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學輯要》~ 卷中 (8)
卷中 (8)
1. 長
高陽生曰。長者,陽也。指下尋之,三關如持竿之狀,舉之有餘,曰長過於本位,亦曰長。
王士亨曰。長脈之狀,指下有餘,如操帶物之長。稟賦氣強勝血而氣擁,其人壽。若加大而數,為陽盛內熱,當利三焦。
李東璧曰。長脈不大不小,迢迢自若。(朱氏)如循長竿末稍為平,如引繩,如循長竿為病。(素問。)實牢弦緊,皆兼長脈。
李士材曰。迢迢首尾俱端,直上直下,如循長竿。長之為義,首尾相稱,往來端直也。長而和緩,即合春生之氣,而為健旺之徵。長為硬滿,即為火亢之形,而為疾病之應也。
何夢瑤曰。長,溢出三指之外。按寸口之脈,由胸中行至大指端,非有斷截,本無長短可言。然脈體有現有不現,不現者,按之止見其動於三指之內,現者,見其長出於三指之外,則長短宜分矣。(高鼓峰云。有形體之長,有往來之長。往來之長,謂來有餘韻也。案高說甚善,長短本言形體,而凡脈之以神氣悠長為貴者,固可因此說,而想見其狀矣。)
張路玉曰。傷寒以尺寸俱長,為陽明受病。內經又以長則氣治,為胃家之平脈。若長而浮盛,又為經邪方盛之兆。亦有病邪向愈,而脈長者,仲景云。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脈微陰脈澀而長者,為欲愈。又有陰氣不充,而脈反上盛者,經言寸口脈中手長者,曰足脛痛,是也。
白話文:
高陽生表示,「長」象徵著陽性能量,當我們在手腕處尋找脈搏,會發現脈象如同手持竹竿般的堅挺,抬舉時感覺脈力充沛,這就是脈象超出正常範圍的「長」,也可以稱之為脈象「長」過了原本的位置。
王士亨描述,「長」脈象的手感,就是在手指下能感受到豐盈的脈動,像握住綿延的布匹。這種脈象顯示出氣血旺盛,通常象徵此人健康長壽。然而,如果脈象同時呈現大且快速的跳動,則可能代表體內陽氣過剩,有內熱的情況,需注意調理三焦功能。
李東璧認為,「長」脈既不太粗也不太細,綿延不斷,如同沿著長竿行走。朱氏指出,正常的「長」脈就像順著竿梢前行,平穩而均勻;然而,《黃帝內經》提到,若是脈象變得實、牢、弦、緊,這些都可能是與「長」脈相關的異常表現。
李士材進一步解釋,「長」脈象的特徵是從頭到尾都很清晰,直上直下,猶如順著長竿滑行。所謂的「長」,就是脈象從頭到尾都很均衡,脈流直線來回。當「長」脈和緩時,就符合春天生機勃勃的氣息,是身體健康的徵兆。然而,如果「長」脈變得僵硬且充盈,則可能是火氣旺盛的表現,需警惕疾病的可能。
何夢瑤指出,「長」脈是指脈搏溢出三個手指的範圍之外。寸口脈(手腕處的脈搏)源自胸部,流經至大拇指端,並非有截斷的情況,本來就沒有長短之分。但是,脈象可能顯露或隱藏,當脈象隱藏時,我們只能在三個手指範圍內感受到脈動;而當脈象顯露時,就能看到脈象延伸至三個手指範圍之外。因此,脈象的長短應該有所區別。(高鼓峯表示,存在兩種「長」:一種是形體上的長,另一種是脈動的長,後者指的是脈搏在跳動時的餘韻。根據高氏的說法,長短通常是指形體的長度,但對於脈象而言,神氣悠長纔是最重要的,這種狀態可以透過對「長」脈的理解來感受。)
張路玉提到,在傷寒病中,當脈象在寸關尺三個部位都呈現「長」象,表明陽明經受到影響。另一方面,《黃帝內經》將「長」脈視為胃腸功能正常的象徵。然而,如果「長」脈同時伴隨著浮動且強烈的脈象,則可能表示經絡中的病邪正在旺盛階段。此外,也有疾病恢復時出現脈象「長」的情況。例如,張仲景指出,當太陰經受到風邪侵襲,導致四肢疼痛時,如果脈象在陽面微弱,而在陰面呈現澀而長的特徵,則預示病情有望好轉。另有一種情況是,陰氣不足,卻出現脈象向上部旺盛的現象。《黃帝內經》曾提及,當寸口脈搏在手部長而有力時,可能會伴隨腳脛疼痛。
2. 短
高陽生曰。短者。陰也。指下尋之。不及本位。曰短。
滑伯仁曰。短。不長也。兩頭無中間有。不及本位。氣不足以前導其血也。為陰中伏陽。為三焦氣壅。為宿食不消。
孫光裕曰。凡診當細認。不可視其短縮為不足。不可斷其短小為虛弱。但陰中伏陽。不能舒暢。有短小之象。不能接續。有累累之狀。曰短。
張路玉曰。尺寸俱短。而不及本位。不似小脈之三部皆小弱不振。伏脈之一部獨伏匿不前也。經云。短則氣病。良由胃氣阨塞。不能條暢百脈。或因痰氣食積。陰礙氣道。所以脈見短澀促結之狀。亦有陽氣不充而脈短者。經謂寸口脈中手短者。曰頭痛。是也。仲景云。汗多重發汗。亡陽讝語。脈短者死。脈自和者不死。戴同父云。短脈只當責之於尺寸。若關中見短。是上不通寸為陽絕。下不通尺為陰絕矣。曷知關部從無見短之理。昔人有以六部分隸而言者。(案李士材輩是。)殊失短脈之義。
何夢瑤曰。歉於三指之中為短。長短有得於稟賦者。筋現者脈恆長。筋不現者。脈恆短也。有隨時令變異者。則春脈長而秋脈短也。有因病而變異者。則邪氣長而脈長。正氣短而脈短也。
案千金方。論腳氣曰。心下急氣喘不停。或自汗數出。或乍寒乍熱。其脈促短而數。嘔吐不止者死。蓋促短而數者。驗之病者。其脈之來去。如催促之。短縮而數疾。此毒氣衝心。脈道窘迫之所致。乃為死證。是短脈之最可怖者。故附於此。
白話文:
高陽生說:「短脈,是陰的表現,在手下尋摸時,感覺不到它到達應有的位置,這就是短脈。
滑伯仁解釋:「短脈,就是不夠長,脈搏的兩端有力,中間卻顯弱,到不了它該到的位置,這表明氣力不足於引導血液流動。這是陰中有潛藏的陽氣,或是三焦氣滯,或是宿食未消化的症狀。
孫光裕指出:「在診脈時,我們應仔細辨認,不能因為脈象短縮就認為是氣力不足,也不能單憑脈象短小就判定為虛弱。只是因為陰中有潛藏的陽氣,不能順利運行,才會出現短小的脈象,不能延續,呈現出脈搏頻繁的樣子,這就是短脈。
張路玉說明:「寸脈和尺脈都顯示短脈,且到不了它們該到的位置,不像小脈那樣,三個部位都顯小而弱,沒有活力。也不是伏脈那樣,一個部位獨自隱匿,不向前進。古籍記載,短脈表示氣病,主要是因為胃氣受阻,無法順利調節全身的脈絡,或是因為痰氣、食積等陰性因素阻礙了氣道,所以脈象會出現短、澀、促、結的情況。此外,也有因陽氣不足而脈象短的情況。如古籍記載,寸口脈象在手短的人,會有頭痛的問題。
何夢瑤解釋:「如果脈象在三指範圍內不完整,那就是短脈。脈象的長短有時候是由於個人的生理特徵,筋骨突出的人脈象通常較長,反之則短。脈象的長短也會隨季節變化,春季脈象長,秋季脈象短。脈象的長短也可能因疾病而改變,邪氣盛時脈象長,正氣衰時脈象短。
根據《千金方》對腳氣的描述:「如果患者感到心下急促,呼吸困難,或者頻繁出汗,或者忽冷忽熱,脈象促短且快速,並且不斷嘔吐,這可能是死亡的前兆。因為促短且快速的脈象,顯示出脈搏的來去如催促般急促,短縮且快速,這是由於毒氣衝擊心臟,脈道受到嚴重壓迫所導致的,是死亡的症狀。這是短脈中最可怕的表現,因此在此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