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倉元周

《黴癘新書》~ 附錄 (2)

回本書目錄

附錄 (2)

1. 黴瘡論

黴瘡之病。考華人所論。昉自嶺南卑濕地而蔓延四方。如本邦。亦起從肥前州。而播布通國云。蓋此病稀於古時。而盛於後世。故其治法。亦粗於前。而審於後。然而稱呼百出。濫名頗多。或隨形狀之近似者而名焉。或取始所起地而命焉。或因其所發之處而稱焉。或依字音假借會意。

以擴其名呼矣。如其曰黴瘡。曰梅瘡。曰賣瘡。曰㾦子。曰楊梅瘡。曰楊黴瘡。曰楊梅毒瘡。曰楊梅風。曰楊梅疳。曰綿花瘡。曰砂仁瘡。曰茱萸瘡。曰果子瘡。曰天泡瘡。曰天疱瘡。曰濕陰瘡。曰妒精瘡。曰陰蝕瘡。曰廣瘡。曰廣東瘡。曰廣痘。曰廣豆。曰恥瘡。曰臊疳。

曰濕毒。曰濕氣。曰陰疳。曰陰頭癰。曰陰頭瘡。曰蠟燭發。曰下疳。曰便毒。曰魚口。曰魚口瘡。曰橫痃。曰橫眼。曰𤵄痃。曰蛀梗。曰蛀疳瘡。曰蛀幹疳瘡。曰捲心蛀疳瘡。曰獨腳楊梅瘡。曰時瘡。曰血疝。曰血疳。曰外疝。曰結毒。曰氣毒。曰𤷍⿸疒當。曰下𤷍⿸疒當。

曰路岐。曰魯氣。曰𤻼𤷍。曰露𤷍。曰⿰馬𡘆馬癰。曰騎馬癰。曰騙馬墜之類。不暇枚舉。殆誣惑後人之耳目也。以余觀之。唯黴瘡下疳便毒結毒之四名。以蔽之矣。而此病近世尤盛。而貴賤男女。罹之者。十居其半。是誠和華一轍。蓋承平二百年之久。人人樂安佚。內則膏粱膩味。

常充口腹。遂生濕熱瘀血。外則沉匿柳巷花街。以動盪淫火。一釀成此病。遂傳之娼妓男娼。則娼妓男娼之傳諸人也。不知其幾千百。或傳之妻妾。或遺之孫甥。而其病之將發也。始則或起自誤擦破。若被陰毛纏傷。或自膿淋。或自痔疾。或久曠房室。思動色欲。敗精濁血。

流滯莖內。或又疥瘡發周身。遂波及前陰。漸致淫浸。當此之時。若隱羞不示於人。或忽藥餌。而用速愈摻藥等。則遂成便毒下疳之證。或瘡發周身。形如楊梅。或如砂仁。若夫至其毒之尤深。則為筋骨疼痛。或頭痛如破。或潰蝕前陰。腐爛後竅。或穿咽喉。或鑿頭面。或墊崩鼻梁。

若一誤治法。侵禁忌。則至使父母遺體。永為不具器。可不懼哉。若至其證之變態。則齒齦膿潰。幾類牙疳。或舌心痛。或破裂。或舌傍潰缺。常涎液漏脫。或耳內如鐘聲或如風雨聲或如鳥雀之啾啾。又如川流之湍湍。或胸腹肋脅。膕䯒臀腿。及前後二竅。常為痛。或為發瘻。

作巖穴。或為瘰癧。為偏枯。為痿躄。或咳嗽吐痰。如肺癰之狀。或口鼻惡臭。穢氣撲人鼻。或鼻中出穢汁濃涕。如鼻淵腦漏。又出黃赤干涕。或頭面生磊塊數個。日夜疼痛。經久不破。或又發潰出膿汁。積年累月不收口。或眼內疼痛生紅縷。或目如注朱。或唇吻生紫黑贅瘤久而潰穿。

黃汁出而不止。遂至缺蝕。或為腹痛。為水腫。為勞瘵。為囊癰。為痔漏。或手腳拳攣。不能伸舒。或眉發頹落。幾如癩疾。證狀百端。雖不可窮盡。其為結毒也一也。宜辨認病人之強弱。菀毒之淺深。及表裡上下。虛實寒熱以施治法矣。又有襯眠呢黴瘡腐爛之人。受自穢臭氣於口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