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學輯要》~
1. 怪脈
2. 彈石
王叔和曰。彈石者。辟辟急也。(張世賢曰。辟辟。逼迫貌。)
黎民壽曰。彈石之狀。堅而促。來遲去速。指下尋之。至搏而絕。喻如指彈石。此真腎脈也。
白話文:
王叔和說,所謂的'彈石',指的是脈象急促有力。
黎民壽解釋,'彈石'的脈象特徵是堅韌且短促,脈搏來得慢但去得快。在手指下探尋,脈象強勁而突然消失,就像是用手指彈擊石頭一樣。這正是真正的腎脈特徵。
3. 解索
王叔和曰。解索者。動數而隨散亂。無復次緒也。
黎民壽曰。或聚或散。如繩索之解。而無收約。
白話文:
王叔和說:「解索脈象,指的是脈搏跳動快速且散亂無章,毫無規律可言。
黎民壽表示:「這種脈象時而聚集、時而散開,就像繩索在解開時那樣,沒有束縛控制。」
4. 雀啄
王叔和曰。雀啄者。脈來甚數而疾。絕止復頓來。(又曰。長病七日死。)
黎民壽曰。若雀啄食之狀。蓋來三者。而去一也。脾元穀氣。已絕於內。腸胃虛乏無稟賦。而不能散於諸經。則諸經之氣。隨而亡竭矣。
白話文:
王叔和說:「雀啄脈,就像麻雀啄食一樣,脈搏跳動非常快速且急促,時而突然停止後又忽然劇烈跳動。(另一種說法是,有這種脈象的人,病了七天後就會死亡。)
黎民壽解釋:「雀啄脈象就像麻雀啄食的模樣,意思是脈搏每跳動三次,就停頓一次。這表示脾胃的元氣和穀氣在體內已經耗盡。腸胃虛弱且缺乏能量,無法將能量分配到身體各個經絡。因此,各經絡的能量也會隨之枯竭。」
5. 屋漏
王叔和曰。屋漏者。其來既絕。而時時復起。而不相連屬也。(又曰。長病十日死。)
吳仲廣曰。屋漏者。主胃經既絕。穀氣空虛。其脈來指下按之極慢。二息之間。或來一至。若屋漏之水。滴於地上。而四畔濺起之貌也。(診脈須知○案雀啄。屋漏。原出十五難。)
白話文:
王叔和說:「屋漏」這種情況,指的是脈搏微弱到幾乎斷絕,但又會間歇性地出現,然而這些脈動並不連續。(另有一種說法是,有這種脈象的人,病了十天後就會去世。)
吳仲廣解釋:「屋漏」象徵著胃部運作已極度衰弱,體內的能量非常匱乏。在診脈的時候,這種脈象表現得非常緩慢,兩次呼吸之間,可能只會出現一次脈動,就像屋頂漏水,水滴緩慢地滴落在地面,四周還會濺起水花的樣子。(在診脈時必須瞭解,「雀啄」和「屋漏」這兩種脈象,最早出現在《難經》的第十五章。)
6. 蝦游
王叔和曰。蝦游者。苒苒而起。尋復退沒。不知所在。久乃復起。起輕遲。而沒去速者。是也。
吳仲廣曰。其來指下。若蝦游於水面。泛泛不動。瞥然驚霎(察病指南。決脈精要。霎。作插。)而去。將手欲趁。沓然不見。須臾於指下又來。良久准前復去。又如蝦蟆入水之形。瞥然而上。倏然而去。此是神魂已去。行屍之候。立死也。
白話文:
王叔和說:「所謂的『蝦遊』脈象,就像是蝦在水中緩慢地浮出,然後又迅速地消失無蹤,你無法預知它會在哪個時刻再次出現。當它出現時,是緩慢而輕柔的,但當它消失時,卻是快速且突然的。
吳仲廣解釋道:「這種脈象來臨時,就像蝦在水面遊動一樣,平穩而不動聲色,忽然間又像受到驚嚇般迅速離去。即便你想要追隨這脈象,卻發現它已無影無蹤。片刻後,它又會在你的手指下再次出現,停留一陣子後,又準確地重複先前的消失動作。又或者,這種脈象就像蛤蟆入水的模樣,一瞬間浮現,又一瞬間消失。這種脈象代表著病人的精神已經離去,是即將成為行屍走肉的徵兆,表示病人即將死亡。」
7. 魚翔
(叔和脈賦。作魚躍)
王叔和曰。魚翔者。似魚不行。而但掉尾動頭。身搖而久住者。是也。
黎民壽曰。其脈浮於膚上。不進不退。指下尋之。其首定而未緩。搖時起時。下有類乎魚之遊於水。此陰極而亡陽。則不可期以日矣。故夜半占日中死。日中占夜半死也。
白話文:
王叔和說:「魚翔」這種脈象,就像水中的魚看似不遊動,只是搖擺著尾巴和晃動頭部,身體搖晃卻久久停留在原處。
黎民壽解釋:這種脈象顯現在皮膚表面,既不上升也不下降,在手指下摸索,脈搏的起始點固定且沒有緩慢的跡象,時起時落,有如水中遊魚。這代表體內陰氣過盛導致陽氣瀕臨衰竭,患者的生命已進入倒數階段,因此如果在半夜測量到這種脈象,預示可能在中午就會死亡;若在中午測量到,則可能半夜就會去世。
8. 釜沸
王叔和曰。三部脈。如釜中湯沸。朝得暮死。夜半得日中死。日中得夜半死。
黎民壽曰。釜沸之狀。如湯湧沸。指下尋之中央起。四畔傾流。有進有退。脈無息數。夫陰在內。陽為之守也。陽數極而亡陰。則氣無所守。故奔騰而沸湧。氣亡則形亡。此所以為必死也。
右七死脈。原於察病指南。略舉數說。黎氏精要。更增偃刀。轉豆。麻促二脈為十怪脈。吳氏脈語。採素問大奇論。浮合。火薪。散葉。省客。交漆。橫格。弦縷。委上。懸壅。如丸。如春。如喘。霹靂。及難經關格覆溢。而揭二十四首。張氏診宗三昧。亦博稽經文。以評論之。
余謂決死生。王氏診百病死生訣。及扁鵲診諸反逆死脈要訣等篇。已審且悉矣。大抵醫家能診得恆脈。則諸怪異脈。皆可不須辨而知也。故茲不逐一匯次云。
王中陽曰。鰕遊雀啄。代止之脈。故名死脈。須知痰氣關格者。時復有之。若非諳練敭歷。未免依經斷病。而貽笑大方也。蓋病勢消爍殆盡者。其氣不能相續。而如鰕游水動屋漏點滴。而無常至者死也。其或痰凝氣滯。關格不通。則其脈固有不動者。有三兩路亂動。時有時無者。
或尺寸一有一無者。有關脈絕骨不見者。或時動而大小不常者。有平居之人。忽然而然者。有素稟痰病。而不時而然者。有僵仆暴中而然者。皆非死脈也。學者當細心參探。(泰定養生主論)
薛立齋曰。嘗治雀啄屋漏之類。若因藥餌克伐所致。急用參耆歸術姜附之劑。多有復生者。不可遂棄而不治也。
陳遠公曰。死亡之脈全在看脈之有神無神。有神者有胃氣也。無神者無胃氣也。故有胃氣。雖現死脈而可生。無胃氣。即現生脈而必死。又在臨症而消息之也。又曰。死亡之脈。現之於驟者易救。以藏府初絕。尚有根可接也。倘時日久。雖有人參。又何以生之於無何有之鄉哉。有無可如何者矣。
白話文:
王叔和表示,如果一個人的三個部位的脈象,像鍋中的水沸騰一樣,那麼如果早上發現這種脈象,晚上就會死亡;如果半夜發現,中午就會死亡;如果中午發現,半夜就會死亡。
黎民壽描述,鍋沸的脈象就像水滾沸,手指下可以感覺到中間跳動強烈,四周的脈搏則像是被推開,有前有後,脈搏沒有一定的節奏。陰在內,陽在外保護著陰。一旦陽氣過度而失去陰氣,氣便失去了保護,因此脈象會像沸騰的水一樣奔騰。氣亡,形體也會隨之消亡,這就是必定死亡的原因。
關於七種死脈,這些內容來源於「察病指南」。黎民壽進一步增加了偃刀、轉豆、麻促三種脈象,使之成為十種怪脈。吳氏在「脈語」中,從「素問大奇論」中摘錄了浮合、火薪、散葉、省客、交漆、橫格、弦縷、委上、懸壅、如丸、如春、如喘、霹靂以及「難經」中的關格覆溢,總結出二十四種脈象。張氏在「診宗三昧」中,也廣泛地參考了經文,進行了評論。
我認為判斷生死,王氏的「診百病死生訣」和扁鵲的「診諸反逆死脈要訣」等篇章,已經非常全面和詳細。一般來說,醫生能夠診斷出正常的脈象,那麼對於各種奇怪的脈象,就不需要特別去辨別也能知道。因此,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王中陽表示,像蝦遊、雀啄、代止這樣的脈象,通常被稱為死脈。但必須知道,有些痰氣關格的情況,也可能出現這種脈象。如果不熟悉這些,僅僅根據經典來判斷病情,可能會被行家嘲笑。當病人的氣力消耗殆盡,無法保持連續的脈搏,像蝦游水中、屋漏滴水一樣,脈搏不規律,那就是死亡的徵兆。或者,如果因為痰凝氣滯,導致關格不通,那麼脈象可能會有一段時間不動,或者突然出現兩三處亂動,有時有,有時無。或者在寸尺之間,一個有脈,一個無脈。或者關脈絕骨,看不到脈象。或者脈搏時動時停,大小不一。或者正常人突然出現這種脈象。或者長期患有痰病的人,突然出現這種脈象。或者突然癱瘓或中風的人出現這種脈象。這些都不是死脈。學習者應仔細研究。
薛立齋表示,他曾經治療過像雀啄、屋漏這樣的脈象,如果是因為藥物過度使用導致的,立即使用人參、黃耆、歸術、生薑、附子等藥材,多數病人可以恢復生命,不能就此放棄治療。
陳遠公表示,判斷生死的關鍵,在於脈象是否有神。有神,意味著有胃氣;無神,意味著無胃氣。因此,即使出現死脈,只要有胃氣,仍然有可能生存;反之,即使出現生脈,如果無胃氣,也必然死亡。這需要根據具體病情來判斷。他又說,如果死脈突然出現,比較容易救治,因為臟腑剛開始絕脈,還可以接續。但如果時間太久,即使有人參,也無法在無可挽回的情況下挽救生命。有些情況是無法挽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