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金壽

《重訂靈蘭要覽》~ 卷上 (3)

回本書目錄

卷上 (3)

1.

人身無痰,痰者津液所聚也。五穀入於胃,共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故宗氣集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肺,而行呼吸焉。榮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衛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書行於陽,夜行於陰,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於五臟六腑,實則行,虛則聚,聚則為痰,散則還為津液氣血。初非經絡臟腑之中,別有邪氣穢物,號稱曰痰。

白話文:

人體沒有所謂的「痰」,痰其實就是津液聚集而成的。五穀類食物進入胃後,會被分成糟粕、津液和宗氣這三種物質。其中,宗氣會集中在胸腔,通過喉嚨流出,貫通於心肺,執行呼吸的功能。榮氣會分泌津液,並注入脈絡中,轉化為血液,用以滋養四肢末端,並在特定時間點注入五臟六腑。衛氣則會釋放出強勁迅猛的「悍氣」,並先行於四肢末端、皮肉之間,無時無刻地在運行。衛氣在白天沿著陽經運行,夜晚則沿著陰經運行,並經常從足少陰經通行,穿行於五臟六腑之間。當衛氣充足時,它會運行;當氣血不足時,它會聚集,聚集後就形成了「痰」。如果痰散開了,就會恢復為津液、氣血。所以,痰並非經絡、臟腑中另外存在的邪氣或穢物,而只是津液聚集的結果。

(蓋論痰者,當詳痰之原。痰即水也,水即氣之所化,故無病不關於氣,無病而不有痰。痰之清者又為飲,乃火不化水者也。)以為身害。必先去之而後已者也。余幼喜唾痰,俞唾愈多,已而戒之。每喉間梗梗不可耐,輒呷白湯數口,咯出口中,用舌攪研令碎,因而咽之百餘。

白話文:

總的來說,討論痰症時,應詳細瞭解痰的來源。痰實際上就是水,水是由氣轉化而來的,因此無論什麼疾病都與氣有關,沒有哪一種疾病不伴有痰症。痰中清澈的又可稱為飲,這是由於火氣不足以將水轉化造成的。

痰症對身體是有害的,必須先將其去除才能恢復健康。我小時候喜歡吐痰,吐得越多,痰就越多。後來我戒掉了這個習慣。每當喉嚨有異物感,難以忍受時,我便喝幾口白開水,然後在嘴裡咳出痰來,用舌頭攪碎,接著將碎痰不斷地嚥下去,每次能嚥下百餘次。

津液滿口,即隨鼻中吸氣嚥下,以意送至丹田,默存少頃,咽間清泰矣。如未清,即再漱再咽,以化盡為度。方咯出時,其味甚咸,漱久則甘,世人乃謂瘀濁之物,無澄而復清之理,何其謬哉。吾嘗渡河矣,見舟人掬濁流而入之甕,摻入礬末數分,即時澄清,此可以悟治痰之法也。

白話文:

當口腔中充滿津液時,就跟著鼻中吸氣將津液吞下,用意識將津液送至下腹部丹田,默默地停留一會兒,咽喉之間就會感到清爽。如果還沒有清爽,就再漱口再吞嚥,直到津液完全化掉為止。剛吐出的痰,味道很鹹,漱口久了就變甜了。世人認為痰是凝滯的濁物,不會自行澄清,真是大錯特錯。我曾經搭船渡河,看到船老大將混濁的河水舀進甕中,加入幾分明礬粉末,河水立刻澄清了。這可以用來理解治療痰的方法。

故上焦宗氣不足,則痰聚胸膈,喉間梗梗,鼻息喘短;中焦榮氣不足,則血液為痰,或壅脈道,變幻不常。下焦衛氣不足,則勢不悍疾,液隨而滯四末分肉之間,麻木壅腫。治其本則補之宜先,治其標則化之有法。略露端倪,以須穎者之自悟云。

白話文:

因此,當上焦宗氣不足時,痰液會聚集在胸膈之間,導致喉嚨堵塞,呼吸短促;中焦榮氣不足時,血液會變成痰液,可能在脈道中淤滯,變化不定。下焦衛氣不足時,氣勢不強勁,水分會隨之滯留在四肢末端和肌肉組織之間,出現麻木、腫脹等症狀。要治療它的根源,應先予以補養,而治療其症狀,則有特定的方法。我只是略微提示,希望聰慧的人能自己領悟。

痰由津液所凝,聚上中下三焦,榮氣不足,壅塞脈道,變幻不測。王隱君有曰:怪症奇病,皆屬於痰。善治者,調其榮衛,諸恙自瘳矣。

白話文:

痰液由津液凝固而成,聚集在身體的三個焦(上焦、中焦、下焦),阻滯人體氣血運行,導致疾病變幻莫測。王隱君說:奇奇怪怪的疾病,大多是痰液引起的。善於治療痰症的人,會調節人體的氣血運行,讓疾病自然痊癒。

如稠而不清,宜用澄之之法。散而不收,宜用攝之之法。下虛上溢,宜用復之之法。上壅下塞,宜用墜之之法。何謂澄之之法?如白礬有卻水之性,既能澄濁流,豈不足以清痰乎,然猶不可多用;至於杏仁亦能澄清,而濟水之性清勁,能穴地伏流,煮而為膠,濟水雖清勁,惟近世之阿膠偽者日多,奈何?最能引痰下膈。體此用之。

白話文:

如果痰液稠厚但不清晰,應使用澄清法。如果痰液分散而不收斂,應使用收攝法。如果下焦虛弱導致上焦痰液上溢,應使用補益法。如果上焦阻塞導致下焦鬱塞,應使用下行法。

何謂澄清法?

比如白礬有排斥水性的特性,能夠澄清混濁的液體,難道不足以清化痰液嗎?但也不可過量使用。至於杏仁也能澄清,而濟水性清勁,能夠穿透地表流向深處,煮成膠之後,濟水雖然清勁,但現代偽造的阿膠較多,該怎麼辦?金錢草最能引痰下行。瞭解這些原理,才能正確應用。

所謂澄之之法也。何謂攝之之法?如大腸暴泄脫氣,及小便頻數者,益智仁一味,(益智仁善調氣攝涎,又能固脫,功效至捷。最能收功。蓋有安三焦,調諸氣,攝涎唾,而固脫滑之妙。故醫方每以治多唾者,專取其辛而能攝,非但溫胃寒而已。此所謂攝之之法也。何謂復之之法?腎間真氣不能上升,則水火不交,水火不交,則氣不通,而津液不注於腎,敗濁而為痰。宜用八味丸,地黃、山藥山茱萸以補腎精,茯苓澤瀉以利水道,肉桂附子以潤腎燥。

白話文:

所謂「澄」的方法是指什麼?什麼是「攝」的方法?

  • 攝的方法:

例如大腸急劇下痢,導致脫水和氣脫,以及小便頻繁的人,可以使用益智仁這個藥材。(益智仁能調氣收涎,又能固脫,效果非常快,是最能奏效的。能安三焦,調諸氣,收涎唾,固脫滑。所以醫方經常使用它來治療多唾的人,特別取用其辛能收攝的作用,而不僅僅是溫暖胃寒。這就是所謂的「攝」的方法。)

  • 復的方法:

腎間的真氣無法上升,就會導致水火無法交接,水火不交就會導致氣血不通,津液無法注於腎,敗濁化為痰。宜用八味丸,以地黃、山藥、山茱萸來補腎精,茯苓、澤瀉來利尿,肉桂、附子來潤腎燥。

肉桂、附子熱燥之藥,何以能潤?曰:經不云乎,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所謂復之之法也。此治腎虛寒痰之良法。何謂墜之之法?如痰液聚於咽膈之間,為嗽為喘、為膈為噎、為眩為暈,大便或時閉而不通,宜用養正丹靈砂丹,重劑以引之使不並,所謂墜之之法也。

白話文:

肉桂和附子這些溫熱燥性的藥物,為什麼反而能滋潤呢?經書上不是說,腎臟厭惡乾燥,所以要趕快吃辛辣的食物來滋潤它,讓毛孔舒張,使津液流通嗎?這叫做「復」的方法,是治療腎虛寒痰的良好方法。什麼叫做「墜」的方法呢?如果痰液聚積在咽喉和膈膜之間,會導致咳嗽、氣喘、膈氣、噎食、頭暈目眩,大便有時不通暢,這時適合使用養正丹、靈砂丹等重劑,將痰液引下來,讓它不卡住,這就是「墜」的方法。

至於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濕者燥之,燥者濡之,急者緩之,損者溫之,逸者行之,驚者平之,薄者劫之,開之發之,見於《素問·至真》,應變不窮,尤為治痰之要法。在圓機之士,熟察而妙用之,不可一途而取也。

白話文:

針對寒證,就採用溫熱療法;針對熱證,就採用寒涼療法;症狀輕微的,就採用相反的療法;症狀嚴重的,就順應其勢;堅實的腫塊,就採用消散的方法;外來的邪氣,就採用驅除的方法;勞累的狀態,就採用溫補的方法;結滯的狀況,就採用疏散的方法;停滯不暢的,就採用攻伐的方法;濕邪的,就採用燥化的方法;燥熱的,就採用滋潤的方法;急躁的,就採用緩和的方法;虛損的,就採用溫補的方法;安逸的,就採用運動的方法;驚悸的,就採用鎮靜的方法;虛弱的,就採用扶助的方法;鬱滯的,就採用宣通的方法;泄瀉的,就採用固攝的方法;這些治療原則記載在《黃帝內經·至真要大論》中。隨機應變,變化無窮,是治療痰證的關鍵方法。高明的醫者,熟練運用這些原則,而不拘泥於一途。

若乃虛症有痰,勿理其痰,但治其虛,虛者既復,則氣血健暢,津液流通,何痰之有。今人乃謂補藥能滯氣而生痰,此聾聵之言,流害無窮矣。

白話文:

如果虛弱體質的人有痰,不要優先處理痰的問題,而是要先調理虛弱的體質。虛弱的體質恢復後,氣血運行順暢,津液代謝正常,自然不會有痰。現在有些人認為補藥會阻礙氣機、產生痰,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會造成很大的誤導。

痰乃津液所結,固未可盡化,但使津液流通,何痰之有。惟在調血和氣之要。丹陽賀魯庵,年七十餘,膈間有痰不快,飲食少思,初無大害,就醫京口,投以越鞠丸清氣化痰丸,胸次稍寬。日日吞之,遂不輟口。年餘,困頓不堪,僦舟來訪,問脈於余。則大肉已脫,兩手脈如遊絲,太谿絕不至矣。

白話文:

痰液是由津液凝結而成,雖然無法完全化除,但只要讓津液流通,就不會有痰。關鍵在於調和氣血。丹陽的賀魯庵,七十多歲,橫膈膜有痰,影響食慾。他最初沒有太大的問題,但後來去京口看醫生,醫生給他服用了越鞠丸和清氣化痰丸,讓他胸悶的情況略有緩解。他每天服用,從未間斷。一年多後,賀魯庵疲憊不堪,租了一條船來找我。我給他把脈,發現他的筋肉已經鬆弛,雙手脈搏如遊絲,太谿穴的脈搏微弱到無法觸及。

見余有難色,因曰:吾亦自分必死,但膈間脹滿太甚,大便秘結不通,殊以為苦,但得稍寬,即瞑目無憾也。固強余疏方,以至親難辭,教用人參白朮之類,大劑進之,少頃如廁,下積痰升許,胸膈寬舒,更數日而歿。夫二丸乃時師常用之藥,本欲舒郁,適增其痞,本欲清痰,反速其斃,豈不悖哉。

白話文:

那位病人見我面有難色,便說道:「我自己也料定必死無疑了,只是橫膈膜間脹滿得厲害,大便不通,很難受,只要能稍微舒緩一下,我閉上眼睛也能安然死去。」他極力請求我開出藥方,因是至親,我不好推辭,就教他服用人參、白朮等藥物,並加大劑量。過了不久,他去廁所,排出了滿滿的痰液,胸腹間感覺舒暢多了,又過了幾天便去世了。這兩丸藥是當時醫生常用的,原想舒緩鬱氣,卻反而加重了他的腹脹;原想化解痰液,卻反而加速了他的死亡,豈不是自相矛盾嗎?

明效若是,而病家乃無悔悟懲創之心,豈宿業已深,大命垂絕,故天塞其衷,而使之決不可返耶。不然,何不論於理,而甘就屠戮者之眾也。

白話文:

即使效果如此顯著,病人卻仍不心存悔恨和反省。難道是他們前世的業障太深,天命將盡,所以上天封閉了他們的良知,使他們執迷不悟嗎?否則,為何他們不考慮治療的道理,而甘願成為被殺害的眾生之一?

過服辛散,正氣暗受其戕。久則涸津液之源,氣道塞其輸機,遂致痰結日盛,胸腹愈脹,大便久秘,遂至大命垂絕。嗚呼!身無大病而喜服藥者之殷鑑歟?

白話文:

過度服用辛辣溫散的藥物會暗中損耗身體正氣。時間久了,會枯竭津液的來源,堵塞氣血運行的通道,導致痰液日益增多,胸腹脹滿,大便長期不通,最終危及生命。唉!那些身體沒有大病卻喜歡亂吃藥的人,可以以此為前車之鑑啊!

2.

經云:秋脈者,肺也。秋脈不及則喘,呼吸少氣而咳,上氣見血,下聞病音,其治法則生脈散之類是也。李明之云:腹脹彭彭而喘,胸膈滿,壅盛而上奔者,於症用藥方中多加五味子人參次之,麥門冬又次之,黃連少許。如甚則交兩手而瞀,其真氣太虛也。若氣短加黃耆、五味子、人參。

白話文:

中醫書籍記載:秋季這個脈象,反映的是肺的情況。秋季脈象不充盈,就會喘氣、氣息微弱而咳嗽,吐出帶血的痰,從下方聽得到喘息的聲音。這時應採行的治法,可以生脈散之類的藥方為原則。李明之說:腹部脹滿發出響聲,而且喘氣,胸膈充滿,氣血鬱滯上衝的人,在症狀的藥方中可以多加五味子,其次是人參,再其次是麥門冬,黃連少許。如果情況嚴重,雙手會交叉發麻,這是因為真氣太虛的緣故。如果氣短,可以加黃耆、五味子、人參。

氣甚去五味子、人參,加黃芩荊芥穗。冬月去荊芥穗,加草豆蔻仁。仲景治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以麥門冬湯主之。用麥門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參四兩,甘草二兩,粳米三合,大棗十二枚,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經云:歲火太過,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火氣咳喘。

白話文:

火氣盛時去五味子、人參,加黃芩、荊芥穗。冬季去荊芥穗,加草豆蔻仁。張仲景治療火氣逆流上竄,導致咽喉不適,用麥門冬湯來止住火氣逆流,平息氣機。麥門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參四兩,甘草二兩,粳米三合,大棗十二枚,水一斗二升,煮到剩六升,溫服一升,每天三次,晚上一次。經典中說:流年火氣太盛,炎熱流行,肺金受到邪氣侵襲,百姓會出現火氣咳嗽喘息的症狀。

又:熱淫所勝,病寒熱喘咳,宜以人參、麥冬、五味子救肺,喘有虛實之分,須細辨之。生脈散乃熱傷氣虛而設。童便炒黃柏降火。《本事方》治咳嗽上喘急,以人參一味為末,雞子清投新水調下一錢。昔有二人同走,一含人參,一不含。俱走三五里許,其不含者大喘,含者氣息自如,乃人參之力也。

白話文:

此外:體內陽氣過盛,導致發燒、呼吸困難、咳嗽等症狀,建議使用人參、麥冬、五味子等藥材來補肺。喘息分為虛實兩種,需要仔細辨別。生脈散專門用於治療因熱邪而導致氣血虛弱的疾病。用童便炒黃柏可以降火。《本事方》中記載治療咳嗽氣喘的藥方,是用人參磨成粉末,用雞蛋清和水調和,再服用一錢。過去有兩個人一起走路,一個含著人參,一個沒有含。走了一兩公里左右,沒有含人參的那個人氣喘吁吁,含人參的那個人卻呼吸平穩,這就是人參的功效。

樓全善治一婦人五十餘歲,素有痰嗽,忽一日大喘,痰如泉湧,身汗出如油,脈浮而洪,似命絕之狀。速用麥門冬四錢,人參二錢,五味子一錢五分,煎服一帖,喘定汗止,三帖後痰亦漸少。更栝蔞仁、白朮當歸、芍藥、黃芩各一錢,服十帖而安。

白話文:

樓全善醫師治療了一名五十多歲的婦人,她長期患有痰嗽。某天她突然喘得很厲害,痰液湧出如泉水,全身大汗淋漓,脈搏浮大而有力,看起來好像就要斷氣了。樓醫師趕緊使用麥門冬四錢、人參二錢、五味子一錢五分煎服一劑藥,病人的喘咳就平息了,汗水也止住了。服了三劑藥之後,痰液也逐漸減少。接著,樓醫師又使用栝蔞仁、白朮、當歸、芍藥、黃芩各一錢煎服,經過十劑藥,病人的病情就痊癒了。

喘而無汗煩躁,脈浮大者汗之。喘而有汗腹滿,脈沉實者下之。喘有內外感傷之別,外感煩躁無汗而喘者,宜汗。腹滿有汗而喘,脈沉實者,宜下。仲景云:上氣喘而躁者,屬肺脹。欲作風水,發汗則愈。又云: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喘息沒有出汗且煩躁,脈相浮大,可以發汗治療。如果喘息並伴有出汗,腹中脹滿,脈相沉實,可以瀉下治療。

喘息分為內感和外感,如果外感引發的喘息會伴有煩躁、沒有出汗,則宜發汗治療。如果腹中脹滿並伴出汗、喘息,脈相沉實,則宜瀉下治療。

仲景說:上氣喘息並煩躁的,是肺脹造成的。欲發展成風水病,發汗會痊癒。又說:咳嗽並上氣喘息,是肺脹造成的。病人喘息,雙目無神,脈相浮大,可以越婢加半夏湯治療。

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薑三兩,大棗十五枚,甘草一兩,半夏八兩,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入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又云: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主之。(肺脹,咳而上氣者,水寒之標邪也。治以小青龍湯平其沖氣。況方中安內攘外,各盡其妙。

白話文:

使用六兩麻黃、半斤石膏、三兩生薑、十五枚大棗、一兩甘草、八兩半夏,加入六升水。先煮麻黃,去除浮沫,再放入其他藥材。煮取三升藥液,分三次服用。

還有,如果肺部長滿氣導致咳嗽、喘息,煩躁不安且氣喘,同時脈浮,表示心臟下方有水液,可以使用加了石膏的小青龍湯方來治療。

(肺部長滿氣,咳嗽並喘息,是水、寒邪氣侵襲的徵兆。用小青龍湯調和體內的氣息。此外,方中的其他藥材交互作用,各展其妙用。

余仿其法,以治寒嗽,莫不有桴應鼓之效也。麻黃、芍藥、桂枝細辛、甘草、乾薑各三錢,五味子、半夏各半升,石膏二兩,用水一斗,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煎服取三升。強人服一升,羸者減之,日三服,小兒服四合)。喘而自汗,腹滿便秘,氣口脈大於人迎,下之無疑。

白話文:

我仿照他的方法治療寒咳,都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用麻黃、芍藥、桂枝、細辛、甘草、乾薑各三錢,五味子、半夏各半升,石膏二兩,加水一斗。先煮麻黃去除泡沫,然後放入其他藥物,煎煮取三升藥湯。

身強體壯的人服用一升,體弱的人酌情減少,一日服用三次(小兒服用四合)。

如果喘氣並自發出汗、腹脹便祕、氣口脈搏大於人迎脈,可以肯定需要瀉下。

外此則不宜輕下也,羅謙甫平氣散可用。仲景云: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木防己三兩,石膏如雞子大十二枚,桂枝二兩,人參四兩,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分二服,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復與。不愈者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微利即愈。

白話文:

除了以上情況不宜輕易催吐,可以使用羅謙甫的平氣散。

仲景說:橫膈膜中間有積液,患者會氣喘胸悶,心窩痞滿堅硬,面色發黑,脈搏又沉又緊。患病數十天,醫生催吐卻無法治癒,可以用木防己湯主治。

木防己三兩,石膏如雞蛋大小十二片,桂枝二兩,人參四兩,加水六升,煎煮到剩兩升,溫服分兩次服用。虛證患者服後即可痊癒,實證患者三日後復發,再繼續服用。

如果服後仍然不愈,應使用去除石膏、加入茯苓和芒硝的木防己湯主治,輕微瀉下即可痊癒。

痰多者,亦氣短而喘,須察其平昔,非因勞倦氣脫之症而發,脈浮滑而大,咽喉不利,四七湯甚效。氣鬱痰凝,俗名梅核氣是也。仲景治婦人胸中如有炙臠,用半夏厚朴湯,即此是也。如是風痰,可用千緡湯,半夏七個煨四片,破之。皂角去皮尖二枚,甘草炙一寸,生薑如指大,水一碗煎,去半頓服。

白話文:

痰多的人,也會氣短而喘,需要觀察平常的身體狀況,如果沒有因為勞累或氣虛導致的症狀,脈象浮滑而大,咽喉發緊,服用四物湯很有效。氣鬱痰凝結,俗稱梅核氣。仲景治療婦女胸中感到像燒肉一樣疼痛,使用半夏厚朴湯,也是用於此類情況。如果是有風痰,可以用千緡湯,半夏七顆煨四片,來化痰。皁角去皮尖兩枚,炙甘草一寸,生薑像手指頭那麼大,加水一碗煎煮,服下一半劑量。

,又治因傷風而痰作喘逆,兀兀欲吐,噁心欲倒,如夏月有此症,為大熱也。蓋此症隨四時為寒熱溫涼,宜以酒黃連、酒黃柏、酒知母各等分,為細末,熟湯丸桐子大,每服二百丸,白湯送下,空心服之,仍多飲湯,服畢少時,便以善膳壓之,使不得停留胃中,直至下元,以瀉衝脈之逆也。衝脈上干逆氣不降之故。

白話文:

用於治療因傷風引起的痰濕阻滯導致的氣喘、噁心想吐、頭暈目眩。如果在夏季出現這種症狀,則為大熱所致。這種病症會隨著一年四季的寒熱溫涼而變化。應使用酒黃連、酒黃柏、酒知母各等分,研成細末,用熱湯製成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200丸,用白開水送服,空腹服用。服用後多飲湯水,服藥後不久,用好食物壓制藥物,使其無法停留在胃中,直到到達下元,以緩解衝脈逆氣。衝脈逆氣導致上行幹擾,氣機不降。

平居則氣平和,動則氣促而喘者,亦衝脈之火,宜用酒黃柏,酒知母之屬。凡瀉氣下痰定喘之藥,施之形實痰多者為妙。降氣行痰之藥,損人真元,正虛者宜審。若一切虛症,及脈浮大,按之而澀者,下之必死,須謹之。陰虛而喘,脈弱而澀,四肢寒者,去死不遠,慎勿下之。

白話文:

平時氣息平穩,一動就氣短喘息的人,也是衝脈之火旺盛所致,應使用黃柏酒、知母酒等藥物。凡是瀉氣、化痰、平喘的藥物,適用於身體強健、痰多的人。降氣化痰的藥物會損傷真元,身體虛弱的人應謹慎使用。如果出現任何虛弱症狀,以及脈象浮大、按壓有阻滯感的人,如果服用瀉下之藥,必定會死亡,必須小心謹慎。陰虛導致喘息、脈象微弱且澀滯、四肢寒冷的人,距離死亡不遠,切勿服用瀉下之藥。

宜用人參、麥門冬、五味、當歸、生地、童便、竹瀝之屬。《素問·逆調論》云:夫不得臥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腎者,水藏。主津液,主臥與喘也。漢防己、茯苓之屬主之。又云: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足三陽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

白話文:

建議使用人參、麥門冬、五味子、當歸、生地黃、童便、竹瀝等藥材。

《素問·逆調論》中說:不能平躺入睡、出現喘息的症狀,是由於水氣滯留所致。水液在人體中沿著經脈而運行。腎臟是水液貯存的臟器,主管津液代謝和睡眠、喘息。防己、茯苓等藥材可以治療此病。

此外,不能平躺入睡且呼吸有聲音的症狀,是由於陽明經氣上逆所致。足三陽經的氣機應該是向下輸布的,但現在卻逆而向上,因此呼吸會有聲音。

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陽明徑道壅塞,則其氣不能從道,故不臥矣)《下經》曰:胃不和則臥不安。此之謂也。熟半夏、橘紅之屬主之。

白話文:

陽明經脈就是胃經。胃是六腑中的儲藏庫。胃氣正常情況下應該是向下運行。陽明經脈阻塞,胃氣就不能正常運行,所以無法入睡。(陽明經脈通道不通暢,那麼胃氣就不能按照正常的通道運行,所以就無法入睡)《靈樞·經別》說:胃不舒服就會影響睡眠。這句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熟半夏、橘紅等藥物可以治療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