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僵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中醫名詞「僵僕」詳解
「僵僕」為中醫經典中描述的一種症狀,指身體突然失去自主控制,呈現直挺僵硬的狀態而倒地,常伴隨意識障礙或肢體強直。《黃帝內經》多處提及此症,並從經絡氣血與臟腑功能的角度闡述其病機。
經典文獻溯源
-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記載「目不識人,善暴僵僕」,指出此症發作急驟,患者除倒地外,可能伴隨神識昏蒙、視覺障礙。唐代王冰註解:「筋骨強直而不用,卒倒而無所知也」,強調其病機與筋骨失養、氣血逆亂相關,導致肢體強直與意識喪失。 - 《素問·厥論》
提出「太陽厥逆,僵僕嘔血善衄」,將僵僕與「太陽經氣厥逆」聯繫。足太陽膀胱經主一身之表,若經氣上逆,可阻遏清陽之氣,引發突然昏倒,並伴隨嘔血、鼻衄等血證,反映氣血上衝、陰陽失調的病變。
中醫病機分析
僵僕的發生與以下病理機制密切相關:
- 肝風內動:肝主筋,若陰虛陽亢或熱極生風,肝風挾痰上擾清竅,可致筋脈拘急、猝然仆倒,常見於中風或癲癇。
- 氣血逆亂:氣血驟然上湧或下陷,如《內經》所述「厥逆」之證,導致腦竅失養,神機不運。
- 痰濁蒙竅:痰濕內生,阻遏氣機,上蒙心神則意識不清,阻滯經絡則肢體僵直。
- 太陽經氣失常:足太陽膀胱經行於背脊,若外邪侵襲或內傷虛損,經氣厥逆可引發背部強直、猝倒。
相關證候與鑑別
- 中風(卒中):多因肝陽暴亢,風火相煽,除僵僕外,常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與單純「厥逆」所致僵僕不同。
- 癇證(癲癇):發作時亦有猝倒昏不知人,但多伴肢體抽搐、口吐涎沫,呈反覆發作特點。
- 痙病:以項背強急、四肢抽搐為主,未必伴隨意識喪失,與僵僕之「仆倒」有別。
治法與理論延伸
歷代醫家對僵僕的治療,依病機不同而異:
- 平肝息風:如鈎藤、天麻、石決明等,適用於肝風內動者。
- 調氣活血:如四逆散、通竅活血湯,針對氣血逆亂所致厥證。
- 豁痰開竅:如滌痰湯、蘇合香丸,用於痰濁閉阻清竅者。
- 溫通太陽:若屬太陽經氣不暢,可選桂枝加葛根湯調和營衛。
此症在後世醫籍中進一步發展,如《傷寒論》提及「剛痙」之背反張,《溫病條辨》論述熱盛動風之抽搐,均與「僵僕」病機有互通之處,顯示中醫對肢體強直、猝倒症狀的辨證體系日益完善。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