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藥解》~ 卷一 (3)
卷一 (3)
1. 卷一
肝脾之病,善於下陷,入肝脾者,宜佐以升達之味,肺胃之病,善於上逆,入肺胃者,宜輔以降斂之品。嘔吐者,肺胃之上逆也,滯氣不能上宣,則痞悶於心胸,泄利者,肝脾之下陷也,滯氣不得下達,則脹滿於腹脅,悉緣於中氣之虛也。上逆者,養中補土,益以達鬱而升陷,則嘔吐與脹滿之家,未始不宜甘草,前人中滿與嘔家之忌甘草者,非通論也。
上行用頭,下行用梢,熟用甘溫培土須補虛,生用甘涼瀉火而消滿。凡咽喉疼痛及一切瘡瘍熱腫,並宜生甘草,瀉其鬱火。熟用,去皮,蜜炙。
白朮,味甘、微苦,入足陽明胃、足太陰脾經。補中燥濕,止渴生津,最益脾精,大養胃氣,降濁陰而進飲食,善止嘔吐,升清陽而消水穀,能醫泄利。
金匱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朮湯,甘草二兩,大棗六枚,生薑兩半,附子一枚,白朮一兩。治風濕相摶,身體疼煩,大便堅,小便自利者。以汗出遇風,表閉汗回,流溢經絡關節,營衛郁阻,是以疼煩。若小便不利,此應桂枝加附子,暖水達木,以通水道,今大便堅,小便自利,則濕在表而不在裡,而水道過通,恐亡津液,故去桂枝之疏泄,加白朮以補津液也。
越婢加朮湯,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白朮四兩。治里水,一身面目黃腫,小便自利而渴者。以皮毛外閉,濕氣在經,不得泄路,鬱而生熱,濕熱淫蒸,是以一身面目黃腫。若小便不利,此應表裡滲瀉,以驅濕熱,今小便自利而渴,則濕兼在表,而不但在裡,便利亡津,是以發渴。甘草、薑、棗,補土和中,麻、膏,瀉經絡之濕熱,白朮補臟腑之津液也。
麻黃加朮湯,麻黃三兩,桂枝二兩,甘草一兩,杏仁七十枚,白朮四兩。治濕家身煩疼者。以濕鬱經絡,皮毛不泄,故身煩疼。麻黃湯泄皮毛以驅濕,恐汗去而津亡,故加白朮,以益津也。此即里水之證,小便不利者也。
理中丸,方在人參。治霍亂吐利。若臍下築者,腎氣動也,去朮,加桂四兩,去朮之滯,加桂枝益肝陽而伐腎陰也。吐多者,去朮,加生薑三兩,去朮之壅,加生薑降逆而止嘔吐也。腹滿者,去朮,加附子一枚,去朮之閉,加附子開瘀濁而消脹滿也。下多者,仍用術,以其固脫陷而止泄也。渴欲得水者,加朮足前成四兩半,以其生津液而去濕也。
白朮散,白朮、蜀椒、川芎、牡蠣等分。妊娠養胎。以胎妊之病,水寒土濕,木氣鬱結,而克脾土,則脾困不能養胎。白朮補土燥濕,蜀椒暖水斂火,芎藭疏乙木之郁,牡蠣消肝氣之結也。
脾以太陰而抱陽氣,故溫升而化木火,胃以陽明而含陰精,故清降而生金水,胃降則空虛而善容,是以食下而不嘔,脾升則磨蕩而善腐,是以谷消而不利。五行之性,火燥而水濕,太陰脾土,升自水分,因從水分而化濕,陽明胃土,降於火位,因從火位而化燥,太陰之濕濟陽明之燥,陽明之燥濟太陰之濕,燥濕調和,中氣輪旋,是以胃納脾消,吐利不作。
白話文:
肝臟和脾臟的疾病,容易導致氣機下陷;如果病在肝脾,應該使用能提升陽氣的藥物來輔助治療。肺和胃的疾病,容易導致氣機上逆;如果病在肺胃,應該使用能降氣收斂的藥物來輔助治療。嘔吐是肺胃之氣向上逆行的表現,是因為氣滯不能向上宣發,導致胸口悶脹;腹瀉是肝脾之氣向下陷落的表現,是因為氣滯不能向下通達,導致腹部和脅肋脹滿。這些都源於中氣虛弱。氣機上逆的病症,應該通過調理中焦、補益脾土,並使用能疏導氣機、提升下陷的藥物來治療。這樣,嘔吐和腹脹的病症,不一定不能用甘草。前人認為中焦脹滿和嘔吐的人忌用甘草,這並不是普遍適用的。
藥物的部位決定其作用的方向:頂端用於向上引導,末端用於向下引導。甘草熟用,性味甘溫,能培補脾土,適合補虛;生用,性味甘涼,能瀉火消滿。凡是咽喉疼痛以及各種瘡瘍熱腫,都適合用生甘草,以瀉其鬱積的火熱。甘草熟用時,需要去皮,並用蜂蜜炙過。
白朮,味甘、微苦,歸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能夠補益中氣、燥濕健脾、止渴生津,最能補益脾的精氣,大補胃氣,降濁陰以增進食慾,善於止嘔吐,升清陽以消化水穀,能夠治療腹瀉。
金匱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朮湯,配方是:甘草二兩、大棗六枚、生薑二兩半、附子一枚、白朮一兩。用於治療風濕相互侵襲導致身體疼痛煩躁、大便乾硬、小便正常的情況。因為出汗後又受風,導致表面的氣機閉塞,汗液不能正常排出,反而滲入經絡關節,營衛之氣被阻礙,所以會感到疼痛煩躁。如果小便不利,應該用桂枝加附子來溫暖水氣,疏通水道。現在大便乾硬,小便正常,說明濕氣在體表而不在體內,並且水道過於通暢,擔心津液流失,所以去除桂枝的疏泄作用,加入白朮來補充津液。
越婢加朮湯,配方是: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白朮四兩。用於治療體內水濕引起的全身、面部黃腫,小便正常但口渴的病症。這是因為皮膚毛孔閉塞,濕氣停留在經絡,無法排出,鬱積而生熱,濕熱蒸騰,所以會導致全身和面部黃腫。如果小便不利,應該用表裡兼治的方法,通過滲濕和瀉熱來驅除濕熱。現在小便正常卻口渴,說明濕氣兼在體表,而不僅在體內,小便通暢導致津液流失,所以會口渴。甘草、生薑、大棗,可以補脾和胃;麻黃、石膏,可以瀉經絡的濕熱;白朮可以補充臟腑的津液。
麻黃加朮湯,配方是:麻黃三兩、桂枝二兩、甘草一兩、杏仁七十枚、白朮四兩。用於治療濕邪導致身體煩躁疼痛的病症。這是因為濕邪鬱滯經絡,皮膚毛孔閉塞,所以會感到身體煩躁疼痛。麻黃湯可以通過宣發皮膚毛孔來驅除濕邪,但是擔心出汗過多會耗損津液,所以加入白朮來補充津液。這也是體內有水濕的表現,但小便不通暢。
理中丸,方子在人參的章節裡。用於治療霍亂吐瀉。如果臍下有跳動感,是腎氣發動的表現,要去除白朮,加入桂枝四兩。去除白朮的滯澀,加入桂枝來增強肝陽,並抑制腎陰。如果嘔吐嚴重,要去除白朮,加入生薑三兩。去除白朮的壅塞,加入生薑來降逆止嘔。如果腹部脹滿,要去除白朮,加入附子一枚。去除白朮的閉塞,加入附子來開通淤濁,消除脹滿。如果腹瀉嚴重,要繼續使用白朮,因為它能固澀脫陷,止瀉。如果口渴想喝水,要將白朮增加到四兩半,因為它能生津液,去除濕邪。
白朮散,配方是:白朮、蜀椒、川芎、牡蠣等份。用於妊娠時的安胎。懷孕時,可能因為水寒、脾土濕重、肝氣鬱結,從而克制脾土,導致脾虛弱不能養胎。白朮能補脾土、燥濕健脾,蜀椒能溫暖水氣、收斂火氣,川芎能疏通肝氣的鬱結,牡蠣能消散肝氣的凝滯。
脾臟屬於太陰,內含陽氣,所以具有溫升的作用,可以化生木火;胃屬於陽明,內含陰精,所以具有清降的作用,可以化生金水。胃氣下降,則空虛而容易容納食物,所以能進食而不嘔吐;脾氣上升,則能磨動消化食物,所以能消化食物而不腹瀉。五行之性,火屬燥,水屬濕。太陰脾土,從水氣中升起,所以能從水氣中化生濕氣;陽明胃土,從火位中下降,所以能從火位中化生燥氣。太陰之濕可以滋潤陽明之燥,陽明之燥可以制約太陰之濕,燥濕調和,中焦氣機才能正常運轉,這樣就能胃納脾消,不會發生嘔吐和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