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學輯要》~ 卷上 (8)

回本書目錄

卷上 (8)

1. 總說

葉文齡曰:「《脈經》云:性急人脈躁,性緩人脈靜。夫脈乃氣血之運,而行於呼吸者也。血稟偏勝,必多緩,陰之靜也;氣稟偏勝,必多急,陽之躁也。以此只可論人之氣血孰為不足,不可以性情而謂躁靜者也。」(醫學統旨)

陳無擇曰:「經云,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乃可診有過之脈。或有作為,當停寧食頃,俟定乃診。師亦如之。」「釋曰:停寧俟定,即不拘於平旦;況倉卒病生,豈待平且?學者知之。」(三因方)

徐春甫曰:「無脈之候,所因不一。久病無脈,氣絕者死;暴病無脈,氣鬱可治。傷寒頭風、痰積經閉、憂驚折傷、關格吐利、氣運不應,斯皆勿忌。」

沈朗仲曰:「久病服藥後,六脈俱和。偶一日診,或數、或細、或虛弱、或變怪異常,即當細問起居之故。或因一夜不睡而變者,或因勞役惱怒,或因感冒風寒,各隨其所感而治之。」(病機彙編)

白話文:

葉文齡說:《脈經》提到,性情急躁的人脈搏跳動也快,性情溫和的人脈搏就比較平靜。脈搏是氣血運行的體現,而且會隨著呼吸而變化。血液偏多的人,脈象通常比較慢,因為這是陰的靜態表現;氣偏多的人,脈象通常比較快,因為這是陽的躁動表現。因此,脈象只能用來判斷人的氣血是否充足,不能單純用來判斷人的性情是急躁還是平靜。

陳無擇說:經典提到,最好在早晨,陰氣還沒開始活動,陽氣還沒散發,還沒吃東西,經脈還沒充盛,絡脈平穩的時候,診斷脈象才能發現異常之處。如果需要特殊觀察,應當讓病人稍作休息,等脈象穩定後再診斷。醫生自己也是如此。解釋說,所謂稍作休息等脈象穩定,並不僅限於早晨。更何況,遇到緊急發病的情況,難道還要等到脈象平穩才診斷嗎?學醫的人應該明白這一點。

徐春甫說:沒有脈象的原因有很多。如果是久病導致無脈,表示氣絕,這種情況通常會死亡。如果是突然發病導致無脈,可能是氣鬱,這種情況可以治療。像是傷寒頭痛、痰液積聚、經脈閉塞、憂慮驚嚇、骨折損傷、大小便不通暢、嘔吐腹瀉等,這些情況都有可能導致氣的運行不順,導致沒有脈象,這些都是不需要忌諱的。

沈朗仲說:久病服藥後,如果六脈都呈現平和的狀態,但偶爾有一天診脈,發現脈象變得數快、細弱、虛弱,或者出現其他怪異的變化,就應該詳細詢問病人這幾天起居的狀況。可能因為一夜沒睡而導致脈象改變,或者因為勞累、生氣,或是因為感冒受寒等原因。應該根據病人實際感受的原因來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