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金壽

《重訂靈蘭要覽》~ 卷上 (5)

回本書目錄

卷上 (5)

1. 水腫

《既效方》云:有人陰腫,醫以赤玉塗之,令服八味丸而愈。若久病而陰腫,病已不可救,宜速灸水分穴。蓋水分能分水穀,水穀不分故陰腫。不特陰腫,他處亦腫,尤宜急服禹餘糧丸。

白話文:

中醫古籍《既效方》記載:有一個人得了陰部腫脹的病,醫生用赤玉塗抹他的患處,並讓他服用八味丸,結果痊癒了。如果是長期的陰部腫脹,病情已經無法挽救,就應該趕緊艾灸水分穴。因為水分穴具有分水穀的功效,水穀不能正常分開所以才會陰部腫脹。不僅是陰部腫脹,其他部位腫脹也適用,更應該緊急服用禹餘糧丸。

《資生經》云:水腫惟得針水溝,若針余穴,水盡即死。然灸水分則有效。(灸水分穴為治水腫至捷良法,)乃為要穴也。有里醫為李生治水腫,以藥飲之不效,一日忽為灸水分與氣海穴,翌早視其如削矣。信乎水分之能治水腫也。

白話文:

《資生經》上說:水腫病治法只可以針刺水溝穴,如果針刺其他穴位,水液流盡後就會死亡。但是,艾灸水分穴則有效。(艾灸水分穴是治療水腫最快最好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穴位。有一個鄉村醫生為李姓病人治療水腫,用藥物服藥後沒有效果,有一天突然為病人艾灸了水分穴和氣海穴,第二天早上看病人已經像削瘦了一樣。可見水分穴能治療水腫是可信的。

《儒門事親》云:一男子目下腫、如臥蠶狀,戴人曰:目之下,陰也。水亦陰也。臀以為水之主,其腫至於目下固也。此由房室交接之時,勞汗遇風,風入皮腠,皮腠得寒則閉,風不能出,與水俱行。(經云:面腫曰風,足脛腫曰水。仲景名之曰風水。)故病如是,不禁房室則死。

白話文:

元朝中醫家趙以德記載:嘉定人沈氏,十八歲,胸腹身面都腫了起來,看病治療半個月都沒效果。我診斷他的脈象,六部脈搏都沒有出現,於是開了一帖紫蘇、桔梗類的中藥讓他煎服一碗。喝完後,他的胸部微微冒汗,再喝一碗,全身都出汗了。他的六部脈象都恢復平穩,一兩天後,脈象完全正常。

趙以德云:嘉定沈氏,年十八,患胸腹身面俱腫,醫治半月餘不效。余診其脈,六部俱不出,用紫蘇、桔梗之類煎服一盞,胸有微汗,再服則身盡汗,其六部和平之脈皆出,一二日其脈悉平。

2. 鼓脹

《九靈山房集》云:鍾女病腹脹如鼓,四肢骨立,醫或以為孕、為蟲、為瘵也。項彥章診其脈告曰:此氣薄血室。鍾曰:服芎、歸輩積歲月,非血藥乎?彥章曰:失於順氣也。夫氣道也,血水也,氣有一息之不運,則血有一息之不行矣。經曰:氣血同出而異名,故治血必先順其氣,俾經墜得通,而後血可行。

白話文:

《九靈山房集》中記載:鐘氏女子患有腹脹如鼓、四肢瘦骨嶙峋的病症,有的醫生認為她懷孕了、有蟲子、得了癆病。項彥章診了她的脈象後說:「這是氣虛導致血室脹滿。」鐘氏說:「我服用了當歸、川芎等補血藥很多年了,這些難道不是補血的嗎?」項彥章說:「妳錯在沒有疏通氣機。氣就像道路,血就像水,如果氣有一點不通暢,血就會有一點運行不暢。」醫書《黃帝內經》說:「氣血同出而異名」,所以治療血病必須先疏通氣機,讓經絡通暢之後,血才能順利運行。

氣為血帥,氣行而血亦行,專治其血,無益矣。乃以蘇合香丸投之。三日而腰作痛,彥章曰:血欲行矣,急治芒硝、大黃峻逐之,下汙血累累如瓜者,可數十枚,應手而愈。彥章所以知鍾女之病者,以脈弦滑而且數。弦者氣結,滑者血聚實邪也。故氣行而大下之瘳。

白話文:

氣是血液的統帥,氣運行則血液也會運行。只專門治療血液,是沒有好處的。於是給鍾女服用了蘇合香丸。過了三天,鍾女的腰部疼痛,彥章說:「血液要流動了,趕緊用芒硝和大黃猛烈地攻下。」排出的污血連續不斷地像西瓜子一樣,總共有好幾十塊,鍾女的病立馬就好了。彥章之所以知道鍾女的病,是因為她的脈搏細而滑,而且跳動得很快。細脈表示氣滯,滑脈表示血液凝聚,邪氣很盛。因此,促進氣血運行就可以用下逐法讓她痊癒。

3. 䐜脹

趙以德云:松江一男子年三十餘,胸腹脹大,發煩躁渴,面赤不得臥而足冷。余以其人素飲酒,必酒後入內,奪於所用,精氣溢下,邪氣因從之上逆,逆則陰氣在上,是生䐜脹。濁氣在上,清氣在下,則生䐜脹。其上焦之陽,因下逆之邪所迫,壅塞於上,故發煩躁。此因邪從下上而盛於上者也。

白話文:

古文:趙以德雲:松江一男子年三十餘,胸腹脹大,發煩躁渴,面赤不得臥而足冷。餘以其人素飲酒,必酒後入內,奪於所用,精氣溢下,邪氣因從之上逆,逆則陰氣在上,是生䐜脹。濁氣在上,清氣在下,則生䐜脹。其上焦之陽,因下逆之邪所迫,壅塞於上,故發煩躁。此因邪從下上而盛於上者也。

趙以德說:松江有一個男子,三十多歲,胸腹脹大,發燒、煩躁、口渴,臉紅,不能入睡,但腳卻是冷的。我猜測他平常愛喝酒,每次都是酒後行房事,導致精氣外洩,邪氣趁機從下向上逆行。逆行後,陰氣上行,所以產生脹氣。濁氣在上,清氣在下,也會導致脹氣。他的上焦陽氣,因為邪氣從下往上逆行而受到壓迫,堵塞在上焦,所以發燒、煩躁。這是因為邪氣從下向上,在上面盛行所導致的。

於是用吳茱萸、附子、人參輩,以退陰逆水邪;冷飲之,以解上焦之浮熱,入咽覺胸中頓爽,少時腹中氣轉如牛吼,泄氣七次,明日其證愈矣。《範氏方》云:凡腹脹經久,忽瀉數升,晝夜不止,服藥不效,乃為氣脫。宜用益智仁煎濃湯服之立愈。

白話文:

於是使用吳茱萸、附子、人參等藥物,來驅除陰邪的逆水之氣;服用冷飲,以解除上焦浮熱,瞬間感覺胸中清爽,沒多久,腹中的氣開始翻滾咆哮,像牛吼叫般,排氣七次,隔天症狀就痊癒了。《範氏方》記載:凡是腹脹經久不癒,突然大量排瀉數升,而且晝夜不停,服藥無效,便是氣脫。這時應該使用益智仁煎濃湯服用,即可立癒。

4. 脾胃

今人只知脾胃虛則當補,補之不應,則補其母,如是足矣。而不知更有妙處,補腎是也。趙養葵云:補脾不若補腎,果腎虛,命火微弱,用八味丸為要方,許叔微之二神丸法亦妙。脾土克腎水不相為用,如何反補其所勝以滋肝木,曰:不然,此其妙正在相剋處也。五行以相剋為用,所以《尚書》大禹謨說個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此聖人立言之妙,其說長甚。

白話文:

現在的人只知道脾胃虛弱就應該補,補了沒有效果,就補脾胃的「母」腎,這樣就足夠了。但是不知道還有一個更妙的方法,就是補腎。趙養葵說:補脾不如補腎,如果腎虛的話,命火就會微弱,使用八味丸作為主要藥方,許叔微的二神丸方劑也很妙。脾胃五行屬土,會剋制腎臟五行屬水,兩者不能互相作用,怎麼反過來補被剋制的腎臟來滋養肝臟(五行屬木)呢?有人會說:不對,它的妙處就在於相剋的地方。五行以相剋為用,所以《尚書》中大禹的治國大綱說「水火金木土穀物都要修治好」,這是聖人立言的精妙之處,它的道理很長遠。

今且以水與土言之,水不得土,何處發出,何處安著,土不得水,卻是一個燥坌,物事如何生出,萬物以水土相滋,動植化生,此造化相剋之妙,而醫家所以謂脾為太陰濕土,濕之一字,分明土全賴水為用也。故曰補脾必先補腎。至於腎精不足,則又須補之以味,故古人又謂補腎不若補脾。

二言各有妙理,不可偏廢也。

白話文:

現在我們以水和土來說明一下,水沒有土,無法流動和安放;土沒有水,就會變得很乾燥鬆散,這樣怎麼能讓萬物生長呢?萬物都是由水土滋養而誕生的,動物植物的化生都是如此。這便是造化相生相剋的奧妙,因此醫家將脾臟稱為太陰濕土,這個「濕」字清楚地說明瞭土完全依賴水才能發揮作用。所以說,要補脾必須先補腎。至於腎精不足,則需要用食物來補。因此,古人有句俗語:「補腎不如補脾。」

《本事方》云:有人全不進食,服補脾藥皆不效。余授二神丸方服之,頓能進食,此病不可全作脾氣治。蓋腎氣怯弱,真元衰削,是以不能消化飲食。譬之鼎釜之中,置諸米穀,下無火力,終日米不能熟,其何能化。黃魯直嘗記服菟絲子,淘淨酒浸曝乾,日挑數匙,以酒下之,十日外,飲啖如湯沃雪。亦知此理也。

白話文:

《本事方》中記載:有個人完全吃不下東西,服用補脾胃的藥物都不見效。我給他開了二神丸方,服用後就能進食了,這種病不能完全當成脾胃虛弱來治療。

這是因為腎氣虛弱,真元不足,所以無法消化食物。就像鍋爐裡放了米糧,但底下沒有火,米永遠煮不熟,消化又怎麼會順利呢?

黃魯直曾經記錄,他服用菟絲子,清洗乾淨後用酒浸泡晾乾,每天取幾匙用酒送服。十天後,他進食就像喝水一樣順暢。這也是明白這個道理的緣故。

《岩氏濟生方》云:人之有生,不善攝養,房勞過度,真陽衰虛,坎火不溫,不能上蒸脾土,沖和失布,中州不運,是以飲食不進,胸膈痞塞,或不食而脹滿,或食不消,大腑溏泄。古人云:補腎不如補脾,余謂補脾不如補腎。腎氣若壯,丹田火盛,益火之原,以消陰翳。上蒸脾土,脾土溫和,中焦自治,膈開能食矣。

白話文:

《巖氏濟生方》中提到:人一生下來,如果不善於養生,房事過度頻繁,真陽就會虛弱,腎陽不能溫暖,不能蒸發脾土,導致氣血協調紊亂,脾胃運化失常。因此,患者會出現食慾不振、胸悶痞塞的症狀,嚴重時會出現不進食也脹滿、進食也不消化、大便溏泄的情況。古人說:「補腎不如補脾」,我認為:「補脾不如補腎」。腎氣強盛,丹田之火就旺盛,這火可以消除體內的陰寒,蒸發脾土,讓脾土溫暖調和,脾胃功能就能恢復正常,胸膈就會舒暢,食慾也能恢復了。

按:許岩之說,皆與余說冥合。然卻不知水土相滋之妙,故猶諄諄以火為言,是混水火為一途也。薛氏云:余嘗病脾胃,服補藥及針灸脾俞等穴,不應,幾殆。吾鄉盧丹谷先生令余服八味丸,飲食果進,三料而平。余兄年逾四十,貌豐氣弱,遇風則眩,勞則口苦生瘡,胸嘗有痰,目嘗赤澀。

白話文:

註釋:許巖的說法都與我的說法暗合。但他卻不懂得水土相生的奧妙,所以還總是把火掛在嘴邊,這是把水與火混為一談。薛氏說:我曾經得了脾胃病,服用補藥、針灸脾俞等穴位,都沒有效果,幾乎快要死了。我老家的盧丹谷先生讓我服用了八味丸,食慾果然增加了,三個療程就痊癒了。我哥哥年過四十,面容豐腴但身體虛弱,遇風後會頭暈,勞累後會口苦生瘡,胸中經常有痰,眼睛經常發紅發澀。

又一人脾虛發腫,皆以八味丸服之而愈。此皆補腎之明驗也。楊仁齋醫學,恐當在丹溪之右。有云:脾腎之氣交通,則水穀自然克化,其見亦及此。

白話文:

另外一人脾虛而出現浮腫,都服用八味丸而痊癒。這些都是補腎的顯著證明。楊仁齋的醫術,恐怕還在丹溪之上。他曾經說過:脾臟和腎臟的氣息相通,那麼飲食自然就能消化,他所見到的情況也是如此。

5. 傷食

《肘後》辨脾胃所傷變易形法:凡諸脾脈,微洪傷苦澀物,經云:咸勝苦。微澀傷辣辛物,經云:苦勝辛。微滑傷腥咸物,經云:甘勝咸。洪緩傷甜爛物,經云:酸勝甘。弦緊傷酸硬物,經云:辛勝酸。微弦傷冷硬物,經云:溫以克之。微遲傷冷痰積惡物,經云:溫胃化痰。

白話文:

脾胃受傷後,身體會出現不同的變化。如果脈象微洪而苦澀,可能是吃了過多鹹味的食物,因為鹹味克制苦味。如果脈象微澀而辣辛,可能是吃了過多辛辣的食物,因為苦味克制辛辣。如果脈象微滑而腥咸,可能是吃了過多腥咸的食物,因為甘味克制鹹味。如果脈象洪緩而甜爛,可能是吃了過多甜膩的食物,因為酸味克制甘味。如果脈象弦緊而酸硬,可能是吃了過多酸性的食物,因為辛辣克制酸味。如果脈象微弦而冷硬,可能是吃了過多寒涼的食物,需要溫熱的食物來克制。如果脈象微遲而冷痰積聚,可能是吃了過多寒涼、不易消化的食物,需要溫暖脾胃、化解痰積。

飲食過多,脹痞不下,尋常率以破氣之藥投之。(傷食惡食,必有噫腐吞酸之候。)是食物既傷之前,藥劑又攻之於後,脾氣安得而健暢也。必須以平補之藥為主,佐以他藥,一升一降,使脾腎交通,而水火既濟,自然腐化矣。

白話文:

過度飲食導致脹氣和消化不良,通常使用瀉氣的藥物治療。(如果是食物積滯引起的消化不良,必定會伴有噯氣和吞酸的症狀。)這樣,在食物已經損傷脾胃之前,藥物又進一步攻伐脾胃,脾胃的運化功能怎麼能保持健全呢?治療時必須以平補的藥物為主,再配合其他藥物,通過一升一降的方法,讓脾胃和腎臟之間的氣血運行通暢,水火平衡,自然就能夠化解積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