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薷性味辛、性微溫。主治發汗解暑、行水散濕、溫胃調中。治夏月感寒飲冷、頭痛發熱、惡寒無汗、胸痞腹痛、嘔吐腹瀉、水腫、腳氣。
白扁豆性甘淡、微溫平。主治健脾和中、消暑化濕。主治暑濕吐瀉、脾虛嘔逆、食少腹瀉、水停消渴、赤白帶下、小兒疳積。
陳皮性苦、辛、溫。主治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常用於脾胃氣滯證。具有行氣止痛、健脾和中之功、可改善寒濕阻中的脾胃氣滯、脘腹脹痛、噁心嘔吐、腹瀉。
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木瓜性酸、溫。主治平肝舒筋、和胃化濕。用於濕痹拘攣、腰膝關節酸重疼痛、吐瀉轉筋、腳氣水腫、肢体酸重、筋脈拘攣等症。
白朮性味苦、甘、溫。主治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常用於治療脾虛食少、腹脹腹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等症。
茯苓性甘、淡、平。主治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用於水腫尿少、水腫脹滿、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悸不安、失眠健忘、痰飲咳逆、嘔吐、脾虛食少、遺精白濁等症。
澤瀉性味甘、淡、寒。主治利水、滲濕、洩熱。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嘔吐、瀉痢、痰飲、腳氣、淋病、尿血。
豬苓性甘淡、平。主治利水滲濕。用於小便不利、水腫、腳氣、泄瀉、淋濁、帶下。
藿香性味辛、性微溫。主治芳香化濁、開胃止嘔、發表解暑。 用於濕濁中阻、脘痞嘔吐、暑濕倦怠、胸悶不舒、寒濕閉暑、腹痛吐瀉、鼻淵頭痛。
滑石性甘淡、寒、無毒。主治利水通淋、清解暑熱、祛濕斂瘡。用於熱淋、石淋、尿熱澀痛、暑濕煩渴、濕熱水瀉、外治濕疹、濕瘡、痱子。
黃連性苦、寒。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用於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疔瘡、外治濕疹、濕瘡、耳道流膿。
硃砂性甘、涼、有毒。主治鎮心安神、清熱解毒、明目。主癲狂、驚悸、心煩、失眠症、眩暈、目昏、腫毒、瘡瘍。
加味香薷丸, 出處:《年氏集驗良方》卷三。 組成:香薷草4兩,白扁豆(炒)2兩,廣皮2兩,粉甘草5錢,宣木瓜2兩,白朮2兩,白茯苓2兩,澤瀉2兩,豬苓2兩,藿香2兩,滑石1兩,川連1兩,朱砂1兩。 主治:夏月感冒暑氣,口渴心煩躁,吐瀉發熱,霍亂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