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學輯要》~ 卷上 (2)
卷上 (2)
1. 總說
下部有疾,應見於尺中,此其最的實明驗者。春甫之言,信為不誣焉。鶴臯吳氏脈語,亦揭此診法云。正與素問以脈之上中下三部,診人身之上中下三部,其理若合符節然。學者其可離經以狥俗乎哉?可以為知言而已。 (難經原文無左右字面,後人卻添此二字立說,竟失古義矣。)
王士亨曰:說脈之法,其要有三。曰人迎,在結喉兩傍,取之應指而動,此部法天。二曰三部,謂寸關尺,在腕上側,有骨稍高曰高骨,先以中指按骨,搭指面落處,謂之關;前指為寸部,後指為尺部;尺寸以分陰陽,陽降陰升,通度由關以出入,故謂之關,此部法人。三曰趺陽,在足面系鞋之所,按之應指而動者是也,此部法地。三者皆氣之出入要會,所以能決吉凶死生。凡三處,大小遲速相應齊等,則為無病之人。故曰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未知生死。所以三者,決死生之要也。 (全生指迷方)
案此三部診法,本於仲景序語所立,為診家之章程矣。嘗驗人迎脈,恆大於兩手寸口脈數倍,未見相應齊等者。何夢瑤曰:人迎脈恆大於兩手寸脈,從無寸口反大於人迎者。是言信然。
滑伯仁曰:凡診脈之道,先須調平自己氣息,男左女右。先以中指定得關位,卻齊下前後二指,初輕按以消息之,次中按消息之,然後自寸關至尺,逐部尋究。一呼一吸之間,要以脈行四至為率;閏以太息,脈五至為平脈也。其有太過不及,則為病脈。看在何部,各以其脈斷之。 (診家樞要)
又曰:三部之內,大小浮沉、遲數同等;尺寸陰陽、高下相符;男女左右、強弱相應;四時之脈不相戾,命曰平人。其或一部之內,獨大獨小、偏遲偏疾;左右強弱相反;四時男女之相背,皆病脈也。凡病之見,在上曰上病,在下曰下病,左曰左病,右曰右病也。
又曰:持脈之要有三,曰舉,曰按,曰尋。輕手循之曰舉;重手取之曰按;不輕不重,委曲求之曰尋。初持脈輕手候之,脈見皮膚之間者陽也,府也,亦心肺之應也。重手得之,脈附於肉下者陰也,藏也,亦肝腎之應也。不輕不重,中而取之,其脈應於血肉之間者,陰陽相適,中和之應,脾胃之候也。若沉中沉之不見,則委曲而求之,若隱若見,則陰陽伏匿之脈也。三部皆然。
汪石山曰:按消息,謂詳細審察也。推,謂以指那移於部之上下而診之,以脈有長短之類也;又以指那移於部之內外而診之,以脈有雙弦單絃之類也;又以指推開其筋而診之,以脈有沉伏止絕之類也。
案脈經云:以意消息,進退舉按之。脈要精微云:推而外之云云。石山釋消息及推字者,本此也。
吳山甫曰:東垣著此事難知,謂脈貴有神,有神者有力也。雖六數七極,三遲二敗猶生,此得診家精一之旨也。節庵辨傷寒脈法,以脈來有力為陽證,沉微無力為陰證,此發傷寒家之蒙瞽也。杜清碧診論曰:浮而有力為風,無力為虛;沉而有力為積,無力為氣;遲而有力為痛,無力為冷;數而有力為熱,無力為瘡;各於其部見之。此得診家之領要也。 (脈語)
白話文:
總說
下半身有疾病,應該會反映在尺脈上。這是最確實、最明顯的驗證。春甫的說法,可信不假。鶴皋吳氏的脈學著作也揭示了這個診斷方法,這和《素問》用脈的寸、關、尺三部來診斷人身上、中、下三部的道理是一致的。學習醫學的人,怎麼可以為了迎合世俗而違背經典呢?能夠理解這些道理,可以稱得上是明智的了。(《難經》原文沒有左右的說法,後人卻加上這兩個字來立論,完全失去了古人的本意。)
王士亨說,診脈的方法,重點有三個:一是人迎脈,在喉結兩旁,用手指按壓可以感覺到跳動。這部分代表天。二是三部脈,也就是寸、關、尺,在手腕內側,有骨頭稍微突出的地方叫高骨。先用中指按住高骨,中指指面落下的地方就是關脈,關脈前面的位置是寸脈,關脈後面的位置是尺脈。寸脈和尺脈分別代表陰陽,陽氣下降,陰氣上升,氣的運行通過關脈出入,所以稱為關。這部分代表的是人。三是趺陽脈,在腳背繫鞋帶的地方,按下去可以感覺到跳動,這部分代表地。這三個地方都是氣出入的重要關口,所以可以判斷吉凶生死。如果這三處的脈搏大小、快慢都相同,就表示沒有疾病。所以說,人迎、趺陽和三部的脈象如果不相互參照,跳動的次數一呼一吸之間不滿五十次,就無法判斷生死。因此,這三處是判斷生死的關鍵。(《全生指迷方》)
根據這種三部診脈的方法,源自於仲景在序言中確立的診脈原則,已經成為診脈的準則了。我曾經驗證過,人迎脈常常比兩手寸口的脈搏大好幾倍,沒有看到過相應相等的情況。何夢瑤說,人迎脈總是比兩手寸脈大,從來沒有見過寸脈反而比人迎脈大的。這些話是可信的。
滑伯仁說,診脈的方法,首先要調勻自己的呼吸,男性診左手,女性診右手。先用中指找準關脈的位置,然後把食指和無名指並排放在關脈的前後。開始時輕輕按壓,感受脈搏,然後稍微加力按壓,然後從寸脈到尺脈,逐個部位仔細檢查。一呼一吸之間,脈搏應該跳動四次。如果加上一次呼吸之間的停頓,脈搏跳動五次,就是平穩的脈象。如果脈搏跳動過快或過慢,就是病脈。根據病脈出現的部位,診斷不同的疾病。(《診家樞要》)
他又說,三部脈的脈搏大小、浮沉、快慢如果相同,寸脈和尺脈的陰陽如果高下相符,男左女右的脈搏強弱如果對應,四季的脈象如果不相互矛盾,就稱為正常人。如果某一部脈搏單獨出現偏大、偏小,偏快、偏慢,左右脈搏強弱相反,四季的脈象和男女脈象相互違背,這些都是病脈。凡是疾病的表現,出現在上部就稱為上部病,出現在下部就稱為下部病,出現在左邊就稱為左邊病,出現在右邊就稱為右邊病。
他又說,診脈的要點有三個:舉、按、尋。輕輕用手觸摸叫做「舉」,重按下去叫做「按」,不輕不重仔細尋找叫做「尋」。剛開始診脈時,輕輕按壓,脈搏出現在皮膚表面的,屬於陽,代表腑,也對應心肺。稍微用力按壓,脈搏出現在肌肉下面的,屬於陰,代表臟,也對應肝腎。不輕不重按壓,脈搏出現在肌肉和血液之間的,代表陰陽調和,是脾胃的脈象。如果按到深處也摸不到脈,就要仔細尋找。如果脈搏時隱時現,就屬於陰陽潛伏的脈象。三部脈都應如此診斷。
汪石山說,「按消息」的意思是詳細審察。「推」的意思是用手指在脈的上下移動來診斷,可以判斷脈搏的長短等情況。或者用手指在脈的內外移動來診斷,可以判斷脈搏是否有雙弦或單弦等情況。或者用手指撥開筋來診斷,可以判斷脈搏是否有沉伏或停止等情況。
根據《脈經》的說法,要用心體會,結合按壓的輕重和位置來診脈。脈象的精微之處難以言說,「推而外之」等等,石山解釋「消息」和「推」的含義,也是基於這個道理。
吳山甫說,東垣認為診脈的難點在於體會脈搏的「神」,有「神」是指脈搏有力。即使脈搏跳動很快(六數、七極),或者跳動很慢(三遲),或者脈搏搏動很弱(二敗),如果脈搏有力,也可能會有生機。這說明診脈的精髓在於把握脈搏的「神」。節庵辨析傷寒的脈象時,認為脈搏來勢有力屬於陽證,脈搏沉微無力屬於陰證。這揭示了傷寒診斷的要點。杜清碧的診斷理論說,脈搏浮而有力是風證,浮而無力是虛證。脈搏沉而有力是積證,沉而無力是氣證。脈搏遲而有力是痛證,遲而無力是冷證。脈搏快而有力是熱證,快而無力是瘡證。這些症狀都可以在相應的部位發現。這說明診脈要領在於抓住重點。(《脈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