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連茯苓湯

CHUAN LIAN FU LI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三因》卷五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偏寒 (0.59)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1%
胃經 16%
脾經 15%
心經 15%
肝經 10%
腎經 8%
膽經 5%
大腸經 5%
膀胱經 2%
肺經
胃經
脾經
心經
肝經
腎經
膽經
大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川連茯苓湯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燥濕: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之效。對於濕熱內蘊、脾胃濕阻所致的腹瀉、嘔吐等症狀,黃連能有效清熱燥濕,改善脾胃功能。
  2. 抑制菌羣失衡:黃連具有抗菌作用,能抑制腸道內病菌滋生,恢復腸道菌羣平衡。對於濕熱所致的腸道菌羣失衡,黃連能起到抑菌調節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腹瀉等症狀。

「川連茯苓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原因:

  1. 健脾利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能健脾利濕,有助於去除體內濕氣,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川連性寒,善於清熱解毒,但其寒性較烈,茯苓能緩解川連的寒性,避免損傷脾胃。
  2. 利水滲濕: 茯苓能利水滲濕,將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體外,配合川連清熱解毒,有助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各種病症,如濕熱下注引起的帶下、小便不利等。

川連茯苓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滋陰潤燥:麥門冬性寒,味甘,入心、肺經,具有滋陰潤肺、清心除煩的功效。川連茯苓湯以川連、茯苓為主,清熱利濕,但容易耗傷津液,加入麥門冬可滋陰潤燥,防止燥邪傷肺,使藥效更平和。
  2. 合茯苓健脾:茯苓性平,味甘淡,入脾、肺經,健脾利濕,但單用易傷脾陽。麥門冬與茯苓相配,一滋陰潤燥,一健脾利濕,相輔相成,增強健脾利濕之效,使藥效更顯著。

川連茯苓湯中加入車前子,主要是利用其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功效,以增強方劑的療效。

車前子味甘、性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功效,善於治療小便不利、水腫、濕熱泄瀉等症。加入川連茯苓湯中,可以加強利水滲濕之功,促進體內水液代謝,並有助於清熱解毒,減輕濕熱對人體的損害,進一步改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

川連茯苓湯中加入通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消腫:通草性味甘淡微寒,入肺、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之功效,可協助茯苓、川連等藥材,更好地清除體內濕熱,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2. 通暢氣機:通草亦可通乳,並能通達氣機,使藥效更好地發揮,有助於藥物更有效地到達病竈,改善患者的症狀。

總而言之,通草在川連茯苓湯中發揮著利水消腫、通暢氣機的作用,有助於整體藥效的發揮。

川連茯苓湯中加入遠志,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增強寧心安神作用:遠志味甘性溫,入心經,具有安神定志、益智開竅的功效。與川連、茯苓等藥材搭配,可加強寧心安神、消除心煩不安的作用,適用於心神不寧、失眠多夢、健忘等症。
  2. 疏通心竅,助藥力達心:遠志具有開竅通絡的作用,可以幫助其他藥材的藥力順利到達心臟,更有效地發揮藥效。對於心神不寧、心血不足等症,遠志的加入可以起到良好的輔助作用。

川連茯苓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川楝子苦寒之性: 川楝子性苦寒,容易損傷脾胃陽氣,而生薑性溫,可溫中散寒,緩解川楝子對脾胃的寒涼刺激,防止藥物過寒傷胃。
  2. 促進藥物吸收: 生薑具有解表發汗、溫中止嘔的作用,可促進藥物吸收,提高藥效,使藥物更好地發揮其治療作用。

川連茯苓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化痰:半夏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效。方中川連苦寒,茯苓甘淡,偏於清熱利濕,若僅用此二藥,則易傷脾胃,而半夏的加入,可以燥濕化痰,健脾和胃,使藥性平衡,更好地發揮清熱利濕的作用。
  2. 降逆止嘔:半夏亦可降逆止嘔,而川連茯苓湯主要用於治療濕熱內蘊、脾胃不和所致的脘腹脹滿、嘔吐泄瀉等症。半夏加入其中,可協同川連降逆止嘔,緩解胃腸道不適,提高療效。

川連茯苓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黃芩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的功效。方中以川連、茯苓等燥濕健脾,但若濕熱內蘊,僅燥濕難以奏效,需黃芩清熱瀉火,助其祛除濕熱,達到標本兼治。
  2. 解毒止痢: 方中以川連、黃連等苦寒之品,主要用於治療濕熱下痢,而黃芩亦具解毒止痢之效,可加強藥效,使治療更加徹底。

川連茯苓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川連性寒,茯苓性平,甘草性甘平,加入甘草可以緩解川連的寒性,使藥性更加平和,減少對脾胃的刺激。
  2. 增強療效: 甘草有調和脾胃、補中益氣的作用,能增強茯苓健脾利濕的作用,並能緩解川連清熱解毒對脾胃的影響,使藥效更加顯著。

甘草在中藥方劑中常被用作調和藥性,增強藥效的輔助藥物,其在川連茯苓湯中的加入,不僅能使藥性更加平和,也能使藥效更加顯著。

主治功效


川連茯苓湯主治功效分析

川連茯苓湯,源自《運氣證治歌訣》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主治心虛感受寒邪所致之病證。綜合古籍記載,其功效可概括為:清心瀉火,利水滲溼,溫陽散寒,安神定志

治療原理分析:

方中組成藥物功效各異,卻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目的。其治療原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

  1. 清心瀉火,解毒除煩: 方劑以黃連為君藥,其苦寒之性,能清瀉心經實火,解毒除煩,對於心熱、煩躁、譫妄等症狀有顯著療效。黃芩亦具有清熱燥濕、涼血止血之功,與黃連相輔相成,加強清心瀉火之力。

  2. 利水滲溼,通利水道: 茯苓、車前子、通草三藥皆具有利水滲溼之效,茯苓能利水滲濕,健脾安神;車前子、通草則善於利水通淋,清熱解毒。此三藥合用,能有效清除體內水濕,改善心腹腫痛、喘咳等症狀。

  3. 溫陽散寒,調和營衛: 方中雖以清熱藥物為主,但卻加入了生薑,以其發散風寒、溫胃止嘔之功,溫陽散寒,緩解手足厥冷等寒象,避免單純清熱傷陽。此外,遠志雖主要作用在安神益智,但其辛溫之性亦可輔助溫陽。

  4. 益氣安神,緩急止痛: 麥門冬養陰潤肺,清心除煩,滋陰降火,緩解心煩不安;遠志安神益智,寧心定志;甘草調和諸藥,益氣緩急,使諸藥協調作用,並緩解疼痛。半夏降逆止嘔,消痰散結,輔助治療喘咳等症狀。

綜上所述,川連茯苓湯通過清心瀉火、利水滲溼、溫陽散寒、益氣安神等多方面的協同作用,治療心虛感受寒邪所致的身熱心躁、手足厥冷、心腹腫痛、喘咳自汗等症。其治法注重寒熱並治,既清瀉心火,又溫補陽氣,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 方中藥物配伍精妙,體現了中醫“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使得藥效得以充分發揮,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古籍中所載的“六丙年”等特定年份,可能與該方劑適應的特殊氣候環境或流行病有關,需結合當時的病機進行理解。

傳統服藥法


黃連1兩,茯苓1兩,麥門冬(去心)半兩,車前子(炒)半兩,通草半兩,遠志(去心,薑汁制,炒)半兩,半夏(湯洗去滑)1分,黃芩1分,甘草(炙)1分。上銼散。
每服4錢,水1盞半,薑錢7片,大棗1個,煎7分,去滓,食前服。
(《醫方類聚》卷五十三引《永類鈐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後可能會出現口乾、舌燥、便秘等症狀。因此,在服用本方前,請諮詢醫生或藥師。

相關疾病


咳血氣喘心內膜炎心包炎心肌炎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胃腸出血咳嗽身體容易出汗大便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川連茯苓湯, 出處:《三因》卷五。 組成:黃連1兩,茯苓1兩,麥門冬(去心)半兩,車前子(炒)半兩,通草半兩,遠志(去心,薑汁制,炒)半兩,半夏(湯洗去滑)1分,黃芩1分,甘草(炙)1分。 主治:心虛爲寒冷所中,身熱,心躁,手足反寒,心腹腫病,喘咳,自汗,甚則大腸便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