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丸

MU DA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産寶諸方》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偏熱 (1.36)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2%
肝經 20%
心經 15%
脾經 13%
腎經 8%
大腸經 4%
胃經 4%
膽經 4%
心包經 4%
肺經
肝經
心經
脾經
腎經
大腸經
胃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牡丹丸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活血調經:牡丹丸主治婦科諸症,如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等。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調經、養血滋陰的功效,可改善氣血運行不暢,緩解經期疼痛,改善月經不調等症狀。
  2. 補血養血:牡丹丸中常含有白芍等藥物,易傷血,因此加入當歸可補血養血,避免因藥物作用而導致氣血虧虛。

牡丹丸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牡丹丸常用於治療血熱妄行、心煩不寐、口乾舌燥等症,生地黃可以起到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緩解症狀的作用。
  2. 配合牡丹皮,相輔相成:牡丹皮性寒,味苦,入心、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生地黃可以滋陰潤燥,配合牡丹皮的清熱涼血作用,協同達到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效果。

牡丹丸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牡丹丸主要用於治療肝鬱氣滯所致的胸脅脹痛、月經不調等症。川芎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之功效,能夠協同牡丹皮、香附等藥物,共同緩解肝氣鬱滯,改善胸脅疼痛,調節月經。
  2. 活血化瘀,通經止痛:川芎還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作用。對於因氣滯血瘀導致的經行腹痛、經量少等症,川芎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流,緩解疼痛,調理月經。

總之,川芎的加入,不僅能夠增強牡丹丸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功效,還能活血化瘀,通經止痛,使其更有效地治療肝鬱氣滯所致的各種疾病。

牡丹丸中包含牡丹皮,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涼血:牡丹皮性寒,味苦,入心、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效。方劑中若有熱證,如血熱妄行、血瘀阻滯等,則可藉牡丹皮清熱涼血,改善症狀。

二、 消腫止痛:牡丹皮亦可消腫止痛,對於熱毒壅盛所致的腫痛,如瘡瘍腫痛、跌打損傷等,可藉其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之性,消腫止痛,促進康復。

牡丹丸中加入紫蘇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行氣止痛:紫蘇子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行氣散寒、止痛消腫的功效。牡丹丸常用於治療胸腹疼痛、寒凝血瘀等症,紫蘇子可輔助行氣活血,緩解疼痛。
  2. 和胃降逆:紫蘇子亦可理氣降逆,有助於緩解胃氣上逆、呃逆嘔吐等症狀。牡丹丸中常含有理氣止痛藥物,紫蘇子的加入可增強其和胃降逆的作用,使藥效更顯著。

牡丹丸方劑中加入薏苡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消腫: 牡丹丸主治血瘀阻滯,經絡不通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薏苡仁性味甘淡,具有利水消腫、健脾滲濕的功效,能幫助清除體內濕氣,緩解瘀血,促進血液循環,進而改善月經不調等症狀。
  2. 健脾和胃: 牡丹丸中常加入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藥物,這些藥物可能對脾胃造成刺激。薏苡仁具健脾和胃之效,能緩解藥物對胃腸的刺激,保護脾胃功能,使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牡丹丸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疏散風熱,解表透疹: 牡丹丸主治麻疹初期,症狀為發熱、咳嗽、咽痛、鼻塞等,而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透疹的功效,可以幫助患者退熱、緩解呼吸道症狀,促進麻疹疹出。
  2. 利咽止咳,宣肺通鼻: 荊芥除了疏散風熱外,還兼具利咽止咳、宣肺通鼻的功效,可有效改善麻疹初期所伴隨的咽喉腫痛、咳嗽、鼻塞等症狀,使患者更加舒適,利於疾病的恢復。

因此,牡丹丸方劑中加入荊芥,不僅可以解表透疹,還可緩解麻疹初期的各種不適症狀,促進患者康復。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牡丹丸主治功效分析

牡丹丸為古方,最早見載於北宋《聖濟總錄》,後世醫書如《醫心方》、《仁齋直指方論》、《奇效良方》、《本草簡要方》、《證治準繩》、《雞峯普濟方》、《全生指迷方》、《婦人大全良方》、《幼幼新書》、《雜病廣要》等均有收錄或引用,其組方及主治略有差異。綜合分析各醫書記載,牡丹丸主要功效如下:

治療婦科疾病

牡丹丸應用於婦科疾病最為廣泛,其治療原理主要為調和氣血,溫經散寒,活血化瘀

  • 調經止痛: 適用於月經不調,經期紊亂,經量或多或少,經行腹痛,腰痠肢冷,脣口乾燥等症狀。如《聖濟總錄》記載“治婦人月水不利。或前或後,乍多乍少,腰疼腹痛,手足煩熱,脣口乾燥。”《醫心方》引《子母祕錄》雲“產後月水閉,乍在月前,或在月後,腰腹痛,手足煩疼,脣口乾,連年月水不通,血乾著脊。”
  • 活血化瘀,消癥散結: 適用於閉經,產後惡露不盡,腹中瘀血作痛,癥瘕積聚等。如《聖濟總錄》記載“治婦人女子諸病後,月經閉絕不通,及從小來不通,並新產後閼血不消。”《聖濟總錄》又載“治婦人內挾瘀血,經候淋瀝不斷,或多或少,四肢煩倦。”
  • 補益氣血: 部分牡丹丸配方中加入人參、黃耆等補氣藥材,用於治療婦人血海久虛,氣血不足所致的月經不調,赤白帶下,血氣衝心,四肢睏倦等。如《奇效良方》記載“治婦人血海久虛,經候不利,赤白帶下,血氣衝心,多發刺痛,四肢煩困。”《證治準繩》亦有相同記載。
  • 治療血風勞氣: 適用於婦人血風勞氣,氣塊攻心,日漸黃瘦,經脈不行等症狀。此類病症多由氣血虧虛,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牡丹丸可溫經散寒,活血通絡,補益氣血,從而達到治療目的。如《聖濟總錄》記載“治婦人血風勞氣,氣塊攻心,日漸黃瘦,經脈不行。”

治療疝氣

部分牡丹丸配方中含有川烏、肉桂等溫經散寒止痛的藥物,可用於治療寒疝。其治療原理為溫經散寒,行氣止痛

  • 治療寒疝腹痛: 適用於寒疝腹痛,陰囊偏腫,冷汗自出等症狀。如《聖濟總錄》記載“治小兒陰疝偏腫。”又載“治寒疝亦治陰疝。”《仁齋直指方論》記載“牡丹丸,治風寒疝痛及諸血滯作痛。”《雜病廣要》記載“牡丹丸,治寒疝,心腹刺痛,休作無時。”

治療其他痛症

牡丹丸亦可用於治療其他原因引起的疼痛,如血瘀疼痛,氣滯疼痛等。其治療原理為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 治療血瘀疼痛: 如《雜病廣要》記載“牡丹丸,……及治婦人月病,血刺疼痛。”此類疼痛多由血瘀阻滯,經絡不通所致,牡丹丸可活血化瘀,通經止痛。
  • 治療心腹刺痛: 部分牡丹丸配方中加入沉香等行氣止痛藥物,可用於治療心腹刺痛。如《聖濟總錄》記載“治心疝,心痛如錐所刺。”《雜病廣要》亦有記載“牡丹丸,治寒疝,心腹刺痛。”

綜上所述,牡丹丸主治功效以婦科疾病為主,兼治疝氣及其他痛症。其治療原理主要為調和氣血,溫經散寒,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並可根據具體病情配伍補益氣血之品。牡丹丸組方多變,臨牀應用時需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辨證施治,選擇合適的配方。

傳統服藥法


牡丹(去心)2兩,桂心2兩,烏頭(炮)2枚。
上為末,煉蜜為丸 ,如大豆大。
旦起未食服3丸,1日2次。不知,稍增之。藥少急,寧少服。
忌胡萎、豬肉、冷水、生蔥等。
無烏頭,附子亦可用,炮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活血調經、養血補血的功效,適用於婦人血海冷敗傷損。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月經量過多。
  •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心絞痛陰道炎肺結核胰臟炎神經性厭食症胃及十二指腸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嗜眠症(嗜睡症)風濕性心臟病腎盂腎炎尿道膿傷月經稀少閉經下腹部痛腹瀉身體消瘦

相同名稱方劑


牡丹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二。 組成:牡丹3分,代赭半兩,赤芍藥半兩,麝香1分(細研)。 主治:小兒腹痛夜啼。

牡丹丸, 出處:《聖惠》卷九十二。 組成:牡丹半兩,桂心半兩,鬱李仁半兩(湯浸去皮,微炒),桃仁1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 主治:小兒陰腫。

牡丹丸, 出處:《産寶諸方》。 組成: 牡丹丸(《産寶諸方》。)出處:《産寶諸方》。組成:當歸半兩,生地黃半兩,川芎半兩,牡丹皮半兩,紫蘇子1兩,薏苡仁1兩,荊芥穗1兩。主治:養血氣。 。 主治:養血氣。

牡丹丸, 出處:《千金》卷四。 組成:牡丹3兩,芍藥2兩,玄參2兩,桃仁2兩,當歸2兩,桂心2兩,虻蟲50枚,水蛭50枚,蠐螬20枚,瞿麥1兩,川芎1兩,海藻1兩。 主治:婦人女子諸病後,月經閉絕不通,及從小來不通,並新産後瘀血不消,服諸湯利血後,餘疢未平者。

牡丹丸, 出處:《雞峰》卷十五。 組成:牡丹皮2兩,白薇2兩,肉豆蔻2兩,當歸2兩,熟地黃2兩,禹餘糧2兩,蓯蓉2兩,木香2兩,吳茱萸1兩,細辛1兩,獨活1兩,茯苓1兩,石膏1兩,芎1兩,黃耆3分,五味子3分,桂3分,椒半兩。 主治:暖婦人血海,壯顔色氣力。主治:婦人血海冷敗傷損。

牡丹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三四引《指南方》。 組成:牡丹皮半兩,牡蠣半兩,附子(炮)半兩,大黃(蒸)半兩,葶藶(炒)半兩,苦桔梗半兩,茯苓半兩,當歸半兩,制厚朴半兩,吳茱萸半兩,川椒(炒出汗)半兩,人參半兩,川芎半兩,柴胡半兩,桂心半兩,乾薑半兩,細辛1兩半,虻蟲50個(去頭足翅,炒)。 主治:寒熱邪氣客於胞中,衝任不調,邪氣伏留,滯於血海,經候時行時止,淋瀝不斷,腹中時痛,其脈沉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