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靈蘭要覽

清代醫家顧金壽所輯《重訂靈蘭要覽》一書,集作者長年行醫之醫案、驗方,並融匯其深入研讀醫學經典之心得而成。此書成於乾隆年間,分上、下二卷,涵蓋中風、卒中、瘧疾、痰症、水腫、腰痛、發熱、盜汗、白濁等共計四十二種臨床常見且重要的證候,詳細闡述其診斷與治療方法,堪稱一部高度實用且具有學術深度的臨床醫學著作。

從書首原序可見,作者宇泰先生(應為顧金壽的字或號)博學經史,尤精於方書,對《素問》、《難經》、《金匱》、《甲乙》等歷代醫學巨著有深厚研究,並效法范文正公「存心濟物」之志,立志於醫道。書名冠以「重訂」二字,並序中提及作者曾對《丹溪纂要》等書提出質疑,認為存在「謬於選擇」之處,顯示本書非僅是對前人成法的簡單羅列,而是經顧氏深入辨析、取捨,融會貫通後的再整理與創新。作者不僅繼承古典理論,更能以批判性眼光審視前人著作,力求回歸醫學本源,這為本書奠定了紮實的理論基礎和嚴謹的學術態度。

《重訂靈蘭要覽》的最大特色在於其高度的臨床實用性。書中所選證候,皆為歷代醫家臨證常見、病機複雜、治療棘手的病症。作者從實際診療經驗出發,對各證候的病機、症狀、診斷要點及治療方藥進行了細緻的分析和闡述。例如,在探討中風與卒中時,作者不僅引述《素問》對風邪致病的論述,區分偏枯、痱病等不同類型,更結合後世醫家如金元時期張從正《儒門事親》、明代樓英、孫一奎等人的學說,強調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如區分冒、傷、中三者)來辨證施治。對於卒中發作時的緊急處理,書中亦提供了寶貴的建議,如「不可驚惶搬攪,只掐其人中,徐徐以藥灌之」,並引《儒門事親》醫案為證,體現了臨證應變的重要性。這種融匯古今、結合理論與實踐的論述方式,使得本書內容更加豐富和全面。

而在瘧疾一章,作者對瘧疾的論述尤為精彩。他首先界定瘧疾的特徵(發作有期),並根據發作時間、寒熱順序、有無寒熱等區分出寒瘧、溫瘧、癉瘧、牝瘧等多種類型。更進一步,他詳細辨析了風、寒、暑、濕、食、痰等不同病因導致的瘧疾證候,並提出了相應的治療原則,如暑熱則清之、風寒則散之、濕則燥之、有食消食、有痰行痰、虛者補之、有症癖者緩消之。特別是對於瘧疾的治療大法,作者提出「寒多者,宜升其陽,使不並於陰,則寒自已。熱者多,宜降其陰,使不並於陽,則熱自已。寒熱交作者,一升一降,而以滲利之藥從中分之,使不交併,此秘訣也。」這一論述深刻闡釋了截瘧的機理,即調和陰陽、分消邪氣,展現了作者對病機的透徹理解和對治法的精妙把握。書中對「無痰不成瘧」的論述,以及治療痰瘧以豁痰為主的思想,亦是受朱丹溪等學說的影響,並結合自身經驗加以發揮。書中提及的方劑,大多經過了臨床驗證,具有較好的療效。例如,補充內容中提到的治療中風的「玉枕湯」和治療卒中的「蘇合香丸」等,至今仍在臨床上廣泛應用,足見其經驗之寶貴和方劑之有效。

顧金壽撰寫此書的目的,除了「廣濟宇內」外,亦如原序中所言,是其「讀書心得」的體現。他不僅僅是醫案的整理者或驗方的收集者,更是醫學理論的思考者和實踐者。他能看到前人著作的不足,力圖重訂完善。他在原序中提及發熱針法,感嘆世醫罕知,並言「余欲一一立方,但恐印定後人眼目,則知先生圓神,又出竿頭矣」,這句話更是體現了作者深邃的醫學思想。他不僅掌握了具體的治法方藥,更理解到醫學的靈活變通和不斷探索的精神,不希望後人被固定的方劑所局限,而是鼓勵他們深入理解病機,靈活運用。這種「授人以漁」而非「授人以魚」的態度,使得本書更具啟發性。

總而言之,《重訂靈蘭要覽》是清代醫學寶庫中一部具有代表性的臨床著作。它集經典理論、名家學說與作者個人豐富的臨床經驗及深入的讀書心得於一體,內容豐富,論證精闢,方藥實用,對後世醫學產生了重要影響。書中所載四十二種證候的診治方法,體現了清代醫家在繼承前人基礎上,結合自身實踐所形成的獨特見解和豐富經驗。無論是對於中醫臨床工作者尋求辨證論治的啟示,或是對於醫學研究者探討清代醫學的發展脈絡,此書都提供了極高的學術價值和臨床參考價值,堪稱一部值得深入研習的珍籍。透過此書,讀者可以窺見清代醫家在複雜疾病診療上的智慧與經驗,感受中華醫學歷經傳承與創新的脈動。


原序

卷上 (1)

卷上 (2)

卷上 (3)

卷上 (4)

卷上 (5)

卷上 (6)

卷上 (7)

卷上 (8)

卷上 (9)

卷上 (10)

卷上 (11)

卷上 (12)

卷上 (13)

卷上 (14)

卷上 (15)

卷上 (16)

卷上 (17)

卷下 (1)

卷下 (2)

卷下 (3)

卷下 (4)

卷下 (5)

卷下 (6)

卷下 (7)

卷下 (8)

卷下 (9)

卷下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