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解涼膈散

雙解涼膈散

SHUANG JIE LIANG GE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0.3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6%
肝經 13%
心經 13%
胃經 11%
大腸經 11%
脾經 11%
膽經 5%
小腸經 5%
三焦經 5%
膀胱經 2%
心包經 2%
肺經
肝經
心經
胃經
大腸經
脾經
膽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膀胱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雙解涼膈散中包含麻黃,主要是基於其發汗解表之效。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能發汗解表,宣肺止咳,且能通鼻竅,利水消腫。

此方用麻黃,主要針對外感風寒,兼有表寒裡熱者,麻黃能發散風寒,使體表之邪氣外出,解除表寒之症,同時又能透達肌膚,促進汗液排出,達到清熱解毒之效。

雙解涼膈散中包含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潤肺,止咳化痰: 杏仁性味苦甘,微溫,入肺、大腸經,具有清熱潤肺、止咳化痰的功效。對於因熱邪犯肺,燥熱傷肺導致的咳嗽、咯痰,杏仁能有效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緩解症狀。
  2. 利咽開音: 杏仁還具有利咽開音的作用,對於因肺熱壅盛,聲嘶失音的患者,杏仁可以清熱解毒,利咽開音,改善聲音嘶啞,恢復正常的發聲功能。

因此,雙解涼膈散中加入杏仁,可有效清熱潤肺、化痰止咳,同時利咽開音,改善因熱邪犯肺導致的咳嗽、咯痰、聲嘶失音等症狀。

雙解涼膈散中包含枳殼,其主要原因如下:

  1. 行氣消積: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寬胸散結的功效。方中以其助消食導滯,解除因食積而引起的胸悶、腹脹等症狀。
  2. 降逆止嘔:枳殼能降逆止嘔,緩解因胃氣上逆而引起的嘔吐、呃逆等症狀。在雙解涼膈散中,配合其他藥物,能有效緩解因食積停滯導致的胃氣上逆。

雙解涼膈散中加入薄荷,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暑:薄荷性涼,味辛,具有清熱解暑、疏散風熱的作用。方劑中加入薄荷,可針對暑熱所致的發熱、口渴、胸悶、嘔吐等症狀,起到清熱解暑、消熱止渴的效果。
  2. 利咽開音:薄荷能疏散風熱,清利咽喉,對於暑熱所致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具有清熱利咽的作用,促進聲音恢復。

此外,薄荷氣味芳香,能起到提神醒腦、開竅的作用,對於暑熱所致的頭昏腦脹、神志不清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雙解涼膈散中加入連翹,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

連翹性寒,味苦,歸肺、心、膽經。其苦寒之性,可清熱解毒,對於外感熱邪、內熱鬱結引起的發熱、咽痛、口渴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此外,連翹還能散結消腫,對於熱毒壅滯所致的瘡瘍腫毒、乳癰等症狀也有不錯的治療效果。因此,在雙解涼膈散中加入連翹,有助於清熱解毒,消腫散結,達到治療目的。

雙解涼膈散中包含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燥濕的功效。方中因病邪熱毒蘊結於胃腸,導致胸膈滿悶、口苦咽乾、脘腹脹痛等症,黃連可清熱瀉火,解毒消炎,解除胃腸熱毒,緩解上述症狀。
  2. 燥濕止瀉: 黃連亦具燥濕止瀉之效。若病邪熱毒侵犯脾胃,導致濕熱內蘊,則可見泄瀉、腹痛、肛門灼熱等症。黃連清熱燥濕,可消除濕熱,止瀉止痛,改善腹瀉症狀。

故雙解涼膈散中加入黃連,可有效清熱瀉火、燥濕止瀉,達到治療熱毒蘊結、濕熱內蘊所致病症的效果。

雙解涼膈散中加入梔子,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

梔子味苦寒,入心、肺、三焦經,能清熱瀉火,特別擅長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各種熱證,如高熱、煩躁、口渴、咽喉腫痛等。同時,梔子還具有涼血解毒的功效,能治療熱毒血瘀所致的各種疾病,如目赤腫痛、口舌生瘡、皮膚瘡瘍等。

因此,雙解涼膈散中加入梔子,可以加強方劑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有效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各種病症。

雙解涼膈散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熱解毒: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解毒之功效。方中以其瀉熱通便,清瀉腸胃濕熱,用以治療濕熱內蘊、暑濕傷津所致的發熱、口渴、腹痛、便祕等症狀。
  2. 活血化瘀:大黃亦具活血化瘀之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腸道瘀血,有助於解除腸胃濕熱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

總之,大黃在雙解涼膈散中扮演著瀉熱解毒、活血化瘀的重要角色,以達到清熱利濕、通便止痛之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雙解涼膈散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疹後喘急,胸膈煩熱,渴欲飲水,大便閉結,齒槁唇焦,舌苔黃黑」,屬熱邪壅盛、表裏同病之證。疹後餘熱未清,灼傷津液,故見喘急煩渴;熱結陽明則大便閉、唇焦苔黃黑;上焦鬱火與中焦燥熱相搏,故以胸膈煩熱為核心表現。其病機關鍵在「熱、燥、閉」,需表裏雙解、清熱瀉火、通腑存陰。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

  1. 解表透邪

    • 麻黃、杏仁:宣肺平喘,開泄腠理,針對疹後喘急,透散殘餘邪熱。
    • 薄荷:輕清上行,疏風散热,助麻黃透表,兼緩頭面熱勢。
  2. 清熱瀉火

    • 黃連、山梔:直折心胃之火,黃連清中焦濕熱,山梔通瀉三焦鬱火,合解胸膈煩熱。
    • 連翹:清熱解毒,散上焦風熱,與薄荷協力透熱外達。
  3. 通腑泄熱

    • 大黃、枳殼:大黃瀉下攻積,導熱從大便出;枳殼破氣行滯,協大黃通降腑氣,治大便閉結。此「釜底抽薪」之法,使熱邪下行。
  4. 生津護陰

    • 方解石(疑為「石膏」之誤):若為石膏,則能清熱生津,除煩止渴,針對齒槁、渴欲飲水;若為方解石(寒水石類),亦能清熱瀉火,緩解燥熱傷津。

邏輯推衍與配伍特點
此方融合「宣上、清中、通下」三法:

  • 表裏分消:麻黃、薄荷透表,大黃、枳殼通裏,表裏熱邪並治。
  • 氣血兩清:連翹、山梔清氣分熱;黃連、大黃兼入血分,防熱深動血。
  • 降火存陰:通腑瀉熱以保津液,配合清熱藥阻斷火灼陰津之勢,改善唇焦舌燥。

總而言之,雙解涼膈散以瀉代清,通過開表、瀉火、通腑三途徑,解除熱邪膠結之勢,恢復氣機升降,契合「雙解」之名。

傳統服藥法


麻黃、杏仁、枳殼、薄荷、連翹、黃連、山梔、大黃、方解石。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氣喘大便秘結麻疹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大腸激擾綜合症心胸煩熱口乾口渴舌苔黃膩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雙解涼膈散, 出處:《治疹全書》卷下。 組成:麻黃、杏仁、枳殼、薄荷、連翹、黃連、山梔、大黃、方解石。 主治:疹後喘急,胸膈煩熱,渴欲飲水,大便閉結,齒槁唇焦,舌苔黃黑。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