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關飲子

撞關飲子

ZHUANG GUAN YIN ZI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4.4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3%
肺經 20%
胃經 20%
肝經 12%
腎經 12%
三焦經 3%
膽經 3%
膀胱經 3%
心經 2%
脾經
肺經
胃經
肝經
腎經
三焦經
膽經
膀胱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撞關飲子中加入丁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丁香味辛、性溫,入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之效。撞關飲子多用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胸腹疼痛、嘔吐、腹瀉等症狀,丁香能溫暖脾胃,驅散寒氣,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2. 降逆止嘔: 丁香還有降逆止嘔的作用,能抑制胃氣上逆,緩解噁心嘔吐等症狀。撞關飲子中加入丁香,能加強其溫中散寒、行氣止痛,以及降逆止嘔的效果,更全面地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胃腸疾病。

撞關飲子中包含沉香,乃因其具有以下兩大作用:

  1. 行氣止痛:沉香性溫,入脾、胃、腎經,具有行氣止痛、溫腎納氣之效。對於因氣滯血瘀、寒凝氣滯所致的胸悶氣短、腹痛、腹脹、疝氣等症狀,沉香能起到疏通經絡、緩解疼痛的作用。
  2. 溫中散寒:沉香具有溫中散寒的功效,對於因寒邪入侵所致的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狀,沉香能起到溫暖脾胃、化解寒邪的作用。

因此,撞關飲子中加入沉香,旨在通過其行氣止痛、溫中散寒的功效,達到治療相關病症的目的。

撞關飲子中包含砂仁,主要原因有二:

  1. 行氣止痛: 砂仁味辛性溫,具行氣止痛之效。撞關飲子主治胸膈痞悶、脘腹脹痛,砂仁能溫中散寒,行氣消脹,有助於緩解胸腹疼痛,改善氣機阻滯。
  2. 消食化積: 砂仁亦有消食化積之效。若胸膈痞悶源於飲食停滯,砂仁可幫助脾胃消化吸收,解除積滯,從而改善胸悶不適。

撞關飲子中包含白荳蔻,主要原因如下:

  1. 理氣寬中: 白荳蔻味辛性溫,具有理氣寬中之效,可有效緩解胸悶、腹脹等症狀,有助於氣機運行通暢,促進消化功能。
  2. 化濕止嘔: 白荳蔻能化濕止嘔,對於因濕邪阻滯脾胃導致的嘔吐、噁心等症狀,具有良好療效。

撞關飲子整體以疏肝理氣、化濕止嘔為目的,白荳蔻的加入,正好能起到協同作用,使藥效更加顯著。

撞關飲子中包含三稜,主要原因如下:

  1. 破瘀散結:三稜性溫,味苦辛,入肝經,具有破血行氣、消癥散結的功效。對於氣血瘀滯,導致經絡阻塞不通,引起腹痛、月經不調等症狀,三稜能有效改善。
  2. 疏肝理氣:撞關飲子主要針對肝氣鬱結,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所引起的疾病,而三稜能疏肝理氣,緩解肝鬱氣滯,使氣血流通,達到治療效果。

撞關飲子中含有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香附味辛、苦,性溫,歸肝、脾經,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撞關飲子多用於治療肝鬱氣滯所致的胸脅脹痛、胃脘痞滿等症,香附能疏肝理氣,使氣機疏通,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2. 調和脾胃,促進消化:香附兼具健脾和胃的功能,能調和脾胃氣機,促進消化吸收。撞關飲子中常與其他理氣健脾藥物配伍,有助於解決肝鬱脾虛所致的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問題。

撞關飲子中包含烏藥,主要原因如下:

  1. 行氣止痛:烏藥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痛、降逆止嘔的功效。撞關飲子用於治療胸脅脹痛、脘腹脹痛等症,烏藥可有效緩解氣機阻滯所致的疼痛。
  2. 助其他藥材發揮功效:烏藥與方中其他藥材如香附、延胡索等配合,可增強行氣活血、理氣止痛的效果,使藥效更為顯著。

撞關飲子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調和藥性,緩解藥物副作用: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減輕藥物副作用的作用。撞關飲子中可能含有其他性烈或毒性較大的藥物,加入甘草可減輕這些藥物的副作用,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2. 補脾益氣,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解疲勞的作用。撞關飲子可能針對的是氣血虛弱、體質較差的患者,加入甘草可以補益脾胃,增強體力,從而提高藥物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撞關飲子」主治「關格不通,氣不升降,脹滿者」。

  1. 關格不通:中醫「關格」一詞,可指上下氣機閉塞不通,或二便(大小便)不暢,甚或嘔吐與二便閉結並見之重症。此處結合「氣不升降」,當指氣機阻滯於中焦,導致升降失常。
  2. 氣不升降:脾主升清,胃主降濁,若中焦氣滯,則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可見脹滿、噯氣、嘔逆等症。
  3. 脹滿:因氣滯或寒凝導致脘腹痞滿,按之無形,屬中焦氣機壅塞之證。

由此推斷,此方主要針對「寒凝氣滯中焦」之證,以溫通行氣、疏通鬱結為法。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藥物分類與作用

  1. 溫中降氣

    • 丁香(不見火):辛溫,暖胃降逆,善治胃寒嘔逆。
    • 沉香(不見火):辛溫,行氣止痛、溫中止嘔,能沉降氣機。
    • 砂仁白豆蔻:辛溫芳香,化濕行氣、醒脾開胃,專治中焦濕阻氣滯。
  2. 理氣破滯

    • 香附(去毛):辛平,疏肝解鬱,通行三焦氣滯。
    • 烏藥:辛溫,行氣散寒,善治下焦冷氣上逆。
    • 三稜(炮):苦辛,破血行氣,消積止痛,用於氣滯血瘀之脹滿。
  3. 調和中藥

    • 甘草(炙):甘緩和中,調和諸藥,緩和溫燥之性。

組方邏輯

  1. 溫通為主:全方多用辛溫之品(丁香、沉香、砂仁、豆蔻、烏藥),針對寒凝氣滯病機,溫中散寒以恢復氣機升降。
  2. 行氣破結:香附、三稜加強理氣破滯之力,尤其三稜能破除有形之積(如氣滯日久成瘀),適合脹滿實證。
  3. 升降兼顧
    • 降氣:丁香、沉香引氣下行,治嘔逆痞滿。
    • 升散:烏藥、香附疏達氣機,防過度沉降而鬱遏肝脾。

治療原理

此方以「辛開苦降」為核心,通過溫中散寒、理氣破滯,解除中焦寒濕與氣機壅塞。尤其「不見火」製法的丁香、沉香,保留揮發油成分,增強行氣效果,適合「關格不通」之急證。

可能功效擴展

除原書所述「脹滿」外,推測尚可應用於:

  • 胃寒嘔吐、食慾不振。
  • 氣滯型脘腹刺痛(三稜兼活血)。
  • 寒濕阻滯之噯氣、矢氣不暢。

總結:此方集中醫「溫通」與「行氣」二法,針對寒濕氣滯中焦之實證,通過芳香化濕、破氣降逆,達到「撞開關格」之效。

傳統服藥法


丁香(不見火)1錢半,沈香(不見火)1錢半,砂仁(去殼)1錢半,白豆蔻(去殼)1錢半,三稜(炮)1錢半,香附(去毛)1錢半,烏藥1錢半,甘草(炙)半錢。
上作1服。以水2盞,煎至7分,食遠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行氣開郁,降氣消脹的作用,因此不宜在氣虛無力、大便溏泄者使用。

相關疾病


慢性腎衰竭食道炎

相同名稱方劑


撞關飲子, 出處:《奇效良方》卷四十一。 組成:丁香(不見火)1錢半,沉香(不見火)1錢半,砂仁(去殼)1錢半,白豆蔻(去殼)1錢半,三棱(炮)1錢半,香附(去毛)1錢半,烏藥1錢半,甘草(炙)半錢。 主治:關格不通,氣不升降,脹滿者。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