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金壽

《重訂靈蘭要覽》~ 卷上 (3)

回本書目錄

卷上 (3)

1. 中風

每見時師初用八味順氣散,多不得效。(八味順氣散為治痰多實證之方,涉虛者是抱薪救火。今人不辨虛實,以為治風主劑,則遺誤非淺,今特正之。)已而用二陳,四物,加膽星、天麻之類,自謂穩當之極,可以久而奏功,而亦竟無一效,何也?蓋妄以南星、半夏為化痰之藥,當歸、川芎為生血之劑,而泥於成方,變通無法故也。正不知通血脈,助真元,非大劑人參不可,而有痰者,惟宜竹瀝,少加薑汁佐之。

不宜輕用燥劑。至於歸、地甘黏,能滯脾氣,使脾精不運,何以能愈癱緩。豈若人參出陽入陰,少則留而多則宜無所不達哉?其能通血脈,雖明載《本草》,人誰信之。

里中一老醫,右手足廢,不起於床者二年矣。人傳其不起,過數月,遇諸途。訊之,曰:吾之病幾危矣,始服順氣行痰之藥,了地無應驗。薄暮神志輒昏,度不可支,令家人煎進十全大補湯,即覺清明。遂日服之,浹數月,能扶策而起,無何,又能拾策而步矣。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吾治其虛,不理其邪,而邪自去,吾所以獲全也。余曰:有是哉,使進順氣疏風之藥不輟者,墓木拱矣。然此猶拘於成方,不能因病而變通,隨時而消息,故奏功稍遲。吾早為之,當不止是也。姑書之以俟明者採焉。

此老始亦服順氣疏風,病延載余,繼因病久年老氣虛,試服補劑而有效。遂日進一帖,沉疴若失,遂保其身。然亦不幸之幸,執方治病,病必殆是也。

白話文:

中風

過去常看到醫生一開始就用八味順氣散治療中風,卻大多無效。因為八味順氣散是治療痰多實證的方劑,用在虛證病人身上,等於抱著柴火去救火。現在很多人不辨別虛實,就認為這是治療中風的主方,這樣錯誤的治療方法,造成的傷害是很大的,所以我特別要糾正這個錯誤。

接著,醫生又用二陳湯、四物湯,再加上膽星、天麻等藥,自以為穩妥至極,可以長期服用見效,但結果還是沒有任何效果。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們錯誤地把南星、半夏當作化痰藥,把當歸、川芎當作生血藥,死板地套用成方,不懂得變通,所以才會失敗。

他們根本不明白,要通血脈、助益元氣,非得用大劑量的人參不可;而如果有痰,只需要用竹瀝,少加些薑汁就可以了,不應該輕易使用燥性藥物。至於當歸、生地黃等黏膩的藥物,會阻滯脾氣,使脾的精氣不能運化,怎麼可能治癒癱瘓呢?哪像人參,能使陽氣上升,陰氣下降,用量少則停留在局部,用量多則能到達身體的任何部位?人參能通血脈,雖然《本草綱目》裡明確記載,但又有多少人相信呢?

里頭一位老醫生,右手腳癱瘓,臥床不起已經兩年了。過了幾個月,我偶然在路上遇到他。我問他病情,他說:「我的病幾乎要危及性命了,一開始服用順氣行痰的藥,一點效果也沒有。傍晚時分,神志常常昏迷,感覺快要不行了,於是叫家人煎了十全大補湯給我喝,立刻感覺精神清明。於是我每天服用,一個多月後,就能拄著拐杖站起來了,沒多久,就能拄著拐杖走路了。」經書上說:「邪氣聚集的地方,那裡的氣血一定虛弱。」我治療他的虛弱,不去管邪氣,邪氣自然就消失了,這就是我痊癒的原因。我說:「真是這樣啊!如果一直服用順氣疏風的藥,恐怕早就死了。」但是,這仍然是拘泥於成方,不能根據病情變化而調整用藥,所以見效較慢。如果我早一點這樣治療他,效果一定會更好。我姑且寫下這些,希望明白的人能採納。

這位老醫生開始也服用順氣疏風的藥,病拖延了一年多,後來因為久病體虛,嘗試服用補藥才有效。於是每天服用一劑,沉重的疾病好像消失了,保住了性命。然而,這也是不幸中的萬幸,如果死板地套用方劑治病,病一定會很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