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

《臨證指南醫案》~ 卷六 (3)

回本書目錄

卷六 (3)

1. 𩞄

某,陽升𩞄雜。(陽升)

麥冬(三錢),生地(二錢),柏子仁(一錢),川斛(三錢),茯神(三錢),黑穭豆皮(三錢)

某,心中煩熱。頭上汗泄。汗止自安。易𩞄。(心陽熱)

小麥,柏子仁,茯神,炙草,南棗,辰砂

程(氏),血虛心𩞄。咽嗆。(血虛)

生地,天冬,麥冬,女貞子,生白芍,炙草,茯神,麻仁,

某(氏),經半月一至。夜𩞄痛。(肝陰虛)

生地,阿膠,天冬,茯神,白芍,丹參

𩞄有虛實真偽。其病總在於胃。經云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

又云脾與胃以膜相連耳。又云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由此觀之。脾屬陰。主乎血。胃屬陽。主乎氣。胃易燥。全賴脾陰以和之。脾易濕。必賴胃陽以運之。故一陰一陽。互相表裡。合沖和之德。而為後天生化之源也。若脾陰一虛。則胃家飲食遊溢之精氣。全輸於脾。不能稍留津液以自潤。

則胃過於燥而有火矣。故欲得食以自資。稍遲則𩞄雜愈甚。得食則𩞄可暫止。若失治則延便閉三消噎膈之症。治當補脾陰。養營血。兼補胃陰。甘涼濡潤。或稍佐微酸。此乃脾陰之虛而致胃家之燥也。更有一切熱病之後。胃氣雖漸復。津液尚未充。亦有是症。此但以飲食調之。

可以自愈。此二種。乃為虛𩞄症。所謂實者。年歲壯盛。脾胃生髮之氣。與腎陽充旺。食易消磨。多食易飢而𩞄。得食即止。此非病也。不必服藥。以上皆是真𩞄症。所云偽者。因胃有痰火。以致飲食輸化不清。或現噁心。吞酸。微煩。眩暈。少寐。似飢非飢。雖飽食亦不能止。

此乃痰火為患。治宜清胃。稍佐降痰。苦寒及膩滯之藥。不宜多用。又有胃陽衰微。以致積飲內聚。水氣泛溢。似有凌心之狀。悽悽慼慼。似酸非酸。似辣非辣。飲食減少。此屬脾胃陽虛。治宜溫通。仿痰飲門而治之。此二種乃似𩞄之偽症。若夫所云心𩞄者誤也。心但有煩而無𩞄。

胃但有𩞄而無煩。亦不可不辨明之。今先生之法。僅有四案。倘有心之士更能搜採補入。則幸甚。(華岫云)

2. 三消

計(四十),能食善飢渴飲。日加癟瘦。心境愁郁。內火自燃乃消症大病。(鬱火)

生地,知母石膏,麥冬,生甘草,生白芍

王(五八),肌肉瘦減。善飢渴飲。此久久煩勞。壯盛不覺。體衰病發。皆內因之症。自心營肺衛之傷。漸損及乎中下。按脈偏於左搏。營絡虛熱。故苦寒莫制其烈。甘補無濟其虛。是中上消之病。(煩勞心營熱)

犀角(三錢),鮮生地(一兩),元參心(二錢),鮮白沙參(二錢),麥冬(二錢),柿霜(一錢)生甘草(四分),鮮地骨皮(三錢)

又,固本加甜沙參。

楊(二八),肝風厥陽。上衝眩暈。犯胃為消。(肝陽犯胃)

石膏,知母,阿膠,細生地,生甘草,生白芍,

某,液涸消渴。是臟陰為病。但胃口不醒。生氣曷振。陽明陽土。非甘涼不復。肝病治胃。是仲景法。

人參,麥冬,粳米,佩蘭葉,川斛,陳皮

胡(五七),元陽變動為消。與河間甘露飲方。(陽動爍津),河間甘露飲。

錢(十五),陽動消爍。甘緩和陽生津。

生地,炙黑甘草,知母,麥冬,棗仁,生白芍

楊(二六),渴飲頻飢。溲溺渾濁。此屬腎消。陰精內耗。陽氣上燔。舌碎絳赤。乃陰不上承。非客熱宜此。乃臟液無存。豈是平常小恙。(腎消)

熟地,萸肉,山藥茯神,牛膝,車前

某,脈左數。能食。(腎陰虛胃火旺),六味加二冬龜版女貞旱蓮川斛。

王(四五),形瘦脈搏。渴飲善食。乃三消症也。古人謂入水無物不長。入火無物不消。河間每以益腎水制心火。除腸胃激烈之燥。濟身中津液之枯。是真治法。(腎陰虛心火亢),玉女煎

姜(五三),經營無有不勞心。心陽過動。而腎陰暗耗。液枯。陽愈燔灼。凡入火之物。必消爍乾枯。是能食而肌肉消癟。用景岳玉女煎。

三消一症。雖有上中下之分。其實不越陰虧陽亢。津涸熱淫而已。考古治法。唯仲景之腎氣丸。助真火蒸化。上升津液。本事方之神效散。取水中鹹寒之物。遂其性而治之。二者可謂具通天手眼。萬世準繩矣。他如易簡之地黃引子。朱丹溪之消渴方。以及茯苓丸黃耆湯生津甘露飲

皆錯雜不一。毫無成法可遵。至先生則範於法。而不囿於法。如病在中上者。膈膜之地。而成燎原之場。即用景岳之玉女煎。六味之加二冬龜甲旱蓮。一以清陽明之熱。以滋少陰。一以救心肺之陰。而下顧真液。如元陽變動而為消爍者。即用河間之甘露飲。生津清熱。潤燥養陰。

甘緩和陽是也。至於壯水以制陽光。則有六味之補三陰。而加車前牛膝。導引肝腎。斟酌變通。斯誠善矣。(鄒滋九)

徐評,消渴之症有數種。案中俱未備。宜詳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