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食入即吐」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食入即吐
食入即吐是中醫的一個病症,指的是患者吃進食物後立即嘔吐出來。這個病症在古代比較常見,現在已經很少見了。
食入即吐的病因有很多,最常見的是胃腸道疾病,比如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其他原因包括肝膽疾病、胰腺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等。
食入即吐的症狀主要表現為吃進食物後立即嘔吐出來,嘔吐物多為未消化的食物。患者還可能伴有腹痛、腹脹、噁心、嘔吐等症狀。
食入即吐的治療方法要根據病因而定。如果是胃腸道疾病引起的,可以使用抗生素、抑酸劑、胃黏膜保護劑等藥物治療。如果是肝膽疾病、胰腺疾病引起的,需要針對原發病治療。如果是神經系統疾病引起的,可以使用鎮靜劑、抗焦慮藥物等藥物治療。
食入即吐的預防方法包括:
- 飲食要清淡,避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 飯後不要立即躺下,可以適當散步。
-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 定期體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食入即吐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營養不良、脫水、電解質紊亂等嚴重後果。因此,如果出現食入即吐的症狀,要儘早到醫院就診。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大承氣湯
- 1.《醫法圓通》:「一治食入即吐。夫食入而出,亦非可下之候,其所以可下者,蓋以吐則為逆,非寒即火。今食入而出,是胃中之火逆行於上,其食故不得下降也。但寒與火雖辨明,方可用此。」
逍遙散
- 1.《神仙濟世良方》:「昴日星君曰:說得暢,我不能言,反胃用逍遙散加黃連,此必食入即吐之症。如朝食暮吐者乃命門無火,當用八味湯矣。」
小建中湯
- 1.《傷寒六書》:「動氣在上,發汗則氣上衝心,桃根湯。動氣在下,發汗則心中大煩,骨節疼痛,目暈,食入即吐,先宜大橘皮湯,後與小建中湯。」
四逆湯
- 1.《雜病源流犀燭》:「乃後人復標寒、熱、屍、痰、氣、食、暴七厥之名,雖其為病,不外乎《內經》之所及,然其症狀療治,有不可不備者。大約手足寒者為寒厥(宜附子理中湯)。而寒厥又有因氣虛者(宜參耆益氣湯)。又有手足冷,表熱裡寒,下利清穀,食入即吐,脈沉者(宜四逆湯)。又有獨指尖冷者,則名清厥(宜理中湯)。」
- 2.《沈氏尊生書》:「食入即吐,脈沉者(宜四逆湯。)又有獨指尖冷者,則名清厥(宜理中湯。」
- 3.《醫辨》:「寒厥,表熱裡寒,下利清穀,食入即吐,脈沉伏,手足冷,四逆湯主之。」
小陷胸湯
- 1.《長沙藥解》:「治中風下後,喘而汗出,乾薑芩連人參湯,方在乾薑。治厥陰吐下後,食入即吐,小陷胸湯,方在栝蔞。治小結胸,脈浮滑者,白頭翁湯,方在白頭翁。治厥陰下利,熱渴飲水者,烏梅丸,方在烏梅。治厥陰蛔厥,心中疼熱,皆用之,以其瀉心君之火也。」
大半夏湯
- 1.《活人事證方後集》:「_大半夏湯_,治心氣不行,郁生涎飲,聚結不散,心下痞鞕,腸中瀝瀝有聲,食入即吐。」
- 2.《證治針經》:「大半夏湯人參白蜜,食入即吐反胃是良方。」
- 3.《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治心氣不行,郁生涎飲,聚結不散,心下痞硬,腸中瀝瀝有聲,食入即吐。」
- 4.《玉機微義》:「金匱大半夏湯治胃反嘔吐者,千金云治反胃不受食,食入即吐。」
- 5.《古今醫統大全》:「(《金匱》)_大半夏湯_,治反胃嘔吐,不受飲食,食入即吐。」
▼ 展開更多
人參湯
- 1.《感症寶筏》:「厥陰寒格,食入即吐,乾薑芩連人參湯。」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
- 1.《感症寶筏》:「厥陰寒格,醫復吐下之,食入口即吐(病人本自虛寒,醫復吐下之,兩寒格拒,食入即吐而為寒格),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此方用瀉心湯之半以開寒格)。此寒格於下,拒熱於上,故格拒不納,芩、連以清上熱,乾薑以開寒格,因誤治以虛中氣,故用人參助乾薑,以壯胃陽而開陰格。」
- 2.《感症寶筏》:「厥陰寒格(寒熱格拒上中二焦),醫復吐下之,致食入即吐,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醫不顧其寒熱虛實,而復吐之下之,遂至兩寒格拒,食入即吐。與此湯開其寒格,而清中焦之熱,以兼補裡虛也)。此陰格於下、拒陽於上而為吐,故用芩連之苦寒以泄熱,乾薑之辛溫以通寒格。」
- 3.《傷寒直指》:「)吐下後,發汗虛煩,脈甚微,心下痞硬,脅痛,氣上衝咽喉,眩冒,經脈動惕,久而成痿。(上湯或真武湯。)傷寒本寒下,復吐下之,寒格,食入即吐,(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大吐大下之,極虛,復極汗出,其人外氣怫鬱,復與之水,因得噦,胃中寒冷也。(橘紅乾薑湯,羌活附子散,退陰散。」
- 4.《退思集類方歌註》:「水入即吐,名曰「水逆」,宜五苓散。食入即吐,名曰「寒格」,宜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二條合看益分明。(按:五苓證,一則曰「傷寒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一則曰「中風發熱而煩,渴欲飲水,水入即吐」,二條合看,益知五苓為利水而設,非治煩渴也。)故用五苓(散)通水道,不然煩渴豈堪烹。」
- 5.《傷寒瘟疫條辨》:「_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_,《傷寒論》曰:傷寒本自寒(下)格,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即吐,此方主之。」
▼ 展開更多
小半夏加茯苓湯
- 1.《醫方集解》:「本方除茯苓、生薑,加人參、白蜜,名大半夏湯《金匱》:治反胃,食入即吐(李東垣曰:辛藥生薑之類治嘔吐,但治上焦氣壅表實之病;若胃虛穀氣不行,胸中閉塞而嘔者,惟宜益胃推揚穀氣而已,勿作表實用辛藥瀉之,故服小半夏湯不愈者,服大半夏湯立愈,此仲景心法也)。」
- 2.《成方切用》:「除茯苓,名小半夏湯(金匱。)治支飲,嘔吐不渴,亦治黃疸。(金匱云: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嘔吐津液去必渴,不可因渴而遽以為熱。)除茯苓生薑,加人參白蜜,名大半夏湯。金匱治反胃,食入即吐。(東垣曰:辛藥生薑之類治嘔吐,但治上焦氣壅表實之病。」
人參敗毒散
- 1.《齊氏醫案》:「本方加陳倉米,名倉廩散。治噤口痢(乃熱毒衝心,食入即吐)。單陳倉米煎湯,治痢後大渴,飲水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