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靈蘭要覽》~ 卷上 (12)
卷上 (12)
1. 水腫
《既效方》云:有人陰腫,醫以赤玉塗之,令服八味丸而愈。若久病而陰腫,病已不可救,宜速灸水分穴。蓋水分能分水穀,水穀不分故陰腫。不特陰腫,他處亦腫,尤宜急服禹餘糧丸。
《資生經》云:水腫惟得針水溝,若針余穴,水盡即死。然灸水分則有效。(灸水分穴為治水腫至捷良法,)乃為要穴也。有里醫為李生治水腫,以藥飲之不效,一日忽為灸水分與氣海穴,翌早視其如削矣。信乎水分之能治水腫也。
《儒門事親》云:一男子目下腫、如臥蠶狀,戴人曰:目之下,陰也。水亦陰也。臀以為水之主,其腫至於目下固也。此由房室交接之時,勞汗遇風,風入皮腠,皮腠得寒則閉,風不能出,與水俱行。(經云:面腫曰風,足脛腫曰水。仲景名之曰風水。)故病如是,不禁房室則死。
趙以德云:嘉定沈氏,年十八,患胸腹身面俱腫,醫治半月餘不效。余診其脈,六部俱不出,用紫蘇、桔梗之類煎服一盞,胸有微汗,再服則身盡汗,其六部和平之脈皆出,一二日其脈悉平。
白話文:
有人陰部腫脹,醫生用赤玉塗抹,並讓他服用八味丸就痊癒了。如果是久病導致陰部腫脹,病情已經無法挽救,應該趕快艾灸水分穴。因為水分穴可以區分水穀精微,水穀不分才會導致陰部腫脹。不只陰部腫脹,身體其他地方腫脹,更應該趕快服用禹餘糧丸。
《資生經》說:水腫只能針刺水溝穴,如果針刺其他穴位,水消盡人就會死亡。但是艾灸水分穴則有效。(艾灸水分穴是治療水腫最快速有效的方法,)是重要的穴位。有個鄉村醫生幫一位李先生治療水腫,用藥無效,有一天突然艾灸他的水分穴和氣海穴,隔天早上,腫脹就明顯消退了。可見水分穴確實能治療水腫。
《儒門事親》說:有一個男子眼睛下方腫脹,像臥蠶一樣。戴人說:眼睛下方屬於陰,水也屬於陰。臀部是主導水液的部位,腫脹到眼睛下方是合理的。這是因為房事的時候,勞累出汗又吹到風,風進入皮膚毛孔,毛孔受寒就會關閉,風無法排出,就跟著水液一起運行。(經書說:面部腫脹稱為風,腳踝和小腿腫脹稱為水。張仲景稱之為風水病。)所以這個病是這樣來的,如果再不節制房事就會死亡。
趙以德說:嘉定有個姓沈的,十八歲,患上胸部、腹部、全身和臉部都腫脹的病,醫生治療了半個多月都沒效。我診斷他的脈象,六個脈位都摸不出來,用紫蘇、桔梗之類的藥煎服一碗,胸部微微出汗,再服用一次就全身出汗,六個脈位平和的脈象都顯現出來了,一兩天後脈象就都正常了。
2. 鼓脹
《九靈山房集》云:鍾女病腹脹如鼓,四肢骨立,醫或以為孕、為蟲、為瘵也。項彥章診其脈告曰:此氣薄血室。鍾曰:服芎、歸輩積歲月,非血藥乎?彥章曰:失於順氣也。夫氣道也,血水也,氣有一息之不運,則血有一息之不行矣。經曰:氣血同出而異名,故治血必先順其氣,俾經墜得通,而後血可行。
氣為血帥,氣行而血亦行,專治其血,無益矣。乃以蘇合香丸投之。三日而腰作痛,彥章曰:血欲行矣,急治芒硝、大黃峻逐之,下汙血累累如瓜者,可數十枚,應手而愈。彥章所以知鍾女之病者,以脈弦滑而且數。弦者氣結,滑者血聚實邪也。故氣行而大下之瘳。
白話文:
《九靈山房集》記載:鍾家女子腹部脹大像鼓,四肢瘦得只剩骨頭,醫生有的認為是懷孕,有的認為是蟲病,有的認為是肺癆。項彥章診斷她的脈象後說:這是氣滯於血室。鍾家女子說:我服用當歸、川芎之類的藥已經很久了,難道不是血藥嗎?項彥章說:那是因為沒有順氣的緣故。氣是主導,血是水,氣只要有一刻不運行,血就有一刻無法運行。醫書上說:氣和血雖然同源卻有不同的名稱,所以治療血病必須先順氣,讓經絡通暢,然後血才能運行。
氣是血的統帥,氣運行血也跟著運行,只專注治療血病是沒有效果的。於是就給她服用蘇合香丸。過了三天,腰部開始疼痛,項彥章說:這是血要開始運行了,趕快用芒硝、大黃這類藥物猛烈地排除它,結果排出了許多像瓜一樣的汙血,大約有幾十枚,病立刻就好了。項彥章之所以知道鍾家女子的病因,是因為她的脈象是弦滑而且數。弦脈代表氣結,滑脈代表血聚在一起是邪氣。所以氣運行了,再用猛藥排除淤血病就痊癒了。
3. 䐜脹
趙以德云:松江一男子年三十餘,胸腹脹大,發煩躁渴,面赤不得臥而足冷。余以其人素飲酒,必酒後入內,奪於所用,精氣溢下,邪氣因從之上逆,逆則陰氣在上,是生䐜脹。濁氣在上,清氣在下,則生䐜脹。其上焦之陽,因下逆之邪所迫,壅塞於上,故發煩躁。此因邪從下上而盛於上者也。
於是用吳茱萸、附子、人參輩,以退陰逆水邪;冷飲之,以解上焦之浮熱,入咽覺胸中頓爽,少時腹中氣轉如牛吼,泄氣七次,明日其證愈矣。《範氏方》云:凡腹脹經久,忽瀉數升,晝夜不止,服藥不效,乃為氣脫。宜用益智仁煎濃湯服之立愈。
白話文:
松江有個男子,三十多歲,胸腹脹大,感到煩躁口渴,臉色發紅無法入睡,但腳卻冰冷。我認為這個人平時就喝酒,一定是酒後行房,精氣沒有固守而向下溢散,邪氣就從下往上逆行,逆行就會導致陰氣積聚在上方,這就產生了䐜脹。濁氣在上,清氣在下,也會產生䐜脹。他上焦的陽氣,因為被向下逆行的邪氣所逼迫,壅塞在上方,所以才會感到煩躁。這是因為邪氣從下往上而盛於上方的緣故。
因此我用了吳茱萸、附子、人參之類的藥,來去除向下逆行的陰寒水邪;讓他喝冷的藥湯,來解除上焦的虛熱,喝下去後覺得胸中立刻舒暢,過一會兒腹中氣體的流動像牛叫一樣,排氣七次,第二天他的症狀就好了。《範氏方》說:凡是腹脹很久,突然拉肚子,而且拉出好幾升,日夜不停,吃藥也沒有效果,這就是氣脫的現象。應該用益智仁煎濃湯服用,立刻就會痊癒。
4. 脾胃
今人只知脾胃虛則當補,補之不應,則補其母,如是足矣。而不知更有妙處,補腎是也。趙養葵云:補脾不若補腎,果腎虛,命火微弱,用八味丸為要方,許叔微之二神丸法亦妙。脾土克腎水不相為用,如何反補其所勝以滋肝木,曰:不然,此其妙正在相剋處也。五行以相剋為用,所以《尚書》大禹謨說個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此聖人立言之妙,其說長甚。
今且以水與土言之,水不得土,何處發出,何處安著,土不得水,卻是一個燥坌,物事如何生出,萬物以水土相滋,動植化生,此造化相剋之妙,而醫家所以謂脾為太陰濕土,濕之一字,分明土全賴水為用也。故曰補脾必先補腎。至於腎精不足,則又須補之以味,故古人又謂補腎不若補脾。
二言各有妙理,不可偏廢也。
《本事方》云:有人全不進食,服補脾藥皆不效。余授二神丸方服之,頓能進食,此病不可全作脾氣治。蓋腎氣怯弱,真元衰削,是以不能消化飲食。譬之鼎釜之中,置諸米穀,下無火力,終日米不能熟,其何能化。黃魯直嘗記服菟絲子,淘淨酒浸曝乾,日挑數匙,以酒下之,十日外,飲啖如湯沃雪。亦知此理也。
《岩氏濟生方》云:人之有生,不善攝養,房勞過度,真陽衰虛,坎火不溫,不能上蒸脾土,沖和失布,中州不運,是以飲食不進,胸膈痞塞,或不食而脹滿,或食不消,大腑溏泄。古人云:補腎不如補脾,余謂補脾不如補腎。腎氣若壯,丹田火盛,益火之原,以消陰翳。上蒸脾土,脾土溫和,中焦自治,膈開能食矣。
按:許岩之說,皆與余說冥合。然卻不知水土相滋之妙,故猶諄諄以火為言,是混水火為一途也。薛氏云:余嘗病脾胃,服補藥及針灸脾俞等穴,不應,幾殆。吾鄉盧丹谷先生令余服八味丸,飲食果進,三料而平。余兄年逾四十,貌豐氣弱,遇風則眩,勞則口苦生瘡,胸嘗有痰,目嘗赤澀。
又一人脾虛發腫,皆以八味丸服之而愈。此皆補腎之明驗也。楊仁齋醫學,恐當在丹溪之右。有云:脾腎之氣交通,則水穀自然克化,其見亦及此。
白話文:
現在的人只知道脾胃虛弱就應該補養,但補了卻沒效果,就去補養脾胃的母親(指心,五行中火生土),這樣做就足夠了嗎?其實不然,還有更奧妙的方法,那就是補腎。趙養葵說:「補脾不如補腎。」如果真的是腎虛,命門火衰弱,那就要用八味丸這個主要方子,許叔微的二神丸也很好。有人說,脾屬土,會克制腎屬的水,兩者不相合,怎麼反而要補被脾所剋的腎來滋養肝木呢?答案是,奧妙就在相剋的地方。五行是靠相剋來運行的,《尚書》中大禹的訓誡說要注重水、火、金、木、土和穀物的調和,這就是聖人立言的精髓,道理很深遠。
現在我們用水和土來說明,水如果沒有土,要從哪裡發出來?要安放在哪裡?土如果沒有水,就會乾裂成塊,東西怎麼生長?萬物要靠水土互相滋養,才能動植物生長變化,這就是造化相剋的奧妙。所以醫家才說脾是太陰濕土,一個「濕」字,就說明土完全要依靠水才能發揮作用。因此說,要補脾必須先補腎。至於腎精不足,又必須用藥物來補養,所以古人又說補腎不如補脾。
這兩種說法各有道理,不能偏廢任何一方。
《本事方》記載:有人完全吃不下飯,吃補脾的藥都沒用。我給他開了二神丸的方子服用,他馬上就能吃飯了。這種病不能完全當作脾氣虛弱來治療。因為腎氣虛弱,真元衰退,所以無法消化食物。就像在鍋裡放米,下面沒有火,米就煮不熟,又怎麼能消化呢?黃魯直曾經記錄說,他服用菟絲子,把菟絲子洗淨,用酒浸泡後曬乾,每天吃幾匙,用酒送服,十天後,吃飯就像滾燙的雪被融化一樣順暢。他也是明白這個道理的。
《岩氏濟生方》說:人生下來,如果不注意保養,房事過度,就會導致真陽衰弱,腎陽不溫暖,無法蒸騰脾土,導致氣機運行失調,中焦功能失常,所以吃不下飯,胸口悶脹,或是不吃東西也覺得脹滿,或是吃了東西不消化,大便稀溏。古人說補腎不如補脾,我認為補脾不如補腎。如果腎氣強盛,丹田火旺盛,補益火的源頭,就能消除陰寒。腎陽向上蒸騰脾土,脾土溫和,中焦功能自然恢復,就能打開胸膈,可以吃飯了。
我認為,許岩的說法,和我說的暗合。但他還不明白水土互相滋養的奧妙,所以還是諄諄教導要注重火的作用,把水火混為一談。薛氏說:「我曾經得脾胃病,吃補藥和針灸脾俞穴等都沒有用,幾乎要死了。我的同鄉盧丹谷先生讓我服用八味丸,我吃飯果然能進了,吃了三劑病就好了。我的哥哥四十多歲,看起來很壯實但氣虛弱,遇到風就頭暈,勞累就口苦生瘡,胸口常常有痰,眼睛常常紅澀。」
另外有一個人脾虛浮腫,都是吃了八味丸就好了。這些都是補腎明顯有效的例子。楊仁齋的醫學,恐怕要在朱丹溪之上。他曾說:「脾腎的氣能互相交通,水穀自然就能消化。」他的見解也跟這個道理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