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茵芋散中加入烏頭,看似矛盾,實則暗藏玄機。
烏頭性烈,入厥陰經,可散寒止痛,但其毒性亦強,需謹慎使用。茵芋散主治風寒濕痺,以茵芋、羌活等祛風除濕爲主,但寒濕凝滯,痺痛難解。烏頭在此並非單純止痛,而是以其辛散之性,配合其他藥物,驅散寒溼,溫經通絡,以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故加入烏頭,非為毒性,而是取其溫散之效,以助藥力,更有效地治療風寒濕痺之症。
茵芋散中加入乾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散寒,止嘔止瀉:茵芋散主治寒濕阻滯所致的嘔吐腹瀉、脘腹冷痛等症。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功效,可以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嘔吐腹瀉,配合茵芋等藥物,增強止瀉效果。
- 助藥力,增強療效:乾薑辛溫,可以助藥力,增強茵芋散的整體療效。茵芋性寒,單用容易寒涼傷胃,加入乾薑可以溫陽和中,防止藥性過寒,使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
茵芋散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散寒,止痛: 細辛性溫,入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之效。茵芋散常用於治療寒凝血瘀引起的疼痛,如風寒濕痹、關節疼痛等,細辛可助其溫經散寒,緩解疼痛。
- 通鼻竅: 細辛還具有通鼻竅、止鼻塞的作用,可以改善因寒邪阻滯引起的鼻塞、流涕等症狀。茵芋散中可能也包含其他通竅藥物,細辛的加入可以加強通竅止痛的作用。
茵芋散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解毒: 黃芩味苦寒,入肺、心、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的功效。茵芋散多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瘡瘍腫毒,黃芩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療效。
- 抗菌消炎: 黃芩含有多種黃酮類化合物,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可抑制細菌的生長,進一步促進瘡瘍的癒合。
茵芋散中加入桂枝,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散寒,活血止痛: 茵芋散主治風寒溼痹,症見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桂枝性溫,入膀胱經,具有溫經散寒、通痹止痛的功效,可助茵芋散溫通經絡,驅散寒溼,緩解疼痛症狀。
- 調和藥性: 茵芋散中含有多味寒涼藥性藥物,如茵芋、防己等,桂枝性溫,加入其中可以起到調和藥性,防止寒涼之品太過傷陽的作用,使藥性更爲平和。
總體而言,桂枝在茵芋散中起到溫經散寒、活血止痛,並調和藥性的作用,使藥效更爲顯著,療效更佳。
茵芋散中加入天雄,乃因其具有以下兩點重要作用:
一、 祛風濕止痛: 天雄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溫經散寒、祛風濕止痛之效。其能溫通經絡,驅散寒濕,故可有效改善因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狀。
二、 消腫止痛: 天雄亦具有一定的消腫止痛作用,可輔助茵芋散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等症狀。其溫陽散寒之性,亦可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從而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茵芋散中加入防己,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協同利水消腫:茵芋散主治風濕痺痛、水腫等症,防己性味苦寒,具有利水消腫、祛風止痛的功效。與茵芋、秦艽等藥物配合,可增強利水消腫作用,並減輕疼痛。
- 清熱解毒:防己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輔助茵芋散清熱解毒,治療因濕熱引起的痺痛、水腫等症。
防己的加入,不僅能增強茵芋散的利水消腫作用,更可起到清熱解毒、祛風止痛之效,使其藥效更全面,治療效果更佳。
茵芋散中加入秦艽,主要是利用其祛風濕、止痛、清熱解毒的功效。
秦艽性寒,味苦,入肝、膀胱經,具有疏散風寒、除濕止痛、清熱解毒的功效。而茵芋散以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為主,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筋骨疼痛等症狀。
加入秦艽,可以增強茵芋散的祛風止痛功效,並有助於清熱解毒,改善因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疼痛和炎症,提高治療效果。
茵芋散中包含赤茯苓,主要源於以下兩點:
- 健脾化濕: 赤茯苓性平味甘,具有健脾利濕的功效。茵芋散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瘡瘍腫毒,赤茯苓可健脾利濕,幫助排除體內濕熱,改善局部環境,促進瘡瘍癒合。
- 燥濕止癢: 赤茯苓能燥濕止癢,對於濕熱引起的皮膚瘙癢、瘡瘍瘙癢等症狀有緩解作用。茵芋散中加入赤茯苓,可以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促進瘡瘍的消退。
茵芋散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茵芋散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痹引起的疼痛、麻木、瘙癢等症狀。防風性味辛溫,入肺、膀胱經,具有祛風解表、止痛止癢的功效,可以有效散寒止痛,緩解因風寒溼邪侵襲導致的皮膚瘙癢。
- 協同茵芋活血化瘀:茵芋性寒,善於活血化瘀,但單用寒涼之品易傷陽氣。防風辛溫,可以溫陽散寒,協同茵芋活血化瘀,避免寒涼之品損傷陽氣,使其藥效更加安全有效。
綜上所述,防風在茵芋散中起到了疏散風寒,止痛止癢,以及協同茵芋活血化瘀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茵芋散方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當歸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緩解瘀血阻滯導致的疼痛。茵芋散主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當歸的活血化瘀功效可促進傷處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疼痛。
- 補血養血,潤燥生津: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養血、潤燥生津之效。跌打損傷後,往往氣血運行不暢,身體虛弱,當歸的補血功效可改善氣血虧虛,促進傷口癒合。
茵芋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調和藥性: 茵芋散以茵芋、白芷、蒼朮等藥物為主,性味偏燥烈,容易傷陰。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保護脾胃的作用,可避免藥物過於燥烈,減輕對身體的刺激,使藥性更趨平和,提升用藥安全性。
二、增強療效: 甘草與茵芋、白芷、蒼朮等藥物共同作用,可增強祛風濕、止痛、消腫等功效,使藥效更加顯著。同時,甘草還可補脾益氣,改善因風濕病引起的脾胃虛弱,促進整體康復。
主治功效
茵芋散
茵芋散為中醫常用的祛風散寒、活血止痛的方劑,主要成分包括烏頭、乾薑、細辛、黃芩、桂枝、天雄、防己、秦艽、赤茯苓、防風、當歸、甘草等藥材,具有驅除風寒、溫暖身體、疏通經絡、活血止痛等功效。
烏頭:性溫辛,有毒,歸肺、腎經,具有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等功效。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頭痛、鼻塞、喉嚨痛、風濕痹痛、腰痠背痛、中風半身不遂、頭風頭痛、心腹冷痛、陰疽腫毒、瘀血腫痛等症。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感冒、腹痛、腰痛、脾胃寒證、消化不良、腹瀉、吐血、便血、崩漏、經血不調、痛經、月經過多、咳嗽氣喘痰多清稀等病症。
細辛:具有辛溫散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開竅、止咳化痰、活絡止痛的功效。具有散風寒、溫肺化痰,可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鼻炎、鼻竇炎、頭痛、身體痠痛等症狀;另外細辛散風除濕,主治風濕痹痛、肢體麻木、寒濕腹痛、嘔吐泄瀉;具有溫化寒痰停飲、下氣消痰、溫肺化飲之功,可治療外感風寒、水飲內停、喘咳、痰多清稀等症狀;細辛也可用於治療寒邪入絡之肌肉關節痛,如頭痛、鼻淵、牙痛、痹痛等。
黃芩:性味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可治外感熱病,中上焦鬱熱所致的壯熱煩渴、面赤脣燥、溲赤便祕、苔黃脈數,濕熱蘊結、腸燥便祕,輕微出血症,如外傷、牙血,肺熱壅遏,肺失清降所致的咳嗽痰稠、咽喉腫痛等症,血熱吐衄,氣鬱不暢,氣逆上衝,皆因氣滯而起,瘡瘍、腫毒、痢疾等熱毒病症,肝臟和膽囊疾病,小便不利等症。
桂枝: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通經絡、活絡止痛、止嘔、活血化瘀、提振胸陽等功效。桂枝常與其他中藥材搭配使用,以增強藥效。桂枝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水腫、痛經、血瘀等症狀。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臨牀上,甘草可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當歸能促進造血功能,增加血細胞數量,達到補血效果;其活性成分能調節子宮平滑肌,緩解痛經,促進內膜生長,改善月經不調;當歸所含的維生素K等活性成分能增強血管壁張力,促進血小板聚集,達到止血效果。此外,當歸的揮發油等成分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補血生肌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抑制血小板聚集,達到活血化瘀的目的;同時,當歸亦有止咳平喘之效,其所含的揮發油等成分具有鎮咳、祛痰、平喘的作用,可抑制氣管平滑肌收縮,緩解咳嗽、氣喘等症狀。
防風:性溫,微苦,歸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防風能治療外感風寒或風熱表證,如感冒、流行性感冒等;防風能祛風除濕,勝濕止痛,常用於治療風濕、類風濕關節炎、痛風等;防風能解痙止痙,常用於治療肌肉痙攣、抽搐等;防風能活血通經,常用於治療瘀血經閉、痛經等;防風能解毒透疹,常用於治療溫熱病、瘡瘍腫毒等。防風是中醫常用的藥物之一,具有多種功效。在使用時應根據具體情況,辨證論治,以免誤用。
秦艽:具有清熱瀉火、祛風除濕、清熱利尿和強筋骨的功效。清熱瀉火的功效主要表現在能夠清虛熱、瀉火之功,尤其擅長清骨蒸潮熱,是治療陰骨蒸潮熱的常用藥。祛風除濕的功效則體現在祛除體內風濕之邪,疏通經絡,使氣血運行通暢,以及清熱祛濕,使濕熱之邪從體內排出。清熱利尿的功效是通過清熱滋陰,使虛熱之邪得以緩解而實現,活血化瘀、溫經散寒皆可強筋骨,強筋骨為其要義。
赤茯苓:性味甘,淡,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滲濕利尿、益氣健脾、養陰寧心、化痰軟堅、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散邪除痺等功效。主要適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心悸失眠、咳喘痰多、食慾不振、便溏泄瀉、血瘀經閉、痛經、乳房結塊疼痛、瘡癤腫毒等症狀。
防己:味苦、辛,性微溫,歸脾、肺、腎經。具有祛風除濕、利水消腫、散風寒、健脾胃、止咳化痰、利水滲濕、活絡止痛、破血消癥等功效。適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頭痛身痛、胸痺腹痛、水腫臌脹、濕熱腳氣、手足攣痛、癬疥瘡腫、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腹瀉、痢疾、咳嗽、痰多、濕風口面歪斜、手足疼痛、散留痰、肺氣咳嗽喘鳴、諸癥屬瘀滯不通、濕熱蘊結等症狀。
總之,茵芋散具有祛風散寒、溫暖身體、疏通經絡、活血止痛等功效,可治療賊風入腹、腹中拘急、煩亂恍惚、迷惑不知人事、口噤不開、手足緩弱、臥即驚恐、口乾、身體沉重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茵芋1兩半,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當歸1兩(銼,微炒),荊芥1兩,細辛3分,桂心3分,獨活1兩半,天麻1兩,羚羊角屑1兩。
上為散。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茵芋散具有發散風寒、清熱利濕的功效,但是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茵芋散, 出處:《聖惠》卷十九。 組成:茵芋1兩半,枳殼1兩(麸炒微黃,去瓤),當歸1兩(銼,微炒),荊芥1兩,細辛3分,桂心3分,獨活1兩半,天麻1兩,羚羊角屑1兩。 主治:偏風,口眼不正,言語謇澀,四肢拘急。
茵芋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 組成:茵芋1兩,黃芩1兩,附子1兩半(炮裂,去皮臍),人參1兩(去蘆頭),芎藭3分,防風3分(去蘆頭),麻黃1兩半(去根節),漢防己3分,甘草3分(炙微赤,銼)。 主治:風入腹,拘急(疒丂)痛。
茵芋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一。 組成:茵芋1兩,肉桂1兩(去皺皮),海桐皮1兩,芎藭1兩,狗脊1兩,防風1兩(去蘆頭),牛膝1兩(去苗),附子2兩(炮裂,去皮臍),松節1兩(銼),蒼耳子1兩(微炒),當歸1兩,羌活1兩,木香1兩,麝香1兩(分)(研入)。 主治:風,身體疼痛,肢節不利。
茵芋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 組成:茵芋半兩,川烏頭半兩(炮裂,去皮臍),乾薑半兩(炮裂,銼),細辛半兩,黃芩半兩,桂心半兩,天雄半兩(炮裂,去皮臍),漢防己3分,秦艽1兩(去苗),赤茯苓3分,防風1兩(去蘆頭),當歸3分(銼,炒),甘草3分(炙微赤,銼)。 主治:賊風入腹,腹中拘急,煩亂恍惚,迷惑不知人事,口噤不開,手足緩弱,卧即驚恐,口乾,身體沉重。
茵芋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一。 組成:茵芋3分,桂心3分,漢防己3分,附子3分(炮裂,去皮臍),側子3分(炮裂,去皮臍),芎藭3分,人參1分(去蘆頭),麻黃3分(去根節),當歸3分(銼,微炒),赤芍藥3分,秦艽1兩(去苗),茯神3分,五加皮3分,防風半兩(去蘆頭),白朮半兩,黃耆半兩(銼),細辛半兩,甘菊花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偏風,積年不癒,腳手枯細,口面斜,精神不守,言語倒錯。
茵芋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九。 組成:茵芋(去莖)半兩,杜仲(去粗皮,炙,銼)半兩,石南半兩,石龍芮半兩,羊踯躅(微炒)半兩,麝香(研)半兩,狗脊(去毛)半兩,當歸(銼,炒)半兩,乾蠍(微炒)半兩,桑螵蛸(微炒)半兩,菖蒲半兩,赤箭3分,獨活(去蘆頭)3分,附子(炮裂,去皮臍)3分,天雄(炮裂,去皮臍)3分,甘菊花3分,牛膝(去苗,酒浸,切,焙)3分,木香3分,麻黃(去根節,煮,掠去沫,焙)3分,芎藭3分,萆薢(銼)1兩。 主治:腎臟中風濕,腰痛,腳膝偏枯,皮膚(疒帬)痹,語聲謇澀,兩耳虛鳴,舉體乏力,面無顔色,志意不樂,骨節痠疼。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