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耆湯

HUANG Q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保命集》卷中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肺經 16%
心經 8%
膀胱經 8%
三焦經 8%
腎經 8%
肝經 8%
大腸經 8%
胃經 8%
脾經
肺經
心經
膀胱經
三焦經
腎經
肝經
大腸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4

主治功效


黃耆湯 中藥方劑

黃耆湯,由黃耆、白朮、防風三味藥組成,為中醫常用方劑。具有補氣固表、散風邪之功效,主治傷寒太陽證候,在春夏季節發病,有出汗的症狀,脈搏微弱而無力,畏懼風寒。

  • 白朮: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
  • 防風: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
  • 黃耆: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

黃耆、白朮、防風三味藥合用,相輔相成,具有補氣固表、散風邪之功效。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黃耆為中藥補氣之聖藥,具有補氣生血、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之效。黃耆還具有排膿、止血、解毒、化腐生肌、生津止渴、補中益氣、健脾胃、補血、固表止汗、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是中醫臨牀常用的補益藥品。

白朮性溫,味苦、辛,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白朮可以補氣健脾、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具有多種藥用價值,常用於治療脾虛氣弱、食慾不振、肢體乏力、水腫、黃疸、自汗、盜汗、口渴、口乾舌燥、安胎、食少、腹脹、泄瀉、風濕疼痛、關節炎等症狀。

防風性溫,微苦,歸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防風能治療外感風寒或風熱表證,如感冒、流行性感冒等;防風能祛風除濕,勝濕止痛,常用於治療風濕、類風濕關節炎、痛風等;防風能解痙止痙,常用於治療肌肉痙攣、抽搐等;防風能活血通經,常用於治療瘀血經閉、痛經等;防風能解毒透疹,常用於治療溫熱病、瘡瘍腫毒等。防風是中醫常用的藥物之一,具有多種功效。在使用時應根據具體情況,辨證論治,以免誤用。

三味藥材合用,相輔相成,具有補氣、固表、散風邪之功效,用於治療傷寒太陽證候。

傳統服藥法


黃耆2兩,黃芩2兩,遠志2兩,麥門冬(去心)2兩,乾地黃1兩,人參1兩,芎藭1兩,甘草1兩(炙),芍藥1兩,當歸1兩,大棗20枚,生薑5兩,雞膍胵2具(勿去皮),桑螵蛸14枚(炙)。
上(口父)咀。以水1鬥,先煮取4升5合,1服9合,日3服,夜1服。

方劑組成解釋


黃耆為補氣要藥,有補氣固表、升陽舉陷之功。本方以黃耆為君藥,用以補益肺脾之氣,固表止汗。白朮為健脾要藥,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本方以白朮為臣藥,用以健脾益氣,助黃耆固表止汗。防風為祛風要藥,有祛風解表、止汗之功。本方以防風為佐藥,用以祛風解表,助黃耆、白朮固表止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風寒表證未解之前服用,若表證已解,則不宜再服。
  • 本方有升陽舉陷的作用,陰虛陽亢者慎用。
  • 本方有補氣固表的作用,氣虛下陷者宜慎用。

相關疾病


胞瞼腫脹腰部冷涼頸後生癰妊娠腹痛氣喘貧血肺結核坐骨神經痛胰臟炎大便秘結糖尿病麻痺神經性厭食症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百日咳低血壓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

相同名稱方劑


黃耆湯, 出處:《保命集》卷中。 組成:黃耆、白朮、防風各等分。 主治:止汗。主治:傷寒太陽證,春夏有汗,脈微而弱,惡習風惡習寒。

黃耆湯, 出處:《赤水玄珠》卷二十九。 組成:黃耆1兩,川歸(酒洗)1兩,大黃5錢,芍藥5錢,陳皮5錢,炙甘草5錢。 主治:一切瘡腫、癰疽。

黃耆湯, 出處:《赤水玄珠》卷二。 組成:黃耆5兩,橘紅2兩,甘草1兩,白茯苓1兩半,防風4兩。 主治:風濕相搏,脈沉而弦,客在皮膚,四肢少力,關節疼痛。

黃耆湯, 出處:《赤水玄珠》卷十四。 組成:黃耆(蜜炙)2錢,人參1錢,白朮1錢,茯苓1錢,白芍(炒)1錢,甘草(炙)8分,桂枝5分。 主治:汗多氣虛發痓。

黃耆湯, 出處:《保嬰撮要》卷五。 組成:人參1錢,黃耆1錢,茯苓1錢,白朮1錢,芍藥1錢,乾薑5分,陳皮5分,藿香5分。 主治:小兒感冒風邪,咳嗽喘逆,不時咬牙,右腮色赤。

黃耆湯, 出處:《本事》卷五。 組成:黃耆3分(蜜炙),熟乾地黃3分(酒灑,9蒸9曬,焙乾稱),白芍藥3分,五味子3分(揀),麥門冬3分(水浥,去心),白茯苓1分(去皮),甘草(炙)半兩。 主治:生津液,專補五臟之陰。主治:口乾煩躁,不思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