腹部脹滿,胃部實滿,阻塞經絡而產生。這一點也是必須瞭解的。

再者,人體其實只有一條脈絡,所以當它顯示在寸、關、尺三個部位時,雖然形態大小和深淺可能有所不同,但是脈搏的快慢一定不會有差異。在病人身上驗證,確實如此。

然而,仲景的書中卻有時候會提到"尺中遲"或"關上數"等描述,後世的脈學書籍也有類似的說法,如"寸遲為某病"或"尺遲主何證"等。但這些說法,我並沒有親眼見過,懷疑這是理論上不可能存在的現象。我在此記錄下來,等待高明的人來解答。

3.

十八難曰。結者。脈來去時一止。無常數。名曰結也。

孫思邈曰。脈來動而中止。按之小數。中能還者。舉指則動。名曰結。

王士亨曰。結脈之狀。大小不定。往來不拘數至。時一止。主氣結不流行。腹中症癖。氣塊成形。或因大病後。亡津液亡血。或驚恐神散。而精不收。或夢漏亡精。又多慮而心氣耗也。若無是因。則其人壽不過一二年。

方龍潭曰。結者。氣血之結滯也。至來不勻。隨氣有阻。連續而止。暫忽而歇。故曰結。又謂三動一止。或五七動一止。或十動二十動一止。亦曰歇。此歇者。不勻之歇至也。其病不死。但清痰理氣自可。

錢天來曰。結者。邪結也。脈來停止暫歇之名。猶繩之有結也。凡物之貫於繩上者。遇結必礙。雖流走之甚者。亦必少有逗遛。乃得過也。此因氣虛血澀。邪氣間隔於經脈之間耳。虛衰則氣力短淺。間隔則經絡阻礙。故不得快於流行。而止歇也。(傷寒溯源集)

張介賓曰。脈來忽止。止而復起。總謂之結。舊以數來一止為促。促者為熱。為陽極。緩來一止為結。結者為寒。為陰極。然以予之驗。則促類數也。未必熱。結類緩也。未必寒。但見中止者。總是結脈。多由血氣漸衰。精力不繼。所以斷而復續。續而復斷。常見久病者多有之。

虛勞者多有之。或誤用攻擊消伐者亦有之。但緩而結者。為陽虛。數而結者。為陰虛。緩者猶可。數者更劇。此可以結之微甚。察元氣之消長。最顯最切者也。至如留滯鬱結等病。本亦此脈之證應。然必其形強氣實。而舉按有力。此多因鬱滯者也。又有無病而一生脈結者。此其素稟之異常。

無足怪也。舍此之外。凡病有不退而漸見脈結者。此必氣血衰殘。首尾不繼之候。速宜培本。不得妄認為留滯。

張路玉曰。結為陰邪固結之象。越人云。結甚則積甚。結微則氣微。言結而少力。為正氣本衰。雖有積聚。脈結亦不甚也。而仲景有傷寒汗下不解。脈結代心動悸者。有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硬滿。小利不利。為無血者。一為津衰邪結。一為熱結膀胱。皆虛中挾邪之候。

凡寒飲死血吐利腹痛。癲癇蟲積等。氣鬱不調之病。多有結脈。嘗見二三十至內。有一至接續不上。每次皆然。而指下虛微。不似結脈之狀。此元氣驟脫之故。峻用溫補自復。如補益不應。終見危殆。

案結脈。始出於靈樞終始篇。及十八難。而辨脈法。以緩來一止為結。以數來一止為促。乃與仲景本論之旨左矣。(詳見促脈)況緩數對言。此乃以緩為遲者。尤屬謬誤。張景岳單以結脈為遏止之總稱。蓋有所見於此也。予前年治一賈人瘟疫。其脈時止。其子尋病。亦脈結。因試連診其三子。並與父兄一般。此類盡有之。景岳素稟之說。亦不復誣也。

白話文:

在第十八難中提到,所謂「結」,指的是脈搏來去時偶爾會停頓,這種停頓沒有一定的規律,就稱之為「結」。

孫思邈解釋,脈搏跳動中突然中止,但輕輕按壓後,它又會恢復跳動,當手指抬起時,脈搏又開始跳動,這種情況也被稱作「結」。

王士亨進一步說明,結脈的特徵是脈搏的大小不定,來回的頻率也不固定,偶爾會停頓。這通常表示氣血運行受阻,可能有腹部腫塊、氣血凝結的問題,也可能發生在大病後,津液和血液大量流失,或者因為驚嚇導致精神散漫,精氣無法收斂,或者夢遺導致精氣流失,或是思慮過度導致心氣消耗。如果沒有這些原因,那麼這個人的壽命很可能只剩下一兩年。

方龍潭認為,結脈代表的是氣血運行不暢。脈搏的節奏不均勻,跟著氣血的阻滯而停頓,然後又突然恢復,因此被稱作「結」。他還提到,脈搏每跳三次停一次,或者每跳五次、七次、十次、二十次停一次,也被稱作「歇」。這種歇息是不規律的,但不會致命,只要清理痰液、調整氣血就可以。

錢天來指出,結脈代表的是邪氣的凝結。脈搏跳動中突然停頓,就像繩子上的結一樣。當東西穿過繩子時,遇到結就會受阻,即使移動得很快,也會稍微停留一下才能通過。這通常是因為氣血虛弱、血液粘稠,邪氣阻塞在經脈中。氣血虛弱,力量不足;邪氣阻塞,經絡受阻,因此脈搏的流動受到影響,出現停頓。

張介賓說,脈搏忽然停頓,停頓後又恢復,都叫做結。過去認為,脈搏快速時偶爾停頓叫做「促」,促脈代表熱症;脈搏緩慢時偶爾停頓叫做「結」,結脈代表寒症。然而,根據我的經驗,促脈不一定代表熱症,結脈也不一定代表寒症。只要看到脈搏中止,都可以稱作結脈。這通常發生在長期疾病、虛勞患者身上,或者誤用藥物導致氣血受損的情況。脈搏緩慢且有結脈,代表陽氣虛弱;脈搏快速且有結脈,代表陰氣虛弱。緩慢的結脈還好,快速的結脈更嚴重。從結脈的程度,可以看出元氣的盛衰,這是判斷病情的重要依據。對於鬱結、留滯等疾病,也可能出現結脈,但必須患者身體強壯、氣血充足,並且按壓有力,這通常是由鬱結引起的。此外,有些人生來就有結脈,這是他們體質特殊,不必過分擔心。然而,如果病情持續惡化,並且開始出現結脈,這通常表示氣血已經嚴重損失,治療時應該以培養本源為主,不能輕易認為是鬱結、留滯等疾病。

張路玉認為,結脈代表陰邪固結的現象。他引用《難經》的話:「結甚則積甚,結微則氣微」,意思是結脈如果很強烈,表示邪氣很重;結脈如果比較微弱,表示正氣已經衰弱。但是,他也提到,《傷寒論》中有描述,傷寒病患者即使發汗或使用瀉下法,如果脈搏仍然結脈,並且心悸,表示津液已經衰竭,邪氣仍然固結。另外,太陽病患者如果皮膚黃疸、脈搏沉結、小腹硬滿、小便不通暢,表示熱邪已經結在膀胱。這些都是虛弱中夾雜邪氣的徵兆。

對於感冒、飲食不適、腹痛、癲癇、蟲積等疾病,如果氣血鬱結不調,也可能出現結脈。我曾經看過病人在二三十次脈搏中,有一次脈搏接不上,每次診斷都是這樣,但是脈搏非常虛弱,不像結脈的樣子。這是因為元氣突然流失,需要使用溫補的方法治療。如果使用補益方法仍然沒有改善,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根據《靈樞終始篇》和第十八難的描述,結脈最早出現在這些古籍中。在《辨脈法》中,將脈搏緩慢時偶爾停頓稱為結脈,將脈搏快速時偶爾停頓稱為促脈,這與《傷寒論》中的描述不同。此外,《辨脈法》中將「緩」和「數」相對應,將「緩」視為「遲」,這是錯誤的。張景嶽將結脈視為總稱,他可能看到了這個問題。我曾經治療一個商人瘟疫,他的脈搏時常停頓,後來他的兒子也出現同樣的脈象。我連診三個兒子,他們的脈象和父親、哥哥一樣。這種情況很常見,張景嶽提到的體質特殊,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