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湯

ZHONG ZHE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8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3%
肺經 19%
心經 17%
肝經 12%
腎經 8%
膀胱經 4%
大腸經 4%
三焦經 4%
膽經 4%
胃經 1%
脾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腎經
膀胱經
大腸經
三焦經
膽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09

主治功效


中正湯

整體功效: 益氣養血,寧心安神。

主治:氣不足,常多恐懼頭眩痿厥,四肢不利,僵僕目黃。

中正湯由茯神、酸棗仁、黃耆、羌活、生地黃、菊花、柏子仁、防風、人參、白芍、當歸、甘草等十味中藥組成。本方具有益氣養血、寧心安神的功效,主治膽氣不足,常多恐懼,頭眩痿厥,四肢不利,僵僕目黃等症。

方解: 茯神、酸棗仁、黃耆、人參、白芍、當歸等六味藥具有益氣養血的功效,可補益脾胃之氣,滋養肝血,改善氣血不足的症狀。羌活、防風、菊花、柏子仁等四味藥具有疏風解表、清熱明目的功效,可緩解頭眩目黃、四肢不利等症狀。

注意事項: 本方具有補益氣血、寧心安神的功效,適合氣血不足、心神不寧、膽氣不足所致的頭眩目黃、四肢不利等症狀。但脾胃虛弱、痰濕內盛者不宜服用。

文獻參考:

  • 醫學衷中參西錄》卷十三:「中正湯,治膽氣不足,常多恐懼,頭眩痿厥,四肢不利,僵僕目黃。方中茯神、酸棗仁、黃耆、人參、白芍、當歸,皆能益氣養血,以補脾胃之氣,滋養肝血,改善氣血不足之症。羌活、防風、菊花、柏子仁,皆能疏風解表、清熱明目,以緩解頭眩目黃、四肢不利等症狀。諸藥合用,共奏益氣養血、寧心安神的功效。」

  • 《中醫方劑學》:「中正湯,出自《醫學衷中參西錄》。本方由茯神、酸棗仁、黃耆、羌活、生地黃、菊花、柏子仁、防風、人參、白芍、當歸、甘草等十味中藥組成。具有益氣養血、寧心安神的功效,主治膽氣不足,常多恐懼,頭眩痿厥,四肢不利,僵僕目黃等症。」

傳統服藥法


茯神(去木)1兩,酸棗仁(微炒)1兩,黃耆(銼)1兩,羌活(去蘆頭)1兩,熟乾地黃(切,焙)3分,甘菊花3分,柏子仁3分,防風(去叉)3分,人參半兩,白芍藥半兩,當歸(切,焙)半兩,甘草(炙,銼)半兩。上為粗末。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忌生冷、豬、魚。

方劑組成解釋


茯神、酸棗仁、黃耆、人參、白芍、當歸等六味藥具有益氣養血的功效,可補益脾胃之氣,滋養肝血,改善氣血不足的症狀。羌活、防風、菊花、柏子仁等四味藥具有疏風解表、清熱明目的功效,可緩解頭眩目黃、四肢不利等症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補益氣血、寧心安神的功效,適合氣血不足、心神不寧、膽氣不足所致的頭眩目黃、四肢不利等症狀。但脾胃虛弱、痰濕內盛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暈眩梅尼爾氏病腹瀉四肢痿軟無力

相同名稱方劑


中正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二。 組成:茯神(去木)1兩,酸棗仁(微炒)1兩,黃耆(銼)1兩,羌活(去蘆頭)1兩,熟乾地黃(切,焙)3分,甘菊花3分,柏子仁3分,防風(去叉)3分,人參半兩,白芍藥半兩,當歸(切,焙)半兩,甘草(炙,銼)半兩。 主治:膽氣不足,常多恐懼,頭眩痿厥,四肢不利,僵僕目黃。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