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金壽

《重訂靈蘭要覽》~ 卷上 (7)

回本書目錄

卷上 (7)

1.

至於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濕者燥之,燥者濡之,急者緩之,損者溫之,逸者行之,驚者平之,薄者劫之,開之發之,見於《素問·至真》,應變不窮,尤為治痰之要法。在圓機之士,熟察而妙用之,不可一途而取也。

若乃虛症有痰,勿理其痰,但治其虛,虛者既復,則氣血健暢,津液流通,何痰之有。今人乃謂補藥能滯氣而生痰,此聾聵之言,流害無窮矣。

痰乃津液所結,固未可盡化,但使津液流通,何痰之有。惟在調血和氣之要。丹陽賀魯庵,年七十餘,膈間有痰不快,飲食少思,初無大害,就醫京口,投以越鞠丸、清氣化痰丸,胸次稍寬。日日吞之,遂不輟口。年餘,困頓不堪,僦舟來訪,問脈於余。則大肉已脫,兩手脈如遊絲,太谿絕不至矣。

見余有難色,因曰:吾亦自分必死,但膈間脹滿太甚,大便秘結不通,殊以為苦,但得稍寬,即瞑目無憾也。固強余疏方,以至親難辭,教用人參、白朮之類,大劑進之,少頃如廁,下積痰升許,胸膈寬舒,更數日而歿。夫二丸乃時師常用之藥,本欲舒郁,適增其痞,本欲清痰,反速其斃,豈不悖哉。

明效若是,而病家乃無悔悟懲創之心,豈宿業已深,大命垂絕,故天塞其衷,而使之決不可返耶。不然,何不論於理,而甘就屠戮者之眾也。

過服辛散,正氣暗受其戕。久則涸津液之源,氣道塞其輸機,遂致痰結日盛,胸腹愈脹,大便久秘,遂至大命垂絕。嗚呼!身無大病而喜服藥者之殷鑑歟?

白話文:

處理痰的方法很多,要根據寒熱虛實、痰的性質和症狀來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例如,寒痰要用溫熱的方法治療,熱痰要用寒涼的方法治療,輕微的痰可以逆著它的走向治療,嚴重的痰則順著它的走向治療;堅硬的痰要把它軟化,外來的痰要把它清除;勞累引起的痰要溫補,凝聚的痰要把它散開,停滯的痰要把它攻破;濕痰要把它乾燥,燥痰要把它滋潤;急性的痰要緩解,損傷引起的痰要溫補;久病不愈引起的痰要運動治療,驚嚇引起的痰要安撫,輕微的痰要快速治療,該開通的要開通,該疏通的要疏通。這些方法都可以在《素問‧至真要大論》中找到,運用起來變化多端,是治療痰症的關鍵。有經驗的醫生要熟練掌握並靈活運用這些方法,不能只用一種方法。

如果病人是虛證伴有痰,不要直接治療痰,而應該治療根本的虛證。虛證治好了,氣血就會通暢,津液就會流利,痰自然也就消失了。現在有些人認為補藥會導致氣滯而生痰,這是非常錯誤的說法,這種錯誤的觀點帶來的危害是無窮的。

痰是津液凝聚而成的,固然不能完全化掉,但只要使津液流通,痰自然就不會產生。關鍵在於調理氣血。丹陽的賀魯庵先生,七十多歲時,膈間有痰,感覺不舒服,飲食減少,起初沒有大礙。他去京口就醫,醫生給他服用越鞠丸、清氣化痰丸,胸部稍微舒服了一些。他每天都服用這些藥丸,一直沒有停。一年以後,身體極度虛弱,乘船來找我診治。我看他的脈象,發現他的肌肉已經萎縮,脈象微弱如遊絲,太谿穴的脈象完全消失了。

他看到我臉色凝重,就說:「我也知道自己快要死了,只是膈間脹滿得厲害,大便秘結難通,非常痛苦。如果能稍微舒服些,我就瞑目而去了。」他硬要我開方子,因為親情難以推辭,我只好教他用人參、白朮等藥材,大劑量服用。不久,他就去廁所,排出了大量的痰,胸膈也舒暢了,幾天後就去世了。這兩種丸藥是當時醫生常用的藥物,本意是為了舒緩鬱結,卻加重了他的痞塊;本意是為了清痰,反而加速了他的死亡,不是很矛盾嗎?

如此明顯的例子,病人卻沒有悔悟和吸取教訓的心,難道是宿業深重,大限將至,所以上天封閉了他的心智,使他無法回頭嗎?如果不是這樣,為什麼不考慮道理,而甘心成為被屠殺的眾多患者之一呢?

過度服用辛辣溫燥的藥物,正氣會暗中受到損傷。時間久了,就會損傷津液的來源,阻塞氣道的運行,導致痰結日益增多,胸腹更加脹滿,大便秘結,最終導致死亡。唉!這是那些沒有大病卻喜歡服用藥物的人的殷鑑啊!

2.

經云:秋脈者,肺也。秋脈不及則喘,呼吸少氣而咳,上氣見血,下聞病音,其治法則生脈散之類是也。李明之云:腹脹彭彭而喘,胸膈滿,壅盛而上奔者,於症用藥方中多加五味子,人參次之,麥門冬又次之,黃連少許。如甚則交兩手而瞀,其真氣太虛也。若氣短加黃耆、五味子、人參。

氣甚去五味子、人參,加黃芩、荊芥穗。冬月去荊芥穗,加草豆蔻仁。仲景治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以麥門冬湯主之。用麥門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參四兩,甘草二兩,粳米三合,大棗十二枚,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經云:歲火太過,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火氣咳喘。

又:熱淫所勝,病寒熱喘咳,宜以人參、麥冬、五味子救肺,喘有虛實之分,須細辨之。生脈散乃熱傷氣虛而設。童便炒黃柏降火。《本事方》治咳嗽上喘急,以人參一味為末,雞子清投新水調下一錢。昔有二人同走,一含人參,一不含。俱走三五里許,其不含者大喘,含者氣息自如,乃人參之力也。

樓全善治一婦人五十餘歲,素有痰嗽,忽一日大喘,痰如泉湧,身汗出如油,脈浮而洪,似命絕之狀。速用麥門冬四錢,人參二錢,五味子一錢五分,煎服一帖,喘定汗止,三帖後痰亦漸少。更栝蔞仁、白朮、當歸、芍藥、黃芩各一錢,服十帖而安。

喘而無汗煩躁,脈浮大者汗之。喘而有汗腹滿,脈沉實者下之。喘有內外感傷之別,外感煩躁無汗而喘者,宜汗。腹滿有汗而喘,脈沉實者,宜下。仲景云:上氣喘而躁者,屬肺脹。欲作風水,發汗則愈。又云: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

(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薑三兩,大棗十五枚,甘草一兩,半夏八兩,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入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又云: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主之。(肺脹,咳而上氣者,水寒之標邪也。治以小青龍湯平其沖氣。況方中安內攘外,各盡其妙。

余仿其法,以治寒嗽,莫不有桴應鼓之效也。麻黃、芍藥、桂枝、細辛、甘草、乾薑各三錢,五味子、半夏各半升,石膏二兩,用水一斗,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煎服取三升。強人服一升,羸者減之,日三服,小兒服四合)。喘而自汗,腹滿便秘,氣口脈大於人迎,下之無疑。

外此則不宜輕下也,羅謙甫平氣散可用。仲景云: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木防己三兩,石膏如雞子大十二枚,桂枝二兩,人參四兩,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分二服,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復與。不愈者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微利即愈。

白話文:

喘息的症狀與治療方法古籍記載:

秋天脈象反映肺部狀況,秋天脈象不足則會喘息,呼吸急促、氣短伴咳嗽,甚至咳血,以及聽診可聞及異常音。治療方法可用生脈散等。李明之說:腹部膨脹且喘息,胸膈滿悶,氣機壅滯上逆者,可在藥方中加五味子,其次是人參、麥門冬,再加少量黃連。症狀嚴重時,兩手交握而神志不清,說明真氣虛衰。氣短者可加黃耆、五味子、人參;氣盛則去五味子、人參,加黃芩、荊芥穗;冬季則去荊芥穗,加草豆蔻仁。張仲景治療火逆上逆、咽喉不利、氣逆下行的方劑是麥門冬湯,其組成包括麥門冬、半夏、人參、甘草、粳米、大棗。

古籍記載:一年四季火氣過盛,暑熱流行,肺金受邪,則會導致火氣咳嗽和喘息。熱邪盛則寒熱喘咳,可用人參、麥冬、五味子益肺。喘息分虛實,需仔細辨別,生脈散適用於熱邪傷及氣虛者。童便炒黃柏可降火。某些方劑用單味人參治療咳嗽上喘。古籍記載人參具有益氣的作用,可緩解運動後的喘息。

樓全善曾治癒一位五十多歲的婦女,她素有痰嗽,突然嚴重喘息,痰液如泉湧而出,大汗淋漓,脈象浮大,似將死之狀。用麥冬、人參、五味子煎服一劑,喘息平息,汗止,三劑後痰液減少。之後再用栝樓仁、白朮、當歸、芍藥、黃芩等藥物治療,十劑後痊癒。

喘息伴有煩躁不安、無汗,脈象浮大者,需發汗;喘息伴有汗出、腹部脹滿,脈象沉實者,需瀉下。喘息分內外感,外感者煩躁無汗而喘,宜發汗;腹部脹滿、有汗、喘息,脈象沉實者,宜瀉下。張仲景認為,上氣喘息而煩躁者,屬於肺脹,可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咳而上氣,也是肺脹,症狀為喘息、眼球突出、脈象浮大者,用越婢加半夏湯治療。肺脹、咳嗽上氣、煩躁喘息、脈象浮大,心下有水者,用小青龍加石膏湯治療。

有人根據小青龍湯的治療方法治療寒咳,療效顯著。喘息伴有自汗、腹部脹滿、便秘,氣口脈大於人迎脈者,應當瀉下,其他情況則不宜輕易瀉下,可考慮使用羅謙甫平氣散。張仲景認為,膈間有飲停積,患者喘息、胸悶、心下痞塊堅硬,面色黧黑,脈象沉緊,經多日治療仍無效者,可用木防己湯治療。若無效,可將木防己湯中的石膏去掉,加茯苓芒硝湯,輕瀉則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