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靈蘭要覽》~ 卷上 (1)
卷上 (1)
1. 卷上
2. 中風
《素問·風論》黃帝問曰: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癘風,或為偏枯,(滑云:枯當作風。)或(當作均)。為風也。其病各異,其名不同。或內至五臟六腑,不知其解,願聞其說。岐伯曰:風氣藏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食飲。
其熱也,則消肌肉。故使人怢而不能食,名曰寒熱。(怢音突,忽忘也。又音退。慄,寒戰也。)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眥。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黃人瘦則外泄而寒,則為寒中,而泣出。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俞,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肉膹䐜(音忿真。
)而有瘍。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即不仁也。癘者有(疑當作因)。榮氣熱胕,(腐同)。其氣不清,故使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癘風。(滑云:此當在上收假癘者上)。或曰名寒熱。(五字疑衍。)以春甲乙傷於風者為肝風,以夏丙丁傷於風者為心風,以季夏戊己傷於風者為脾風,以秋庚辛中於邪者為肺風,以冬壬癸中於邪者為腎風。風中五臟六腑之俞,亦為臟腑之風,各入其門戶所中,則為偏風。
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風入系頭,則為目風眼寒。飲酒中風,則為漏風。入房汗出中風,(書云:中右為真氣已絕,較中左更深,余嘗治右偏類中數人,皆用養血祛風,佐以化痰利濕而愈。已於《治驗錄》詳言之,參觀即知。)則為內風。新沐中風,則為首風。久風入中,則腸風飧泄。
外在腠理,則為泄風。故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為他病也。無常方,然致有(當作皆)風氣也。帝曰:五臟風之形狀不同者何?願聞其診,及其病態。岐伯曰:肺風之狀,多汗惡風,色皏然白,時咳短氣,書晝日則瘥,暮則甚。診在眉上,其色白。(仲景云:肺中風者,口燥而唾,身暈而重,冒而腫脹。
)心風之狀,多汗惡風,焦絕善怒哧,赤色,病甚則言不可快。診在口,其色赤。(仲景云:心中風者,翕翕發熱,不能起,心中飢,食則嘔。)肝風之狀,多汗惡風,善悲,色微蒼,嗌乾善怒,憎女子。診在目下,其色青。(仲景云:肝中風者,頭目瞤,反脅痛,常嘔,令人嗜甘。
)脾風之狀,多汗惡風,身體怠惰,四肢不欲動,色薄微黃,不嗜食。論在鼻上,其色黃。(仲景云:脾中風者,翕翕發熱,形如醉人,肢中煩重,目皮瞤瞤而短氣。)腎風之狀,多汗惡風,面龐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炱,隱曲不利,診在肌上,其色黑。(《奇病論》云:有龐然如水狀,切其脈大緊,身無痛處,形不瘦,不能食,食少。
白話文:
中風
黃帝詢問風的致病機制,它可能導致寒熱、熱中、寒中、癘風、偏枯等不同的症狀,名稱也不相同。風邪可能深入五臟六腑,令人難以理解其病理,因此想請岐伯解釋。
岐伯回答:風邪潛藏於皮膚之間,既不能向內深入,也不能向外排出。風性善於遊走且變化多端,皮膚腠理疏鬆則感覺寒冷,腠理閉塞則感覺燥熱胸悶。風寒則影響飲食,風熱則消耗肌肉,導致患者食慾不振,這就是寒熱證。風邪與陽明經氣一起進入胃部,循經向上到達目內眥。肥胖者風邪不易排出體外,則導致熱中,眼睛發黃;瘦弱者風邪容易排出,則導致寒中,並伴有流淚。風邪與太陽經氣一起循行於經脈,散佈於肌肉之間,與衛氣相干擾,經絡不通暢,則導致肌肉腫脹、疼痛,並出現瘡瘍。衛氣凝滯不通,則肌肉失去知覺。癘風是由於榮氣熱盛而腐敗,氣機不暢,導致鼻樑壞死、面色敗壞、皮膚潰瘍。風寒邪氣侵入經脈不去,稱為癘風。根據季節的不同,風邪侵犯不同的臟腑,春天甲乙木氣受風邪侵犯則為肝風,夏天丙丁火氣受風邪侵犯則為心風,長夏戊己土氣受風邪侵犯則為脾風,秋天庚辛金氣受風邪侵犯則為肺風,冬天壬癸水氣受風邪侵犯則為腎風。風邪侵犯五臟六腑的經脈,則為臟腑之風,各有所中。風邪循行至風府穴向上則為腦風,風邪入於頭部則為目風眼寒,飲酒後中風則為漏風,房事後汗出中風則為內風,新沐浴後中風則為首風,久病入血則為腸風飧泄。風邪停留在皮膚腠理則為泄風。所以風邪是百病之首,它的變化又會導致其他疾病。並沒有固定的治療方法,但所有疾病都與風邪有關。
黃帝又問:五臟受風的症狀有何不同?如何診斷以及其病態表現?
岐伯回答:肺風的症狀是多汗怕風,面色蒼白,時有咳嗽氣短,白天症狀減輕,晚上加重。診斷觀察眉上,其色發白。心風的症狀是多汗怕風,煩躁易怒,面色發紅,嚴重時言語不清。診斷觀察口部,其色發紅。肝風的症狀是多汗怕風,容易悲傷,面色略青,咽喉乾燥,易怒,厭惡女性。診斷觀察眼下,其色發青。脾風的症狀是多汗怕風,身體疲倦,四肢無力,面色淡黃,食慾不振。診斷觀察鼻上,其色發黃。腎風的症狀是多汗怕風,面部浮腫,腰背疼痛,不能直立行走,面色暗黑,行動不便。診斷觀察肌膚,其色發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