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金壽

《重訂靈蘭要覽》~ 卷上 (4)

回本書目錄

卷上 (4)

1. 卒中

凡卒中之時,不可驚惶搬攪,只掐其人中,徐徐以藥灌之。

《儒門事親》記一老人患頭痛吐下,灸火後出門,見日而僕,家人慾揉撲之。戴人立止曰:大不可攪。蓋病人衰老湧泄,血脈易亂,身體內有灸火,外有太陽,是以跌僕。若又攪之,便不救矣。惟安神思待之以靜,靜便屬水,自然無事。古人治病,先審其用,次辨體質強弱,然後治之,如射之的。而市井傭工,何能夢見。

按:卒中,大症也。聊聊數語,毋乃太簡乎?世稱卒中者,初中風時,如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者,《內經》為偏枯。其左癱右瘓,及畏腿風,皆卒倒後邪淺之見證。其舌強不言,唇吻不收,經稱為痱病,即《千金》風懿之候,乃卒倒後邪深之見證。而東垣以中腑邪淺易治,中臟邪深難治。

今考樓英、孫一奎二家立法,分晰最善,乃明乎冒、傷、中三者,權輕重而用藥,其重者,即太陽病、頭項痛、腰脊強,治以桂枝湯。謂之傷風。其輕者,四時皆有,為感冒,即冒風也,治以九味羌活湯加柴胡,為各經活套法也。其極重者,即三陰中寒症,及六經卒中症,治以辛熱溫中法也。

白話文:

當發生中風的時候,不可以驚慌地搬動病人,只要按壓他的人中穴,慢慢地用藥灌服即可。

《儒門事親》記載一位老人患有頭痛、嘔吐和腹瀉,在接受艾灸後出門,因為曬到太陽而昏倒。家人想去攙扶他,一位名叫戴的人立刻阻止說:「絕對不可以移動他。」原因是病人年老體衰,氣血容易紊亂,體內又有艾灸的熱氣,加上外面太陽的熱,所以才會昏倒。如果再去移動他,就沒救了。只能讓他安靜地休息,靜下來就屬於水的性質,自然就沒事了。古人治療疾病,先要了解病因,其次分辨體質的強弱,然後再治療,就像射箭要瞄準靶子一樣。而市井的庸醫,哪裡能想到這些道理呢?

說明:中風是很嚴重的疾病。這裡寥寥數語,是不是太過簡略了呢?世俗所說的中風,剛開始中風時,像是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內經》稱之為偏枯。左半身癱瘓、右半身癱瘓以及畏腿風,都是昏倒後病邪較淺的症狀。至於舌頭僵硬不能說話、嘴唇無法閉合,經書上稱為痱病,也就是《千金方》所說的風懿,是昏倒後病邪深入的症狀。而李東垣認為病邪侵入腑臟較淺容易治療,侵入內臟較深則難以治療。

現在研究樓英、孫一奎兩家的治療方法,分析得最好,明確區分了冒風、傷風和中風三種情況,並根據輕重程度來用藥。其中病情較重的,也就是太陽病,出現頭部和頸部疼痛、腰背僵硬,用桂枝湯來治療,稱為傷風。病情較輕的,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屬於感冒,也就是冒風,用九味羌活湯加上柴胡來治療,這是針對各個經絡的靈活運用方法。病情最嚴重的,就是三陰經的寒症,以及六經中風的症狀,用辛溫發散、溫補中陽的方法來治療。

2.

凡病多能為寒熱,但發作有期者,瘧也。無定期者,諸病也。瘧之為病,若邪淺則一日一發,邪深則間一日或二三日而一發,邪在陰陽之分,則日與夜各發,邪在陽分上半日發,邪在陰分則下半日發。有先寒後熱者,先傷寒後傷風,名曰寒瘧。有先熱後寒者,先傷風而後傷寒,名曰溫瘧。

有但熱不寒者,陰虛不能制陽,而陽氣獨發,名曰癉瘧。有但寒不熱者,陽虛不能制陰,而陰氣獨勝,名曰牝瘧。至瘧脈自弦,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弦小緊者下之,弦遲者溫之,弦緊數清之,浮大吐之,浮弦數者風發也,以飲食消息止之。虛微無力為久病,洪數無力與微皆虛也。

(脈無力虛微,重按幾無,皆正虛邪盛之候。)暑但熱不寒,或熱多寒少,面垢口渴,雖熱退後而身常有汗,心熱而煩,脈洪而虛。風則惡寒自汗,煩躁頭疼,轉而為瘧。風,陽氣也,故先熱而後寒。寒則惡寒而無汗,攣痛面慘,轉而為瘧。寒,陰氣也,故先寒而後熱。二症初發之際,風寒在表,雖寒熱過後,而身體常自疼痛,常自畏風,宜以發散為主。

濕則身體重,骨節痛,嘔逆脹滿,因冒襲雨濕,汗出澡浴得之。食則若飢而不能食,食則中滿,嘔逆腹痛,因飲食無節,飢飽有傷得之。痰則發時痰涎上壅,兀兀欲吐,或時眩暈,兼平時有痰之人,一得瘧即當以豁痰為主。古人云:無痰不成瘧故也。虛則久瘧之後,表裡俱虛,真元未復,瘧雖暫止,小勞復來,名曰勞瘧。

大抵間作者多,日作者少。積則久瘧不止,邪氣伏藏脅間,結為症癖,謂之瘧母。大抵感暑邪為多,衛氣與邪相併則病作,與邪相離則病休。並於陰則寒已,離於陽則熱止,至次日又集而併合,則復病也。其間日者,由邪氣內薄五臟,連募原,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與衛氣俱行,不得皆出,故間日乃作也。寒多者,宜升其陽,使不並於陰,則寒自已。

熱者多,宜降其陰,使不並於陽,則熱自已。寒熱交作者,一升一降,而以滲利之藥從中分之,使不交併,此秘訣也。暑熱則清之,風寒則散之,濕則燥之,有食消食,有痰行痰,虛者補之,有症癖者,以緩消之。不可急攻也。

辨症精詳,分六氣感傷而加減,啟迪後進非淺。師其法者細心研究,則致病之源亦獲矣。

主方

柴胡一錢五分,升麻、葛根、羌活、防風各五分,

以上五味,俱甘辛氣清,能升陽氣使離於陰,而寒自已。知母一錢,石膏三錢,黃芩枯飄者五分,以上三味,母、芩味苦,石膏體重,俱性寒而下行,故能引陰氣下降,使離於陽而熱自已。豬苓一錢五分,分利陰陽,令不交併。穿山甲一錢,(此物能水能陸,故借其氣引諸藥出陰入陽,穿走經絡,無不利道。

白話文:

凡是疾病大多會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但發作時間有規律的,就是瘧疾;沒有規律的,則是其他疾病。瘧疾的發病,如果邪氣淺表,則一天發作一次;邪氣深入,則隔一天或二三天發作一次;邪氣在陰陽交界處,則晝夜各發作一次;邪氣在陽分,則上半天發作;邪氣在陰分,則下半天發作。

有先寒後熱的,是先受寒邪後受風邪,叫做寒瘧;有先熱後寒的,是先受風邪後受寒邪,叫做溫瘧。

只發熱不發冷的,是陰虛不能制約陽氣,陽氣獨盛發作,叫做癉瘧;只發冷不發熱的,是陽虛不能制約陰氣,陰氣獨盛,叫做牝瘧。瘧疾的脈象自弦,弦脈有力而數的,多為熱證;弦脈有力而遲的,多為寒證;弦脈細小緊的,要瀉下;弦脈有力而遲的,要溫補;弦脈緊而數的,要清熱;脈象浮大有力而數的,要催吐;脈象浮而弦數的,是風邪引起的,要用飲食調節來止住它。脈象虛弱無力的是久病,洪大而無力或微弱的都是虛證。

(脈象無力虛弱,重按幾乎感覺不到,都是正氣虛弱邪氣盛的表現。)暑熱引起的瘧疾,只發熱不發冷,或熱多寒少,面色晦暗,口渴,即使退熱後也經常出汗,心煩熱,脈象洪大而虛弱。風邪引起的瘧疾,則惡寒自汗,煩躁頭痛,然後轉變成瘧疾。風屬陽氣,所以先熱後寒。寒邪引起的瘧疾,則惡寒無汗,肌肉拘攣,面色慘白,然後轉變成瘧疾。寒屬陰氣,所以先寒後熱。這兩種瘧疾初期,風寒在表,即使寒熱退後,身體也經常疼痛,經常怕風,應該以發散風寒為主。

濕邪引起的瘧疾,則身體沉重,關節疼痛,嘔吐呃逆,腹部脹滿,是因淋雨受濕,汗出後又洗澡引起的。飲食不節引起的瘧疾,則時常感覺飢餓卻吃不下東西,吃了東西就覺得肚子脹滿,嘔吐腹痛,是因飲食無度,飢飽失常引起的。痰濕引起的瘧疾,發作時痰涎壅盛,想吐卻吐不出來,有時頭暈眼花,而且平時就有痰飲的人,一旦得了瘧疾,就應該以豁痰為主。古人說:「無痰不成瘧」,就是這個道理。虛證引起的瘧疾,是久病之後,表裡都虛弱,元氣未復,瘧疾雖然暫時停止,稍微勞累又會發作,叫做勞瘧。

總的來說,間日瘧疾比較多見,每日瘧疾比較少見。瘧疾久治不愈,邪氣就會積聚在脅肋之間,形成頑固的疾病,叫做瘧母。大多數瘧疾是由於感受暑邪引起的,衛氣與邪氣相搏則發病,衛氣與邪氣相離則病癒。邪氣在陰分則寒邪停止,邪氣在陽分則熱邪停止,到第二天邪氣又聚集在一起,則疾病又會發作。間日瘧疾,是因為邪氣內侵五臟,循經絡到達募原穴,其經絡長而深,邪氣運行緩慢,不能與衛氣同時運行而出,所以隔日發作。

寒證較重的,應該升提陽氣,使陽氣不與陰氣相併,寒邪自然會消失;熱證較重的,應該下降陰氣,使陰氣不與陽氣相併,熱邪自然會消失。寒熱交替的,要既升提陽氣又下降陰氣,並用滲利之藥從中調和,使寒熱之邪不相併,這是治療的秘訣。暑熱則清熱,風寒則散寒,濕邪則燥濕,有食積則消食,有痰飲則化痰,虛證則補虛,有頑固病症則緩慢治療,不可急於攻伐。

辨證要精細,根據六邪感傷的情況加減藥物,對後學的啟迪很大。學習這個方法的人要仔細研究,就能找到致病的根源。

常用方劑:

柴胡一錢五分,升麻、葛根、羌活、防風各五分,

以上五味,都是甘辛溫和之品,能升提陽氣,使陽氣不與陰氣相併,寒邪自然會消失。知母一錢,石膏三錢,黃芩(炒焦)五分,以上三味,知母、黃芩味苦,石膏性重,都是寒涼下行的藥物,所以能使陰氣下降,使陰氣不與陽氣相併,熱邪自然會消失。豬苓一錢五分,能分利陰陽,使寒熱之邪不相併。穿山甲一錢(此物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陸地上,故借其氣引導諸藥出入陰陽,穿行於經絡,沒有不利於藥物通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