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學輯要》~ 卷上 (3)
卷上 (3)
1. 總說
孫光裕曰:愚按,有力亦不足以狀其神。夫所謂神,滋生胃氣之神也。於浮沉遲數之中,有一段沖和神氣,不疾不徐,雖病無虞。以百病四時,皆以胃氣為本是也。蔡氏曰:凡脈不大不小,不長不短,不浮不沉,不澀不滑,應手中和,意思欣欣,難以名狀者,為胃氣。《素問》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以此。(太初脈辨)
滑伯仁曰:察脈須識上下來去至止六字;不明此六字,則陰陽虛實不別也。上者為陽,來者為陽,至者為陽;下者為陰,去者為陰,止者為陰也。上者,自尺部上於寸口,陽生於陰也。下者,自寸口下於尺部,陰生於陽也。來者,自骨肉之分,而出於皮膚之際,氣之升也。去者,自皮膚之際,而還於骨肉之分,氣之降也。應曰至,息曰止也。
又曰:診脈須要先識時脈、胃脈,與府藏平脈,然後及於病脈。時脈:謂春三月,六部中帶弦;夏三月,俱帶洪;秋三月,俱帶浮;冬三月,俱帶沉。胃脈:謂中按得之,脈和緩。府藏平脈:心脈浮大而散;肺脈浮澀而短;肝脈弦而長;脾脈緩而大;腎脈沉而軟滑。凡人府藏脈既平,胃脈和,又應時脈,乃無病者也;反此為病。(府藏部位,滑氏原五難菽法為說,詳見樞要,今不繁引。)
案:府藏平脈,非指下可辨。蓋胃者,五藏六府之大源也。胃脈和平,正知府藏之和平,即是應手中和者,不必逐部尋究也。
陳遠公曰:看脈,須看有神無神,實是秘訣;而有神無神,何以別之?無論浮沉遲數、澀滑大小之各脈,按指之下,若有條理,先後秩然不亂者,此有神之至也。若按指而充然有力者,有神之次也。其餘按指而微微鼓動者,亦謂有神。倘按之而散亂者;或有或無者;或來有力,而去無力者;或輕按有,而重按絕無者;或時而續,時而斷者;或欲續而不能,或欲接而不得;或沉細之中,倏有依稀之狀;或洪大之內,忽有飄渺之形,皆是無神之脈。脈至無神,即為可畏,當用大補之劑,急救之。倘因循等待,必變為死脈,而後救之,晚矣。(辨證錄)
又曰:平脈者,言各脈之得其平也。如浮不甚浮,沉不甚沉,遲不甚遲,數不甚數耳。人現平脈,多是胃氣之全也。胃氣無傷,又寧有疾病哉?此脈之所以貴得平耳。
王士亨曰:人生所稟氣血有變,故脈亦異常。有偏大偏小者;或一部之位無脈者;或轉移在他處者。其形或如蛇行、雀啄、亂絲;或如旋轉於指下者;或有受氣自然者;或有因驚恐、大病、憂恚,精神離散,遂致轉移而不守也。此陰陽變化不測,不可以理推;若不因是而得此脈者,非壽脈也。
祝茹穹曰:人一身以胃為主,一陽之氣升於上,中實緋生物。其在脈中,難取形狀。診脈者,指下按之,渾渾緩緩,無形之可擬者,為平脈也。但覺有形,便是六淫阻滯,便是病脈耳。(心醫集)
白話文:
孫光裕說,我認為用「有力」這兩個字,還不足以形容脈象中的「神」。所謂的「神」,是指滋養胃氣的神氣。在浮、沉、遲、數這些脈象變化中,會有一種平和協調的神氣,脈搏不快也不慢,就算生病也沒什麼危險。因為所有的疾病和四季變化,都以胃氣為根本。蔡氏說,正常的脈象是不大不小、不長不短、不浮不沉、不澀不滑,在指下感覺平和協調,感覺很舒服,難以用言語形容,這就是「胃氣」。《素問》說:「有神氣就昌盛,失去神氣就衰亡。」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滑伯仁說,觀察脈象必須了解「上下來去至止」這六個字。不明白這六個字,就無法分辨陰陽虛實。「上」是陽,「來」是陽,「至」是陽;「下」是陰,「去」是陰,「止」是陰。「上」是指脈象從尺部往寸口移動,是陽氣從陰氣中生發。「下」是指脈象從寸口往尺部移動,是陰氣從陽氣中生發。「來」是指脈氣從骨肉深處往皮膚表面升起。「去」是指脈氣從皮膚表面回到骨肉深處下降。「應」指的是脈搏的跳動,「息」指的是脈搏的停止。
他又說,診脈必須先了解時脈、胃脈,以及五臟六腑的正常脈象,然後才能診斷病脈。時脈是指春季三個月,脈象帶有弦的感覺;夏季三個月,脈象帶有洪大的感覺;秋季三個月,脈象帶有浮的感覺;冬季三個月,脈象帶有沉的感覺。胃脈是指按下去感覺脈象平和舒緩。五臟六腑的正常脈象是:心脈浮大而散,肺脈浮澀而短,肝脈弦而長,脾脈緩而大,腎脈沉而軟滑。如果一個人的五臟六腑脈象正常,胃脈平和,又符合時脈的規律,就表示沒有生病。反之,就表示生病了。(五臟六腑的部位,滑氏原本依照《五難經》的菽法來解說,詳細內容在《樞要》中,這裡就不多加引用了。)
五臟六腑的正常脈象,並不是在指下就可以明顯分辨出來的。因為胃是五臟六腑的根源,胃脈平和,就可以知道五臟六腑也是平和的,也就是指下感覺平和協調的脈象。不必一個一個部位去仔細尋找。
陳遠公說,看脈一定要看有沒有「神」,這才是診脈的秘訣。而要怎麼分辨有沒有「神」呢?不論脈象是浮、沉、遲、數、澀、滑、大、小等各種變化,只要在指下感覺脈象有條理,先後順序不亂,這就是非常有「神」的脈象。如果按下去感覺脈象充實有力,這是其次有「神」的脈象。其餘按下去感覺脈搏微微跳動的,也算是有「神」。如果按下去感覺脈象散亂,或有時有時無,或來的時候有力、去的時候無力,或輕按的時候有、重按的時候沒有,或時續時斷,或想連續卻連不起來,或想連接卻接不上,或沉細的脈象中,偶爾出現模糊的樣子,或洪大的脈象中,忽然出現飄渺的感覺,這些都是沒有「神」的脈象。脈象沒有神氣,就很危險,必須立刻用大補的藥物來搶救。如果拖延等待,一定會變成死脈,到時候就來不及救了。
他又說,所謂的「平脈」,是指各種脈象都達到平和的狀態,例如浮脈不會太浮,沉脈不會太沉,遲脈不會太遲,數脈不會太數。出現平脈的人,通常是胃氣充足的表現。胃氣沒有損傷,又怎麼會生病呢?這就是平脈最可貴的原因。
王士亨說,人從出生稟受的氣血會有變化,所以脈象也會不正常。有的脈象會偏大或偏小,有的脈象會在某些部位消失,有的脈象會轉移到其他部位,有的脈象形狀像蛇在爬、像鳥在啄、像亂絲一樣,有的脈象在指下旋轉不定。這些可能是因為先天的體質,也可能是因為受到驚嚇、大病、憂愁、憤怒等,導致精神渙散,使得脈象轉移而不守常規。這些都是陰陽變化無法預測的情況,不能用常理來推斷。如果不是這些原因而出現這些脈象,就不是好的脈象。
祝茹穹說,人體以胃為主,陽氣從胃上升到全身,才能滋養萬物。這種氣在脈象中很難找到具體形狀。診脈時,指下按下去,感覺脈象渾圓舒緩,沒有辦法用具體的形狀來形容,這就是「平脈」。如果感覺脈象有明顯的形狀,就表示是受到六淫的阻礙,就是病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