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金壽

《重訂靈蘭要覽》~ 卷上 (1)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

1. 中風

《素問·風論》黃帝問曰: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癘風,或為偏枯,(滑云:枯當作風。)或(當作均)。為風也。其病各異,其名不同。或內至五臟六腑,不知其解,願聞其說。岐伯曰:風氣藏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食飲。

白話文:

黃帝問:「風邪侵襲人體,有的會導致寒熱交替,有的會導致體內發熱,有的會導致體內發寒,有的會導致癲狂發作,有的會導致半身不遂,這些都是風邪造成的。它們的症狀各不相同,名稱也不一樣。有的風邪還會深入到五臟六腑,令人不知如何化解,請你解釋一下。」

岐伯答道:「風氣藏匿於皮膚之下,不能深入內部,也不能發散到體外。風的性質是善於流動和變化的。毛孔張開時,就會感到寒冷;毛孔閉塞時,就會感到燥熱煩悶。風熱之邪入侵時,會使人食慾不振。」

其熱也,則消肌肉。故使人怢而不能食,名曰寒熱。(怢音突,忽忘也。又音退。慄,寒戰也。)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眥。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黃人瘦則外泄而寒,則為寒中,而泣出。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俞,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肉膹䐜(音忿真。

白話文:

當身體感到發熱時,肌肉就會消瘦。因此,會讓人感到健忘,無法進食,這就是所謂的「寒熱」(健忘又作「退」,發抖又作「慄」)。

風氣和陽明經的氣進入胃部,沿著經脈向上到達眼睛的內眼角。如果這個人肥胖,風氣無法向外發散,就會導致熱中。而如果這個人目黃消瘦,風氣向外發散導致寒冷,就會導致寒中,而出現流淚。

風氣和太陽經的氣一起進入各個經脈的俞穴,散佈在肌肉和皮膚之間,與衛氣相互交合。如果這條通道不通暢,就會導致肌肉僵硬、疼痛(「膹」音「忿真」)。

)而有瘍。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即不仁也。癘者有(疑當作因)。榮氣熱胕,(腐同)。其氣不清,故使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癘風。(滑云:此當在上收假癘者上)。或曰名寒熱。(五字疑衍。)以春甲乙傷於風者為肝風,以夏丙丁傷於風者為心風,以季夏戊己傷於風者為脾風,以秋庚辛中於邪者為肺風,以冬壬癸中於邪者為腎風。風中五臟六腑之俞,亦為臟腑之風,各入其門戶所中,則為偏風。

白話文:

(疾病)如果是由外傷造成的,則會化膿。衛氣凝滯無法運行,所以肉就會失去知覺。惡瘡是有原因的。榮氣過熱發炎,(把肉)腐蝕化膿。氣血不暢,所以導致鼻樑塌陷而臉色難看,皮膚潰爛。風寒侵襲經脈而不散,稱為惡瘡風。(注:這一段應放在上文假惡瘡的後面)有人稱此為寒熱病。(這五個字疑似衍文)春天的甲乙木月受風傷的為肝風,夏天的丙丁火月受風傷的為心風,夏末的戊己土月受風傷的為脾風,秋天的庚辛金月受邪氣侵襲的為肺風,冬天的壬癸水月受邪氣侵襲的為腎風。風氣侵入五臟六腑的腧穴,也會形成臟腑之風,各自侵犯其所屬的經絡,就成為偏風。

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風入系頭,則為目風眼寒。飲酒中風,則為漏風。入房汗出中風,(書云:中右為真氣已絕,較中左更深,余嘗治右偏類中數人,皆用養血祛風,佐以化痰利濕而愈。已於《治驗錄》詳言之,參觀即知。)則為內風。新沐中風,則為首風。久風入中,則腸風飧泄。

白話文:

風邪邪氣順著風府穴上升,會導致腦風(腦卒中)。風邪進入絲絡(眼周的小血管),就會導致眼睛畏寒。喝酒引起的中風,叫做漏風。在房事後大汗淋漓而中風(書上說:中風右側的話,表示真氣已經耗盡,比中風左側更嚴重。我曾經治療過好幾位右半身中風的患者,都用養血祛風、輔以化痰利濕的方法治癒了。我在《治驗錄》中已有詳細記載,參考一下就可以知道。)叫做內風。剛洗完頭後中風,叫做首風。長期累積的風邪進入體內,就會導致腸風瀉痢。

外在腠理,則為泄風。故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為他病也。無常方,然致有(當作皆)風氣也。帝曰:五臟風之形狀不同者何?願聞其診,及其病態。岐伯曰:肺風之狀,多汗惡風,色皏然白,時咳短氣,書晝日則瘥,暮則甚。診在眉上,其色白。(仲景云:肺中風者,口燥而唾,身暈而重,冒而腫脹。

白話文:

身體的皮膚表面如果被風邪入侵,就會出現出汗的症狀。因此,風邪是各種疾病的根源。風邪變化多端,可以引發其他疾病。風邪造成的疾病沒有固定的治療方法,但它們都有風氣侵襲的共同特徵。

黃帝問: 五臟風邪的具體症狀有什麼不同?請告訴我如何診斷,以及它們的病態表現。

岐伯答:

  • **肺風:**多汗、怕風、面色蒼白,時常咳嗽和氣短,白天症狀緩解,傍晚加重。診斷部位在眉毛上方,面色發白。
  • (仲景註:肺中有風邪的人,口乾舌燥,身體沉重乏力,頭暈腫脹。)

)心風之狀,多汗惡風,焦絕善怒哧,赤色,病甚則言不可快。診在口,其色赤。(仲景云:心中風者,翕翕發熱,不能起,心中飢,食則嘔。)肝風之狀,多汗惡風,善悲,色微蒼,嗌乾善怒,憎女子。診在目下,其色青。(仲景云:肝中風者,頭目瞤,反脅痛,常嘔,令人嗜甘。

白話文:

心風的症狀:

  • 多汗,怕吹風
  • 情緒焦躁,容易發怒和打嗝
  • 面色發紅,病情嚴重時說話困難

肝風的症狀:

  • 多汗,怕吹風
  • 容易悲傷
  • 面色略帶青色
  • 咽喉乾燥,容易發怒,討厭女性

診斷:

  • 心風:檢查口腔,顏色發紅
  • 肝風:檢查眼睛下方,顏色發青

)脾風之狀,多汗惡風,身體怠惰,四肢不欲動,色薄微黃,不嗜食。論在鼻上,其色黃。(仲景云:脾中風者,翕翕發熱,形如醉人,肢中煩重,目皮瞤瞤而短氣。)腎風之狀,多汗惡風,面龐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炱,隱曲不利,診在肌上,其色黑。(《奇病論》云:有龐然如水狀,切其脈大緊,身無痛處,形不瘦,不能食,食少。

白話文:

脾風的症狀:

  • 容易出汗,怕冷。
  • 身體乏力,四肢不想動。
  • 臉色蒼白偏黃,食慾不振。
  • 症狀出現在鼻子部位,顏色偏黃。(仲景說:脾臟有風,會出現發熱、像醉酒一樣、身體感到沉重、眼皮跳動、氣短等症狀。)

腎風的症狀:

  • 容易出汗,怕冷。
  • 臉部浮腫。
  • 腰痛,無法站直。
  • 臉色發黑,身體蜷縮,活動不便。
  • 症狀出現在皮膚部位,顏色偏黑。(《奇病論》中記載:有的人腫脹得像水一樣,摸脈搏時感覺很緊張,身上沒有疼痛的地方,但體型不瘦,不能吃東西,吃得很少。)

名為何病?岐伯對曰:病生在腎,名為腎風。不能食,善驚而心氣痿者死。)胃風之狀,頸多汗惡風,飲食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滿,失衣則䐜脹,食寒則泄。論形瘦而腹大。首風之狀,頭面多汗,惡風。當先風一日,則病甚頭痛,不可以出內,至風日則痛少愈。漏風之狀,或多汗,常不可單衣,食則汗出,甚則身汗,喘息惡風,衣常濡,口乾善渴,不能勞事。泄風之狀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乾,上漬其風,不能勞事,身體盡痛則寒。

白話文:

**問:**這是什麼病?

岐伯回答: 病在腎臟,叫做腎風。不能吃東西,容易受驚嚇,心氣衰弱的人會死亡。

胃風的症狀: 脖子容易出汗,畏懼風寒,吃不下東西。胃氣不通暢,肚子經常脹滿。脫掉衣服就會腹脹,吃了寒涼的東西就會腹瀉。體型消瘦,但肚子很大。

頭風的症狀: 頭面部容易出汗,畏懼風寒。在風到來的前一天,頭痛會加重,不能外出或進屋,到了風到來的那天,頭痛會稍微緩解。

漏風的症狀: 容易出汗,經常無法穿單衣。一吃東西就會出汗,嚴重時會全身出汗,喘息,畏懼風寒,衣服經常被汗水浸濕。口乾,容易口渴,不能勞動。一勞動就會全身疼痛,並且感到寒冷。

泄風的症狀: 出汗較多,汗水會浸濕衣服。口乾,風邪從上面侵襲,不能勞動。全身疼痛時會感到寒冷。

中風最宜辨閉脫二症,閉症宜開,脫症宜固,惟當辨其脈虛大以為別。至於閉症氣塞,亦有六脈俱絕者,不得以其無脈而誤認為脫症也。

白話文:

中風最重要的是區分「閉證」和「脫證」這兩種病症。閉證應該疏通,脫證應該固攝,要根據脈象虛大來加以區分。至於閉證氣機不通,也有六脈全無的,不能因為沒有脈搏就誤認為是脫證。

中風將發預防之方

黃耆(蜜炙,五錢),防風(一錢五分),人參(一錢五分),橘紅(一錢),歸身(酒洗,二錢五分),木通(二錢五分),山梔(一錢),甘草(五分),紅花(三分)。

白話文:

  • 黃耆(用蜂蜜炙烤,5 錢)
  • 防風(1 錢 5 分)
  • 人參(1 錢 5 分)
  • 橘紅(1 錢)
  • 當歸身(用酒清洗,2 錢 5 分)
  • 木通(2 錢 5 分)
  • 山梔(1 錢)
  • 甘草(5 分)
  • 紅花(3 分)

脾胃虛弱,語言無力,再加人參三錢,乾山藥一錢五分,薏仁二錢,白朮一錢。內熱加山梔至二錢,仍多啖雪梨妙。渴加麥冬二錢五分,五味子五分。眩暈加明天麻一錢。痰多而暈,更加旋覆花五分;腳膝麻痹無力,加杜仲薑汁炒去絲,牛膝,酒浸,石斛,酒浸,各一錢五分。夜臥不安,或多驚恐,心神不寧,加炒酸棗仁茯神各一錢五分。

白話文:

脾胃虛弱,說話無力,可加入人蔘三錢、乾山藥一錢五分、薏仁二錢、白朮一錢。

若有內熱,可加入山梔子至二錢,並多吃梨子。

若口渴,可加入麥冬二錢五分、五味子五分。

若眩暈,可加入天麻一錢。

若痰多而暈,可加入旋覆花五分。

若腳膝麻痹無力,可加入杜仲(薑汁炒去絲)、牛膝(酒浸)、石斛(酒浸),各一錢五分。

若夜間難以安眠、多驚恐,或心神不寧,可加入炒酸棗仁、茯神,各一錢五分。

上用水二鍾,煎至一鍾,入竹瀝一杯,梨汁一匙,溫服無時。

方書每以六經形證為定法,用小續命湯加減。豈不知《內經》云:風為百病之長,善行而數變,必審十二經見證,庶無實實虛虛之誚矣。

白話文:

中醫書籍通常以十二經絡的徵象作為診斷依據,並以此加減調整「小續命湯」。然而,大家忽略了《黃帝內經》所說:「風」是各種疾病的根源,它變化多端、遊走不定。因此,我們應該仔細審查十二經絡的徵象,這樣纔不會出現「虛證當實治,實證當虛治」的錯誤。

中風將發之前,未有不內熱者。熱極生風,能令母實,故先輩謂以火為本,以風為標,治法先以降心火為主,心火既降,肝木自平矣。此實則泄其子之法也。若作風治而以辛熱之藥疏之者,固貽害不小,而調氣一法,亦百無一驗,明者更精思之。

白話文:

中風即將發作前,體內必定有熱。過度熱氣會生風,風會使氣血瘀滯。所以前輩醫家認為中風是以火氣為根本,以風邪為表症。治療方法應先以清降心火為主,當心火降下來,肝氣自然也會平復。這其實是根據「實則瀉其子」的原則。如果以疏發風邪的方法治療,使用辛熱藥物來疏通氣血,不僅不會有益,反而會造成不小的傷害。而醫理中的「調氣」方法,對中風來說幾乎沒有效果。有見識的醫師應深入思考這一點。

《太平廣記》載:唐·梁新見一朝士診之曰:風疾已深,請速歸去。其朝士復見鄜州馬醫趙鄂,乃復診之,言疾危與梁說同矣。曰:只有一法,請官人試吃消梨,不限多少,咀齕不及,絞汁而飲。到家旬日,惟吃消梨首爽矣。此亦降火除熱之驗也。《本草》云:有士人病危,諸治不應,遂就診楊吉老。令服雪梨擔余而瘳,與此朝士相彷彿。

白話文:

《太平廣記》記載:唐朝梁新看到一位朝臣,診後說:「風疾很嚴重,請您趕快回家。」那位朝臣又找到鄜州馬醫趙鄂,趙鄂診後也說病情危急,與梁新所說相同。趙鄂說:「只有一種辦法,請您嘗試吃冰糖燉梨子,數量不限,嚼不碎的就榨汁喝。」這位朝臣回家後吃了十幾天冰糖燉梨,病情竟然好轉。這也是降火除熱的驗方。《本草》中記載:有一位士人病情危重,各種治療方法都沒有效果,於是找楊吉老診治。楊吉老讓他服用了雪梨一擔,病情纔好轉,與這位朝臣的經歷類似。

卒中之初,有決不可吐者,有決不可進辛劑,即薑湯亦禁用者,不可不知。

今人治五臟氣絕,口開手撒,眼合遺尿,鼻聲如鼾,昔人所不治者,以大劑參、耆濃湯灌之,多有得生者。可見世無不可醫之證,而昔人徒認此證為有餘,不知其不足,見投之以順氣疏風之藥,往往長逝。(順氣疏風而妄損元真,豈可不明辨以悟人哉。)遂目為氣絕不治之候也。則其他之為虛症,而為醫所誤,或幸而獲痊,或不幸而斃者,可勝計哉。

白話文:

現在的人治療五臟氣絕的情況,患者出現口開、手攤開、眼睛閉合、遺尿、鼻子打鼾等症狀,過去的醫者認為這種情況不可治療,但使用大劑量的參鬚、黨參、黃耆熬成的濃湯灌服,很多患者都獲救了。這說明世界上沒有無法醫治的疾病,而過去的醫者錯誤地認為這種情況是氣有餘而不知道氣不足,給患者投以順氣疏風的藥物,結果患者往往很快去世。(順氣疏風而錯誤地損害元氣,難道不應該弄清楚其中的道理嗎?)後來就把這種情況定為氣絕而無法治療。那麼,其他虛症被醫生誤診,有些僥倖痊癒,有些不幸死亡的情況,豈不是數不勝數嗎?

每見時師初用八味順氣散,多不得效。(八味順氣散為治痰多實證之方,涉虛者是抱薪救火。今人不辨虛實,以為治風主劑,則遺誤非淺,今特正之。)已而用二陳,四物,加膽星、天麻之類,自謂穩當之極,可以久而奏功,而亦竟無一效,何也?蓋妄以南星、半夏為化痰之藥,當歸川芎為生血之劑,而泥於成方,變通無法故也。正不知通血脈,助真元,非大劑人參不可,而有痰者,惟宜竹瀝,少加薑汁佐之。

白話文:

我常常看到現代的中醫師最初使用八味順氣散,但大多沒有效果。(八味順氣散是治療痰多體實的方劑,對於虛證患者來說,使用它就好比抱著柴火救火。現在的醫生不辨別虛實證,把它當成治療風寒的主劑,這種錯誤貽害不淺,所以我特別來糾正它。)後來他們使用二陳湯、四物湯,加上膽星、天麻等藥,自以為萬無一失,可以長期使用並奏效,但結果卻沒有一個有效,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們錯誤地把南星、半夏當成化痰的藥,把當歸、川芎當成生血的藥,而且死守著成方,無法靈活變通。他們根本不知道疏通血脈、幫助元氣的,必須使用大量人參;而有痰的人,最適合用竹瀝,稍微加點薑汁輔助。

不宜輕用燥劑。至於歸、地甘黏,能滯脾氣,使脾精不運,何以能愈癱緩。豈若人參出陽入陰,少則留而多則宜無所不達哉?其能通血脈,雖明載《本草》,人誰信之。

白話文:

治療時不宜輕易使用溫燥的藥物。歸身、地黃、生地等藥味甘而黏膩,容易滯留脾氣,導致脾臟功能失調,怎麼能治癒癱瘓呢?人參可以陽生陰長,少量時能固本培元,大量時又能周身通達。但是它能通血脈,雖然《本草綱目》有記載,但很少有人相信。

里中一老醫,右手足廢,不起於床者二年矣。人傳其不起,過數月,遇諸途。訊之,曰:吾之病幾危矣,始服順氣行痰之藥,了地無應驗。薄暮神志輒昏,度不可支,令家人煎進十全大補湯,即覺清明。遂日服之,浹數月,能扶策而起,無何,又能拾策而步矣。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白話文:

村裡有一位老醫生,右手和雙腳癱瘓,已經兩年沒能下牀了。大家傳言他無法起身了。幾個月後,有人在路上碰到他。問起他的病情,他說:「我的病情原本很危急,一開始服用順氣化痰的藥物,卻沒有效果。傍晚時分,神智就會昏迷,自己都覺得撐不下去了,就讓家人熬製十全大補湯給我喝,喝完之後立馬感到神清氣爽。於是每天服用,幾個月過去,我可以用手杖撐著起身,不久後,還能拿著手杖走路了。」經典裡說:邪氣侵犯的地方,那裡的氣血必定虛弱。

吾治其虛,不理其邪,而邪自去,吾所以獲全也。余曰:有是哉,使進順氣疏風之藥不輟者,墓木拱矣。然此猶拘於成方,不能因病而變通,隨時而消息,故奏功稍遲。吾早為之,當不止是也。姑書之以俟明者採焉。

白話文:

我治療他的虛弱,不處理他的邪氣,邪氣就會自行消散,這是讓我痊癒的方法。我說:真的嗎?如果堅持服用疏風順氣的藥物,恐怕下葬的時候棺材板都已經拱起來了。但是,這種做法仍然受限於既定的方劑,不能因應病情的變化而靈活調整,適時調整藥方的用量和劑型,所以效果來得比較慢。如果我早期就採用這個方法,治療效果肯定不止於此。姑且將這個方法寫下來,等待見多識廣的人採納。

此老始亦服順氣疏風,病延載余,繼因病久年老氣虛,試服補劑而有效。遂日進一帖,沉疴若失,遂保其身。然亦不幸之幸,執方治病,病必殆是也。

白話文:

這位老人最初服用疏通氣血、祛風的藥物,但病情拖延了一年多,接著因為生病時間太久,老人元氣虛弱,試著服用補藥後有效。於是每天服用一劑,長年累積的病痛像是消失了,因此得以保全身體。然而這也是一種不幸中的大幸,照著既定的方子治療疾病,疾病必定會越來越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