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清上丸方劑中加入石菖蒲,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開竅醒神: 石菖蒲性辛溫,入心、脾、腎經,具有開竅醒神之功效,可通達腦竅,改善神志昏迷、言語不清等症狀,與清上丸中清熱解毒、醒腦開竅的功效相輔相成。
- 化濕開竅: 石菖蒲能化濕開竅,對於痰濁矇蔽心竅、神志不清的患者,能有效清除痰濁,恢復神志,有助於清上丸治療熱邪上擾、神志不清的病證。
清上丸中加入酸棗仁,主要基於其 安神寧心 的功效。酸棗仁味甘酸、性平,入心、脾經,具有養心安神、斂汗止盜汗的功效。其所含的皁苷、黃酮類物質等成分,能抑制中樞神經的興奮性,起到鎮靜安神的作用。
清上丸多用於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盜汗、心悸等症,而酸棗仁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清熱解毒、寧心安神的效果,使患者安然入睡,改善睡眠品質。
清上丸中包含天南星,主要基於其燥濕化痰之功效。天南星性溫,味辛、苦,入肺、脾經,具有祛風止痙、化痰散結的特性。
在清上丸中,天南星可針對痰濁上蒙、頭昏腦脹、咳嗽痰多等症狀,起到化解痰濕、清熱解毒、醒神開竅的作用。
此外,天南星還可配合其他藥材,如川芎、白芷等,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清熱解表,達到治療目的。
清上丸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其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的作用,能將體內過多的水濕排出,有助於清熱利濕,緩解上焦熱證。同時,茯苓亦可健脾益氣,改善脾胃運化,有助於防止濕邪困脾,避免濕熱上蒸,加強清上丸的療效。此外,茯苓還能寧心安神,有助於緩解心煩不寧等症狀,提升患者整體療效。
清上丸中包含黃連,主要是因為其 苦寒 性質,能有效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入心、胃經,具有 瀉心火、降胃火 的功效,對於熱盛上擾,出現頭昏腦脹、口渴咽乾、心煩失眠等症狀,能起到 清熱解毒、鎮靜安神 的作用。
此外,黃連亦能 燥濕止瀉,對於因熱邪上攻而導致的腹瀉等症狀也有輔助功效。因此,清上丸中加入黃連,能有效針對熱症病因,達到清熱解毒、鎮靜安神、止瀉的效果。
清上丸方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 燥濕化痰:半夏味辛、性溫,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功。清上丸主治風熱上攻、痰熱壅肺之證,半夏可有效化解肺熱引起的痰液,並降逆止嘔,防止痰濁上湧,起到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的作用。
- 和胃降逆:半夏具有和胃降逆之功,可緩解因痰熱壅肺而導致的胃氣上逆,如嘔吐、噁心等症狀。清上丸中加入半夏,可協同其他藥物,共同起到和胃降逆,清熱解毒的功效。
清上丸方劑中包含神麴,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清熱解毒,化濕止瀉的功效,與方劑的整體功效相契合。
神麴為麥芽經發酵製成,具有良好的消食健脾作用,可以幫助消化吸收,改善脾胃功能。此外,神麴還具有理氣化濕的功效,可以化解濕熱,改善腹瀉等症狀。
清上丸主要用於治療上焦熱盛,濕熱內蘊所致的發熱、頭痛、口渴、胸悶、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神麴加入方劑中,可以清熱解毒,化濕止瀉,同時也健脾消食,有利於恢復脾胃功能,達到更好的療效。
清上丸中加入橘紅,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宣肺化痰:橘紅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宣肺化痰、理氣止咳的功效。清上丸常用於治療風寒犯肺、痰熱壅肺等症,橘紅可幫助宣通肺氣,化解痰溼,使肺氣通暢,咳痰順利。
- 燥濕化痰:橘紅還能燥濕化痰,適用於痰濕阻肺,咳嗽痰多者。清上丸中加入橘紅,可輔助藥物更好地清熱解毒,並化解痰濕,促進病邪排出。
因此,橘紅在清上丸中起到宣肺化痰、燥濕化痰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肺氣不通、痰熱壅肺等病症。
清上丸中包含白僵蠶,主要基於其疏風止痙的功效。白僵蠶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祛風解痙、散結消腫的功效。
清上丸通常用於治療風熱上擾所致的頭痛、目眩、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症狀。白僵蠶可通過疏散風熱、止痙止痛,達到清熱解毒、宣肺止咳的療效,進而緩解上述症狀。
清上丸中包含青黛,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的功效。青黛性寒,味苦,歸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腫止痛的功效。
清上丸常用於治療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咽喉腫痛、咳嗽、發熱等症狀,而青黛能夠清熱解毒,消散熱毒,同時也能涼血止血,緩解咽喉腫痛、咳嗽等症狀,故而成爲清上丸的組成成分之一。
清上丸方劑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升清降濁: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肝經,具有疏肝理氣、健脾消食、燥濕止瀉的功效。清上丸主治上焦熱證,如頭痛、發熱、口渴、咽痛等,而木香可疏肝理氣,使氣機通暢,升清降濁,將上焦之熱氣下降,以達到清熱解毒之效。
- 調和脾胃,助藥力: 木香可健脾消食,調和脾胃功能,使藥物更好地吸收和發揮作用。清上丸中其他藥物如黃芩、連翹等,皆具清熱解毒之效,但若脾胃虛弱,藥物難以吸收,則難以發揮最佳效果。木香的加入,可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藥物吸收,使療效更佳。
清上丸中加入柴胡,主要是利用其疏肝解鬱、升清降濁的功效。
柴胡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膽經。其疏肝解鬱之功,可解肝氣鬱結,使氣機疏暢,有助於解除上焦熱證所致的胸悶、心煩、頭脹等症狀。而升清降濁的作用,則可將上焦的熱邪引導向下,並將濁氣排出體外,達到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的目的。
因此,清上丸中加入柴胡,不僅有助於緩解上焦熱證的症狀,更能起到整體調理氣機的作用,進一步提升藥效。
主治功效
清上丸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中藥方劑[清上丸]的組成:
- 石菖蒲:開竅豁痰,寧神益智
- 酸棗仁:養心安神,益肝止汗
- 天南星:燥濕化痰,祛風散結
- 茯苓:利水滲溼,健脾安神
- 黃連:清熱燥濕,解毒止痛
- 半夏:降逆止嘔,燥濕化痰
- 神麴:消食和胃,解酒毒
- 橘紅:理氣和胃,化痰止咳
- 白僵蠶:散風除癢,解毒止痛
- 青黛:涼血解毒,清熱消腫
- 木香:行氣止痛,健脾消食
- 柴胡:疏肝解鬱,升陽止痛
從中醫角度分析,該方劑主要功效為清熱解毒、化痰降火、消腫止痛。
古文文獻分析及治療原理
1. 痰火眩暈、痰熱
- 《類證治裁》:「大便行,乃可清利上焦痰熱。清上丸。」指出清上丸適用於治療上焦痰熱。
- 《赤水玄珠》:「清上丸,安神,治痰火眩暈。」明確指出清上丸可治療痰火眩暈。
治療原理:方中黃連、青黛清熱解毒;半夏、天南星、橘紅燥濕化痰;石菖蒲開竅豁痰;茯苓健脾滲濕,以杜絕生痰之源。諸藥合用,可清除上焦痰熱,治療痰火眩暈。
2. 喉中諸症、熱毒腫痛、喉閉、乳蛾
- 《濟世神驗良方》:「清上丸,治喉中諸症。」
- 《古今醫鑒》:「清上丸(太醫院傳)〔批〕(按此方治陰虛咽痛之劑),治喉中熱毒腫痛,喉閉,乳蛾等證。」
- 《壽世保元》:「治喉中熱毒腫痛。喉閉乳蛾等症。清上丸。」
- 《濟陽綱目》:「清上丸,治喉中熱毒腫痛,喉閉乳蛾等證。」
治療原理:方中黃連、青黛清熱解毒;白僵蠶散風除癢,解毒止痛;木香行氣止痛;柴胡疏肝解鬱。諸藥合用,可清解喉中熱毒,消腫止痛,治療喉閉、乳蛾等症。其中,《古今醫鑒》指出此方治陰虛咽痛,方中酸棗仁養心安神,益肝止汗,可能有滋陰作用,但其他文獻未見佐證。
3. 瘡毒害眼
- 《青囊瑣探》:「清上丸,治瘡毒害眼者。」
治療原理:方中黃連、青黛清熱解毒;白僵蠶散風除癢,解毒止痛。諸藥合用,可清解瘡毒,治療瘡毒引起的眼部疾患。
4. 風熱上攻、頭痛
- 《赤水玄珠》:「祛風清上丸,風熱上攻,眉稜骨痛。」
- 《雜病源流犀燭》:「便利者乃浮游之火上攻,宜消風清熱,降氣解毒之劑(宜清上丸)。」
- 《馮氏錦囊祕錄》:「治風熱上攻,眉稜骨痛。酒芩,白芷(一錢五分),防風(一錢),柴胡(一錢),荊芥(八分),川芎(一錢二分),羌活(一錢),甘草(五分),水煎食後服。」這段提到了與清上丸功效相近的祛風清上丸。
治療原理:方中柴胡、白僵蠶疏散風熱;黃連、青黛清熱解毒。諸藥合用,可疏散上攻之風熱,清解熱毒,治療風熱上攻引起的頭痛、眉稜骨痛等症。
5. 其他功效
- **《辨舌指南》**提及「普濟丹、清上丸」可用於「神即昏者」的開閉治療,但「此二方無考」,且未見其他文獻佐證。
總結
綜合各家文獻,清上丸的主治功效主要集中於清上焦痰熱、清解喉中熱毒、消腫止痛,適用於痰火眩暈、喉中熱毒腫痛、喉閉、乳蛾、瘡毒害眼、風熱上攻引起的頭痛等症。其治療原理主要是通過清熱解毒、化痰降火、消腫止痛等作用來實現的。
傳統服藥法
熊膽1錢,雄黃5分,硼砂1錢,薄荷葉5錢,青鹽5分,膽礬少許。
上為細末,煉化白砂糖為丸,如雞頭子大。
臥時舌壓1丸,自化入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清上丸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後可能會出現口乾、便秘、腹脹等症狀。因此,在服用清上丸前,一定要諮詢醫生,並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清上丸, 出處:《古今醫鑑》卷九。 組成:熊膽1錢,雄黃5分,硼砂1錢,薄荷葉5錢,青鹽5分,膽礬少許。 主治:喉中熱毒,腫痛、喉閉、乳蛾。
清上丸, 出處:《赤水玄珠》卷十六。 組成:石菖蒲1兩,酸棗仁1兩,膽星1兩,茯苓1兩,黃連1兩,半夏1兩,神曲1兩,橘紅1兩,僵蠶5錢,青黛5錢,木香5錢,柴胡7錢半。 主治:安神。主治:痰火眩暈。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