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學輯要》~ 卷中 (7)
卷中 (7)
1. 代
王叔和曰。代脈。來數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脈結者生。代者死。
楊仁齋曰。代者。陰也。動中有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由是復止。尋之良久則起。如更代之代。
樓全善曰。自還者。動而中止復來。數於前動也。不能自還者。動而中止。復來如前。動同而不數也。(醫學綱目)
李士材曰。代者。禪代之義也。如四時之禪代。不愆其期也。結促之止。止無當數。代脈之止。止有常數。結促之止。一止即來。代脈之止。良久方至。內經以代脈之見。為藏氣衰微。脾氣脫絕之診也。惟傷寒心悸。懷胎三月。或七情太過。或跌僕重傷。及風家痛家。俱不忌代脈。
未可斷其必死。錢天來曰。代。替代也。氣血虛憊。真氣衰微。力不支給。如欲求代也。止而未即復動。若有不復再動之狀。故謂之不能自還。又略久復動。故曰因而復動。
張景岳曰。代。更代之義。謂於平脈之中。而忽見耎弱。或乍數乍疏。或斷而復起。均名為代。而代本不一。各有深義。如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乃至數之代。即根結篇所云者是也。若脈本平勻。而忽強忽弱者。乃形體之代。即平人氣象論所云者是也。又若脾主四季。而隨時更代者。
乃氣候之代。即宣明五氣等篇所云者是也。(此言藏氣之常候。非謂代為止也。)凡脈無定候。更變不常。則均謂之代。但當各因其變。而察其情。庶得其妙。
案代脈。諸說不一。然景岳所論。尤為允當矣。史記倉公云。不平而代。又云。代者。時參擊。乍疏乍大也。張守節正義云。動不定。曰代。可以確其說也。蓋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者。乃至數之更變。而仲景叔和所云者。即代脈中之一端也。若其為止。有常數者。
似泥於經文焉。李士材曰。善化令黃柱岩。心疼奪食。脈三動一止。良久不能自還。施笠澤云。五藏之氣不至。法當旦夕死。余曰。古人謂痛甚者脈多代。少得代脈者死。老得代脈者生。今柱岩春秋高矣。而胸腹負痛。雖有代脈。安足慮乎。果越兩旬。而柱岩起矣。予家君近治一老人。
症塊發動。引左脅而痛。綿連不已。藥食嘔變。其脈緊細而遲。左脈漸漸微小。遂絕止者。二三十動許。覆手診之亦然。又漸漸見出如故者良久。又絕止如前。用附子建中湯。加吳茱萸。視療十餘日。痛全愈。而脈復常。是代之最甚者。正見李氏之言信然矣。○又案傷寒論不可下篇云。
傷寒脈陰陽俱緊。惡寒發熱。則脈欲厥。厥者脈初來大。漸漸小。更來漸漸大。是其候也。又王海藏陰證略例云。秦二好服天生茶。及冷物。積而痼寒。脈非浮非沉。上下內外。舉按極有力。堅而不柔。觸指突出膚表。往來不可以至數名。縱橫不可以鉅細狀。此陰證鼓擊脈也。
一身遊行之火。萃於胸中。寒氣逼之。搏大有力。與真武四逆等藥。佐以芍藥茴香。酒糊丸。使不僣上。每百丸。晝夜相接八九服。凡至半斤。作汗而愈。亦世罕有也。以上據景岳言。皆代之屬也。故舉似於此。楊玄操曰。難經言止。靈樞言代。按止者。按之覺於指下而中止。
名止。代者。還尺中。停久方來。名曰代也。其止代雖兩經不同。據其脈狀。亦不殊別。
董西園曰。脈因動靜而變。故安臥遠行。脈形有別。無足怪也。若頃刻之動靜。不必遠行。即轉身起坐。五十步間。其脈即見數疾。坐診之頃。隨即平靜。即換診舉手。平疾必形。一動一靜。無不變更。此種脈候。非五屍祟氣之相干。多真元內。虛之明驗。惟其內氣無主。臟氣不治。
而後經脈之氣。瞬息變更。將見厥暈僵仆之候。故此種脈情。恆有伏風內舍。經絡痹留。或火動於中。或飲發於內者。動則氣役於邪。而脈隨氣變也。此皆因邪之善行數變。以致鼓水揚燃。又為虛中挾實之候。當求其因而調之。庶可轉危為安。(案脈之變動。亦代之類也。故附於此。
)
白話文:
[王叔和說,代脈的特點是脈搏在規律跳動中突然停止,不能自行恢復,然後再次開始跳動。如果出現的是結脈,病人可能還能活;如果是代脈,則預示著死亡。
楊仁齋解釋,代脈屬陰,是在跳動中突然停止,無法自行恢復,然後再次開始跳動,如此反覆。需要長時間才能再次出現,如同交替替換的“代”。
樓全善解釋,所謂“自還”,就是脈搏在跳動中突然停止後能再次恢復正常跳動,且比之前的跳動頻率要快。而“不能自還”是指脈搏在跳動中突然停止後再次恢復,與之前相同,沒有加速。
李士材說,“代”的意思就是交替、替換,就像四季的交替,不會錯過它的週期。結脈和促脈的停止,停止的時間沒有規律;而代脈的停止,停止的時間有固定的規律。結脈和促脈的停止,停止後立即恢復;代脈的停止,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內經將出現代脈視爲髒氣衰弱,脾氣脫絕的診斷。但是,對於傷寒心悸、懷孕三個月、情緒過於激動、跌打重傷、風病痛症,都不忌諱出現代脈,不一定就會致命。
錢天來說,代的意思就是替換。氣血虛弱,真氣衰弱,力量無法支撐,就像想要尋找替換一樣。停止後不會立刻恢復,好像不會再恢復的樣子,所以稱爲“不能自還”。再過一會兒又會跳動,所以叫做“因而復動”。
張景嶽說,代的意思就是交替,指的是在正常脈搏中突然出現軟弱,或者時而快時而慢,或者中斷後又重新開始,這些都被稱爲代脈。但代脈的類型不止一種,每種都有其深層的意義。如五十次脈搏中沒有一次代脈,這是至數的代脈,就像《根結篇》所說的那樣。如果脈搏原本均勻,卻忽然變強或變弱,這就是形體的代脈,就像《平人氣象論》所說的那樣。還有,如果脾臟主導四季,隨着季節更替而變化,這就是氣候的代脈,就像《宣明五氣》等篇章所說的那樣。
關於代脈,各種說法不一,然而張景嶽的論述最爲恰當。《史記·倉公》提到:“不平而代。”又說:“代者,時參擊,乍疏乍大也。”張守節正義說:“脈搏不穩定,就叫代。”這可以確認其說法。脈搏在跳動中突然停止,不能自行恢復,然後再次開始跳動,這是至數的變化,也是張仲景和王叔和所說的情況,只是代脈的一種表現。至於它是否爲停止,是否有固定的規律,似乎被經典的描述所侷限。李士材舉了一個例子,黃柱巖患有心痛症,食慾減退,脈搏每跳三次就停一次,長時間無法自行恢復。施笠澤說,五臟之氣已經耗盡,依法應在早晚死去。但我認爲,古人說過,疼痛劇烈的人脈搏多有代脈,年輕人得代脈則死,老年人得代脈則生。現在黃柱巖年紀大了,雖然胸口腹部疼痛,即使有代脈,也不必擔心。果然過了兩個星期,黃柱巖就康復了。我家的醫生最近治療了一位老人,他患有腫瘤,引發左脅疼痛,持續不斷。藥物和食物都嘔吐出來,他的脈搏緊細而遲緩,左手脈搏漸漸微小,甚至有二三十次停止,再次診脈也是如此。然後又逐漸恢復到原來的狀態,又停止像之前一樣。使用附子建中湯,加上吳茱萸,治療十多天,疼痛完全消失,脈搏恢復正常。這是代脈最嚴重的情況,正好證明了李士材的話是真的。]
楊玄操說,《難經》中提到的"止",《靈樞》中提到的"代"。根據"止"的定義,就是在按壓時,脈搏在指下突然停止,這叫做"止"。"代"是指脈搏回到寸口,停留一段時間後纔再次出現,這就叫做"代"。雖然兩部經典中的描述有所不同,但從脈象上看,並無太大區別。
董西園說,脈象會因爲動靜而變化,因此在安靜躺着和遠行時,脈象會有差異,這並不奇怪。即使是短時間內的動靜變化,比如轉身或起坐,或走個五十步,脈象就會顯示加速。但在坐下診脈的短時間內,脈象就會恢復正常。即使更換診脈的手,脈象也會立即顯示出平穩。一動一靜之間,脈象無不發生變化。這種脈象並不是由於鬼神之氣的影響,而是體內真元虛弱的明顯跡象。只有當內在氣息失去控制,臟腑功能失調時,經脈之氣纔會瞬間變化。可能會出現昏厥、暈厥、僵硬或摔倒的症狀。因此,這種脈象往往伴有內風潛伏,經絡阻滯,或內部有火,或內部有飲。當活動時,邪氣會佔據體內,脈象隨氣而變。這都是因爲邪氣善於快速變化,導致體內水分和熱量被激發,出現虛實夾雜的症狀。應該找出原因並進行調整,才能轉危爲安。
注:文中提到的“代”脈象類別,故在此附上相關內容。]
2. 動
王叔和曰。動脈,見於上關。無頭尾,大如豆,厥厥然動搖。(傷寒論云。陰陽相搏,名曰動。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形冷惡寒。數脈見於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
王士亨曰。動脈之狀,鼓動而暴於指下不常。氣血相乘,搏擊而動也。
何夢瑤曰。數而跳突,名動,乃跳動之意。大驚多見此脈,蓋驚則心胸跳突,故脈亦應之而跳突也。仲景曰。若數脈見於關。(觀若字,則關是偶舉可知,非動脈止見於關也。)上下無頭尾。(狀其圓而突耳,非真上不至寸下不至尺也。)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
黃韞兮曰。仲景傷寒論云。數脈見於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愚按兩上字,其一乃後人誤添者,當是數脈見於關上下。
經曰。女子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手少陰屬心,是寸有動脈矣。王叔和著脈經,不知兩上字,其一乃衍字,因曰動脈見於關上,遂今後之論脈者,皆曰動脈只見於關,與經不合矣。
張路玉曰。動,為陰陽相搏之脈。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然多有陰虛發熱之脈,動於尺內;陽虛自汗之脈,動於寸口者。所謂虛者則動,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金匱有云。脈動而弱,動則為驚,弱則為悸。因其虛,而旺氣乘之也。
案脈訣論動脈,含糊謬妄,時珍已辨之。然猶言止見於關,爾後諸家亦多依之。至何夢瑤,黃韞兮,初就若之一字,為之解釋,極為明備,可謂千古卓見矣。
白話文:
王叔和說,動脈這種脈象通常在手腕的上關部位出現,它沒有明顯的起點和終點,脈象大小約莫像豆子一樣,呈現一種劇烈且不規則的震顫現象。(《傷寒論》中有提到,陰陽二氣互相搏擊產生的脈象稱作動脈,陽氣搏動會導致出汗,陰氣搏動則會引起發燒。身體感到寒冷並畏寒,這種脈象在關脈上頻繁出現,上下無明顯的起點和終點,大小像豆子,劇烈震顫的脈象就是動脈)
王士亨描述,動脈的特徵是強烈地在手指下跳動,不穩定。這是因為氣血相互衝擊搏鬥所引起的脈動。
何夢瑤解釋,頻繁跳動的脈象被稱作動脈,這裏的"動"就是跳動的意思。人在受到巨大驚嚇時,這種脈象會常見。因為驚嚇會使人心臟劇烈跳動,所以脈象也會跟著劇烈跳動。張仲景說,如果這種脈象在關脈上頻繁出現(從"若"字可以看出,關脈只是隨意舉例,不是說動脈只會在關脈出現),沒有明顯的起點和終點,大小像豆子,劇烈震顫,這種脈象就被稱作動脈。
黃韞兮認為,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提到,脈象在關脈上下頻繁出現,沒有明顯的起點和終點,大小像豆子,劇烈震顫,這種脈象被稱作動脈。我認為文中兩個"上"字,其中一個是後人誤加的,應該是脈象在關脈上下方出現。
醫書中提到,女子的手少陰脈搏動特別強烈,可能是懷孕了。手少陰脈屬於心脈,這表示寸脈也可能出現動脈。王叔和寫《脈經》時,不知道其中一個"上"字是衍字,因此他認為動脈只會在關脈上方出現。導致後世討論脈學的人都認為動脈只會在關脈出現,這和古籍記載不符。
張路玉認為,動脈是陰陽二氣互相搏擊的脈象。陽氣搏動會導致出汗,陰氣搏動則會引起發燒。然而,有很多陰虛導致發燒的脈象,會在尺脈內搏動;陽虛導致自汗的脈象,會在寸口搏動。這就是所謂的虛弱就會產生搏動,邪氣聚集的地方,氣必定虛弱。《金匱要略》中有提到,脈象搏動但又虛弱,搏動代表驚嚇,虛弱代表心悸。這是因為虛弱,導致旺盛的氣趁虛而入。
根據脈訣對動脈的描述,模糊不清且錯誤。李時珍已經辨別過,但是仍然有人堅持動脈只會在關脈出現。直到何夢瑤和黃韞兮,他們根據"若"字來解釋,解釋得非常清楚詳細,可以說是千古以來的卓越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