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學輯要》~ 卷中 (2)
卷中 (2)
1. 數(附疾)
王叔和曰。數。脈去來促急。(一曰。一息六七至。一曰。數者。進之名。)
白話文:
王叔和說,脈搏來去急促的稱為數脉。(一種說法是,每呼吸一次脈搏跳動六七次。還有一種說法是,數脉是指病情在加重。)
吳山甫曰。數。醫者一呼一吸。病者脈來六至。曰數。若七至八至。則又數也。九至十至。十一至。十二至。則數之極矣。七至曰甚。八至已為難治。九至以上。皆為不治。若嬰兒純陽之氣。則七至八至。又其常也。不在大人之例。
白話文:
吳山甫說:脈數。醫者一呼一吸的工夫,病人的脈搏跳動六次,稱為「數」。如果跳動七、八次,那就是更數了。九、十次,十一、十二次,就是極數了。脈搏跳動七次,稱為「很數」;跳動八次,已經很難治療了;跳動九次以上,都是不治之症。但是,如果是嬰兒,因為純陽之氣旺盛,脈搏跳動七、八次,也是正常現象,不能按照成人的標準來看。
徐春甫曰。沉數有力。實火內爍。沉數無力。虛勞為惡。雜病初逢。多宜補藥。病退數存。未足為樂。數退證危。真元以脫。數按不鼓。虛寒相搏。微數禁灸。洪數為火。數候多凶。勻健猶可。
白話文:
徐春甫說:
脈象沉穩有力,表示實火在體內燃燒。
脈象沉穩無力,表示虛弱有邪氣作祟。
雜病剛發作,多半需要補益的藥物。
病退了但脈象還存在,不足以感到高興。
脈象消失,病情危急,真元將近流失殆盡。
脈象按壓不跳動,表示虛寒交加。
脈象細微,禁止灸法。
脈象洪大,表示有火熱。
脈象變化多端,預後大多兇險。
只有脈象勻稱有力,情況纔算可以。
張介賓曰。五至六至以上。凡急疾緊促之屬。皆其類也。為寒熱。為虛勞。為外邪。為癰瘍。滑數洪數者多熱。澀數細數者多寒。暴數者多外邪。久數者必虛損。數脈有陰有陽。今後世相傳。皆以數為熱脈。及詳考內經。則但曰。諸急者多寒。緩者多熱。滑者陽氣盛。微有熱。
白話文:
張介賓說,脈搏的跳動速度在五至六次以上。凡是脈搏跳動急促的症狀,都屬於這一類。它們可能是由寒熱、虛勞、外邪、癰瘍引起的。脈搏跳動滑動且快速的,大多是由熱引起的;脈搏跳動澀滯且細小的,大多是由寒引起的;突然脈搏跳動快速的,大多是由外邪引起的;持續脈搏跳動快速的,一定是虛損引起的。脈搏的跳動速度有陰陽之分。後世流傳下來的說法,都認為脈搏跳動快速的屬於熱脈。仔細探究《內經》就會知道,書中只說:凡是脈搏急促的,大多是由寒引起的;脈搏緩慢的,大多是由熱引起的;脈搏滑動的,陽氣旺盛,稍有熱。
曰粗大者。陰不足陽有餘。為熱中也。曰緩而滑者。曰熱中。舍此之外。則並無以數言熱者。而遲冷數熱之說。乃始自難經。云數則為熱。遲則為寒。今舉世所宗。皆此說也。不知數熱之說。大有謬誤。何以見之。蓋自余歷驗以來。凡見內熱伏火等證。脈反不數。而惟洪滑有力。
如經文所言者。是也。
白話文:
“脈象粗大的人……這是因為陰氣不足,陽氣有餘,所以會發熱。脈象緩慢而滑的人……這是發熱的現象。除了這兩種脈象之外,沒有其他可以判斷發熱的脈象。而遲緩、冰冷、發熱等說法,是從《難經》開始的。《難經》說:脈象發作頻繁表示熱;脈象遲緩表示冷。現在醫界都遵循這個說法,但是不知道發熱頻繁的說法有大錯。我是怎麼知道的呢?根據我多年的經驗,凡是遇到內熱、伏火等疾病的患者,他們的脈象反而不會頻繁出現,而主要是洪大、滑利、有力。
薛慎齋曰。人知數為熱。不知沉細中見數為寒甚。真陰寒證。脈常有一息七八至者。但按之無力而數耳。宜深察之。(傷寒後條辨)
汪石山曰。大凡病見數脈。多難治療。病久脈數。尤非所宜。(醫按)
白話文:
薛慎齋說:人們只知道脈數是熱症的表現。卻不知道沉細的脈中出現脈數,反而代表嚴重的寒症。真正的陰寒證,脈象通常非常微弱,一息之間只跳七、八次。但是按壓起來卻沒有力氣,只有脈數很明顯。這種情況需要仔細辨別。(出自《傷寒後條辨》)
蕭萬輿曰。數按不鼓。則為虛寒相搏之脈。數大而虛。則為精血銷竭之脈。細疾如數。陰燥似陽之候也。沉弦細數。虛勞垂死之期也。蓋數本屬熱。而真陰虧損之脈。亦必急數。然愈數則愈虛。愈虛則愈數。此而一差。生死反掌。(軒岐救正論)
白話文:
蕭萬輿說:脈搏經常沒有力道卻不鼓脹,是虛寒相搏的脈象。脈搏跳動幅度大卻虛浮,是精血耗盡的脈象。脈搏細小又跳動快速,是陰虛像陽盛的徵兆。脈象沉重、細小又跳動快速,是虛勞快要死亡的徵兆。因為脈搏跳動快本來是陽熱的表現,但如果真陰虧損,脈象也會變快變急。但是,脈搏跳動越快,表示陰虛越嚴重;陰虛越嚴重,脈搏跳動會越快。一旦出現這樣的脈象,生死就在頃刻之間。
張路玉曰。數脈者。呼吸定息。六至以上。而應指急數。不似滑脈之往來流利。動脈之厥厥動搖。疾脈之過於急疾也。數為陽盛陰虧。熱邪流薄於經絡之象。所以脈道數盛。火性善動而躁急。故傷寒以煩躁脈數者為傳。脈靜者為不傳。有火無火之分也。人見脈數。悉以為熱。不知亦有胃虛。及陰盛拒陽者。若數而浮大。按之無力。寸口脈細數者虛也。
白話文:
張路玉說,數脈是指呼吸穩定時,脈搏跳動每分鐘 180 次以上,感覺手指壓脈時跳動得非常迅速。但不同於滑脈的波浪形流動,或動脈脈搏的跳動顫動,或疾脈的過度急促。
數脈代表陽氣旺盛、陰氣不足,熱毒在經絡中流淌。所以脈搏跳動得又快又強烈,火性好動而急躁,故而傷寒中,脈搏煩躁、跳動頻繁的人表示病邪已傳入,而脈搏平靜的人則表示病邪未傳入,這是判斷有無熱毒的依據。
人們看到脈搏跳動得快,就都以為是有熱毒。殊不知,也有因胃氣虛弱和陰氣過盛排斥陽氣導致的數脈。如果脈搏既快又浮大,按上去卻沒力,而且寸口脈搏又細又快,則表示氣血虛弱。
2. 疾
滑伯仁曰。疾。盛也。快於數而疾。呼吸之間。脈七至。熱極之脈也。
白話文:
滑伯仁說,疾,是旺盛的意思。比數脈更快的便是疾脈,在一呼一吸之間,脈搏跳動七次,這是熱邪極盛的脈象。
李士材曰。六至以上。脈有兩種。或名曰疾。或名曰極。總是急速之形。數之極也。是惟傷寒熱極。及勞瘵虛憊人。方見此脈。陰髓下竭。陽光上亢。有日無月。可與之決死期矣。必至喘促聲嘶。僅呼吸於胸中數寸之間。而不能達於根蒂。真陰極於下。孤陽亢於上。而氣之短已極矣。一息八至之候。則氣已欲脫。而猶冀以草木生之。何怪其不相及。(診家正眼)
白話文:
李士材說:每分鐘脈搏超過六次以上,稱為兩種脈象:疾脈或極脈。這些脈象都是脈搏十分急速,是脈搏跳動最快的表現。通常只有嚴重傷寒,發熱過度的人或虛弱的人才會出現這種脈象。由於陰液耗盡,陽氣過於亢盛,形成「有日無月」的局面,預後極差。患者必然會出現呼吸急促、聲音嘶啞,呼吸僅限於胸中淺表部位,無法達到肺的深部。這是因為真陰極度衰竭,陽氣亢盛,氣息極度短促。如果脈搏每分鐘達到八次,說明氣息已經很弱,快脫離身體了。患者雖然用藥治療,想要保住性命,但收效甚微,難怪無法痊癒。
張路玉曰。疾脈。有陰陽寒熱真假之異。如疾而按之益堅。乃亢陽無制真陰垂絕之候。若疾而按之不鼓。又為陰邪暴虐。陰陽發露之徵。嘗考先輩治按。有傷寒面赤目赤。煩渴引飲。而不能咽。東垣以姜附人參。汗之而愈。又傷寒畜熱內盛。陽厥極深。脈疾至七八至以上。人皆誤認陰毒。
白話文:
張路玉說:疾病的脈象有陰陽、寒熱、真假之分。如果脈搏跳得很快,而且按下去會變硬,說明陽氣過盛,沒有陰氣來控制,真正的陰氣已經瀕臨枯竭。如果脈搏跳得很快,但按下去不會鼓起來,則表示陰邪暴虐,陰陽失衡。
我曾經研究過前輩們的治療方法。有一個病人得了傷寒,面色紅赤,口乾舌燥,想喝水但喝不下去。東垣(張元素)用姜、附子、人參等藥物讓他出汗,病就好了。又有一位傷寒病人,體內熱氣積聚嚴重,陽厥(太陽經的病證)極為嚴重,脈搏跳得非常快,每分鐘超過七八次以上。大家誤認為是陰毒所致。
守真以黃連解毒。治之而安。斯皆證治之明驗也。惟疾而不躁。按之稍緩。方為熱證之正脈。脈法所謂疾而洪大。苦煩滿。疾而沉細。腹中痛。疾而不大不小。雖困可治。其有大小者難治也。至若脈至如喘。脈至如數。得之暴厥暴驚者。待其氣復自平。迨夫脈至浮合。一息十至以上。
較之六數七疾八極更甚。得非虛陽外騖之兆乎。
白話文:
用黃連解毒,保守真相。治療後病情好轉。這些都是明確認證。只有脈象快速但不躁動,按壓時稍緩,纔是熱證的正脈。脈法所說的「快速而洪大」,會感到煩躁和脹滿。「快速而沉細」,會腹中疼痛。「快速但不大也不小」,雖然病重,但還能治療。如果是大小不一的脈象,則難以治療。至於脈象急促如喘,或脈象如數珠一般,是因暴厥或暴驚所致,應等待氣息恢復平和。當脈象浮動而合拍,一息脈搏超過十次時,
案疾者。乃數之甚也。故脈經脈訣。並不別舉之。吳山甫云。疾。即數也。所謂躁者。亦疾也。所謂駃者。亦疾也。考傷寒論。脈若靜者。為不傳。脈數急者。為傳。躁。乃靜之反。云躁亦疾也者。固是也。千金方論腳氣云。浮大而緊駃。最惡脈也。或沉細而駃者。同是惡脈。
今驗之病者。腳氣惡證。脈多數疾。而來去甚銳。蓋是駃之象。則似不可直以駃為疾也。
白話文:
判斷疾病時,脈象快速且有力是比較嚴重的徵兆。因此《脈經》和《脈訣》沒有特別提到「疾」這一種脈象,但吳山甫認為「疾」就是「數」,也就是脈搏跳動快速。所謂的「躁」也是脈搏跳動快速,「駃」也是脈搏跳動快速。
在《傷寒論》中記載,脈象平穩表示疾病沒有傳變,脈象快速表示疾病傳變。而「躁」是「靜」的反義詞,所以說「躁」也是脈搏跳動快速,這是符合的。
《千金方》中關於腳氣的論述中提到,浮大而緊繃的「駃脈」是最不好的脈象。而沉細但跳動快速的「駃脈」也屬於惡脈。
3. 促
高陽生曰。促者。(速也。迫也。近也。)陽也。指下尋之極數。並居寸口。曰促。漸加即死。漸退即生。(脈訣)
白話文:
高陽生說:脈搏跳動頻繁,就像陽氣一樣。在寸脈上摸到最快速的脈象,而且靠近寸口,這就是「促脈」。如果促脈逐漸加快,表示生命垂危;如果逐漸減慢,表示病情好轉。
楊仁齋曰。促者。陽也。貫珠而上。促於寸口。出於魚際。尋之數急。時似止而復來。
王士亨曰。促脈之狀。自尺上下寸口。促急有來無去。此榮衛無度數。陰氣促陽也。
白話文:
楊仁齋說,促脈屬於陽性,像珠子一樣向上貫串,集中在寸口部位,在魚際處可以摸到,摸起來急促,有時候似乎停頓但隨即又出現。
王士亨說,促脈的特徵是從尺部向上到寸口,脈搏急促且只有來沒有去,這是因為營衛失調,陰氣抑制了陽氣所致。
黃星陽曰。促者。促於寸口。出於魚際。尋之較急。似止而復來。(濟世丹砂)
白話文:
黃星陽說:脈促,指寸口脈搏。從魚際穴處發出。把脈時感覺跳動較急。好像剛要停止,又重新跳動。(濟世丹砂)
方龍潭曰。夫促脈者。脈之疾促。並居寸口之謂也。蓋促者數之勝。數者促之源。先數而後促。此至數之極也。脈經曰。六至為數。數者。即熱證。轉數轉熱。正此謂也。(脈經直指)
白話文:
方龍潭說:所謂「促脈」,是指脈搏既快又促,並且分佈在寸口脈上。因為「促」是「數」的強化,「數」是「促」的來源。先出現「數」,後出現「促」,這是「數」脈發展到極致的表現。脈經上說:「六至為數。」「數」脈就是熱證,脈搏越來越快並伴隨著發熱,正是指這種情況。
案辨脈法。並王氏脈經。以促為數中一止之脈。非也。素問平人氣象論曰。寸口脈。中手促上擊(甲乙經。擊字作數。)者。曰肩背痛。此促。急促之義。故脈訣為並居寸口之謂。今詳促無歇止之義。脈訣為得矣。仲景論促脈四條。曰。傷寒脈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此蓋虛陽上奔。
白話文:
在診脈上,王氏的《脈經》將促脈定義為數脈中一段停頓的脈象,這是錯誤的。《素問·平人氣象論》中說,寸口脈跳動中急促上擊(其他醫經中「擊」字作「數」)的,稱為肩背痛。這裡的「促」是指脈象急促,因此《脈訣》所說的促脈應該是指寸口脈跳動緊密連續的意思。如果仔細推敲,促脈並沒有停頓的意思,而《脈訣》的說法才正確。
仲景在《傷寒論》中提到四條與促脈相關的論述:傷寒脈促,手足厥逆的,可以灸治。這是因為虛陽上浮造成的。
脈促於寸部也。曰。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若微惡寒者。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曰。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喘而汗出者。葛根黃連黃芩湯主之。(錢天來傷寒溯源集曰。脈促者。非脈來數。時一至復來之數也。
白話文:
脈促於寸部也
脈膊跳動急促,在寸口部位明顯。
曰。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
太陽病,在服用瀉下藥後,出現脈促胸悶,可使用去掉芍藥的桂枝湯治療。
若微惡寒者。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
如果還有輕微畏寒,去掉芍藥,加入附子的桂枝湯治療。
曰。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喘而汗出者。葛根黃連黃芩湯主之。
太陽病,符合桂枝湯證,但醫生誤用瀉下藥,導致腹瀉不止。脈促說明表邪未解;喘息出汗,可使用葛根黃連黃芩湯治療。
(錢天來《傷寒溯源集》曰。脈促者。非脈來數。時一至復來之數也。)
錢天來認為,脈促不是指脈搏來的快,而是時斷時續。
即急促。亦可謂之促也。)曰。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也。胸滿也。喘而汗出也。結胸也。皆為邪盛於上部。故脈急促於寸口者。非數中一止之義也明矣。後漢荀悅申鑑云。氣長者以關息。氣短者其息稍升。其脈稍促。其神稍越。此乃為數促於寸口之義。
雖非醫家之言。亦可以為左證矣。
白話文:
急促就是促。也可以稱為促脈。書中說:太陽病患者,腹瀉後脈搏急促,且沒有胸悶的症狀,這表明病情將要好轉。相反,如果胸悶、喘息、出汗,則表明邪氣盛行於上部。所以,脈搏在寸口處急促,並非指數脈中一止的含義。後漢時期荀悅在《申鑑》中說:氣息長的人,呼吸是緩慢的。氣息短的人,呼吸稍快,脈搏也略微急促,精神稍顯浮越。這才符合寸口脈搏急促的含義。
周寅卿醫說會編云。羅謙甫。治赤馬刺。食炙兔內傷。視其脈。氣口大二倍於人迎。關脈尤有力。乃用備急丸。大黃巴豆之劑。及無憂散。上吐下利。始平復。(案出衛生寶鑑)項彥章。治食馬肉。服大黃巴豆。病轉劇。其脈促。宜引之上達。次複利之。以徹余垢而出。(案出醫史)所謂上部有脈。
白話文:
《周寅卿醫說會編》中記載:羅謙甫治療赤馬刺(誤食烤兔導致的內傷)時,發現患者的脈象:氣口脈搏較人迎脈大兩倍,關脈脈搏特別有力。因此,他使用了含有大黃和巴豆的備急丸,並配合無憂散一起,讓患者嘔吐和腹瀉,最終平復了病情。(出自《衛生寶鑑》)
項彥章治療食馬肉導致的疾病時,給患者服用了大黃和巴豆,但病情反而加重。此時,患者脈象急促,需要引導邪氣上行,然後再瀉下,徹底清除體內的餘毒。(出自《醫史》)這就是所謂的「上部有脈」的症狀。
下部無脈。其人當吐者是也。夫傷物一也。而治之不同。藥之有異何哉。由乎脈之異而已。天下之醫。治病有不由脈。以有限之藥。應無窮之病者。吾不知其何謂也。舉此一端。以證其弊。學醫君子。其不可不盡心焉。
白話文:
如果下半身沒有脈搏,那個人應該會嘔吐。雖然受傷的部位是一樣的,但治療方法卻不相同。為什麼藥物會有區別?這僅僅是因為脈象不同罷了。天下的醫生在治療疾病時,有人不根據脈象。想用有限的藥物來治療無窮無盡的疾病,我不知道他們說的是什麼。只列舉這一例,就足以證明他們的弊端。學醫的君子,一定要用心學習。
吳山甫曰。上魚者。上於魚際也。世人常有此脈。不可一例論也。有兩手上魚者。有一手上魚者。若平人神色充實。而有此脈者。此天稟之厚。元氣充滿。上溢於魚也。其人必壽。若人素無此脈。一旦上魚者。此病脈也。難經云。遂上魚為溢。脈經云。脈出魚際。逆氣喘急。史記。濟北王侍人韓女得此脈之類是。
案上魚。乃是並居寸口之甚者。故附於此。
白話文:
吳山甫說:上魚脈,就是脈象出現於魚際穴上方。一般人都會有這種脈象,但不能一概而論。有些人兩手上都有上魚脈,有些人只有一手上出現。如果是一個平常人,面色紅潤健康,卻出現上魚脈,這是因為天生體質好,元氣飽滿,上溢於魚際穴。這樣的人一定長壽。如果一個人平時沒有上魚脈,突然出現上魚脈,那就是病脈。難經中說:「上魚脈為溢出。」脈經中說:「脈出於魚際穴,逆氣喘急。」史記中記載,濟北王侍人韓女就有這種脈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