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清熱飲」方劑中加入紫蘇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解表散寒: 紫蘇葉性味辛溫,具有解表散寒之效,可驅散外感風寒,緩解發熱、惡寒、咳嗽等症狀。
二、宣肺止咳: 紫蘇葉可宣肺氣,化痰止咳,對於因風寒所致的咳嗽、痰多、氣喘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清熱飲中加入紫蘇葉,既可清熱解表,又可宣肺止咳,有助於緩解風寒感冒引起的諸多不適。
清熱飲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健脾: 陳皮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清熱飲多用於治療暑熱傷津,或濕熱蘊結所致的發熱、口渴、嘔吐、腹痛等症狀。陳皮能理氣健脾,有助於促進脾胃運化,改善食慾不振,增強抵抗力,從而輔助清熱解暑。
- 行氣止痛: 陳皮還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清熱飲中常加入一些苦寒之品,如黃連、黃芩等,這些藥物雖能清熱解毒,但亦可損傷脾胃。陳皮理氣散結,能緩解苦寒藥物的寒涼之性,防止其傷及脾胃,並有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清熱飲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宣肺利咽:桔梗味辛性平,具有宣肺利咽之功效。清熱飲通常用於治療外感風熱、咳嗽咽痛等症狀,而桔梗可幫助宣通肺氣,利咽消腫,使藥效更顯著。
- 利氣排膿:桔梗還能利氣排膿,對於熱毒壅肺、痰濁內阻引起的咳嗽咳痰,有輔助治療作用。清熱飲中加入桔梗,有助於促進肺氣運行,利於痰液排出,改善呼吸道症狀。
總之,清熱飲中加入桔梗,能夠增強清熱解毒、宣肺利咽、利氣排膿的功效,有助於治療外感風熱、咳嗽咽痛等症狀。
清熱飲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枳殼味苦、辛,性寒,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之功效。清熱飲常用於治療熱病、暑熱、濕熱等病症,而這些病症往往伴隨肝氣鬱滯、氣機不暢,導致胸悶、腹脹、疼痛等症狀。枳殼可以疏通肝氣,緩解肝鬱,改善氣機流通,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 消食化積,降逆止嘔: 枳殼還有消食化積、降逆止嘔的功效。清熱飲用於治療熱病,熱病容易導致胃口不佳、消化不良,甚至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枳殼可以促進消化,幫助消食化積,緩解胃氣上逆,改善惡心嘔吐的症狀。
清熱飲中加入前胡,主要是因為前胡具有清熱解表、止咳化痰的功效。
前胡味辛、苦,性微寒,入肺經,能清肺熱、化痰止咳,對於風熱犯肺引起的咳嗽、咳痰、咽痛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此外,前胡還具有疏散風寒的作用,對於外感風寒引起的咳嗽、鼻塞、流涕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在清熱飲中加入前胡,可以增強清熱解表、化痰止咳的功效,更好地治療風熱犯肺、外感風寒等症狀。
清熱飲方劑中加入半夏,是利用其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針對特定的病症。
半夏性味辛溫,入脾、胃經,具有化痰止嘔、燥濕降逆的作用。清熱飲多用於治療暑熱傷津、濕熱內蘊、痰熱壅肺等症,而半夏可以幫助化解痰濕,緩解嘔吐,進而達到清熱解暑、止咳化痰的目的。
此外,半夏還可配伍其他藥材,如石膏、黃芩、知母等,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涼血止渴的效果。
清熱飲中加入葛根,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表:葛根味甘性涼,具有清熱解表、生津止渴的功效。清熱飲以清熱解表為主要功效,葛根可配合其他藥材,更有效地達到清熱解毒、消暑降溫的作用。
- 疏散風熱:葛根同時具備疏散風熱的功效。當風熱之邪入侵肌表,造成發熱、頭痛、咽喉腫痛等症狀時,葛根可幫助疏散風熱,緩解這些症狀。
因此,清熱飲中加入葛根,不僅可以清熱解表,還能疏散風熱,更能發揮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清熱飲中包含赤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除濕: 赤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清熱解毒的功效。清熱飲多用於治療濕熱內蘊導致的各種症狀,如口苦、舌苔黃膩、小便短赤等,而赤茯苓的清熱除濕作用正好能針對這些症狀,起到緩解的作用。
- 利水滲濕: 赤茯苓能利水滲濕,有助於將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體外,減輕濕熱對人體的影響。清熱飲中加入赤茯苓,可以更好地達到清熱除濕、利水滲濕的功效,使治療效果更佳。
清熱飲中加入赤芍,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赤芍味苦、微寒,入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在清熱飲中,赤芍可輔助其他藥材,共同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適用於熱毒壅盛、血熱妄行引起的各種病症。
- 散瘀止痛:赤芍的活血化瘀作用,能有效改善因熱毒瘀阻引起的疼痛症狀,例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此外,赤芍還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炎症消退,幫助機體恢復健康。
清熱飲方劑中加入牡丹皮,主要基於其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藥性。
牡丹皮性寒,味苦,歸心、肝、腎經。其清熱涼血作用可針對熱證所致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皮疹等症狀。而其活血化瘀作用則可改善因熱邪鬱結所致的瘀血阻滯,如頭痛、頭昏、胸悶等。
因此,清熱飲中加入牡丹皮,可有效緩解熱症,並改善因熱邪所致的瘀血癥狀,達到清熱解毒、涼血活血的功效。
清熱飲方劑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清熱飲旨在清熱解毒,而生地黃能有效地清泄心火,涼血止血,達到清熱涼血的效果。
- 滋陰潤燥: 生地黃亦有滋陰潤燥的作用,能滋養陰液,緩解熱病所致的津液虧損。在清熱解毒的過程中,生地黃能滋養陰液,使機體更好地恢復。
清熱飲中包含梔子,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
梔子性寒,味苦,入肝、胃、膀胱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其能清泄上焦心肺之熱,適用於熱病發熱、心煩不眠、口渴咽乾、尿赤便祕等症狀。
此外,梔子還能解毒消腫,對於熱毒瘡瘍、濕熱黃疸等病症亦有一定的療效。因此,清熱飲中加入梔子,可增強方劑的清熱瀉火、涼血解毒功效,有助於改善患者的臨牀症狀。
清熱飲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燥濕: 黃芩性寒,味苦,入肺、膽、胃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對於外感熱邪、內熱熾盛、濕熱交蒸等症狀,黃芩能有效清熱解毒,使熱邪消散,濕邪去除。
- 瀉火解毒: 清熱飲多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濕熱內蘊等疾病,而黃芩不僅能清熱,更能解毒,對於火毒熾盛、濕熱毒邪等情況,黃芩能有效清熱解毒,消除病邪,達到治癒疾病的效果。
清熱飲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甘草性味甘平,具有緩和藥性、調和脾胃的作用。清熱飲多以寒涼藥物為主,加入甘草可減緩藥性,避免過於寒涼損傷脾胃,達到溫和清熱的效果。
其二,甘草具有解毒、抗炎作用,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清熱飲中常加入一些苦寒藥物,可能對脾胃造成一定的刺激,甘草可以緩解這種刺激,同時還能增強清熱解毒的效果。
主治功效
清熱飲主治功效分析
古籍中清熱飲的不同組成及主治
清熱飲這一名稱,在多個古籍文獻中都有記載,但其組成和主治卻不盡相同,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類:
1. 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為主
《幼科指南》周震、《幼科心法要訣》醫宗金鑒、《兒科萃精》陳守真:清熱飲組成主要為黃連、生地、木通、甘草、連翹、蓮子,加竹葉煎服。主治心脾積熱導致的重舌(舌下腫突似舌形)。其中黃連、連翹清熱解毒,生地涼血,木通、竹葉利水導熱下行,蓮子清心,甘草調和諸藥。
《麻疹備要方論》吳硯丞、《麻疹闡注》張霞溪、《痘疹心法要訣》醫宗金鑒、《專治麻痧初編》凌德:柴胡清熱飲組成主要為柴胡、黃芩、赤芍、生地、麥冬、地骨皮、知母、甘草,加生薑、燈心煎服。主治麻疹沒落後餘熱留於肌表。其中柴胡、黃芩清熱解表,生地、麥冬、知母滋陰清熱,赤芍涼血活血,地骨皮清虛熱,甘草調和諸藥。
2. 以和中降逆,清熱止嘔為主
- 《文堂集驗方》何英、《幼科指南》周震、《明醫指掌》皇甫中:和中清熱飲組成主要為黃連、半夏、陳皮、茯苓、藿香、砂仁,加薑水煎服。主治熱吐,症見嘔吐酸逆而難出。其中黃連清熱燥濕,半夏、陳皮、藿香、砂仁和胃降逆止嘔,茯苓健脾滲濕,生薑溫胃止嘔。
3. 以疏風清熱,利濕止癢為主
- 《外科心法要訣》祁宏源:疏風清熱飲主治肺胃風熱上攻導致的面部風癬(桃花癬)。具體組成未在摘錄的古文中明確列出,但從方歌“散風苦參風濕盛,癬瘡多癢腫痛兼,大黃芩獨防風枳,元參梔子菊黃連”推測,可能包含苦參、大黃、黃芩、獨活、防風、枳殼、元參、梔子、菊花、黃連等藥物。具有疏風清熱、利濕止癢的功效。
4. 以滋陰清熱,補益氣血為主
《古今醫鑒》龔信纂輯:滋陰清熱飲組成推測應包含黃柏、知母、牡蠣等藥物,主治房事或遺精後,脈弦虛,發熱口乾等陰虛內熱症狀。
《古今醫鑒》龔信纂輯:清熱飲組成主要為紫蘇、陳皮、桔梗、枳殼、前胡、半夏、乾葛、赤茯、赤芍、丹皮、生地、梔子、黃芩、甘草。主治婦人經閉發熱,咳嗽吐血,右脅痛。本方組成與原文「清熱飲」組成更為相近,可以看作是本方的原型。其中紫蘇葉解表散寒,陳皮理氣健脾,桔梗宣肺止咳,枳殼開胸膈,前胡降逆下氣,半夏化痰止嘔,葛根升陽透疹、解肌退熱,赤茯苓利水消脹,赤芍活血化瘀、涼血止痛,牡丹皮清熱解毒、活血調經,生地黃滋陰補虛,梔子疏肝解鬱,黃芩清熱燥濕,甘草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綜合全方,具有清熱解毒,活血調經,理氣化痰的功效。
5. 其他
《丹臺玉案》孫文胤:調榮清熱飲組成主要為丹皮、地骨皮、當歸、鱉甲、白朮、黃耆、青蒿、知母、人參、柴胡。主治骨蒸。具有滋陰清熱,補益氣血的功效。
《麻疹備要方論》吳硯丞:化毒清表湯組成主要為葛根、薄荷、地骨皮、牛蒡子、荊芥、防風、黃芩、黃連、元參、知母、甘草、桔梗。主治麻疹出透後仍然大熱,毒盛壅遏的症狀。具有清熱解毒,透疹發表的功效。
總結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清熱飲”在不同醫家的運用中,其藥物組成和主治功效都有較大差異。這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靈活性,即便是同一個方名,也會根據不同的病情和病機,進行加減化裁,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這些方劑主要針對的是體內有熱象的疾病。根據具體症狀的不同,熱邪可以影響不同的臟腑和經絡,導致不同的臨床表現,中醫則通過觀察這些表現,來判斷熱邪的性質和部位,從而選擇合適的藥物進行治療。例如,黃連、黃芩等藥物主要用於清熱燥濕,治療濕熱病症;生地、麥冬等藥物主要用於滋陰清熱,治療陰虛火旺;柴胡、薄荷等藥物主要用於疏散風熱,治療外感風熱等等。
總體而言,這些不同的“清熱飲”都體現了中醫“熱者寒之”的治療原則,通過清熱藥物的使用,來達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和中降逆、疏風清熱、滋陰清熱等不同的治療目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醫的辨證論治非常複雜,每個人的體質和病情都不同,因此,在使用中藥方劑時,必須要經過專業中醫師的診斷,並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個體化的治療。
傳統服藥法
當歸1錢2分,人參1錢2分,生地1錢2分,白芍1錢2分,地骨皮1錢,丹皮1錢,香附1錢,紅花8分,沙參8分,續斷8分。
上加大棗5枚,臨臥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性味寒涼,脾胃虛寒者慎用。
- 本方含有生地黃、梔子、黃芩等中藥,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清熱飲, 出處:《幼科直言》卷五。 組成:黃芩、生地、當歸、川芎、桑皮、連翹、麥門冬、丹皮、陳皮、甘草。 主治:目疾,已發表過,單有熱症者。
清熱飲, 出處:《玉案》卷六。 組成:黃連1錢,生地1錢,甘草5分,木通5分,連翹5分,石蓮子5分。 主治:心脾積熱,舌下近舌根處腫突似舌形。
清熱飲, 出處:《醫學集成》卷三。 組成:骨皮3錢,丹皮3錢,當歸3錢,鱉甲3錢,焦朮3錢,人參2錢,黃耆2錢,柴胡2錢,青蒿2錢,知母2錢,大棗2個。 主治:骨蒸熱。
清熱飲, 出處:《古今醫鑑》卷十一。 組成:紫蘇、陳皮、桔梗、枳殼、前胡、半夏、乾葛、赤苓、赤芍、丹皮、生地、梔子、黃芩、甘草。 主治:婦人經閉發熱,咳嗽吐血,右脅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