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清火寧痛湯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梔子味苦寒,性涼,入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之功效。方劑中若有熱證,如頭痛、目赤、咽痛、口苦等,梔子可以清熱瀉火,緩解症狀。
- 解毒止痛:梔子能解毒散瘀,對於因熱毒引起的疼痛,如牙痛、咽喉痛、頭疼等,具有止痛功效。
因此,清火寧痛湯中加入梔子,能有效清熱瀉火,解毒止痛,達到治療目的。
清火寧痛湯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止痛: 吳茱萸性溫,味辛、苦,入肝、脾、腎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作用。對於寒凝氣滯所致的疼痛,如胃脘疼痛、腹痛、牙痛等,吳茱萸可起到溫中散寒、止痛的效果。
- 降逆止嘔: 吳茱萸還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治療脾胃虛寒、寒邪上逆所致的嘔吐、呃逆等症狀。
因此,清火寧痛湯中加入吳茱萸,不僅能溫中止痛,還可降逆止嘔,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止痛消腫的功效。
清火寧痛湯中加入枳實,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通絡止痛: 枳實味苦、酸,性寒,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消積,散結止痛的功效。該方以清熱解毒為主,但若肝氣鬱結,氣機不通,則會加重疼痛。枳實能疏肝理氣,暢通氣血,有助於緩解疼痛。
- 消食導滯,促進藥物吸收: 清火寧痛湯中多以清熱解毒藥物為主,但若積食停滯,則會阻礙藥物吸收,影響療效。枳實能消食導滯,促進藥物吸收,提高藥效。
總之,枳實在清火寧痛湯中起到疏肝理氣,通絡止痛,消食導滯等作用,有助於提升整體療效。
清火寧痛湯中加入厚朴,主要原因有二:
一、 疏肝理氣: 厚朴味辛性溫,入肺、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燥濕化痰之功效。方中若有肝氣鬱結,脾胃不和導致疼痛,厚朴可疏肝理氣,解除氣滯,改善疼痛。
二、 降逆止嘔: 厚朴能降氣,對於胃氣上逆,嘔吐不止者,厚朴能降逆止嘔,使氣機下降,止住嘔吐。
清火寧痛湯中加入檳榔,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火止痛:檳榔性溫,味辛,入胃、大腸經,具有行氣消積、殺蟲止痛之效。對於因濕熱蘊結、氣滯血瘀所致的頭風痛、牙痛、腹痛等症狀,檳榔能清熱解毒、行氣活血,達到止痛的效果。
- 清熱解毒:檳榔具有較強的清熱解毒作用,可有效去除體內積熱,並促進毒素排出,對於因濕熱導致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檳榔可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清火寧痛湯中加入五靈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活血止痛: 五靈脂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的功效。對於因瘀血阻滯經絡而引起的疼痛,五靈脂能促進血液循環,打通經絡,起到止痛作用。
- 清熱解毒: 五靈脂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功效,能清熱涼血,解毒消腫。這對於一些因熱毒蘊結而引起的疼痛,也能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在清火寧痛湯中加入五靈脂,可起到活血止痛、清熱解毒的功效,有助於緩解疼痛症狀,促進病症康復。
清火寧痛湯中加入蓬莪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消炎止痛: 蓬莪朮具有消炎止痛的功效,能有效緩解因熱毒入侵而導致的疼痛,如牙痛、頭痛、咽喉痛等。其活血化瘀的作用,更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炎症消退。
- 清熱解毒: 蓬莪朮性溫,味辛,能清熱解毒,尤其對火熱毒邪引起的疼痛有良好療效。與其他清熱解毒藥物配合使用,可增強清熱解毒的功效,更有效地消滅病竈,緩解疼痛。
清火寧痛湯中加入延胡索,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止痛:延胡索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效果。其能疏通經絡,改善血液循環,對於因瘀血阻滯導致的疼痛,例如頭痛、牙痛、腹痛等,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 清熱解毒:延胡索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功效,能幫助清除體內熱毒,緩解因熱毒引起的炎症反應。對於一些伴有發熱、紅腫、疼痛等症狀的疾病,延胡索能夠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
因此,延胡索在清火寧痛湯中起到活血止痛、清熱解毒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疼痛及炎症症狀。
「清火寧痛湯」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火通便:大黃味苦寒,性急,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因熱毒鬱積、腸胃積熱導致的疼痛,大黃能迅速瀉熱,清利腸道,達到止痛效果。
- 引藥下行:大黃性滑利,能引導其他藥物下行,促進藥效發揮。在清火寧痛湯中,大黃可引導其他清熱解毒藥物直達病竈,加強其療效。
清火寧痛湯中加入木香,主要是考慮其行氣止痛的功效。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肝經。其氣味芳香,能疏肝理氣,行氣止痛。對於因肝氣鬱結、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如頭痛、腹痛、脅痛等,木香都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此外,木香還有健脾消食的功效,可以促進脾胃消化,改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在清火寧痛湯中,木香的加入,既可以起到行氣止痛的作用,又能幫助脾胃運化,更有效地達到清熱解毒、止痛止瀉的效果。
清火寧痛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性甘平,味甘,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峻猛之功效。清火寧痛湯中可能包含一些寒涼或辛辣的藥材,加入甘草可以緩解其藥性,避免傷脾胃,使藥物更平和,更易被人體接受。
-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和中緩急、解毒生津等功效。與其他藥材配合,可以增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療效,使藥效更加全面。
主治功效
清火寧痛湯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方劑組成
根據《簡明醫彀》記載,清火寧痛湯由以下藥物組成:
- 梔子 (薑炒,三錢)
- 黃連 (吳茱萸汁炒)
- 枳實 (二錢)
- 厚朴 (二錢)
- 檳榔 (二錢)
- 五靈脂 (一錢)
- 蓬莪朮 (一錢)
- 玄胡索 (一錢)
- 大黃 (一錢)
- 木香 (另研,五分)
- 甘草 (三分)
主治功效
清火寧痛湯主治心胃痛甚不可忍之證,症見:
- 心胃劇痛,難以忍受。
- 口渴思飲。
- 大便不通。
- 疼痛或突然加劇,或暫時緩解。
- 胸膈之間如有塊狀物堵塞,且向上頂,手按壓則疼痛更甚。
此病多發於婦女,病因乃怒氣鬱結,鬱而化火,導致心胃疼痛。
治療原理
本方劑的治療原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 清熱瀉火: 方中梔子、黃連皆為苦寒之品,能清瀉心胃之火。怒氣鬱結化火,導致心胃灼熱疼痛,故用苦寒藥物直折其火,釜底抽薪,緩解疼痛。
- 行氣止痛: 枳實、厚朴、木香可行氣導滯,疏通氣機。怒氣鬱結,氣機不暢,導致心胃氣滯血瘀,不通則痛,故用行氣藥物疏通氣機,氣行則痛止。
- 活血化瘀: 五靈脂、蓬莪朮具有活血化瘀,消癥散結之功。氣滯日久,可導致血瘀,瘀血阻滯經絡,加重心胃疼痛,故用活血化瘀藥物,祛瘀生新,通絡止痛。
- 通腑泄熱: 大黃瀉下攻積,蕩滌腸胃,使熱從下出。心胃之火,亦可下移腸道,導致大便不通,故用大黃通腑泄熱,釜底抽薪,使火熱之邪從下而去,所謂「痛隨利減」。
- 舒筋止痛: 玄胡索善於舒筋活絡,鎮痛止痙。心胃疼痛劇烈,往往伴有筋脈攣急,故用玄胡索舒筋活絡,緩解疼痛。
- 調和諸藥: 方中甘草調和諸藥,緩和藥性,並有益氣和中之效。
綜上所述,清火寧痛湯通過清熱瀉火、行氣止痛、活血化瘀、通腑泄熱、舒筋止痛等方法,多管齊下,針對怒氣鬱結化火所致的心胃劇痛,進行全面調理,使氣機通暢,火熱得清,瘀血得化,疼痛自止,達到標本兼治之效。其中尤以通腑泄熱為關鍵,正如《簡明醫彀》所言“必以大便通利方止。經曰:痛隨利減,脹以利寬”,強調了通腑泄熱在治療本病中的重要性。
傳統服藥法
梔子(薑炒)3錢,黃連2錢(吳茱萸汁炒),枳實2錢,厚朴2錢,檳榔2錢,五靈脂1錢,蓬朮1錢,玄胡索1錢,大黃1錢,木香(別研)5分,甘草3分。
大便未通,去木香、甘草,倍大黃,以大便通為度;實人或再加黃芩、赤芍藥、金鈴子、沒藥、草果、荔枝核(燒焦)、滑石之類,煎成入芒消1錢。
通利大便。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瀉下作用,服用後應注意補充水分,避免出現脫水。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清火寧痛湯, 出處:《簡明醫彀》卷五。 組成:梔子(薑炒)3錢,黃連2錢(吳茱萸汁炒),枳實2錢,厚朴2錢,檳榔2錢,五靈脂1錢,蓬朮1錢,玄胡索1錢,大黃1錢,木香(别研)5分,甘草3分。 主治:通利大便。主治:怒氣鬱悶成火,致心胃痛不可忍,婦人多患之,口渴思飲,大便不通,忽大痛暫止,胸膈間如有坯築塞升上,手按癒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