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茯苓丸中加入茯神,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增強寧心安神之效: 茯苓擅長健脾利濕,而茯神則以寧心安神著稱。兩者配伍,可增強方劑安神定志之功,更能有效改善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
- 協調藥性,相輔相成: 茯苓偏於利水滲濕,而茯神則偏於補益心脾。兩者相輔相成,既能利水滲濕,又能益氣補心,達到協調藥性,增強療效的目的。
因此,茯苓丸中加入茯神,是藥性相配,功效互補,以達到更好的療效。
茯苓丸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組成複雜而精妙,蘆薈為其重要成分之一。蘆薈性寒,味苦,歸肝、脾、心包經,具清熱瀉下、殺蟲療瘡之效。在茯苓丸中,蘆薈與其他成分相輔相成,共同發揮調理身體機能之效。茯苓丸主治病證多涉及濕熱內盛,蘆薈之清熱瀉火特性,可直接對抗濕熱,幫助清肅體內邪氣。此外,蘆薈還能增強腸胃蠕動,促進排便,有助於排除體內毒素,使整體治療效果更為顯著。在中醫理論中,蘆薈的加入,使得茯苓丸既能祛濕利水,又能清熱解毒,從而達到調和臟腑、平衡陰陽的目的。
茯苓丸方劑中包含琥珀,主要原因有二:
- 安神定志:琥珀性味甘平,入心經,具有安神定志、止驚解痙之效。茯苓丸主治心神不寧、驚悸失眠,琥珀的加入有助於加強安神定志之效,使療效更顯著。
- 化痰開竅:琥珀亦能化痰開竅,對於痰濁阻滯心竅所致之失眠、驚悸、神志恍惚等症,有輔助治療作用。與茯苓等藥物配伍,可增強藥效,使痰濁得以化解,心神得以安寧。
茯苓丸方中加入黃連,主要考量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
茯苓丸主治脾虛濕困,症見脘腹脹滿、食少便溏、肢體困重等。而黃連性寒苦,能清熱瀉火,燥濕止瀉,並可抑制脾胃濕熱,與茯苓、白朮等藥物協同作用,共奏健脾燥濕之效。
此外,黃連亦能清心火,對於因濕熱內蘊而引發的心煩失眠等症狀亦有一定療效,有助於整體改善患者的體質。
茯苓丸中加入赤茯苓,主要是基於其健脾利濕、寧心安神的功效。
赤茯苓為茯苓的紅色部分,藥性較白茯苓更溫和,且擅長利水滲濕,能改善脾胃濕困,並輔助白茯苓健脾益氣,增強其功效。此外,赤茯苓還具有寧心安神的作用,有助於緩解因脾虛濕困導致的心神不寧、失眠等症狀。因此,赤茯苓的加入,不僅增強了茯苓丸的利水滲濕功效,同時也提升了其健脾益氣、寧心安神的療效。
茯苓丸為一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精妙,用於治療多種症狀,如心悸失眠、脾虛濕盛等。在該方中,鈎藤的加入有其深遠考量。鈎藤味苦性涼,歸肝、心包經,長於平肝息風、清熱安神。對於因肝風內動所導致的頭痛眩暈,以及心神不寧,鈎藤能發揮其獨特療效。與茯苓丸中其他藥材如茯苓、白朮等相配伍,不僅增強了祛濕健脾之功,更通過鈎藤的涼血息風特性,達到調和陰陽、安定心神的目的。尤其在治療由濕熱內蘊引起的神志不清、睡眠障礙時,鈎藤與茯苓丸的結合,可謂相得益彰,充分展現了中醫藥學的博大精深。
茯苓丸中加入遠志,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增強健脾益智功效: 遠志味甘、性溫,具有安神益智、開竅醒脾的功效。與茯苓配伍,可加強健脾益智的作用,對於脾虛不運、心神不安、健忘失眠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 促進藥效發揮: 遠志性溫,可溫化寒濕,有助於茯苓利水滲濕功效的發揮。同時,遠志能通絡開竅,促進氣血運行,有利於藥效更好地到達病竈部位,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茯苓丸為一方經典的中醫藥方,其組成除主藥茯苓外,還包括了蝦蟆等多種藥材。蝦蟆在此方中的應用,源於其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之效。根據《本草綱目》記載,蝦蟆能入心、肝、脾、肺四經,善於治療熱病煩渴、小便不利及水腫等症。在茯苓丸中加入蝦蟆,主要是利用其強大的利尿作用,與茯苓相輔相成,增強了整體方劑的利水效果,適用於因濕熱內盛所致的水腫、腹脹等症狀。此外,蝦蟆還能清熱解毒,對於因濕熱引起的皮膚疾病亦有良好療效。綜合而言,蝦蟆在茯苓丸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藥學辨證施治的原則,通過調節人體的水液代謝,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茯苓丸中加入石菖蒲,是基於兩者藥性相輔相成的原理:
- 醒脾開胃:茯苓能健脾滲濕,石菖蒲則能醒脾開胃,兩者合用,可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食慾不振、脘腹脹滿等症狀。
- 化濕開竅:石菖蒲具有開竅醒神之效,能與茯苓共同作用,化解濕濁,疏通經絡,改善頭昏腦脹、神志不清等濕濁阻竅之症。
因此,茯苓丸中加入石菖蒲,有助於提高整體療效,更好地達到健脾化濕、開竅醒神的目的。
茯苓丸方劑中加入麝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開竅醒神: 麝香性溫,味辛,入心、脾、肺經,具有開竅醒神、通經活絡的功效。茯苓丸以茯苓為主,健脾利濕,但對於痰濁阻竅、神志不清等症狀效果有限。加入麝香,可增強開竅醒神之效,助茯苓丸更有效地治療痰濁阻竅、神志昏迷等症狀。
- 活血化瘀: 麝香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有利於消除痰濁瘀滯,促進病情恢復。對於痰濁凝滯、血瘀不通導致的各種病症,加入麝香有助於改善症狀,提高療效。
主治功效
茯苓丸,由茯神、蘆薈、琥珀、黃連、赤茯苓、鈎藤、遠志、蝦蟆、石菖蒲、麝香等多味中藥組成,具有安神定驚、清熱瀉火、利水滲濕等功效。
茯神:茯神性甘、平,入心、脾經。具有寧心安神、健脾益氣、利水滲濕的功效。茯神常被用於治療失眠、驚悸、健忘、神經衰弱、心悸、氣短、乏力、水腫等症狀。
蘆薈:蘆薈性寒、味苦,歸肝、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通便、殺蟲、消炎止痛等功效。蘆薈常被用於治療便祕、腹瀉、痢疾、腸炎、胃炎、口腔潰瘍、痔瘡等症狀。
琥珀:琥珀性溫、味甘,歸心、脾、腎經。具有安神定驚、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等功效。琥珀常被用於治療心悸、失眠、驚癇、癲癇、中風後遺症、跌打損傷、瘀血疼痛等症狀。
黃連:黃連性寒、味苦,歸心、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瀉痢、消炎殺菌等功效。黃連常被用於治療痢疾、腸炎、胃炎、口瘡、咽喉腫痛、瘡癤腫毒、婦女白帶過多等症狀。
赤茯苓:赤茯苓性平、味甘,歸心、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寧心安神等功效。赤茯苓常被用於治療水腫、尿少、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狀。
鈎藤:鈎藤性微寒、味甘,歸肝、腎經。具有平肝息風、清熱解毒、祛風止痙等功效。鈎藤常被用於治療肝風內動引起的眩暈、頭痛、抽搐、驚癇、癲癇等症狀。
遠志:遠志性溫、味辛,歸心、腎經。具有益心氣、補腎固精、安神定驚等功效。遠志常被用於治療心悸、失眠、健忘、腎虛腰痛、遺精早洩等症狀。
蝦蟆:蝦蟆性寒、味甘,歸心、肝、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利尿通淋等功效。蝦蟆常被用於治療瘡癤腫毒、跌打損傷、水腫、尿少等症狀。
石菖蒲:石菖蒲性溫、味辛,歸心、脾、腎經。具有開竅醒神、祛痰止咳、利尿通淋等功效。石菖蒲常被用於治療頭昏腦脹、失眠健忘、神經衰弱、痰多咳嗽、水腫尿少等症狀。
麝香:麝香性溫、味辛,歸心、脾、腎經。具有開竅醒神、活血化瘀、止痛解痙等功效。麝香常被用於治療中風後遺症、跌打損傷、瘀血疼痛、婦女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
茯苓丸具有安神定驚、清熱瀉火、利水滲濕等功效。主治心疳、驚疳等症狀。心疳是指因心臟功能失調而引起的消化不良、腹痛、腹瀉等症狀;驚疳是指因驚嚇或恐懼而引起的消化不良、腹痛、腹瀉等症狀。茯苓丸可緩解心疳、驚疳引起的症狀,改善心臟功能,增強抵抗力。
傳統服藥法
茯苓2兩,人參2兩,桂心(熬)2兩,甘草2兩,枳實2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漸加至30丸,日3次。先服半夏茯苓湯2劑,後可將服此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茯苓丸具有安神定志、化痰開竅的功效,但是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服用茯苓丸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茯苓丸, 出處:《雞峰》卷九。 組成:茯苓1兩,吳茱萸3兩。 主治:飲濕。
茯苓丸, 出處:《保嬰撮要》卷八。 組成:茯神3錢,蘆薈3錢,琥珀3錢,川黃連(淨)3錢,赤茯苓3錢,鉤藤皮3錢,遠志肉3錢,蝦蟆灰3錢,石菖蒲1錢,麝香少許。 主治:心疳驚疳。
茯苓丸, 出處:《觀聚方要補》卷九引《經驗良方》。 組成:牛膝、當歸、白朮、黃耆、肉桂、獨活各等分。 主治:産後發喘,四肢浮腫;婦人産後遍體疼痛,腰背不得轉側,手腳不得動搖,身熱頭痛。
茯苓丸, 出處:《雞峰》卷十一。 組成:遠志3兩,甘草3兩,茯苓3兩,麥門冬3兩,人參3兩,當歸3兩,白朮3兩,澤瀉3兩,獨活3兩,菖蒲3兩,薯蕷1兩,阿膠1兩,乾薑4兩,乾地黃5兩,桂3兩。 主治:安定心神。主治:虛損。
茯苓丸, 出處:《景岳全書》卷六十一。 組成:赤茯苓1兩,人參1兩,桂心1兩,乾薑(炮)1兩,半夏(泡,洗,炒黃)1兩,橘紅1兩,白朮(炒)2兩,甘草(炒)2兩,枳殼(麸炒)2兩。 主治:妊娠煩悶,頭暈,聞食吐逆,或胸腹痞悶。
茯苓丸, 出處:《本事》卷二。 組成:辰砂(水飛)、石菖蒲(去須,洗)、人參(去蘆)、遠志(去心,洗,銼,炒令黃色)、茯神(去木)、白茯苓(去木)、真鐵粉、半夏曲、南星(羊膽制)各等分。 主治:安神鎮心,消風痰,止頭眩。主治:驚悸。風歷年歲,或歌或笑或哭,言語無所不及。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