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靈蘭要覽》~ 卷上 (6)
卷上 (6)
1. 痰
人身無痰,痰者津液所聚也。五穀入於胃,共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故宗氣集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肺,而行呼吸焉。榮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衛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書行於陽,夜行於陰,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於五臟六腑,實則行,虛則聚,聚則為痰,散則還為津液氣血。初非經絡臟腑之中,別有邪氣穢物,號稱曰痰。
(蓋論痰者,當詳痰之原。痰即水也,水即氣之所化,故無病不關於氣,無病而不有痰。痰之清者又為飲,乃火不化水者也。)以為身害。必先去之而後已者也。余幼喜唾痰,俞唾愈多,已而戒之。每喉間梗梗不可耐,輒呷白湯數口,咯出口中,用舌攪研令碎,因而咽之百餘。
津液滿口,即隨鼻中吸氣嚥下,以意送至丹田,默存少頃,咽間清泰矣。如未清,即再漱再咽,以化盡為度。方咯出時,其味甚咸,漱久則甘,世人乃謂瘀濁之物,無澄而復清之理,何其謬哉。吾嘗渡河矣,見舟人掬濁流而入之甕,摻入礬末數分,即時澄清,此可以悟治痰之法也。
故上焦宗氣不足,則痰聚胸膈,喉間梗梗,鼻息喘短;中焦榮氣不足,則血液為痰,或壅脈道,變幻不常。下焦衛氣不足,則勢不悍疾,液隨而滯四末分肉之間,麻木壅腫。治其本則補之宜先,治其標則化之有法。略露端倪,以須穎者之自悟云。
痰由津液所凝,聚上中下三焦,榮氣不足,壅塞脈道,變幻不測。王隱君有曰:怪症奇病,皆屬於痰。善治者,調其榮衛,諸恙自瘳矣。
如稠而不清,宜用澄之之法。散而不收,宜用攝之之法。下虛上溢,宜用復之之法。上壅下塞,宜用墜之之法。何謂澄之之法?如白礬有卻水之性,既能澄濁流,豈不足以清痰乎,然猶不可多用;至於杏仁亦能澄清,而濟水之性清勁,能穴地伏流,煮而為膠,濟水雖清勁,惟近世之阿膠偽者日多,奈何?最能引痰下膈。體此用之。
所謂澄之之法也。何謂攝之之法?如大腸暴泄脫氣,及小便頻數者,益智仁一味,(益智仁善調氣攝涎,又能固脫,功效至捷。最能收功。蓋有安三焦,調諸氣,攝涎唾,而固脫滑之妙。故醫方每以治多唾者,專取其辛而能攝,非但溫胃寒而已。此所謂攝之之法也。何謂復之之法?腎間真氣不能上升,則水火不交,水火不交,則氣不通,而津液不注於腎,敗濁而為痰。宜用八味丸,地黃、山藥、山茱萸以補腎精,茯苓、澤瀉以利水道,肉桂、附子以潤腎燥。
肉桂、附子熱燥之藥,何以能潤?曰:經不云乎,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所謂復之之法也。此治腎虛寒痰之良法。何謂墜之之法?如痰液聚於咽膈之間,為嗽為喘、為膈為噎、為眩為暈,大便或時閉而不通,宜用養正丹、靈砂丹,重劑以引之使不並,所謂墜之之法也。
白話文:
人體並非天生就有痰,痰是津液聚集而成的。五穀進入胃部,會分解成糟粕、津液和宗氣,各自循行不同的通道。宗氣聚集在胸中,從喉嚨出來,貫通心肺,使人呼吸。榮氣則將津液輸送到脈絡,化為血液,滋養四肢末端,並輸送至五臟六腑,以維持正常的生理機能。衛氣則具有強勁迅速的特點,在四肢末端、肌肉、皮膚之間運行不停歇,白天走於陽經,晚上走於陰經,經常循著足少陰經的分支,穿梭於五臟六腑之間。衛氣充足則運行順暢,不足則停滯凝聚,凝聚則成痰,散開則恢復為津液和氣血。痰並非經絡臟腑中原本就有的邪氣穢物。
總之,論述痰,必須先了解痰的來源。痰就是水,水是氣化成的,所以沒有任何疾病不與氣相關,沒有任何疾病沒有痰。痰中清稀的又稱為飲,是因火不化水所致,都會危害身體,必須去除才能痊癒。我年輕時喜歡吐痰,吐得越多越想吐,後來我戒掉了。每當喉嚨感覺梗塞難受時,我就喝幾口溫開水,把痰咳出來,用舌頭攪碎後再咽下去。
如果口中津液很多,我就順著鼻子吸氣然後吞嚥,用意念將其送至丹田,靜默片刻,咽喉就會清爽。如果還沒好,就繼續漱口吞嚥,直到完全化掉為止。剛咳出來時,痰的味道很鹹,漱口久了就變甜了。世人認為這是污濁之物,認為它不可能由濁變清,這是多麼錯誤的看法啊!我曾經渡河,看見船夫把渾濁的河水舀進甕裡,加入少許明礬,河水立刻就清澈了,這可以啟發我們治療痰的方法。
所以,上焦宗氣不足,痰就會聚集在胸膈,喉嚨梗塞,呼吸急促;中焦榮氣不足,血液就會變成痰,堵塞脈絡,變化不定;下焦衛氣不足,氣血運行不暢,津液就會停滯在四肢末端和肌肉之間,導致麻木腫脹。治療痰,要先調理根本,後再治標。化痰的方法很多,我僅僅略述一二,希望聰明的人能自己悟透。
痰是由津液凝結而成,聚積在上中下三焦,榮氣不足,阻塞脈絡,變化莫測。王隱君說:怪病奇症,都屬於痰。善於治療的人,調節榮衛之氣,各種疾病自然就好了。
如果痰稠而不清,就要用澄清的方法;如果痰散而不收,就要用收斂的方法;如果下焦虛弱,痰液上溢,就要用回補的方法;如果上焦阻塞,下焦不通,就要用下墜的方法。什麼是澄清的方法?例如白礬具有吸水的特性,能夠澄清渾濁的河水,當然也能夠清痰,但不能用太多;杏仁也能澄清,而阿膠的性質清利,能滲入地下伏流,煮沸後成膠狀。但是近來阿膠的偽品很多,讓人擔憂。阿膠最能引導痰液下行,了解了這點就能更好地應用。這就是所謂的澄清之法。
什麼是收斂的方法?例如大腸洩瀉、小便頻繁,可以用益智仁,益智仁善於調節氣機、收斂津液,還能止瀉,療效很快,最能收到效果。它有安三焦、調氣機、收斂唾液、止瀉的功效,因此醫方常用它治療多唾的症狀,主要是利用它辛溫能斂的特性,不只是溫暖胃寒而已。這就是所謂的收斂之法。什麼是回補的方法?腎臟的真氣不能上升,就會水火不交,水火不交,氣機就不通暢,津液就不能輸送到腎臟,就會敗壞而形成痰液。應該服用八味丸,用生地黃、山藥、山茱萸補益腎精,茯苓、澤瀉利水,肉桂、附子溫補腎陽。
肉桂、附子都是溫燥的藥物,為什麼能滋潤?經書上不是說嗎,腎臟怕燥,要吃辛辣溫熱的食物來滋潤它,疏通毛孔,使津液通暢嗎?這就是所謂的回補之法。這是治療腎虛寒痰的良方。什麼是下墜的方法?如果痰液聚集在咽喉,導致咳嗽、喘息、胸膈阻塞、吞嚥困難、頭暈目眩,大便有時不通暢,就應該服用養正丹、靈砂丹等重劑藥物,引導痰液下行,這就是所謂的下墜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