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補心丹

大補心丹

DA BU XIN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三因》卷九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3.25)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4%
脾經 18%
肝經 15%
肺經 15%
腎經 14%
大腸經 5%
膽經 3%
三焦經 3%
心經
脾經
肝經
肺經
腎經
大腸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大補心丹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其補氣固表、益氣生津的功效。

黃耆為補氣要藥,能補益中氣,固護正氣,增強人體抵抗力。心臟乃氣之主,氣虛則心氣不足,心功能減退。黃耆補氣,可改善心氣虛弱,提升心臟功能。

此外,黃耆亦能益氣生津,滋養心陰,緩解心悸、失眠等症狀。對於心氣不足、氣血虧虛所致的心臟病症,黃耆能起到很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大補心丹中加入茯神,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安神定志:茯神味甘性平,入心、脾經,具有寧心安神、益智健脾的功效。心悸失眠、健忘心煩等心神不寧之症,茯神可以鎮靜心神,改善睡眠,增強記憶力。
  2. 補益心氣:心主神志,心氣虛弱則心神不安,出現心悸、失眠等症狀。茯神能補益心氣,使心氣充盈,心神安定,改善心悸、失眠等症狀。

大補心丹中包含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益血,強心安神: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心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養血之效。對於心氣不足、血虛神疲等症狀,人參能補益心氣,改善血液循環,提升心臟功能,從而達到強心安神之效。
  2. 扶正祛邪,提升抵抗力:人參能增強人體免疫力,促進機體對疾病的抵抗力。對於心臟病患者,人參可提高心臟對缺氧的耐受性,減少心肌損傷,從而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有助於心臟功能的恢復。

大補心丹方中加入酸棗仁,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養心安神:酸棗仁性味甘酸,入心、脾經,具有養心安神、斂汗止盜的作用。心神不寧、失眠多夢、心悸怔忡等症狀,皆可藉由酸棗仁的安神作用緩解。
  2. 補益心氣:酸棗仁性甘,味甘則補,可補益心氣,提高心臟機能,對於心氣虛弱所導致的心悸、氣短、乏力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大補心丹中加入酸棗仁,不僅能安神定志,更可補益心氣,從多方面改善心臟功能,達到補益心臟的目的。

大補心丹中使用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血:熟地黃性溫,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填精益髓的功效。其能補益心血,改善心臟氣血不足,緩解心悸、失眠等症狀。
  2. 養血生津:熟地黃能促進血液生成,增加血容量,改善血液循環,同時也能滋潤津液,緩解口乾舌燥等症狀。

熟地黃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補心益氣、滋陰養血的功效,對於心氣虛弱、血虛陰虧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大補心丹中加入遠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安神定志: 遠志味甘性溫,入心經,具有安神定志、益智開竅的功效。心主神志,心氣虛弱或心神不安時,可導致失眠、健忘、心悸等症狀。遠志可安神定志,改善心神不寧,增強記憶力,有助於恢復心神功能。
  2. 活血通絡: 遠志亦具活血通絡之效。心氣不足,血脈瘀阻,可導致心胸憋悶、心慌氣短等症狀。遠志活血通絡,改善心血循環,有助於改善心氣不足導致的症狀。

大補心丹方劑中加入五味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固護心氣,寧心安神: 五味子味酸甘,性溫,入心、肺、腎經,具有益氣斂陰、生津止渴、固精縮尿、止汗等功效。其酸味可收斂心氣,甘味可滋養心血,溫性則有助於溫暖心陽,從而達到寧心安神、改善心悸失眠的作用。
  2. 補腎助陽,固本培元: 五味子入腎經,可補腎氣、固腎精,有助於改善腎虛所致的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狀。同時,五味子還有助於增強心臟功能,補益心氣,從根本上提高人體的免疫力。

大補心丹方劑中包含柏子仁,主要原因如下:

  1. 寧心安神: 柏子仁性味甘平,入心、肺經,具有養心安神之效。心神不安、失眠多夢、心悸怔忡等症狀,皆可使用柏子仁來緩解。
  2. 潤燥滑腸: 柏子仁亦能潤燥滑腸,對於因心火上炎所致的便祕,亦有輔助作用。

因此,柏子仁作為大補心丹的組成成分,能起到養心安神、潤燥滑腸的功效,有助於整體方劑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大補心丹】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因情志過度(如憂思鬱結)導致的「神誌不寧,魂魄失守」之證,具體表現可分為以下三類:

  1. 氣血津液失調
    • 陽虛外洩:自汗、嘔吐、瀉利頻繁。
    • 陰血虧損:言語重複(心氣不足,神不守舍)、怔忡(心跳不寧)、眩暈(血不養頭目)。
  2. 心神失養
    • 大病後虛煩不眠(陰血虧虛,心火偏亢)、羸瘦困乏(氣血兩虛)。
  3. 兼治急證
    • 根據不同症狀配伍送服湯藥,如盜汗用麥麩湯、失精用人參龍骨湯等,屬「辨證加減」之法。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核心病機】
心氣血兩虛,兼陰陽失衡。憂思傷心脾,導致氣血生化不足,心失所養而神浮不固;陰血虧虛則虛陽浮越,或陰不斂陽而生內熱。

【藥物配伍解析】

  1. 益氣安神組

    • 黃耆(蜜炙):補脾肺氣,固表止汗(治陽虛外洩)。
    • 人參:大補元氣,益心脾,安神定魄。
    • 茯神:寧心安神,滲濕健脾(防滋膩礙胃)。
      此組針對氣虛神浮,奠定補益基礎。
  2. 養血滋陰組

    • 熟地黃:滋補腎陰,填精益髓(陰血充足則心神得養)。
    • 酸棗仁(炒):養肝血、寧心神,兼斂汗(配伍五味子增強斂陰之效)。
      此組補陰血以斂浮陽,治虛煩不眠、盜汗等。
  3. 交通心腎組

    • 遠志:化痰開竅,溝通心腎(「去心」減其燥性,防傷陰)。
    • 柏子仁:潤腸通便,養心安神(治陰血不足之腸燥便秘)。
    • 五味子:斂汗澀精,收攝心神(與人參、熟地合用,滋陰斂陽)。
      此組調節心腎不交,改善言語重複、失精等症。
  4. 佐使藥

    • 辰砂為衣:鎮驚安神(直接鎮定浮越之神志),但需注意其重鎮之性不宜久服。

【配伍特點】

  • 益氣與養血並行:黃耆、人參補氣,熟地、棗仁滋陰,符合「陽生陰長」之理。
  • 收斂與通調共存:五味子斂汗,柏子仁潤腸,遠志化痰,使補而不滯。
  • 局部與整體兼顧:主藥補心脾,輔藥調肝腎(如熟地補腎、棗仁養肝),契合「五臟相關」理論。

三、臨床應用推論
此方適應證廣泛,關鍵在於「氣血虛+神不守」:

  1. 精神情志病:輕度癲證、思慮過度之失眠(非痰熱擾心者)。
  2. 虛性體質調理:久病體虛、產後氣血虧損兼心神不寧者。
  3. 症狀加減延伸
    • 以「米湯送服」護胃,適合脾胃虛弱患者;
    • 「乳香湯送服」治心痛,活絡化瘀而不傷正,體現「通補兼施」思路。

總結:此方以補益心脾氣血為主,輔以安神斂陽,標本兼治,故能應對多種虛損兼神志異常之證。

傳統服藥法


黃耆(蜜炙)1兩,茯神1兩,人參1兩,酸棗仁(炒)1兩,熟地黃1兩,遠志(去心,炒)半兩,五味子半兩,柏子仁半兩(別研)。
安心神,調血脈,鎮驚補心。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用辰砂為衣。
每服30丸,米湯、溫酒任下;盜汗不止,麥麩湯送下;亂夢失精,人參、龍骨湯送下;卒暴心痛,乳香湯送下;肌熱虛煩,麥門冬湯送下;吐血,人參卷柏湯送下;大便下血,當歸、地榆湯送下
補心神效丸(《百一》卷一)。安神補氣丸(《中藥制劑手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大補心丹是一張補益中藥方劑,陰虛火旺、濕熱內蘊、痰濁壅盛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暈眩梅尼爾氏病心內膜炎原發性高血壓心包炎心肌炎低血壓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嘔吐睡眠障礙腹瀉身體消瘦身體容易出汗心情煩燥

相同名稱方劑


大補心丹, 出處:《三因》卷九。 組成:黃耆(蜜炙)1兩,茯神1兩,人參1兩,酸棗仁(炒)1兩,熟地黃1兩,遠志(去心,炒)半兩,五味子半兩,柏子仁半兩(别研)。 主治:安心神,調血脈,鎮驚補心。主治:狂證,因憂愁思慮過多,而致神志不寧,魂魄失守。陽虛外泄則自汗,嘔吐,瀉利頻數,諸陰不生,則語言重復,忪悸眩暈;兼治大病後虛煩不得眠,羸瘦睏乏。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