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金壽

《重訂靈蘭要覽》~ 卷下 (3)

回本書目錄

卷下 (3)

1. 發熱

楊仁齋云:凡壯熱煩躁,柴胡、黃芩解利之。其熱乍輕而不退去,用黃芩、川芎、甘草、烏梅作劑。或用黃連、生地、黃赤芩同煎,臨熟入燈心一捻主之,其效亦速、蓋川芎、生地,皆能調血,心血一調,其熱自退。(心者,君主之官焉。心清熱自退,善治熱者,先調血,血調氣疏,自無蒸灼之外熱也。

)《心法附余》云:退熱之法,全在清心。必用麥門冬、燈心草、白朮、茯苓。蓋心者,一身之主宰,而萬事之根本,萬令從心,心不清則妄動,而熱不退。然熱又能傷血,血滯則氣鬱,而熱愈不退。退熱之法,所以又在調血,法用川芎、當歸。若夫陽浮於外,則當斂而降之。

大法用參苓白朮散、薑、棗煎服。

白話文:

楊仁齋說:凡是高燒發熱、煩躁不安,用柴胡、黃芩這類藥物可以緩解。如果發熱時好時壞,但又沒有完全退去,可以用黃芩、川芎、甘草、烏梅來調配藥方。或者用黃連、生地、黃芩(包括黃赤芩)一同煎煮,快要煮好的時候加入一小撮燈心草,效果也很快。這是因為川芎、生地都能夠調和血液,心血調順了,發熱自然就會退去。(心臟是主宰全身的器官,心清靜了熱就會自己退去。善於治療發熱的人,會先調和血液,血液調順了,氣就能順暢,自然就不會有發熱的情況了。)

《心法附余》說:退熱的方法,全在於清靜心火。必須使用麥門冬、燈心草、白朮、茯苓。因為心是身體的主宰,也是萬事的根本,一切都要聽從心的指揮。心不清靜就會胡亂妄動,熱就不會退去。然而,發熱又會傷害血液,血液運行不暢就會導致氣鬱結,發熱就更加不會退去。所以退熱的方法,還要在於調和血液,藥方可以使用川芎、當歸。如果陽氣浮散在外,就要用藥收斂並讓它降下來。

通用的方法可以用參苓白朮散,搭配生薑、紅棗一起煎煮服用。

2.

治渴必須益血。蓋血即津液所化,津液既少,其血必虛,故須益血丸。吐血之後,多能發渴,益知渴病生於血虛也。

血虛津液不能上承,則口渴也。

白話文:

治療口渴必須補益血液。因為血液是由津液轉化而來,津液減少,血液必然虛弱,所以需要服用補血的藥丸。吐血之後,常常會發生口渴,更加能知道口渴這個病症是由於血虛引起的。

血液虛少,津液無法向上輸送到口部,就會導致口渴。

3. 盜汗

問:人之盜汗,何氣使然?曰:陽氣不足,而陰氣有餘也。衛氣晝行陽二十五度,則目張而寤。夜行陰亦二十五度,則目瞑而臥。臥而氣不榮於陽分,則腠理開,腠理開,則津液泄矣。陽者,衛外而為固者也。寤而目張,則陽氣復反於陽分,故倏然而止也。止汗以黃耆為君,固其陽也。

其於五臟有所屬乎。曰:心主五液,而腎主水也。人之一身,子時一陽生,心中有赤液下入於腎,午時一陰生,腎中有白氣上入於心,心腎交,水火濟,而無病也。心腎俱耗,則水火不交,故至陰之下有僭陽焉,骨為之熱矣。諸陽之會有純陰焉,額為之汗矣,額亦心之分也。

有但見於額與心,他處無之者,此由心腎俱虛,水液枯涸,勢不足以周身之汗,故但見於心之分也。余嘗病怔忡盜汗,補心腎尚無功,加豬心數片引之遄已,藥貴嚮導,不可不審也。

白話文:

問:人會盜汗,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答:是因為陽氣不足,而陰氣相對過盛的緣故。人體的衛氣在白天運行於陽分二十五度,這時眼睛張開而清醒。夜晚運行於陰分也是二十五度,這時眼睛閉合而入睡。當睡著時,氣無法運行滋養陽分,那麼皮膚的毛孔就會打開,毛孔一打開,體內的津液就會洩漏出來。陽氣的作用是保護體表、鞏固肌膚。當醒來睜開眼睛時,陽氣又回到陽分,所以盜汗就立刻停止了。要止盜汗,可以用黃耆作為主要藥材,來加強陽氣的固守作用。

那麼盜汗和五臟之間有關係嗎?答:心臟主管體內各種液體,而腎臟主管水分。人體在子時(晚上11點到凌晨1點),陽氣開始生發,心臟的赤色液體會下降進入腎臟;到了午時(中午11點到下午1點),陰氣開始生發,腎臟的白色氣體會上升進入心臟。心臟和腎臟互相交通,水火相互協調,人就不會生病。如果心臟和腎臟都虛弱,就會導致水火無法協調,所以在陰氣最盛的時候反而會出現虛火,導致骨骼發熱。在陽氣匯聚的地方反而會出現純陰的現象,導致額頭出汗,因為額頭也屬於心臟所管轄的部位。

有些人的盜汗只出現在額頭和心口,其他地方沒有,這是由於心腎都虛弱,體內水分枯竭,力量不足以讓汗液流遍全身,所以只在心臟管轄的部位出現。我曾經患有心悸和盜汗的疾病,用補心腎的藥效果不佳,後來加了幾片豬心來引導藥力,很快就好了。用藥的關鍵在於引導藥力,這點不能不仔細考慮。

4. 白濁

赤白濁總屬腎虛,無寒熱之別。玄菟丹,小菟絲子丸,八味丸,山藥丸,皆可斟酌用之。不宜妄用利水清痰燥熱溫涼之藥,慎之慎之。有因內傷,以補中益氣湯主之。經曰:中氣不足,則溲便為之變是也。(《內經》謂中氣不足,則溲便為之變,夫中氣者,脾土也。脾虛濕熱下注,當升清以降濁,而濁自愈也。

)有思想不遂,意淫於外者,宜清其心,如遠志、茯苓、龍骨、石蓮、菟絲子之類。有入房過度,傷精而致者,宜補其精。如鹿角膠、肉蓯蓉、桑螵蛸之類。經曰: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又為白濁是也。有精竭而赤濁,虛之極也。

宜峻補其精。若妄用涼藥,必至不起。又《藥要或問》曰:白濁多因濕熱下流膀胱而來,赤白濁即《靈樞》所謂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是也。先須補中氣,使升舉之,而後分其臟腑氣血赤白虛實以治之,其他邪熱所傷者,固在瀉熱補虛,設腎氣虛甚,或火熱亢極者,則不宜峻用寒涼之藥,必以反佐之,要在權衡輕重而已。

白話文:

白濁這種病,不管是紅色還是白色,總歸都是腎虛引起的,沒有寒熱的區別。可以考慮使用玄菟丹、小菟絲子丸、八味丸、山藥丸這些藥方來治療。不應該隨便使用利水、清痰、燥熱、溫涼的藥物,要謹慎。

有些人是因為內傷導致的,要用補中益氣湯來治療。《黃帝內經》說:「中氣不足,小便就會發生變化」,所謂中氣就是脾土。脾虛導致濕熱往下流注,應該升提清氣,下降濁氣,這樣濁病自然就會好。

有些人是因為思慮太多,胡思亂想,沉溺於性慾,應該清靜心思,可以考慮使用遠志、茯苓、龍骨、石蓮、菟絲子這些藥物。有些人是因為房事過度,損傷精氣而導致的,應該補精,可以考慮使用鹿角膠、肉蓯蓉、桑螵蛸這些藥物。《黃帝內經》說:「思慮無窮,願望不能滿足,胡思亂想,房事太過,就會導致宗筋鬆弛,引起筋痿,也會導致白濁。」有些人是因為精氣耗竭導致的赤濁,這是虛到極點的表現,應該大力補精。如果隨便使用寒涼的藥物,必然會導致病情加重。

《藥要或問》這本書說,白濁多半是因為濕熱往下流注到膀胱引起的,赤白濁就像《靈樞》所說的,是中氣不足,小便發生變化導致的。首先要補中氣,讓它上升,然後再根據臟腑氣血的虛實來分辨是赤濁還是白濁,再進行治療。如果是其他邪熱導致的,固然要瀉熱補虛,但如果腎氣虛損嚴重,或是火熱極盛的情況下,就不適合用大量寒涼的藥物,一定要用一些反佐藥物,關鍵在於衡量輕重。

5.

外兄賀晉卿因有不如意事,又當勞役之後,忽小腹急痛欲溺,溺中有白物如膿並血而下,莖中急痛不可忍,正如滯下後重之狀,日數十行,更數醫不效,問方於余。余作瘀血治,下以牛膝四兩,去蘆酒浸一宿,長流水十二碗,煎至八碗,再入桃仁(一兩去皮尖炒),紅花二錢五分,當歸梢一兩酒浸,赤芍藥一兩五錢,木通一兩,生甘草二錢五分,苧麻根二莖,同煎至二碗去渣,入琥珀末二錢,麝香少許,分作四服,一日夜飲盡,勢減大半。按:《素問·奇病論》云:病有癃者,一日數十溲,此不足也。

今瘀血雖散,宜用地黃丸加菟絲子、杜仲、益智仁、牛膝之屬,補腎陰之不足,以杜復至。因循未及修治,遂不得全愈。或閉或一夜數十起,溺訖痛甚,逕服前丸,及以補腎之藥入煎劑調理而安。從兄淳甫得淋疾,日數十溲,略帶黃,服五苓散頓減。因腹中未快,多服利藥三五日,復忽見血星,醫以八正散治之不應,索方於余。

詢知其便後時有物如膿,小勞即發,診得六脈俱沉細尤甚,此中氣不足也,便後濃血,精內敗也。經云:中氣不足,則溲便為之變。宜補中益氣湯,加順氣之藥,以滋其陽。六味地黃丸,疏內敗之精,以補其陰。更加五味子斂耗散,牛膝通血脈,終劑而安。此余初學醫時所錄,以用藥頗中肯綮,故存之。

小便黃赤,有寒熱虛實之別。《素問》曰:諸病水液渾濁,皆屬於熱。宜黃柏、知母之類治之,此熱症也。《脈經》云:尺澀足脛逆冷,小便赤,宜服附子四逆湯,此寒症也。《素問》云:胃足陽明之脈盛,則身已前皆其有餘。胃則消穀善飢,溺色黃,宜降胃火。又云:肝熱病者,小便先黃,宜降肝火,皆實症也。

又云:肺手太陰之脈,氣虛則肩背痛而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宜補中益氣湯之類,又補肺氣。又云:冬脈者,腎脈也。冬脈不及,則令人眇中清,脊痛,小便變,宜地黃丸之類以助腎脈,此虛症也。小便遺失,責在肺不在腎,蓋肺者腎之上源,又其母也,上源治則下流約矣。

《甲乙經》云:肺脈不及,則少氣不足以息,卒遺失無度。故東垣云:宜安臥養氣,禁勞役,以黃耆、人參之類補之。不愈,當責有熱,加黃柏、生地。

淋有五種,氣、血、砂、膏、勞。今莖中疼痛,乃血瘀為患,用血藥獲效,是治其源也。若點滴澀痛,為津液涸,莖中挾膿者,乃中氣不足,且肺為水之上源。若肺虛氣不上承,亦為淋也。《治驗錄》辨之晰矣。

白話文:

我的外甥賀晉卿因為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又剛好在勞累工作之後,突然感到小腹劇烈疼痛,很想小便,小便中有像膿一樣的白色物質,還帶有血,排尿時陰莖劇烈疼痛難以忍受,就像痢疾後有裡急後重的感覺,一天排尿數十次,看過許多醫生都沒效果,就來問我該怎麼辦。我認為是瘀血造成的,就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療,讓他用牛膝四兩,去除蘆葦浸泡在酒中一晚,加入十二碗長流水,煎到剩八碗,再加入桃仁(一兩,去皮尖炒過),紅花二錢五分,當歸尾一兩(用酒浸泡),赤芍藥一兩五錢,木通一兩,生甘草二錢五分,苧麻根二根,一起煎到剩兩碗,濾掉藥渣,再加入琥珀粉二錢,少量麝香,分成四次服用,一天一夜喝完,情況就減輕了大半。

《素問·奇病論》說:「有的病會小便量少,一天卻小便數十次,這是氣不足的緣故。」現在雖然瘀血散開了,應該用六味地黃丸加上菟絲子、杜仲、益智仁、牛膝等藥材,來補腎陰的不足,避免復發。因為沒有及時調理,所以沒能完全痊癒。有時小便不通,有時一晚上起來小便數十次,小便完後疼痛加劇,直接服用先前的藥丸,並用補腎的藥材加入煎劑中調理,病就好了。

我的堂兄淳甫得了淋病,一天小便數十次,稍微帶點黃色,服用五苓散後情況立刻減輕。但是因為肚子還是不舒服,又多服用了利尿的藥三五天,結果又突然看到尿中有血絲,醫生用八正散治療沒有效果,就來找我求藥方。

我詢問後得知他小便後時常有像膿一樣的東西,稍微勞累就會發作,把脈發現他六脈都沉細無力,而且特別明顯,這是中氣不足的表現,小便後有濃血,是精液內敗壞的緣故。醫書說:「中氣不足,則小便就會發生變化。」應該用補中益氣湯,加入理氣的藥材,來滋養陽氣。再用六味地黃丸,來疏導內敗的精液,補足陰氣。再加上五味子來收斂耗散的精氣,用牛膝來疏通血脈,最後病就痊癒了。這些是我剛學醫時記錄的,因為用藥很對症,所以把它保存下來。

小便黃赤,有寒熱虛實的區別。《素問》說:「各種疾病導致小便渾濁,都屬於熱症。」應該用黃柏、知母之類的藥材來治療,這是熱症。《脈經》說:「尺脈澀,腳和腿冰冷,小便赤黃,應該服用附子四逆湯」,這是寒症。《素問》說:「胃足陽明經的脈氣旺盛,身體前方都感覺有餘。」胃氣旺盛就會容易餓,小便顏色黃,應該降胃火。又說:「肝熱的人,小便會先變黃」,應該降肝火,這些都是實症。

又說:「肺手太陰經的脈氣虛弱,就會肩背疼痛發冷,氣短,呼吸不足,小便顏色改變。」應該用補中益氣湯之類的藥材,來補肺氣。又說:「冬脈是腎脈。」冬脈虛弱不足,就會腰脊疼痛,小便變色,應該用地黃丸之類的藥材來幫助腎脈,這是虛症。小便失禁,責任在肺不在腎,因為肺是腎的源頭,又是腎的母親,源頭治理好了,下游自然就會順暢。

《甲乙經》說:「肺脈虛弱不足,就會氣短,呼吸不足,突然失禁小便。」所以東垣說:「應該安靜臥床養氣,禁止勞累,用黃耆、人參之類的藥材來補氣。如果沒好轉,就應該考慮有熱,加上黃柏、生地。」

淋病有五種,氣淋、血淋、砂淋、膏淋、勞淋。現在陰莖疼痛,是瘀血引起的,用活血的藥物就有效,這是治好了病根。如果排尿時點滴澀痛,是因為津液乾涸,陰莖中帶有膿液,是因為中氣不足,而且肺是水的源頭。如果肺虛氣無法上升,也會造成淋病。《治驗錄》對這些都有詳細的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