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簡

《脈學輯要》~ 卷中 (2)

回本書目錄

卷中 (2)

1. 數(附疾)

王叔和曰。數。脈去來促急。(一曰。一息六七至。一曰。數者。進之名。)

吳山甫曰。數。醫者一呼一吸。病者脈來六至。曰數。若七至八至。則又數也。九至十至。十一至。十二至。則數之極矣。七至曰甚。八至已為難治。九至以上。皆為不治。若嬰兒純陽之氣。則七至八至。又其常也。不在大人之例。

徐春甫曰。沉數有力。實火內爍。沉數無力。虛勞為惡。雜病初逢。多宜補藥。病退數存。未足為樂。數退證危。真元以脫。數按不鼓。虛寒相搏。微數禁灸。洪數為火。數候多凶。勻健猶可。

張介賓曰。五至六至以上。凡急疾緊促之屬。皆其類也。為寒熱。為虛勞。為外邪。為癰瘍。滑數洪數者多熱。澀數細數者多寒。暴數者多外邪。久數者必虛損。數脈有陰有陽。今後世相傳。皆以數為熱脈。及詳考內經。則但曰。諸急者多寒。緩者多熱。滑者陽氣盛。微有熱。

曰粗大者。陰不足陽有餘。為熱中也。曰緩而滑者。曰熱中。舍此之外。則並無以數言熱者。而遲冷數熱之說。乃始自難經。云數則為熱。遲則為寒。今舉世所宗。皆此說也。不知數熱之說。大有謬誤。何以見之。蓋自余歷驗以來。凡見內熱伏火等證。脈反不數。而惟洪滑有力。

如經文所言者。是也。

薛慎齋曰。人知數為熱。不知沉細中見數為寒甚。真陰寒證。脈常有一息七八至者。但按之無力而數耳。宜深察之。(傷寒後條辨)

汪石山曰。大凡病見數脈。多難治療。病久脈數。尤非所宜。(醫按)

蕭萬輿曰。數按不鼓。則為虛寒相搏之脈。數大而虛。則為精血銷竭之脈。細疾如數。陰燥似陽之候也。沉弦細數。虛勞垂死之期也。蓋數本屬熱。而真陰虧損之脈。亦必急數。然愈數則愈虛。愈虛則愈數。此而一差。生死反掌。(軒岐救正論)

張路玉曰。數脈者。呼吸定息。六至以上。而應指急數。不似滑脈之往來流利。動脈之厥厥動搖。疾脈之過於急疾也。數為陽盛陰虧。熱邪流薄於經絡之象。所以脈道數盛。火性善動而躁急。故傷寒以煩躁脈數者為傳。脈靜者為不傳。有火無火之分也。人見脈數。悉以為熱。不知亦有胃虛。及陰盛拒陽者。若數而浮大。按之無力。寸口脈細數者虛也。

白話文:

王叔和表示,「數」脈指的是脈搏跳動快速且急促。(另一種解釋是:每呼吸一次脈搏跳動六至七次,也有人認為「數」是指脈搏加速的情況。)

吳山甫指出,「數」脈是指醫生在一次呼吸之間,病人的脈搏跳動六次。如果跳動七次或八次,那脈搏就更快速了。如果跳動九次、十次、十一次、甚至十二次,那就到了極速的狀態。脈搏跳動七次可以說是很嚴重,跳動八次已經很難治療,九次以上就無法救治。但對於嬰兒來說,因為他們的身體充滿陽氣,脈搏跳動七次或八次是正常的,這和成人的情況不同。

徐春甫認為,如果脈搏跳動快速且強烈,可能是體內實火旺盛;如果脈搏跳動快速但弱,可能是虛勞造成的惡化。在診斷各種疾病初期,通常會使用補藥。但如果病情改善後脈搏依然快速,這不是好現象。如果脈搏不再快速,但病情卻惡化,可能已經真元脫離。如果脈搏快速但摸起來沒有跳動感,可能是虛寒相搏。脈搏微弱快速不能用灸法,脈搏洪大快速是火氣旺盛的跡象。脈搏快速往往預示凶兆,但如果是平穩健康的人則無需擔心。

張介賓表示,每分鐘跳動五次或六次以上,所有急劇且緊迫的疾病,都屬於這種脈搏。這些疾病可能包括寒熱、虛勞、外邪入侵或膿腫。脈搏滑順且快速,或者洪大且快速,通常表示體內熱量過多。脈搏滯澀且快速,或者細小且快速,通常表示體內寒冷。突然脈搏快速通常表示外邪入侵,長期脈搏快速則表示體質虛弱。脈搏快速分為陰性和陽性,但現在的醫學界普遍認為脈搏快速代表體內熱量過多。然而根據《黃帝內經》的詳細研究,只提到急促的脈搏通常表示體內寒冷,緩慢的脈搏通常表示體內熱量過多,滑順的脈搏表示陽氣旺盛,稍微有些熱量。

接下來的部分則並沒有提到脈搏快速表示體內熱量過多,而是遲緩表示寒冷,快速表示熱量。這種說法最早出現在《難經》,現在醫學界普遍接受這種觀點。但事實上,認為脈搏快速表示體內熱量過多的說法存在著很大的誤解。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從我多年的經驗來看,所有體內熱量過多或潛藏火氣的病例,脈搏反而不會快速,而是洪大且有力。

薛慎齋表示,人們都知道脈搏快速表示體內熱量過多,但卻不知道在沉細脈中出現快速脈搏表示體內非常寒冷。真正的陰寒症狀,脈搏常常在一息間跳動七八次,但只要摸上去弱且快速即可。這是需要仔細辨別的。

汪石山認為,一般來說,如果病人出現脈搏快速的情況,大多很難治療。如果長期患病且脈搏快速,更是不應該發生的。

蕭萬輿指出,脈搏快速但摸起來沒有跳動感,是虛寒相搏的脈象。脈搏大且虛弱,表示精血耗盡。脈搏細小且快速類似脈搏快速,是陰燥像陽的徵兆。脈搏沉、弦、細、快速,是虛勞垂死的徵兆。一般來說,脈搏快速屬於體內熱量過多,但真正陰氣虧損的脈象,也一定會急促。然而,脈搏越快表示體質越虛弱,體質越虛弱表示脈搏越快。如果這裡判斷錯誤,生與死就在一念之間。

張路玉表示,脈搏快速是指在呼吸穩定時,每分鐘脈搏跳動六次以上,且急促。它不像滑脈那樣流暢,也不像動脈那樣搖晃,更不像疾脈那樣過於急促。脈搏快速表示陽氣旺盛、陰氣虧損,是熱邪在經絡中流動的跡象。因此,脈搏通道中脈搏快速,火性善動且急躁,所以感冒時,煩躁且脈搏快速表示病情加重,脈搏平靜表示病情不會加重,這是區分有火無火的方法。人們看到脈搏快速,都會認為是體內熱量過多,但事實上也有胃虛和陰盛排擠陽氣的情況。如果脈搏快速且浮大,但摸起來無力,寸口脈細小且快速,這表示體虛。

2.

滑伯仁曰:疾,盛也。快於數而疾,呼吸之間,脈七至,熱極之脈也。

李士材曰:六至以上,脈有兩種,或名曰疾,或名曰極,總是急速之形,數之極也。是惟傷寒熱極,及勞瘵虛憊人,方見此脈。陰髓下竭,陽光上亢,有日無月,可與之決死期矣。必至喘促聲嘶,僅呼吸於胸中數寸之間,而不能達於根蒂。真陰極於下,孤陽亢於上,而氣之短已極矣。一息八至之候,則氣已欲脫,而猶冀以草木生之,何怪其不相及。(診家正眼)

張路玉曰:疾脈,有陰陽寒熱真假之異。如疾而按之益堅,乃亢陽無制真陰垂絕之候。若疾而按之不鼓,又為陰邪暴虐,陰陽發露之徵。嘗考先輩治按,有傷寒面赤目赤,煩渴引飲,而不能咽,東垣以姜附人參,汗之而愈。又傷寒畜熱內盛,陽厥極深,脈疾至七八至以上,人皆誤認陰毒,守真以黃連解毒,治之而安。斯皆證治之明驗也。惟疾而不躁,按之稍緩,方為熱證之正脈。脈法所謂疾而洪大,苦煩滿;疾而沉細,腹中痛;疾而不大不小,雖困可治,其有大小者難治也。至若脈至如喘,脈至如數,得之暴厥暴驚者,待其氣復自平,迨夫脈至浮合,一息十至以上,較之六數七疾八極更甚,得非虛陽外騖之兆乎。

案疾者,乃數之甚也。故脈經脈訣,並不別舉之。吳山甫云:疾,即數也。所謂躁者,亦疾也;所謂駃者,亦疾也。考傷寒論,脈若靜者,為不傳;脈數急者,為傳。躁,乃靜之反,云躁亦疾也者,固是也。千金方論腳氣云:浮大而緊駃,最惡脈也;或沉細而駃者,同是惡脈。

今驗之病者,腳氣惡證,脈多數疾,而來去甚銳,蓋是駃之象,則似不可直以駃為疾也。

白話文:

滑伯仁說,「疾」這個字在脈學裡指的是脈搏強勁且快速,比正常的脈搏要快,每呼吸一次,脈搏跳動七次,這是一種極度熱盛的脈象。

李士材提到,每分鐘六次以上的脈搏跳動,有兩種情況,一種被稱作「疾」,另一種被稱作「極」,但無論哪種都是脈搏快速的表現,是快速的極致。這種脈象通常出現在嚴重的熱性疾病,或是勞損虛弱的人身上,表示陰精已經耗盡,陽氣過剩,如同只有白天而沒有夜晚,可以預測死亡時間。當病人呼吸急促,聲音嘶啞,只能在胸口數寸間呼吸,無法達到肺部底端,表示真陰已經耗盡,孤獨的陽氣過剩,呼吸困難已到極點。如果脈搏每分鐘跳動八次以上,表示生命氣息快要消逝,即使使用藥物治療,效果也可能不佳。

張路玉認為,「疾脈」有陰、陽、寒、熱、真、假等差異。如果脈搏快速且越按越強,是陽氣過剩,真陰即將耗盡的徵兆;如果脈搏快速,但越按越弱,則可能是陰邪過盛,陰陽失衡的跡象。他引用了先輩的治療經驗,例如有人患了熱病,臉紅目赤,口渴想喝水卻喝不下,東垣用薑、附子和人參治療,病人出汗後病情好轉。又如有人患了熱病,體內熱氣過剩,脈搏快速到每分鐘七到八次,大家都誤以為是陰毒,守真用黃連解毒治療,病人病情穩定下來。這些都是治療的明確驗證。只有脈搏快速但不狂躁,越按越慢,纔是熱病的正常脈象。脈法中有提到,脈搏快速且強大,會感到胸悶煩躁;脈搏快速且細微,會感到腹部疼痛;脈搏快速但既不大也不小,雖然病情嚴重,但仍有治療的機會;如果脈搏忽大忽小,則病情難以治療。

至於脈搏像喘息一樣,或者像心跳一樣快速,如果是因為突然的驚嚇或休克造成,等待一段時間後,脈搏自然會恢復正常。但是,如果脈搏輕浮且合併出現,每分鐘超過十次跳動,比快速、極速、疾速更嚴重,這可能是虛弱的陽氣外洩的徵兆。

總的來說,「疾」就是脈搏快速的意思,因此在《脈經》和《脈訣》中並沒有特別列出。吳山甫認為,「疾」就是「數」的意思,所謂的「躁」也是「疾」的意思,所謂的「駃」也是「疾」的意思。根據《傷寒論》,如果脈搏平穩,病情就不會惡化;如果脈搏快速且緊繃,病情就會傳播。躁動是平穩的反義詞,所以說躁動也是「疾」的意思,這是對的。《千金方》中討論腳氣病時提到,如果脈搏輕浮、強大且緊繃,是最糟糕的脈象;或者脈搏深沉、細微且緊繃,同樣是糟糕的脈象。現在驗證病人的腳氣病惡性症狀,脈搏大多快速且尖銳,這可能是「駃」的現象,似乎不能直接將「駃」等同於「疾」。

3.

高陽生曰。促者。(速也。迫也。近也。)陽也。指下尋之極數。並居寸口。曰促。漸加即死。漸退即生。(脈訣)

楊仁齋曰。促者。陽也。貫珠而上。促於寸口。出於魚際。尋之數急。時似止而復來。

王士亨曰。促脈之狀。自尺上下寸口。促急有來無去。此榮衛無度數。陰氣促陽也。

黃星陽曰。促者。促於寸口。出於魚際。尋之較急。似止而復來。(濟世丹砂)

方龍潭曰。夫促脈者。脈之疾促。並居寸口之謂也。蓋促者數之勝。數者促之源。先數而後促。此至數之極也。脈經曰。六至為數。數者。即熱證。轉數轉熱。正此謂也。(脈經直指)

案辨脈法。並王氏脈經。以促為數中一止之脈。非也。素問平人氣象論曰。寸口脈。中手促上擊(甲乙經。擊字作數。)者。曰肩背痛。此促。急促之義。故脈訣為並居寸口之謂。今詳促無歇止之義。脈訣為得矣。仲景論促脈四條。曰。傷寒脈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此蓋虛陽上奔。

脈促於寸部也。曰。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若微惡寒者。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曰。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喘而汗出者。葛根黃連黃芩湯主之。(錢天來傷寒溯源集曰。脈促者。非脈來數。時一至復來之數也。

即急促。亦可謂之促也。)曰。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也。胸滿也。喘而汗出也。結胸也。皆為邪盛於上部。故脈急促於寸口者。非數中一止之義也明矣。後漢荀悅申鑑云。氣長者以關息。氣短者其息稍升。其脈稍促。其神稍越。此乃為數促於寸口之義。

雖非醫家之言。亦可以為左證矣。

周寅卿醫說會編云。羅謙甫。治赤馬刺。食炙兔內傷。視其脈。氣口大二倍於人迎。關脈尤有力。乃用備急丸。大黃巴豆之劑。及無憂散。上吐下利。始平復。(案出衛生寶鑑)項彥章。治食馬肉。服大黃巴豆。病轉劇。其脈促。宜引之上達。次複利之。以徹余垢而出。(案出醫史)所謂上部有脈。

下部無脈。其人當吐者是也。夫傷物一也。而治之不同。藥之有異何哉。由乎脈之異而已。天下之醫。治病有不由脈。以有限之藥。應無窮之病者。吾不知其何謂也。舉此一端。以證其弊。學醫君子。其不可不盡心焉。

吳山甫曰。上魚者。上於魚際也。世人常有此脈。不可一例論也。有兩手上魚者。有一手上魚者。若平人神色充實。而有此脈者。此天稟之厚。元氣充滿。上溢於魚也。其人必壽。若人素無此脈。一旦上魚者。此病脈也。難經云。遂上魚為溢。脈經云。脈出魚際。逆氣喘急。史記。濟北王侍人韓女得此脈之類是。

案上魚。乃是並居寸口之甚者。故附於此。

白話文:

高陽生表示,「促」這個詞,意思是快速、緊迫、接近,指的是陽性現象。在診脈時,如果脈搏極速且集中在寸口部位,這就是所謂的「促脈」。若這種脈象持續加重,則可能導致死亡;反之,如果逐漸減輕,則病情有望好轉。

楊仁齋認為,促脈屬陽性,像珠子串連般向上移動,集中在寸口,甚至延伸到魚際部位,觸摸時感覺緊急急速,時而似乎停頓,但隨即又恢復。

王士亨描述,促脈的特徵是從尺部向寸口移動,脈搏急促,只有來而沒有去的趨勢。這是因為營衛失調,陰氣過剩壓制了陽氣。

黃星陽表示,促脈特徵為集中在寸口,甚至延伸到魚際部位,觸摸時較為急速,看似停止但又再次出現。

方龍潭指出,促脈指的是脈搏快速且集中在寸口。促脈和數脈有著密切關係,先有數脈然後轉為促脈,這代表脈搏已經達到極限。根據脈經,每分鐘跳動六次為數脈,數脈通常代表熱症,脈搏越快表示體溫越高。

然而,根據脈經和王氏脈經,將促脈視為數脈中的一種停頓現象是錯誤的。根據《素問》中的平人氣象論,如果在寸口脈搏處感到急促的跳動,這可能是肩背疼痛的徵兆。因此,促脈的確切定義應為脈搏急促且集中在寸口。

仲景在論述促脈的四個例子中提到:若患傷寒,脈搏促且手腳冰冷,可以使用灸療,這是因為虛陽上升。若太陽病患者經過治療後,脈搏促且胸悶,應使用桂枝去芍藥湯。若微感寒冷,則使用去芍藥加附子湯。若太陽病患者出現桂枝症狀,醫生卻誤用下法,導致腹瀉不止,脈搏促,表明表證未解,喘息且出汗,則使用葛根黃連黃芩湯。若太陽病患者經下法治療後,脈搏促但未出現結胸,這表明病情有望好轉,胸悶、喘息和出汗等症狀都表明邪氣盛於上部,脈搏急促集中在寸口,並非數脈中的一種停頓現象。

後漢荀悅在《申鑑》中提到,氣長的人以關息呼吸,氣短的人呼吸逐漸加快,脈搏逐漸加速,精神逐漸亢奮。這也是脈搏急促集中在寸口的現象。雖然這些並非醫學家的言論,但仍可用作佐證。

周寅卿在《醫說會編》中記錄,羅謙甫治療一名食用炙兔肉的患者,脈搏顯示氣口比人迎脈大兩倍,關脈尤其有力,於是使用備急丸、大黃巴豆等藥物,以及無憂散,進行催吐和瀉下,最終病情得以控制。項彥章治療一名食用馬肉的患者,服用大黃巴豆後病情加重,脈搏促,應採取引導氣血上升的方法,再進行瀉下,以清除殘餘污垢,使病情得以改善。

吳山甫表示,「上魚」是指脈搏延伸到魚際部位,這種脈象在一般人身上常見,不能一概而論。有人雙手脈搏均上魚,有人只有一手脈搏上魚。如果平時身體健康,面色紅潤,有這種脈象,這是天生體質健壯,元氣充沛,脈搏上溢到魚際部位。這樣的人通常壽命長。然而,如果某人平時沒有這種脈象,突然出現脈搏上魚的情況,這可能是病態脈象。根據《難經》,脈搏延伸到魚際部位稱為「溢」,根據《脈經》,脈搏出現在魚際部位,可能伴有逆氣、喘息和急促等症狀。《史記》中記載,濟北王侍人韓女曾出現類似的脈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