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療本草
在中國醫藥學的宏偉殿堂中,《食療本草》佔據著一個獨特而親切的位置。它並非專論攻伐疾病的峻藥,而是將目光投向日常的飲食物,系統地闡述了「藥食同源」這一深刻而實用的養生哲學。此書由唐代醫家孟詵所撰,後經張鼎增補,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食療學專著。儘管原書三卷已然散佚,但其精華內容因被後世的《證類本草》、《嘉祐補注本草》等重要典籍大量徵引而得以保存。我們今日所見的輯佚本,正是從這些浩瀚文獻中 painstakingly(艱苦細緻地)鉤沉而出的智慧結晶,它不僅為我們揭示了唐代豐富的飲食文化與養生觀念,更為現代營養學與預防醫學提供了源遠流長的思想寶庫。
一、專著之始:從本草學到食療學的演進
唐代以前的本草著作,如《神農本草經》與陶弘景的《本草經集注》,雖已包含「米食」、「果」、「菜」等部,但其核心仍是作為「藥物」的整體論述。孟詵的《食療本草》則實現了一次重大的學術轉向,它首次將「食物」作為絕對主角,專門探討其性味、功效、宜忌與烹調應用,從而開創了「食療學」作為一個獨立學科的先河。
書中所載,多為尋常百姓餐桌上的常見之物。從鹽、姜、蔥、蒜等調味品,到豬、牛、羊、雞、魚等肉食,再到蓮子、大棗、核桃、栗子等果品,以及薤、葵、筍、瓜等蔬菜,幾乎無所不包。孟詵的貢獻在於,他以醫家的嚴謹視角,為這些日常食材賦予了精確的醫學屬性與價值判斷。例如,他指出「生薑」雖能「去痰下氣」,但「多食少心智」;「栗子」「生食治腰腳」,但蒸炒後則易「令氣擁」;「豬肉」雖可食用,但「虛人動風,不可久食」。
這種對食物雙重屬性(營養性與藥性)的深刻洞察,將飲食從單純的充飢果腹,提升到了主動維護健康、防治疾病的戰略高度。這標誌著中醫「藥食同源」的理念,從一種樸素的認知,發展成為一套有理論、有方法、有禁忌的系統化知識體系。《食療本草》的問世,正是這一演進過程中的關鍵里程碑。
二、格物致知:細膩入微的實用主義精神
通覽《食療本草》的輯佚條文,其最鮮明的特色便是其無與倫比的實用主義精神。書中鮮有玄妙空泛的理論,取而代之的是具體、可操作的應用方法,宛如一本唐代的「廚房健康指南」。
-
詳盡的加工與烹調法:孟詵深知,同一食材經過不同的炮製,其性味功效會發生改變。他對此進行了細緻的描述。如「黃精」,需「九蒸九曝」方能「老不飢」,若「蒸之若生,則刺人咽喉」;「天門冬」則建議「去皮心,入蜜煮之」或「曝乾,入蜜丸」,以補虛勞肺熱。這些記載,不僅是食譜,更是基於經驗的藥材炮製工藝,體現了古人對物性轉化規律的深刻理解。
-
具體的對症食療方:書中充滿了大量針對特定症狀的食療「秘方」。例如,治療「冷痢」,可用「乾薑末」與「椒烙之為末」,以醋和麵作餛飩吞服;應對「中風賊風,口偏不能語」,則用「吳茱萸一升,美清酒四升,和煮四五沸,冷服之」;對於「丹石發動,沖眼目腫痛」,則教人「取萹竹根一握,洗,搗以少水,絞取汁服之」。這些方劑取材方便,製作簡單,充分體現了其服務於民、簡便易行的特點。
-
明確的配伍禁忌: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是食療安全的核心。《食療本草》對此給予了高度重視。書中明確提出「蒼耳不可和馬肉食」、「竹筍不可共鯽魚食之」、「沙糖不可與鯽魚同食,成疳蟲」、「蔥切不可與蜜相和,食之促人氣,殺人」等數十種飲食禁忌。這些警示,源於長期的民間生活經驗與醫家觀察總結,是古代食品安全知識的寶貴遺產,也為現代營養學研究食物間的協同與拮抗作用提供了重要的歷史參照。
三、治未病:融入日常的養生智慧
《黃帝內經》提出的「上工治未病」是中醫預防醫學的核心思想。《食療本草》則是將這一高深理念「落地」為百姓日常可踐行法則的典範之作。它強調通過日常飲食的調整,來強健體魄、涵養正氣,從而預防疾病的發生。
書中大量篇幅用於闡述食材的補益、養生功效。如「枸杞」,「葉和羊肉作羹,尤善益人」,能「補益筋骨」、「去虛勞」;「蓮子」,「蒸熟為上」,可「益氣」,是「神仙之食」;「大棗」,「補中益氣,強力,除煩悶」。這些建議並非針對已發的重病,而是著眼於長期的身體調理與機能維護。
孟詵的養生智慧還體現在對不同體質人群的飲食建議上。如「患冷氣人勿食(茄子)」、「瘦人,不可食之(海藻)」,這種因人而異的「體質飲食學」觀念,與現代醫學強調的個體化營養方案不謀而合。通過日常飲食的精心選擇與搭配,將「治未病」的理念融入一餐一飯之中,這正是《食療本草》超越時代的智慧所在。
四、歷史傳承與深遠影響
孟詵的《食療本草》在唐代即享有盛譽,其本人以九十餘歲高齡辭世,更為其食療養生理論增添了傳奇色彩與說服力。雖然原書未能完整傳世,但其價值早已被後世醫家所公認,其內容被廣泛吸收和引述。
北宋時期編纂的《證類本草》就大量收錄了《食療本草》的內容,並以「孟詵云」或在條文後標註「心」、「嘉」、「證」等形式加以區分保留,這使得孟詵的核心思想得以傳承。可以說,《食療本草》的學術精華,已經化為中醫本草學主體知識的一部分,深刻影響了後世的《飲膳正要》、《本草綱目》等著作。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就明確將食物分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等部,並詳細闡述其食療功效,這種體例和思想,顯然受到了食療本草傳統的深刻啟迪。
結語
《食療本草》是一部植根於人民生活實踐的偉大著作。它以平實的語言、詳盡的記述、實用的方法,系統地構建了中國古代的食療學體系。孟詵憑藉其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醫學經驗,將尋常的瓜果蔬菜、五穀雜糧、禽肉水產,變成了維護健康、抵禦疾病的有力武器。
此書不僅是研究唐代飲食文化、醫學史、養生思想的珍貴史料,其蘊含的「藥食同源、寓醫於食」、「辨證施食、因人制宜」、「防重於治、調養為先」等核心理念,在物質文明極大豐富、慢性疾病日益增多的今天,更顯得彌足珍貴。重溫這部千年前的食療寶典,不僅能讓我們領略古人的生活智慧,更能啟發我們回歸自然、重視日常飲食,從最基本的一日三餐中,尋找通往身心和諧與長久健康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