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肝益榮湯
QING GAN YI RO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校注婦人良方》卷二十四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中性 (0.93)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清肝益榮湯中加入柴胡,主要基於其疏肝解鬱、升舉陽氣的功效。
肝鬱氣滯是本方所治病症的重要病機,柴胡能疏解肝氣鬱結,使肝氣條達,氣機流通。同時,柴胡還有升舉陽氣的作用,能扶正祛邪,增強機體抗病能力。
此外,柴胡還可以調和氣血,與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清肝益榮、滋陰養血的效果。
清肝益榮湯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梔子性寒,味苦,入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可針對肝經熱盛、火毒上炎所致的目赤腫痛、口苦咽乾、心煩失眠等症狀,起到清熱降火、緩解症狀的作用。
- 疏肝解鬱:梔子能疏解肝氣鬱結,緩解肝鬱氣滯所致的胸脅脹痛、情緒抑鬱、食慾不振等症狀。與其他藥材配合使用,可以更有效地達到疏肝解鬱、調和氣血的作用。
清肝益榮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養血: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養血、活血止痛之效。清肝益榮湯常用於治療肝血不足,所致的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心悸失眠等症狀,而當歸能補益肝血,改善血虛症狀。
- 調和肝氣:當歸除了補血,還具有和血調經、潤腸通便的功效。肝氣鬱結常表現為情緒抑鬱、胸悶脅痛等,當歸能調和肝氣,疏肝解鬱,使肝氣運行通暢,改善肝氣不舒的症狀。
因此,清肝益榮湯加入當歸,可達到補血養血、調和肝氣的功效,有利於改善肝血不足、肝氣鬱結等症狀。
清肝益榮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肝解鬱: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疏肝解鬱、活血行氣的功效。肝鬱氣滯,則易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影響肝臟的營養供應,進而影響其榮養的功能。川芎能疏通肝氣,改善肝血循環,有助於肝臟的正常運作。
- 活血化瘀: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肝氣鬱結,氣血運行不暢,容易導致瘀血阻滯,進而影響肝臟的正常功能。川芎能活血化瘀,改善肝臟周圍的血液循環,促進肝臟的恢復。
清肝益榮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養血柔肝: 白芍味苦酸甘,性微寒,入肝脾經。其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之效。清肝益榮湯主要針對肝陰不足、肝火上炎引起的症狀,白芍可滋養肝陰,緩解肝火,促進肝氣和暢。
- 緩解肝鬱: 肝鬱氣滯常伴隨情緒波動、脅肋疼痛等症狀。白芍具有舒肝解鬱的作用,可以緩解肝鬱氣滯所導致的不適,進一步促進肝臟功能恢復。
總之,白芍在清肝益榮湯中發揮著養血柔肝、緩解肝鬱的作用,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清肝益榮的功效。
清肝益榮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補血: 熟地黃味甘性溫,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養血生精之效。此方用於清肝熱,而肝熱耗血,故需用熟地黃滋陰補血,以緩解肝熱所致的目赤、口乾、心煩等症狀。
- 陰陽調和: 清肝益榮湯以清熱解毒為主,但過於偏寒,易傷脾胃。熟地黃性溫,能溫和脾胃,調和藥性,避免過於寒涼,使藥物更易於被機體吸收,提高療效。
清肝益榮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助肝養血: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補氣升陽的功效。肝血不足往往源於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不足。白朮能健脾益氣,促進脾胃運化,為肝臟提供充足的營養,有助於肝血的生成。
- 扶正祛邪,提高免疫力:白朮能扶正固本,提高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抵抗外邪入侵,減少肝臟的負擔。對於一些因肝火旺盛、肝氣鬱結導致的病症,白朮能起到調節脾胃,增強機體免疫力的作用,進而間接改善肝臟功能。
清肝益榮湯中加入木瓜,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肝理氣,健脾和胃: 木瓜性平味甘,入脾、胃經,具有疏肝理氣、健脾和胃的功效。肝氣鬱結易導致脾胃失調,而木瓜可以疏肝解鬱,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改善因肝鬱脾虛所致的諸多症狀。
- 軟堅散結,消腫止痛: 木瓜還具有軟堅散結、消腫止痛的功效,可幫助消除肝臟內的瘀積,改善肝臟功能。此外,木瓜也能改善乳腺增生、痛經等與肝經相關的病症。
清肝益榮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益氣養血: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益氣養血的功效。清肝益榮湯以清肝解毒、養血滋陰爲主,而肝臟功能依賴脾胃的運化,肝血的生成也需脾胃的資助。茯苓的加入,能健脾利濕,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從而增強肝臟的解毒功能,並促進氣血生化,達到益氣養血之效。
- 利水滲溼,協助清熱解毒: 清肝益榮湯常用於治療肝熱引起的目赤、口乾、心煩等症狀,而茯苓的利水滲溼作用,可以協助清熱解毒,將體內積聚的熱毒排出體外,改善肝熱症狀,達到清熱解毒的目的。
清肝益榮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解毒、緩和藥性之功效。清肝益榮湯中多用苦寒藥物,性較寒涼,甘草能緩和藥性,避免藥物對脾胃造成過大刺激,使藥物更易於吸收。
二、 增強療效:甘草可補脾益氣,增強人體抵抗力,有助於肝臟恢復正常功能。此外,甘草還能解毒,降低藥物毒副作用,提高藥物安全性。
清肝益榮湯中加入龍膽草,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清熱瀉火: 龍膽草味苦寒,善於清泄肝膽之火,可有效緩解因肝火旺盛引起的目赤腫痛、口苦咽乾、頭痛眩暈等症狀,配合其他清熱解毒藥材,共同發揮清熱瀉火功效。
- 利濕退黃: 龍膽草還具有利溼退黃的作用,可用於治療溼熱黃疸、小便不利等病症,配合清肝利溼藥材,共同促進體內溼熱排出,達到清肝利膽的效果。
總體而言,龍膽草在清肝益榮湯中扮演着清熱瀉火、利溼退黃的重要角色,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治療肝膽溼熱、肝火旺盛等病症的效果。
清肝益榮湯中加入薏苡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濕健脾:薏苡仁性味甘淡微寒,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止瀉、清熱排膿的功效。清肝益榮湯常用於治療肝腎陰虛,伴有濕熱內蘊、脾虛不運的症狀。薏苡仁可以幫助利水祛濕,健脾益氣,改善濕熱內蘊,協同藥物更有效地清肝益腎。
- 美容養顏:薏苡仁富含維生素B族、維生素E等營養成分,具有美白、淡斑、抗氧化等功效。清肝益榮湯中加入薏苡仁,不僅能改善肝腎陰虛,更可促進肌膚健康,達到美容養顏的效果。
主治功效
清肝益榮湯主治功效分析
綜觀古籍所述,清肝益榮湯主要針對肝膽經風熱、血燥所致的病症,其治療原理可歸納如下:
一、病機分析:
肝經風熱血燥: 諸多醫家皆指出,本方主要治療肝膽經的風熱、血燥證。此類病症多因肝經氣血失調,導致風熱內生,耗傷陰血,使筋脈失於濡養,繼而產生各種病變。
- 《証治準繩‧幼科》明確指出,小兒膿水淋漓、焮熱發寒,與肝經氣血虛而有熱相關,可佐以本方治療。
- 《外科樞要》認為,此證乃血燥筋縮所致。
- 《景岳全書》亦指出,疣的病因包括肝熱水涸,腎氣不榮,導致精亡筋攣,與血燥結核同源。
肝火上炎: 多部醫書亦提及本方可用於治療肝火之症。《外科樞要》將本方適用範圍擴展至「一切肝火之症」。
- 《醫學入門》提到,肝氣鬱滯有熱,虛證者可用此方。
- 《雜病源流犀燭》則言,若熱毒未解,則可用清肝益榮湯。
與陰虛相關: 古籍中亦有提到清肝益榮湯與陰虛相關的病症,例如《醫學入門》認為陰囊癰與陰虛濕熱有關,若熱毒未解,可用本方;而《証治準繩‧瘍醫》也提到若因肝熱水涸,腎氣不榮導致的筋攣,可以用滋腎水以生肝血為治療方向。
二、主治病症:
- 筋攣結核: 本方最核心的適應症之一。筋攣指筋脈拘急、抽搐,結核指皮下結節、腫塊。《証治準繩‧幼科》、《保嬰撮要》、《外科樞要》等皆將筋攣結核列為本方主治。
- 疣: 俗稱瘊子,常見於手背及指間。《外科樞要》記載,朱宏仁之五疣即用本方治癒。《景岳全書》及《証治準繩‧瘍醫》亦有類似醫案,且強調疣與血燥筋縮相關。
- 《醫學入門》亦將疣歸於肝膽小腸經,並指出風熱血燥筋縮者可用本方。
- 耳項胸乳脅肋作痛: 《外科樞要》、《証治準繩‧瘍醫》均指出本方可用於治療肝膽經循行部位的疼痛,如耳項、胸乳、脅肋等處。
- 其他肝火相關病症: 本方亦可用於肝火上炎引起的各種病症,例如經事不調,肢體結核,瘰?,項核等。
- 《續名醫類案》記載,婦人經事不調,肢體結核,亦用本方治癒。
- 《沈氏尊生書》提及本方可治瘰?。
- 《校註婦人良方》中,記載有婦人經事不調,肢體結核,亦用本方治癒。
- 疝氣: 《濟陽綱目》提及水疝,筋疝,血疝,若用其他方法不愈者,可用本方。
- 陰囊癰: 《醫學入門》提及若陰囊癰若膿焮而便秘,熱毒未解可用此方。
三、治療原理:
- 疏肝解鬱,清瀉肝火: 方中柴胡疏肝解鬱,使肝氣條達;梔子清泄肝膽之火,以解風熱之邪。
- 養血活血,濡養筋脈: 當歸、川芎補血活血,可改善血燥筋縮之症,使筋脈得到滋養。
- 滋陰潤燥: 熟地黃滋腎填精,白芍滋陰養血,配伍可增強養血潤燥之效,以治血燥。
- 健脾除濕: 白朮、茯苓健脾和胃,可助運化,祛濕邪,避免痰濕阻滯氣機。
- 舒筋通絡: 木瓜理氣舒筋,可緩解筋脈拘急。
- 調和諸藥: 甘草調和諸藥,緩和藥性,且具有緩急止痛之效。
總結而言,清肝益榮湯以疏肝解鬱、清瀉肝火為基礎,配以養血活血、滋陰潤燥、健脾除濕之藥,使肝經氣血調和,陰陽平衡,筋脈得養,從而達到治療肝膽經風熱血燥所致病症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柴胡5分,山梔(炒)5分,當歸1錢,川芎1錢,芍藥(炒)1錢,熟地黃(自制)5分,白朮(炒)5分,木瓜(不犯鐵器)5分,茯苓5分,甘草3分,龍膽草(酒拌炒黑)5分,薏苡仁5分。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清熱瀉火、養血潤燥之功,但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清肝益榮湯, 出處:《校注婦人良方》卷二十四。 組成:柴胡5分,山梔(炒)5分,當歸1錢,川芎1錢,芍藥(炒)1錢,熟地黃(自制)5分,白朮(炒)5分,木瓜(不犯鐵器)5分,茯苓5分,甘草3分,龍膽草(酒拌炒黑)5分,薏苡仁5分。 主治:肝膽經風熱,血燥筋攣結核,或作瘊子。肝膽小腸經風熱血燥,筋攣結核,或耳項胸乳脅肋作痛,並一切肝火之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