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恐懼」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恐懼
在中醫學中,恐懼屬於情志之一,與五臟中的腎關係密切。《黃帝內經》指出:「恐傷腎」,意指過度恐懼易損傷腎氣,影響其藏精、主水及納氣的功能。《靈樞·淫邪發夢》亦云:「陰氣盛則夢涉大水而恐懼」,說明恐懼與人體內陰陽失衡有關,尤其當陰氣過盛時,易引發心神不寧、驚惶不安之夢境。
恐懼的生理病理機制
- 腎主恐: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與志相關。《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提到「在志為恐」,認為恐懼的情志活動直接歸屬於腎。若腎氣虛弱,則易出現無故驚恐、膽怯等症狀;反之,長期恐懼亦會耗傷腎精,導致腰膝酸軟、遺精、小便失禁等腎虛表現。
- 與心神的關係:中醫認為「心藏神」,主宰精神意識。恐懼雖屬腎志,但需透過心神反應。若心氣不足或心血虧虛,心神失養,則易受外界驚擾,表現為易驚善恐、失眠多夢。
- 肝膽的影響:肝主謀慮,膽主決斷。肝膽氣虛或氣機鬱滯時,可能出現優柔寡斷、易受驚嚇的現象。《諸病源候論》提及「肝虛則恐」,說明肝血不足亦可能加劇恐懼情緒。
臨床表現
恐懼過度者常見以下症狀:
- 腎氣不固:遺尿、滑精、耳鳴、腰膝無力。
- 心神不寧:心悸、失眠、多夢易驚。
- 肝膽失調:脅肋脹痛、口苦、善太息。
中醫調理方向
傳統中醫針對恐懼的治療,多從補腎寧心、調和肝膽入手,如:
- 補益腎氣:選用熟地黃、山茱萸、龍骨等藥物,固攝腎精。
- 安神定志:運用酸棗仁、遠志、茯神等養心安神。
- 疏肝利膽:柴胡、黃芩等藥材可疏解肝鬱,助膽氣升發。
此外,針灸常取腎俞、心俞、膽俞等穴位,以調節相應臟腑氣機。
恐懼作為一種情志反應,在中醫理論中不僅是心理現象,更與臟腑氣血密切相關,需從整體辨證論治,以恢復陰陽平衡為根本。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