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金壽

《重訂靈蘭要覽》~ 卷上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0)

1.

寒瀉加人參一錢,熟附子、乾葛各五分,陽氣不足則寒,故用人參補氣,姜,附已寒。

不能食者進八味丸。元是寒瀉,因瀉而寒燥引飲,轉飲轉瀉者,去白芍藥,加乾薑、黃連、人參各一錢。乾薑治初得之寒,黃連解新增之熱,寒何由動,熱瀉久而虛,故有虛熱也,須用人參補之。此理中湯加黃連也,名連理湯,多有奇效。

有一等盛暑,又復內傷生冷,及熱瀉暑瀉,諸藥不效者,疑似之間,尤宜用此。風瀉完穀不化,丹溪以為脾虛,前已列脾虛一條,若用補脾藥不效,便當治風。《素問》云:久風入中為飧泄。又云:春傷於風,夏生飧泄。而《史記·倉公傳》又名之為迴風。足知完穀不化,(完穀不化乃迴風之候,連理湯必佐羌防以升之,關竅通而伏風自去。

)乃風症也。宜本方內以蒼朮代白朮,加羌活、防風各一錢,(辛溫通關竅而去風)升麻、柴胡各加五分,又經云:清氣在下,則飧泄。故以二藥助甘辛之味引清氣而上升。仍絕不與食一二日,泄當自止。暑月泄瀉與熱瀉同,仍宜服六和湯,(方見暑門。)並啖浸冷西瓜數片。

又有一種氣瀉,腸鳴氣走,胸膈痞悶,腹急而痛,瀉則腹下寬,須臾又急,氣塞而不通者,此由中脘停滯,氣不流轉,水穀不分所致,宜於本方內以蒼朮代白朮、去白芍藥,以其酸收故去之。加薑製厚朴、(結散氣),大腹皮(主氣攻心腹),各一錢,白蔻仁五分,(辛溫能下氣理中,)仍磨入木香汁服之。(木香治腹中氣不轉運,又火煨之,能實大腸。

)如小便不利,加豬苓、澤瀉各五分,並調進車前子散。如口渴引飲,加人參、麥冬各一錢,(二藥何為能生津而止渴,蓋脾氣上升於肺,肺氣下降,乃生津液,而二藥能補脾肺故也)。升麻五分,(引清氣上朝於口。)烏梅肉五個,(酸能止渴。)如久瀉氣脫加人參一錢,罌粟殼五個,(酸能止渴)。

訶子皮,(二藥俱酸澀,故能斂脫氣而止瀉)。肉豆蔻各一錢,木香,煨另磨。砂仁各五分,(肉蔻止泄之要藥,澀以固脫,煨木香實大腸,砂仁理氣。)瀉久氣必下陷,須用升舉之藥,加升麻、柴胡各一錢,羌活、防風各五分,(風藥能鼓舞元氣上升。)有久瀉不止,及瀉已愈而隔年及後期復瀉者,有積故也。

宜本方內加三稜(醋煮),莪朮醋煮焙乾,二藥消積,各一錢。木香、砂仁各五分,(理氣。)兼進保和丸。凡大便泄,服理中湯,小便不利,大便反泄,不知氣化之過,本肺不傳化,以純熱之藥治之,是以轉泄,少服則不瀉,多服則愈熱,所以不分,若以陳皮、青皮之類治之則可。經曰:膀胱者,津液之府,氣化則能出矣。

《儒門事親》云;昔聞山東楊先生者,治府主洞泄不已,楊初未對病人,與眾人談日月星辰纏度,及風雲雷雨之變,自辰至未,而病者聽之,而忘其圊。楊嘗曰:治洞泄不已之人,先問其所好之事。(良醫治法變通化裁,出奇制勝,而愈其病。非拘執藥餌一法,其用心智慧,非庸工所可揣度。好棋者與之棋,好樂者與之笛笙不輟)。

白話文:

寒瀉方中加入人參一錢,熟附子、乾葛各五分。因為陽氣不足才會腹瀉,所以用人參補氣,而薑、附子本身就屬寒性。

不能進食者,服用八味丸。原本就是寒瀉,因為瀉導致寒燥而引發飲水,喝水又加重瀉的情況,就要去掉白芍藥,加入乾薑、黃連、人參各一錢。乾薑治療初期寒症,黃連解決因瀉久而生的虛熱,瀉久導致虛弱,因而產生虛熱,所以需要用人參來補益。這就是理中湯加入黃連的改良版,稱為連理湯,療效甚佳。

有些人在盛暑季節,又因內傷生冷,或熱瀉、暑瀉,服用其他藥物都沒效的,都屬於疑似寒瀉的範疇,尤其適合使用此方。風瀉導致飯後消化不良,丹溪認為是脾虛,前面已列出脾虛的治療方法,如果服用補脾藥物無效,就應該治療風寒。《素問》說:久風入內會導致飧泄(消化不良)。又說:春季受風寒,夏季就會出現飧泄。《史記·倉公傳》也稱之為迴風。由此可知,飯後消化不良是風寒的症狀,連理湯需加入羌活、防風以升散之氣,疏通關竅,則伏藏的風寒自然消失。

因此,用蒼朮取代白朮,並加入羌活、防風各一錢(辛溫通關竅,祛除風寒),升麻、柴胡各加五分。經書上說:清氣下陷則會導致飧泄,所以用這兩種藥引導清氣上升。並且要禁食一兩天,瀉痢就會自然停止。夏季的泄瀉與熱瀉相似,也適合服用六和湯(方劑在暑門),並食用浸泡過的冰鎮西瓜幾片。

還有一種氣瀉,症狀是腸鳴、氣往上走,胸膈痞悶,腹部絞痛,瀉後腹部舒適,但片刻又疼痛難忍,氣體阻塞不通暢,這是因為中脘(胃的上部)停滯,氣機不暢,水穀不分所致,應以蒼朮取代白朮,去掉白芍藥(因其酸性收斂,故去掉),加入薑製厚朴(消散氣滯)、大腹皮(治氣攻心腹)各一錢,白蔻仁五分(辛溫,能理氣),並磨入木香汁服用(木香治療腹部氣機不暢,火煨後更能固澀大腸)。如果小便不利,加豬苓、澤瀉各五分,並服用車前子散。如果口渴想喝水,加人參、麥冬各一錢(這兩種藥能生津止渴,因為脾氣上升至肺,肺氣下降,則能產生津液,而這兩種藥能補益脾肺),升麻五分(引導清氣上升至口),烏梅肉五個(酸能止渴)。如果久瀉導致氣虛,加人參一錢,罌粟殼五個(酸能止渴),訶子皮、肉豆蔻各一錢,木香(火煨後再研磨)、砂仁各五分(肉豆蔻是止瀉要藥,酸澀能固脫,煨過的木香能固澀大腸,砂仁能理氣)。久瀉則氣必下陷,需用升舉之藥,加升麻、柴胡各一錢,羌活、防風各五分(風藥能鼓舞元氣上升)。如果久瀉不止,或瀉痢痊癒後隔年或之後復發,是因有積滯。

此時應該在原方中加入醋煮的三稜、莪朮(醋煮後焙乾),這兩種藥能消積,各一錢;木香、砂仁各五分(理氣),並服用保和丸。凡是大便泄瀉,服用理中湯,小便不利,大便反而泄瀉,這是因為氣化失常,肺氣不能正常運化,用純熱性的藥物治療,反而會加重泄瀉,少服用則不瀉,多服用則更熱,所以要區分,如果用陳皮、青皮之類的藥物治療則可。經書說:膀胱是津液的倉庫,氣化正常就能排出。

《儒門事親》記載:從前聽說山東楊先生治療一位官員久瀉不止,楊先生一開始沒有直接治療病人,而是和大家談論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以及風雲雷雨的變化,從辰時到未時,病人聽著就忘了自己的病。楊先生曾說:治療久瀉不止的病人,首先要了解他感興趣的事情。(良醫的治療方法,變通靈活,出奇制勝,從而治愈疾病,不拘泥於藥物單一療法,其用心之巧妙,非一般醫生所能理解。喜歡下棋的就陪他下棋,喜歡音樂的就陪他吹笛子,樂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