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芋散

茵芋散

YIN Y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惠》卷二十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2.3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9%
脾經 14%
心經 14%
肺經 14%
腎經 11%
胃經 8%
膀胱經 7%
膽經 7%
大腸經 2%
肝經
脾經
心經
肺經
腎經
胃經
膀胱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茵芋散中加入烏頭,看似矛盾,實則暗藏玄機。

烏頭性烈,入厥陰經,可散寒止痛,但其毒性亦強,需謹慎使用。茵芋散主治風寒濕痺,以茵芋、羌活等祛風除濕爲主,但寒濕凝滯,痺痛難解。烏頭在此並非單純止痛,而是以其辛散之性,配合其他藥物,驅散寒溼,溫經通絡,以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故加入烏頭,非為毒性,而是取其溫散之效,以助藥力,更有效地治療風寒濕痺之症。

茵芋散中加入乾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止嘔止瀉:茵芋散主治寒濕阻滯所致的嘔吐腹瀉、脘腹冷痛等症。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功效,可以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嘔吐腹瀉,配合茵芋等藥物,增強止瀉效果。
  2. 助藥力,增強療效:乾薑辛溫,可以助藥力,增強茵芋散的整體療效。茵芋性寒,單用容易寒涼傷胃,加入乾薑可以溫陽和中,防止藥性過寒,使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

茵芋散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止痛: 細辛性溫,入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之效。茵芋散常用於治療寒凝血瘀引起的疼痛,如風寒濕痹、關節疼痛等,細辛可助其溫經散寒,緩解疼痛。
  2. 通鼻竅: 細辛還具有通鼻竅、止鼻塞的作用,可以改善因寒邪阻滯引起的鼻塞、流涕等症狀。茵芋散中可能也包含其他通竅藥物,細辛的加入可以加強通竅止痛的作用。

茵芋散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解毒: 黃芩味苦寒,入肺、心、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的功效。茵芋散多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瘡瘍腫毒,黃芩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療效。
  2. 抗菌消炎: 黃芩含有多種黃酮類化合物,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可抑制細菌的生長,進一步促進瘡瘍的癒合。

茵芋散中加入桂枝,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活血止痛: 茵芋散主治風寒溼痹,症見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桂枝性溫,入膀胱經,具有溫經散寒、通痹止痛的功效,可助茵芋散溫通經絡,驅散寒溼,緩解疼痛症狀。
  2. 調和藥性: 茵芋散中含有多味寒涼藥性藥物,如茵芋、防己等,桂枝性溫,加入其中可以起到調和藥性,防止寒涼之品太過傷陽的作用,使藥性更爲平和。

總體而言,桂枝在茵芋散中起到溫經散寒、活血止痛,並調和藥性的作用,使藥效更爲顯著,療效更佳。

茵芋散中加入天雄,乃因其具有以下兩點重要作用:

一、 祛風濕止痛: 天雄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溫經散寒、祛風濕止痛之效。其能溫通經絡,驅散寒濕,故可有效改善因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狀。

二、 消腫止痛: 天雄亦具有一定的消腫止痛作用,可輔助茵芋散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等症狀。其溫陽散寒之性,亦可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從而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茵芋散中加入防己,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協同利水消腫:茵芋散主治風濕痺痛、水腫等症,防己性味苦寒,具有利水消腫、祛風止痛的功效。與茵芋、秦艽等藥物配合,可增強利水消腫作用,並減輕疼痛。
  2. 清熱解毒:防己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輔助茵芋散清熱解毒,治療因濕熱引起的痺痛、水腫等症。

防己的加入,不僅能增強茵芋散的利水消腫作用,更可起到清熱解毒、祛風止痛之效,使其藥效更全面,治療效果更佳。

茵芋散中加入秦艽,主要是利用其祛風濕、止痛、清熱解毒的功效。

秦艽性寒,味苦,入肝、膀胱經,具有疏散風寒、除濕止痛、清熱解毒的功效。而茵芋散以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為主,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筋骨疼痛等症狀。

加入秦艽,可以增強茵芋散的祛風止痛功效,並有助於清熱解毒,改善因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疼痛和炎症,提高治療效果。

茵芋散中包含赤茯苓,主要源於以下兩點:

  1. 健脾化濕: 赤茯苓性平味甘,具有健脾利濕的功效。茵芋散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瘡瘍腫毒,赤茯苓可健脾利濕,幫助排除體內濕熱,改善局部環境,促進瘡瘍癒合。
  2. 燥濕止癢: 赤茯苓能燥濕止癢,對於濕熱引起的皮膚瘙癢、瘡瘍瘙癢等症狀有緩解作用。茵芋散中加入赤茯苓,可以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促進瘡瘍的消退。

茵芋散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茵芋散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痹引起的疼痛、麻木、瘙癢等症狀。防風性味辛溫,入肺、膀胱經,具有祛風解表、止痛止癢的功效,可以有效散寒止痛,緩解因風寒溼邪侵襲導致的皮膚瘙癢。
  2. 協同茵芋活血化瘀:茵芋性寒,善於活血化瘀,但單用寒涼之品易傷陽氣。防風辛溫,可以溫陽散寒,協同茵芋活血化瘀,避免寒涼之品損傷陽氣,使其藥效更加安全有效。

綜上所述,防風在茵芋散中起到了疏散風寒,止痛止癢,以及協同茵芋活血化瘀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茵芋散方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當歸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緩解瘀血阻滯導致的疼痛。茵芋散主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當歸的活血化瘀功效可促進傷處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疼痛。
  2. 補血養血,潤燥生津: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養血、潤燥生津之效。跌打損傷後,往往氣血運行不暢,身體虛弱,當歸的補血功效可改善氣血虧虛,促進傷口癒合。

茵芋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調和藥性: 茵芋散以茵芋、白芷、蒼朮等藥物為主,性味偏燥烈,容易傷陰。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保護脾胃的作用,可避免藥物過於燥烈,減輕對身體的刺激,使藥性更趨平和,提升用藥安全性。

二、增強療效: 甘草與茵芋、白芷、蒼朮等藥物共同作用,可增強祛風濕、止痛、消腫等功效,使藥效更加顯著。同時,甘草還可補脾益氣,改善因風濕病引起的脾胃虛弱,促進整體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茵芋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治病證
茵芋散所治之症,核心病機為「賊風入腹」,即外感風邪深入臟腑,導致氣血逆亂、經絡失和。具體表現可分為三類:

  1. 經絡受阻:風邪侵襲,阻滯氣血,見「腹中拘急」(腹部筋脈攣急)、「手足緩弱」(肢體無力)、「口噤不開」(牙關緊閉)。
  2. 心神受擾:風邪夾痰擾神,出現「煩亂恍惚」「迷惑不知人事」「卧即驚恐」等神志異常。
  3. 陰津耗傷:風邪化熱或氣鬱生熱,耗傷津液,故有「口乾」「身體沉重」(濕熱內蘊或氣血不暢所致)。

此方針對風邪內陷、氣血失調之證,以祛風通絡、調和氣血、開竅醒神為治則。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祛風通絡為主

  • 茵芋(君藥):辛溫,專攻「賊風」,能散外風、通經絡,《本經》謂其「主五臟邪氣,心腹寒熱」。現代認為其有鎮痛作用,針對「腹中拘急」。
  • 獨活荊芥:助茵芋祛風,獨活走下焦治「手足緩弱」,荊芥輕揚散表邪,兼解「口噤」之風閉。
  • 細辛天麻:細辛辛烈,散寒開竅;天麻熄內風,治「驚恐恍惚」,合用以內外風兼顧。

2. 調氣活血為輔

  • 枳殼(麩炒):行氣寬中,破「腹中拘急」之氣滯,炒製減其峻性。
  • 當歸:養血活血,「微炒」後溫而不燥,協同桂心溫通血脈,改善「身體沉重」。

3. 清熱鎮驚佐之

  • 羚羊角屑:鹹寒,清肝熄風,針對風邪化熱之「口乾」「煩亂」,防風邪化火擾神。
  • 桂心:溫陽通脈,反佐羚羊角之寒,使散風不傷正。

4. 生薑為引

生薑和胃降逆,助藥力透達,兼解「口噤」之氣機閉塞。


全方配伍特點

  • 動靜結合:茵芋、獨活等辛散祛外風(動),天麻、羚羊角熄內風(靜)。
  • 氣血並調:枳殼行氣、當歸活血,共解「拘急」。
  • 寒溫並用:桂心配羚羊角,防溫燥傷陰或寒涼滯邪,適合風邪夾熱者。

此方以風藥為主,佐以養血清熱,體現「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思路,適用於外風內陷、氣血失和之複雜證候。

傳統服藥法


茵芋1兩半,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當歸1兩(銼,微炒),荊芥1兩,細辛3分,桂心3分,獨活1兩半,天麻1兩,羚羊角屑1兩。
上為散。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茵芋散具有發散風寒、清熱利濕的功效,但是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坐骨神經痛前列腺炎半身不遂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慢性腎衰竭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腎絲球腎炎腹瀉口乾口渴多痰容易生氣身體沉重心情煩燥牙齒緊閉口張不開易感到驚嚇

相同名稱方劑


茵芋散, 出處:《聖惠》卷十九。 組成:茵芋1兩半,枳殼1兩(麸炒微黃,去瓤),當歸1兩(銼,微炒),荊芥1兩,細辛3分,桂心3分,獨活1兩半,天麻1兩,羚羊角屑1兩。 主治:偏風,口眼不正,言語謇澀,四肢拘急。

茵芋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 組成:茵芋1兩,黃芩1兩,附子1兩半(炮裂,去皮臍),人參1兩(去蘆頭),芎藭3分,防風3分(去蘆頭),麻黃1兩半(去根節),漢防己3分,甘草3分(炙微赤,銼)。 主治:風入腹,拘急(疒丂)痛。

茵芋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一。 組成:茵芋1兩,肉桂1兩(去皺皮),海桐皮1兩,芎藭1兩,狗脊1兩,防風1兩(去蘆頭),牛膝1兩(去苗),附子2兩(炮裂,去皮臍),松節1兩(銼),蒼耳子1兩(微炒),當歸1兩,羌活1兩,木香1兩,麝香1兩(分)(研入)。 主治:風,身體疼痛,肢節不利。

茵芋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 組成:茵芋半兩,川烏頭半兩(炮裂,去皮臍),乾薑半兩(炮裂,銼),細辛半兩,黃芩半兩,桂心半兩,天雄半兩(炮裂,去皮臍),漢防己3分,秦艽1兩(去苗),赤茯苓3分,防風1兩(去蘆頭),當歸3分(銼,炒),甘草3分(炙微赤,銼)。 主治:賊風入腹,腹中拘急,煩亂恍惚,迷惑不知人事,口噤不開,手足緩弱,卧即驚恐,口乾,身體沉重。

茵芋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一。 組成:茵芋3分,桂心3分,漢防己3分,附子3分(炮裂,去皮臍),側子3分(炮裂,去皮臍),芎藭3分,人參1分(去蘆頭),麻黃3分(去根節),當歸3分(銼,微炒),赤芍藥3分,秦艽1兩(去苗),茯神3分,五加皮3分,防風半兩(去蘆頭),白朮半兩,黃耆半兩(銼),細辛半兩,甘菊花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偏風,積年不癒,腳手枯細,口面斜,精神不守,言語倒錯。

茵芋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九。 組成:茵芋(去莖)半兩,杜仲(去粗皮,炙,銼)半兩,石南半兩,石龍芮半兩,羊踯躅(微炒)半兩,麝香(研)半兩,狗脊(去毛)半兩,當歸(銼,炒)半兩,乾蠍(微炒)半兩,桑螵蛸(微炒)半兩,菖蒲半兩,赤箭3分,獨活(去蘆頭)3分,附子(炮裂,去皮臍)3分,天雄(炮裂,去皮臍)3分,甘菊花3分,牛膝(去苗,酒浸,切,焙)3分,木香3分,麻黃(去根節,煮,掠去沫,焙)3分,芎藭3分,萆薢(銼)1兩。 主治:腎臟中風濕,腰痛,腳膝偏枯,皮膚(疒帬)痹,語聲謇澀,兩耳虛鳴,舉體乏力,面無顔色,志意不樂,骨節痠疼。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