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學輯要》~ 卷中 (8)
卷中 (8)
1. 微
王叔和曰:微脈,極細而軟,或欲絕,若有若無。(一曰:小也。一曰:按之如欲盡。)
嚴三點曰:微,如蜘蛛之度微絲,按之無力而動搖。
滑伯仁曰:微,不顯也。依稀輕細,若有若若無,為氣血俱虛之候。
李東璧曰:輕診即見,重按如欲絕者,微也。仲景曰:脈瞥瞥,如羹上肥(案肥,謂羹麵肥珠,瞥瞥然,光彩不定者也。)者,陽氣微;縈縈如蠶絲細(案傷寒論,作蜘蛛絲。)者,陰氣衰。長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李士材曰:筭數者,以十微為一忽,十忽為一絲,十絲為一毫。
張路玉曰:微脈者,似有若無,欲絕非絕,而按之稍有模糊之狀,不似弱脈之小弱分明,細脈之纖細有力也。
何夢瑤曰:古以微屬浮,細屬沉分。微為陽衰,細為血少。本集各脈,皆直指本義,故以細甚無力為微。
董西園曰:微為氣血不足之象,以指按之,似有如無,衰敗之況也。凡脈之不甚鼓指,脈體損小者,即是微脈。若至有無之間,模糊影響,證已敗矣,虛極之脈也。
白話文:
王叔和說,微脈就是非常細且軟的脈,有時感覺快要斷絕,好像有又好像沒有。(一種解釋是:微脈很細小。另一種解釋是:按下去像要消失一樣。)
嚴三點提到,微脈就像蜘蛛吐出的細絲,你按下去會發現它沒有力度且在晃動。
滑伯仁表示,微脈是不太明顯的脈,脈息輕細且模糊,若有若無,這是氣血兩虛的徵兆。
李東璧解釋,輕輕診脈就能感覺到,但用力按壓則好像要斷絕的脈,就是微脈。仲景說,脈像湯面上的油花,光澤不定,這代表陽氣微弱;脈像蠶絲般細(傷寒論中記載為蜘蛛絲),這代表陰氣衰退。長期疾病患者出現這種脈象可能瀕臨死亡,但急性疾病患者出現這種脈象可能還有存活機會。
李士材說,如果用計算單位來表示,十個微脈等於一個忽脈,十個忽脈等於一條絲脈,十條絲脈等於一根毫脈。
張路玉解釋,微脈就像有又像沒有的脈,快要斷絕但又不是完全斷絕,按下去會有模糊的感覺,不像弱脈那樣小而明確,也不像細脈那樣纖細且有力。
何夢瑤提到,古人認為微脈屬於浮脈,細脈屬於沉脈,微脈代表陽氣衰弱,細脈代表血量減少。本書在描述各種脈象時,都直接指出其本質意義,因此將非常細且無力的脈定義為微脈。
董西園表示,微脈代表氣血不足的情況,手指按下去,感覺像是有又像沒有,這是衰敗的徵兆。凡脈搏不強烈跳動,脈體變小的,就是微脈。如果脈象已經到了似有似無,模糊不清的地步,那病情已經非常嚴重了,這就是虛弱到極點的脈象。
2. 澀
王叔和曰:澀脈,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
王太僕曰:澀者,往來時不利,而蹇澀也。(《脈要精微論注》)
玄白子曰:參伍不調,名曰澀,如雨沾沙,短且難。(《相類脈訣》)
戴同父曰:脈來蹇澀,細而遲,不能流利圓滑者,澀也。與滑相反,如刀刮竹,竹皮澀,又為竹刀刮而竹澀,遇節則倒退,澀脈往來難之意。如雨沾沙,沙者不聚之物,雨雖沾之,其體亦細而散,有澀脈往來散之意。或一止復來,因是澀不流利之止,與結、促、代之止不同。
周禮曰:澀,不滑也。虛細而遲,如雨沾沙,若六七支針,一宗戳上來也。滑為血有餘,澀為氣濁滯也。滑澀者,以往來察其形狀之難也。(《醫聖階梯》)
何夢瑤曰:澀,糙澀也。與滑相反,往來黏滯者是。
張景岳曰:往來艱澀,動不流利,為血氣俱虛之候。凡脈見澀滯者,多由七情不遂,營衛耗傷,血無以充,氣無以虧。其在上,則有上焦之不舒;在下,則有下焦之不運;在表,則有筋骨之疲勞;在裡,則有精神之短少。凡此總屬陽虛。諸家言氣多血少,豈以脈之不利,猶有氣多者乎?
張路玉曰:澀脈,良由津血虧少,不能濡潤經絡,所以澀澀不調。故經有脈澀,曰痹。(《平人氣象》)寸口諸澀亡血,澀則心痛。(《脈要精微》)尺熱脈澀為解㑊。(《平人氣象》)種種皆陰血消亡,陽氣有餘,而為身熱無汗之病。亦有痰食膠固中外,脈道阻滯,而見澀數模糊者,陰受水穀之害也。
案《脈要精微》云:「滑者,陰氣有餘也;澀者,陽氣有餘也。」故後世諸家,類為氣多血少之脈,而景岳辨之詳矣。路玉亦云:食痰膠固中外,脈道阻滯。今驗不啻食痰為然,又有七情鬱結,及疝瘕癖氣,滯礙隧道,而脈澀者,宜甄別脈力之有無,以定其虛實耳。 ○又案:澀脈,古無一止之說。
叔和則云:「或一止爾。」後世脈書,多宗其說,而明清諸家,有不及止之義者。蓋叔和下「或」字,則澀之止,不必定然。然澀之極,或有一止者,則其言不止,亦不可必也。
《吳又可瘟疫論》云:張昆源之室,年六旬,得滯下,後重窘急,旦三四十度,脈常歇止。諸醫以為雀啄脈,必死之候,咸不用藥。延予診視。其脈參伍不調,或二動一止,或三動一止,而復來,此澀脈也。年高血弱,下利膿血,六脈結澀,固非所能任。詢其飲食不減,形色不變,聲音烈烈,言語如常,非危證也。遂用芍藥湯,加大黃三錢,大下純膿成塊者兩碗許,自覺舒快,脈氣漸續,而利亦止。數年後,又得傷風咳嗽,痰涎湧甚。診之又得前脈,與杏桔湯二劑,嗽止脈調。凡病善作此脈,大抵治病,務以形色脈證參考,庶不失其大段,方可定其吉凶也。
○《劉松峰瘟疫論類編》云:澀脈,不過不流利,非有歇止。此說欠妥。又云:「如此說來,是結脈,近於代脈之象,豈可以澀脈當之?澀脈原無歇止,與滑字相對。」(案:松峰蓋不讀脈經,故云澀脈無歇止。)
白話文:
王叔和表示,澀脈的特徵是細小且脈搏跳動緩慢,脈息往來困難且散亂,偶爾會停頓再重新開始。
王太僕解釋,所謂澀脈,就是在脈搏跳動過程中,會出現不順暢的情況。(摘自脈要精微論注)
玄白子認為,脈息節奏混亂不協調,這種情況被稱為澀脈。就像雨水打濕沙子一樣,短暫且困難。(摘自相類脈訣)
戴同父提到,脈搏跳動困難且澀滯,細小且緩慢,無法流利圓滑,這就是澀脈,它與滑脈完全相反。就像刀刮竹子,竹子表面的澀感,再進一步刮下去,會遇到節點導致倒退,澀脈的往來困難正是這個意思。像雨水打濕沙子,沙子是無法凝聚的物質,即使被雨水沾濕,其形態仍細小且散亂,這就象徵著澀脈的散亂。偶爾的停頓再重新開始,是因為澀脈的不流暢,與結脈、促脈、代脈的停頓有著本質上的差異。
周禮表示,澀脈就是不滑順的意思,虛弱細小且緩慢,像雨水沾濕沙子,像是用六七根針同時刺入皮膚。滑脈代表血液過剩,澀脈則表示氣血混濁且停滯。滑脈和澀脈,是通過脈搏的流暢程度來判斷其形態的。(摘自醫聖階梯)
何夢瑤認為,澀脈就是粗糙且澀滯,與滑脈相反,脈搏在跳動過程中會粘滯。
張景嶽提到,脈搏跳動困難且澀滯,動態不流暢,這代表血氣雙虛的症狀。凡是有澀滯脈息的人,多是由於情緒不穩定,營養消耗過度,血液無法充足,氣血無法恢復。如果在上半身,可能會有上焦部不舒適;如果在下半身,可能會有下焦部運行不暢;如果在表層,可能會有筋骨疲勞;如果在內裡,可能會有精神不足。這些總體上都屬於陽虛。各家學派認為這是氣多血少的脈息,但豈能因為脈息不順暢,就認為有氣多的情況呢?
張路玉表示,澀脈主要是因為津液和血液缺乏,無法滋潤經絡,所以脈息才會澀滯不調。因此,經典中有描述脈息澀滯,會引發痹症。(摘自平人氣象)寸口的各種澀脈,都是因為失血所導致。澀脈會引起心痛。(摘自脈要精微)尺熱脈澀表示解惰。(摘自平人氣象)這些都是因為陰血消亡,陽氣過剩,導致身體發熱且無汗的疾病。當然,也有痰食在體內積聚,導致脈息阻塞,進而出現澀數模糊的情況,這是陰受到水穀的侵害。
根據脈要精微論,滑脈表示陰氣過剩,澀脈表示陽氣過剩。所以後世各家學派,將澀脈視為氣多血少的脈息。然而,張景嶽詳細地闡述了這一觀點。張路玉也表示,食痰在體內積聚,導致脈息阻塞。如今驗證發現,不僅僅是食痰會造成這種情況,還有情緒鬱結,以及疝瘕癖氣,導致經絡受阻,也會出現澀脈。應該區分脈息的強弱,來判斷虛實。
再者,古籍中並沒有提及澀脈會有停頓的現象。
王叔和提到,澀脈偶爾會停頓。後世的脈息書籍,大多沿用了他的說法。然而,明清時期的各家學派,有些認為澀脈不會停頓。王叔和在描述澀脈停頓時使用了「或」字,所以澀脈的停頓並不是必然的。然而,極端的澀脈,可能會有偶爾的停頓,這種情況也是存在的。
吳又可瘟疫論提到,張昆源的妻子,年齡六十歲,患有滯下症。她感到非常緊張,每天早上會有三四十次排便。她的脈息經常停頓。許多醫生認為這是雀啄脈,是死亡的徵兆,所以都不肯開藥。我被邀請來診斷,發現她的脈息節奏混亂,有時兩動一停,有時三動一停,然後又重新開始。這是典型的澀脈。因為年紀大,血液虛弱,下痢伴有膿血,六脈結澀,確實是無法承受的。然而,詢問她的飲食並未減少,外表顏色也未改變,聲音依然洪亮,言語正常。這並不是危急的症狀。於是,我使用芍藥湯,加入三錢的大黃。病人排出大量純膿,約兩碗左右,她自己感覺舒緩。脈息逐漸恢復,下痢也停止。幾年後,她又得了風寒咳嗽,痰多。診斷後,發現又是之前的脈息。我給予杏桔湯兩劑,咳嗽停止,脈息恢復正常。對於這種容易出現澀脈的病症,治療時必須將形色脈證綜合考慮,才能正確判斷病情的吉凶。
劉松峯瘟疫論類編表示,澀脈只是不流暢,並不會有停頓。這種說法有些不妥。又表示,這樣看來,澀脈更像是接近代脈的結脈。然而,澀脈原本就不會有停頓,它與滑脈是相對的概念。(劉松峯可能沒有閱讀過脈經,所以他認為澀脈不會有停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