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沉香丸

DA CHEN XIA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局方》卷三

熱性指數

26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6.5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4%
胃經 20%
肺經 18%
肝經 13%
腎經 9%
心經 6%
膽經 2%
膀胱經 2%
三焦經 2%
脾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腎經
心經
膽經
膀胱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大沉香丸中加入烏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行氣止痛: 烏藥性辛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痛的功效。與沉香、檀香等藥物搭配,可加強行氣止痛的效果,緩解脘腹冷痛、氣滯血瘀等症狀。
  2. 溫脾暖胃: 烏藥可溫脾暖胃,改善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對於因寒邪侵襲導致的腸胃不適,烏藥能起到溫中散寒的作用。

因此,大沉香丸中加入烏藥,可發揮行氣止痛、溫脾暖胃的作用,進一步提升其療效。

大沉香丸中加入白芷,主要是因為白芷具有以下功效:

  1. 疏風散寒:白芷性溫,味辛,能散寒解表,有助於驅散外感風寒,改善因風寒所致的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狀。
  2. 通竅止痛:白芷具有通竅止痛的作用,能疏通鼻竅,緩解鼻塞、頭脹、頭疼等症狀。

在治療上,白芷配合沉香等其他藥材,可增強藥效,更好地起到疏風解表、通竅止痛的效果。

大沉香丸中加入甘松,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 甘鬆氣味辛溫,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能有效緩解肝氣鬱滯所致的胸悶、脘腹脹痛、脅肋脹痛等症狀,與沉香、檀香等藥材協同作用,可起到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作用。
  2. 增強香氣,提高藥效: 甘松本身具有濃郁的香氣,與其他香氣濃郁的藥材,如沉香、檀香等,配合使用,能增強藥效,提高藥丸的療效。同時,甘松香氣能起到芳香開竅、醒脾開胃的作用,對於一些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的患者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大沉香丸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性: 沉香性溫燥,久服易傷陰,而甘草性甘平,可緩解沉香的燥性,避免傷及脾胃,使藥性更平和,更易於人體吸收。
  2. 增強藥效,協同作用: 甘草味甘,具有健脾益氣之效,與沉香配伍,可增強沉香的理氣止痛、溫中止瀉等功效,共同發揮療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大沉香丸中加入薑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薑黃性溫,具辛散溫通之效,可溫中散寒,理氣止痛,有助於緩解因寒邪凝滯所致的胃脘疼痛、腹痛、嘔吐等症狀。

2. 消腫止痛,活血化瘀: 薑黃具有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有助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

大沉香丸中加入檀香,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

  1. 增香止痛: 檀香氣味芬芳,能起到芳香開竅、行氣止痛的作用,與沉香、丁香等辛香藥材協同,增強止痛功效,緩解胸腹疼痛、氣逆喘息等症狀。
  2. 和中調氣: 檀香性溫,能溫中散寒、調和脾胃,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協調氣機,促進藥力運行,使藥效更有效地發揮。

大沉香丸中加入乾薑,主要有兩大原因:

一、 溫中散寒,助沉香行氣止痛: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作用。沉香性辛溫,入脾、胃、腎經,具有行氣止痛、溫腎納氣的功效。兩者搭配,可以溫中散寒,助沉香行氣止痛,對於寒凝氣滯導致的腹痛、胃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二、 增強沉香藥力,提高療效:乾薑性溫,可以溫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沉香藥力的發揮。同時,乾薑辛溫之性可以化解沉香的寒涼之性,使其藥力更加溫和,提高整體療效。

大沉香丸中加入肉桂,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溫中散寒,助沉香行氣止痛: 肉桂性熱,味辛甘,具有溫中散寒、活血止痛之功效。與沉香搭配,可增強沉香的溫中散寒、行氣止痛之效,對於寒凝氣滯所致的胸腹冷痛、脘腹脹滿等症,效果更佳。
  2. 增強藥效,協調藥性: 肉桂與沉香的藥性相輔相成,可相互促進藥效。肉桂能增強沉香的活血化瘀作用,沉香則能緩解肉桂的燥熱之性,使其藥性更平和,更易於被人體吸收。

大沉香丸中加入白荳蔻,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理氣和胃: 白荳蔻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行氣解鬱、溫中散寒、消食化滯的功效。它可以幫助理氣和胃,緩解沉香等藥材可能帶來的寒涼之性,避免傷及脾胃。
  2. 增強藥效: 白荳蔻的辛香之氣可以促進藥物吸收,並能與沉香等藥材產生協同作用,共同發揮化濕止嘔、理氣止痛的功效。

總而言之,白荳蔻的加入,不僅有助於緩和方劑的寒涼之性,更能增強藥效,使大沉香丸的療效更加顯著。

大沉香丸中加入沉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止痛: 沉香性溫,入脾、腎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寒、脘腹冷痛、消化不良等症狀,沉香可溫中散寒,促進消化,緩解疼痛。
  2. 降氣化痰: 沉香氣味芳香,能降氣化痰,對於痰阻氣滯、胸悶氣短、咳嗽痰多等症狀,沉香能化痰止咳,改善呼吸功能。

因此,大沉香丸中加入沉香,可以發揮溫中止痛、降氣化痰的功效,治療相關的病症。

大沉香丸中加入香附,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解鬱,調和脾胃:香附性味辛行,具有行氣解鬱、疏肝理脾的功效。大沉香丸多用於治療氣鬱化火、肝脾不和所致的胸悶、脘腹脹痛等症,香附能疏解肝氣鬱結,調和脾胃功能,助其行氣止痛。
  2. 活血化瘀,止痛消腫:香附亦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供血,減輕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和腫脹。對於大沉香丸治療的某些病症,例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香附的活血化瘀作用也能起到輔助療效。

主治功效


大沉香丸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分析

大沉香丸由十一味中藥組成,分別為:

  • 烏藥:行氣止痛,溫腎散寒。
  • 白芷:祛風解表,活血止痛。
  • 甘松:理氣寬中,開胃消食。
  • 甘草:調和諸藥,補脾益氣。
  • 薄荷:清熱解毒,疏肝解鬱。
  • 檀香:溫中暖胃,行氣止痛。
  • 乾薑:溫中散寒,回陽通脈。
  • 肉桂:溫經散寒,暖腎助陽。
  • 白豆蔻:化濕行氣,溫中止嘔。
  • 沉香:溫中止痛,降逆平喘。
  • 香附:疏肝解鬱,調經止痛。

古文內容分析

從所提供的古文內容可以看出,大沉香丸主要用於治療以下幾個方面的病症:

一、冷氣攻衝,心腹刺痛

多部典籍,如《仁齋直指方論》、《奇效良方》、《証治準繩‧類方》、《濟陽綱目》、《古今醫統大全》等均明確指出,大沉香丸可治“一切冷氣攻心”、“冷氣攻衝,心腹刺痛”。這表明本方劑的核心功效在於溫散寒邪,行氣止痛。

二、脾胃虛寒,飲食不佳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記載,大沉香丸可治“胸膈噎塞,嘔吐痰水,噫氣吞酸,口苦舌澀,不思飲食”。這些症狀多由脾胃虛寒,運化失司所致。方中乾薑、肉桂、白豆蔻等溫中健脾,可改善脾胃功能。

三、腎間冷氣,腰膝痠痛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指出,大沉香丸可治“膀胱、腎間冷氣攻衝,腰背拘急,臍腹絞痛,手足逆冷,小便滑數”。方中烏藥、肉桂溫腎散寒,可緩解腎陽不足所致的諸症。

四、婦人血氣刺痛

《仁齋直指方論》、《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均提到大沉香丸可治“婦人血氣刺痛”。方中香附疏肝理氣,調經止痛,對於氣滯血瘀所致的痛經等症有一定療效。

五、其他

  • 《奇效良方》提到大沉香丸可“闢山嵐瘴氣,進飲食,厚腸胃,令人肥白,填精補髓,去渾身走注,活經脈,輕身健體,百病不生。” 這些描述主要強調其溫補脾腎、行氣活血的功效。
  • 《景嶽全書》中將大沉香丸歸類為“熱百十三,冷氣”,說明其藥性偏溫熱。
  • 《類證治裁》中提到大沉香丸可以作為治療淋證的備選方劑之一。
  • 《醫學綱目》提到了大沉香丸可用於氣滯、逆氣、上氣。

治療原理

大沉香丸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

  1. 溫中散寒:方中乾薑、肉桂、沉香等藥材均具有溫熱之性,能夠溫中散寒,驅除體內的寒邪。
  2. 行氣止痛:烏藥、香附、檀香等藥材能夠行氣活血,疏通經絡,從而緩解因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
  3. 健脾和胃:甘草、白豆蔻等藥材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能夠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
  4. 溫腎助陽:烏藥、肉桂等藥材能夠溫腎助陽,改善腎陽不足所致的症狀。

總結

綜合以上分析,大沉香丸是一個以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為主要功效的方劑,適用於冷氣攻衝、心腹刺痛、脾胃虛寒、腎間冷氣以及婦人血氣刺痛等症。其治療原理主要是通過溫熱藥物的作用,驅除寒邪,疏通氣機,從而達到止痛、調和脾胃、溫補腎陽的目的。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本方有溫燥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食慾不振心臟病心臟痛心絞痛霍亂胃潰瘍胃及十二指腸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風濕性心臟病嘔吐胃下垂肥胖噯氣

相同名稱方劑


大沉香丸, 出處:《局方》卷三。 組成:天台烏藥2斤半,白芷2斤半,甘松(洗,曬)2斤半,甘草2斤半,薑黃(去皮)20兩,檀香20兩,乾薑(炮)20兩,肉桂(去粗皮)20兩,白豆蔻(去皮)10兩,沉香20兩,香附子(去毛)5斤。 主治:一切冷氣攻心腹刺痛,胸膈噎塞,嘔吐痰水,噫氣吞酸,口苦舌澀,不思飲食;膀胱、腎間冷氣攻衝,腰背拘急,臍腹絞痛,手足逆冷,小便滑數;又治卒暴心痛,霍亂吐利,疝瘕氣痛,婦人血氣刺痛。

大沉香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二五引《德生堂方》。 組成:沉香半兩,木香半兩,丁香半兩,白檀香半兩,胡桃仁(去皮)半兩,枸杞子半兩,大茴香半兩,小茴香半兩,破故紙(用羯羊番白腸1尺半,盛上項藥在內,好酒煮熟,瓦器內陰乾)半兩,胡蘆巴(酒浸)半兩(同前藥治之),全蠍(去毒,炒)半兩,川山甲(酥炙)半兩,川楝子半兩,木通半兩,肉蓯蓉(酒浸)半兩,遠志(去心)半兩,韭子半兩(酒浸),蓮蕊2錢,川巴戟半兩(酒浸,去心),乾山藥半兩(蛀者),山茱萸半兩(去核),知母半兩,仙靈脾(酥炙)3錢,青皮(去白)3錢,白茯苓半兩,牛膝(酒浸)3錢,黃精(酒浸)半兩,天門冬(去心)半兩,麥門冬(去心)半兩,人參半兩,熟地黃半兩,乳香(另研)半兩,細墨(1錠,燒灰)半兩,生地黃半兩,巨勝子半兩,菟絲子半兩(酒浸帶濕與羣藥同研),北五味子半兩,陳皮2錢。 主治:闢山嵐瘴氣,通飲食,厚腸胃,令人肥白,填精補髓。去渾身走註,活經脈,健身體,順氣寧心。主治:諸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