黴癘新書

《黴癘新書》一書,由清代同期(日本江戶時代)醫師片倉元周所著,是一部探討「黴癘」這種在當時被視為惡疾的醫學著作。本書結構分明,依循傳統醫籍的體例,將內容劃分為卷,專論黴癘的各個面向,從病因、症狀、診斷,進而深入治療與預防,旨在為醫者提供理法方藥的指引,為病患求得生機。透過書中的序言、總論及醫案片段,得以一窺作者的學術思想、對疾病的理解以及當時醫界面臨的挑戰。

書名中的「黴癘」,在現代醫學語境下,依據所提供的基本介紹,可能直觀地聯想到由黴菌引起的感染性皮膚病。然而,結合書中總論及序言的描述,尤其是將「黴癘」與「癘風」、「大風」、「麻風」、「癩瘡」、「黴瘡」等歷史病名並列討論,並提及「蝕指穿骨」、「鼻柱崩倒」、「眼目既蝕」等嚴重症狀,以及涉及「宿業緣會」、「血氣相傳」等複雜病因,可推斷本書所論之「黴癘」並非僅限於現代意義上的黴菌感染,而更可能是一個廣泛的概念,涵蓋了當時難以治癒、具有高度傳染性或被認為是惡性的慢性皮膚疾病,如麻風病(癩病)或晚期梅毒(黴瘡)。作者片倉元周在其自序中明確指出,「黴瘡」此稱謂始於元初,盛於後世,且靈素、仲景等古籍中未曾明確論述,這與梅毒在中國流行時間的歷史考證相符。因此,《黴癘新書》實際上是針對這些嚴重、纏綿難癒且具有複雜病因的疾病集合,進行辨識與治療的探索。

從提供的結構來看,本書應涵蓋: 第一卷:專注於黴癘的病因、症狀與診斷。 第二卷:詳述各種治療方法。 第三卷:闡述預防策略。

在病因方面,書中結合了傳統中醫理論與經驗觀察。基本介紹中提到的「外界因素」(接觸感染物品)、「內在因素」(體質虛弱、免疫力低下)及「不良生活習慣」,這些是相對現代化的歸納。然而,總論第一舉則提供了更豐富的傳統視角。作者引用《內經》「榮衛熱胕,其氣不清」及「脈風成為癘」的論述,將黴癘歸結為風氣搏肌肉與熱氣相並,導致榮衛壅塞,血氣精髓乖離。這種「風」與「熱」的結合,是中醫對皮膚病及傳染病常見的病機論述。此外,作者還提及風土(煙瘴地面)、接觸穢氣(糞坑)、環境濕邪(露臥、濕地),以及內傷飲食(膏粱油膩)、房勞、產後瘀血等因素,這些都能導致「胃氣混濁」,進而「生蛔蠍」。這裡的「蛔蠍」在中醫古籍中常指寄生蟲或某種病理產物,在此可能暗示了疾病的內在毒邪或感染源。更為引人注意的是,作者提到了「宿業緣會」、「血氣相傳」(遺傳)甚至「負功德祟」(與精神或業力相關)等非純粹物質層面的病因,這反映了當時醫學觀念中,對於某些頑固難治疾病,會綜合考慮個人體質、遺傳背景甚至社會文化及心理層面的影響,也從側面烘托了此類疾病的嚴重與難治。

症狀的描述,無論是基本介紹中的紅斑、丘疹、瘙癢、脫屑、色素沉著,還是總論中提及的身體遍癢、手足頑痹、身面腫痛、眉睫墮落、眼光閃閃,乃至於後期嚴重的鼻柱崩倒、蝕指穿骨、指如雞距、身體黑斑、毫毛脫落等,都繪製出一幅嚴重慢性皮膚疾病的圖景,尤其後者與麻風病或晚期梅毒的臨床表現高度吻合。這些症狀的嚴重性,也解釋了為何此病被冠以「惡癘」之稱,甚至需設坊隔離(如基本介紹開頭引用的「設之坊,構之院,置之園」)。

診斷方面,基本介紹提及「臨床表現、病史和實驗室檢查」。雖然「實驗室檢查」在清代或江戶時代並非現代概念,但可能指的是當時醫者對分泌物、皮屑等的觀察或簡易檢測方法,或者此處的「實驗室檢查」是現代編者對古籍內容的引申理解。而總論及醫案片段更強調了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尤其是對脈候的判斷(如總論第三舉提及辨虛實寒熱)以及仔細的體徵觀察(如總論第四舉列舉的難治徵候)。醫案片段中,片倉元周通過觀察病患的手指麻木及足部痹痛,結合病史,診斷為「癘風」,並試圖進一步通過更仔細的「診之」來證實,這都體現了臨床診斷的過程。

治療方法在基本介紹中涵蓋了西醫和中醫的分類(外用/口服藥物、物理治療、中醫治療)。這部分分類可能帶有現代編輯視角。根據書中預覽的部分,特別是序言,治療策略顯得更為複雜和有針對性。片倉元周在序言中提及,此病難治,前輩醫家或過於保守(畏劇藥如蛇蠍),或過於激進(排補劑惟攻伐)。他自己的方法則是博採眾長,親歷試驗近二十年,強調「其形雖壯實,脈候涉虛,則純補不厭;其體雖勞羸,診候得實,則峻藥何懼」,顯示了依據虛實、體質來決定治療方向的靈活性。他從一位老醫處獲得的「絕世之神方」,其法「毒藥以下蛔蠍,燔針以去血虧蔑,內外攻之」,這描述了以毒攻毒、運用強烈手段(如燒針)清除病灶毒邪的治法,與總論中「壯實者設」的治療對象相呼應,暗示了本書可能側重於使用較為峻猛的藥物和療法來治療體質尚可、病邪較盛的患者。總論第五舉提及「灸脊骨第十一椎節下」作為難治候的救療方法,也提示了具體的穴位治療應用。這些都遠比基本介紹中的簡單分類要豐富和具體。

預防方法方面,基本介紹列舉了保持衛生、避免接觸、增強免疫力、注意飲食和生活習慣等,這些至今仍是預防傳染病和慢性病的基礎。雖然提供的內容沒有詳述第三卷的預防部分,但可以推測書中會從中醫養生、避邪防病的角度,對這些原則進行闡述。

綜合來看,《黴癘新書》並非僅是一本關於現代黴菌感染的書籍,而是清代同期(日本江戶時代)一位醫家片倉元周,集其二十年經驗,針對當時棘手難治的重症皮膚病(包括類似麻風、梅毒等)所撰寫的專著。書中融合了傳統中醫的理法方藥,對病因病機進行深入分析,特別是強調辨證論治中的虛實寒熱區分,並摸索出了一套針對體質壯實患者的峻猛治療方法。作者通過兩篇序言表達了此病歷史上的難治性、自己求方探索的艱辛,以及將秘方公諸於世的仁心,這與蘇軾「願代受其苦」的精神相契合。總論二十四舉則提綱挈領,論述了病名的演變、病因的多樣性、難治徵候的判斷,以及治療的原則,特別是強調了患者配合的重要性(如第六舉)。書中所附的醫案片段,雖不完整,但展現了作者在臨床上應用其理論進行診斷的實踐。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基本介紹將作者列為「清朝醫學家」,但從序言末尾署名「相州鶴陵片倉元周書於靜儉堂」以及序言二中提及「西遊城攝勢紀之間」,結合另一篇序言作者「東都醫官丹波元簡」的身份,可知片倉元周實為日本江戶時代(天明年間,對應清乾隆時期)的醫家,東都即江戶(今東京)。當時日本醫學深受中國醫學影響,醫家多學習和沿用漢方,並用文言文著書。因此,本書是日本漢方醫學在清代同期發展的一個重要例證,而非通常理解的中國清朝醫家著作。這也使得《黴癘新書》不僅是研究特定疾病在中醫體系下認識與治療的材料,也是研究中醫在東亞傳播與發展的寶貴文獻。

總而言之,《黴癘新書》是一部內容豐富、體系完整的醫學專著,它反映了18世紀晚期醫家對包括麻風、梅毒在內的重症慢性皮膚病的認識水平。作者片倉元周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結合個人經驗和從師所學,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辨治體系,尤其在治療方法上,敢於使用烈藥,並強調根據體質調整策略。本書對於研究歷史上的難治性疾病、中醫對這些疾病的病機理解、以及日本漢方醫學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作者不藏私的開示精神,也體現了醫者懸壺濟世的本懷。


黴癘新書序 (1)

黴癘新書序 (2)

總論二十四舉 (1)

總論二十四舉 (2)

總論二十四舉 (3)

總論二十四舉 (4)

總論二十四舉 (5)

總論二十四舉 (6)

總論二十四舉 (7)

總論二十四舉 (8)

總論二十四舉 (9)

總論二十四舉 (10)

附錄 (1)

附錄 (2)

附錄 (3)

附錄 (4)

附錄 (5)

附錄 (6)

附錄 (7)

附錄 (8)

附錄 (9)

附錄 (10)

附錄 (11)

附錄 (12)

附錄 (13)

黴癘新書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