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苓和中湯

WEI LING HE ZHO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2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肺經 19%
胃經 17%
大腸經 9%
腎經 7%
心經 7%
膀胱經 4%
肝經 4%
膽經 4%
三焦經 2%
脾經
肺經
胃經
大腸經
腎經
心經
膀胱經
肝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23

方劑組成解釋

胃苓和中湯中包含豬苓,主要原因有二:

  1. 利水滲濕:豬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胃苓和中湯主要用於治療濕熱內蘊、脾胃不和所致的脘腹脹滿、泄瀉、小便不利等症,而豬苓的利水滲濕作用能幫助排除體內濕熱,改善脾胃功能。
  2. 健脾益氣:豬苓性平不燥,能健脾益氣,與其他藥物配合,能加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水液代謝,從而更好地治療脾胃濕熱導致的症狀。

總之,豬苓在胃苓和中湯中起到了利水滲濕、健脾益氣的作用,有助於治療脾胃濕熱引起的相關病症。

胃苓和中湯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利水滲濕: 澤瀉性寒,味甘淡,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胃苓和中湯主治脾胃濕熱,而澤瀉可協助利水滲濕,將體內積聚的濕熱排出體外,減輕脾胃負擔,改善消化功能。
  2. 清熱瀉火: 澤瀉兼具清熱瀉火之功,可降低體內火氣,有助於緩解胃苓和中湯所治的胃熱、口渴、口臭等症狀。

總而言之,澤瀉在胃苓和中湯中發揮利水滲濕、清熱瀉火的作用,有助於治療脾胃濕熱引起的各種症狀。

胃苓和中湯方中包含白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燥濕: 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燥濕、止瀉止汗的功效。胃苓和中湯主要用於治療脾胃濕熱證,白朮可以健脾利濕,促進脾胃運化,減少濕邪的積聚,有助於緩解腹瀉、嘔吐等症狀。
  2. 扶正固本: 白朮還具有補氣升陽的作用,可以扶正固本,增強機體抵抗力。胃苓和中湯中的其他藥物,如茯苓、澤瀉等,可能損傷脾胃陽氣,白朮的加入可以起到補氣固本的作用,避免藥物對脾胃造成過度的損傷,使治療更安全有效。

胃苓和中湯中包含茯苓,其主要原因如下:

  1. 健脾利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之效。胃苓和中湯用於治療濕熱內蘊、脾胃失調之證,茯苓可健脾化濕,促進水液代謝,緩解濕熱對脾胃的損傷。
  2. 滲濕止瀉:茯苓能利水滲濕,並能止瀉。胃苓和中湯中常伴隨腹瀉、便溏等症狀,茯苓可滲濕利水,並能止瀉,改善腹瀉症狀。

總而言之,茯苓在胃苓和中湯中起到健脾利濕、滲濕止瀉的作用,與方劑主治證相契合,是方劑不可或缺的藥材。

胃苓和中湯中含有訶子,主要原因有二:

  1. 收斂止瀉: 訶子味酸澀,性涼,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能固澀腸道,減少腹瀉次數,緩解因胃腸濕熱引起的腹瀉。
  2. 清熱解毒: 訶子亦有清熱解毒之效,能消除胃腸濕熱,減少腹脹、口渴等症狀,有助於改善因濕熱引起的消化不良。

因此,胃苓和中湯中加入訶子,能有效治療因濕熱引起的腹瀉、消化不良等症狀,起到清熱、收斂、止瀉的作用。

胃苓和中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理氣健脾: 陳皮味辛、苦,性溫,具有理氣健脾的作用。胃苓和中湯主治脾胃濕熱,常伴有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陳皮可以理氣消脹,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消化不良。
  2. 燥濕化痰: 陳皮還能燥濕化痰,對於脾胃濕熱引起的痰多、咳嗽等症狀也有很好的緩解作用。胃苓和中湯中常加入一些其他燥濕化痰的藥物,例如蒼朮、厚朴等,與陳皮共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胃苓和中湯方劑中含有甘草,主要有兩大原因:

  1.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副作用的作用。胃苓和中湯中包含多種藥材,藥性較為偏燥,甘草可以緩和其燥性,使藥性更平和,減少對胃腸的刺激。
  2. 增強療效:甘草有健脾益氣、和中緩急的功效,與方中其他藥材配合,可以加強其利水消腫、健脾和胃的療效。例如,甘草可以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水濕的代謝,提高利水消腫的效果。

胃苓和中湯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燥濕止瀉: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的功效。胃苓和中湯主治濕熱蘊脾、脾胃不和導致的腹瀉,黃連可清熱燥濕,抑制腸道菌羣的過度生長,從而止瀉。
  2. 制伏藥性,調和脾胃: 方中含有大量芳香化濕藥,如蒼朮、厚朴等,容易燥烈傷脾。黃連苦寒性降,可制伏這些藥物的燥性,避免傷及脾胃,使藥物更溫和有效。

因此,黃連的加入不僅能清熱瀉火、燥濕止瀉,更能制伏藥性,調和脾胃,使其成為胃苓和中湯中不可或缺的藥物。

胃苓和中湯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積之效。胃苓和中湯主治濕熱內蘊、脾胃不和所致的胃脘脹痛、嘔吐泄瀉等症。木香能疏肝理氣,調和脾胃,緩解胃脘脹痛,並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止瀉。
  2. 燥濕化痰:木香亦具燥濕化痰之功。濕熱內蘊會導致痰濁阻滯,影響脾胃運化。木香能燥濕化痰,解除濕熱對脾胃的阻礙,促進消化功能的恢復。

胃苓和中湯中加入藿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芳香化濕: 藿香氣味芳香,具有辛溫解表、化濕止嘔的功效。胃苓和中湯主治濕濁內停、脾胃不和引起的症狀,如腹瀉、嘔吐、腹脹等。藿香可通過其芳香之氣,疏散濕邪,促進脾胃運化,達到止瀉止嘔的效果。
  2. 理氣和中: 藿香兼具理氣功效,可緩解因濕邪阻滯所致的氣機不暢,如胸悶、腹脹等症狀。胃苓和中湯中加入藿香,不僅能化濕,還能兼顧理氣,使脾胃氣機調和,促進整體康復。

胃苓和中湯中加入升麻,主要原因如下:

  1. 升陽止瀉: 升麻性微寒,味甘,入肺、脾經,具有升陽散寒、止瀉止汗之功效。胃苓和中湯主治濕熱內蘊、脾胃氣虛所致的泄瀉,升麻可升舉脾陽,散寒止瀉,改善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止瀉。
  2. 疏散濕熱: 胃苓和中湯方中常含有茯苓、白朮等燥濕健脾藥物,而升麻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與之配合,可更有效地疏散濕熱,消解脾胃濕熱,達到止瀉的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胃苓和中湯」

  • 豬苓:利水消腫、生津止渴、止瀉、止嘔及改善排尿等多種功效。
  • 澤瀉: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澀精止遺、強筋骨、止嘔、清熱利濕等功效。
  • 白朮: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 訶子:澀腸止瀉、固表止汗、清肺利咽、化痰止咳、降氣除煩等功效。
  • 陳皮: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功效。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 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解毒、瀉火除煩、止嘔、清胃火、清肝火等。
  • 木香: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等功效。
  • 藿香:燥濕、芳香化濕、止嘔、止咳化痰、祛風除濕、健脾胃等功效。
  • 升麻: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補血養肝、散風熱、透疹、補陽等功效。

主治功效

長出痘疹之後,內部積熱或因為飲食不當,導致腹瀉,排泄物呈現焦黃色,並且有酸臭味。

傳統服藥法


豬苓、澤瀉、白朮、白茯苓、訶子肉、陳皮、甘草(炙)、黃連(酒炒)、木香、藿香、升麻。粳米飲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不良反應。因此,在服用本方前,患者應先諮詢醫生,以確保用藥安全。

相關疾病


麻疹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身體發低熱

相同名稱方劑


胃苓和中湯, 出處:《片玉痘疹》卷八。 組成:豬苓、澤瀉、白朮、白茯苓、訶子肉、陳皮、甘草(炙)、黃連(酒炒)、木香、藿香、升麻。 主治:痘疹自起發之後,內熱或傷飲食,忽然泄瀉,所泄之物焦黃酸臭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