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氣養脾湯

YI QI YANG P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點點經》卷二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4%
脾經 19%
心經 16%
肝經 11%
胃經 9%
腎經 7%
大腸經 4%
三焦經 2%
膀胱經 2%
肺經
脾經
心經
肝經
胃經
腎經
大腸經
三焦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9

方劑組成解釋

益氣養脾湯中包含黃耆,主要原因有二:

一、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託毒生肌、利水消腫之功效。其補氣作用強大,能扶正祛邪,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對於脾氣虛弱、氣血不足者,可起到滋補和調理作用。

二、益氣養脾湯的組成,旨在益氣健脾,補氣養血。黃耆補氣升陽,可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改善脾虛所致的食慾不振、乏力倦怠等症狀。同時,黃耆也能補氣養血,改善氣血不足所致的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狀,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整體療效。

益氣養脾湯中加入白朮,主要有兩方面的考量:

  1. 健脾益氣: 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瀉止汗的功效。益氣養脾湯旨在補益脾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而白朮的健脾益氣功效正好契合此方劑的治療目的。
  2. 燥濕健脾: 益氣養脾湯常用於脾虛濕困的患者,表現為食慾不振、脘腹脹滿、肢體乏力等。白朮能燥濕健脾,去除脾胃濕氣,有利於脾胃功能的恢復。

益氣養脾湯中加入人參,主要源於其補氣益脾的功效。人參味甘性溫,歸脾、肺、心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復脈、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等作用。對於脾氣虛弱、氣血不足引起的疲乏無力、面色蒼白、食慾不振等症狀,人參可以有效地補益脾氣,增強機體的免疫力,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態。因此,在益氣養脾湯中加入人參,能有效提升方劑的補益效果,達到益氣養脾、扶正祛邪的功效。

益氣養脾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益氣,改善脾胃功能: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之功效。其補血功效能改善脾胃氣血不足,促進脾胃運化,增強脾胃功能。
  2. 調和氣血,促進整體恢復: 當歸能調和氣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氣血運行不暢,有助於整體身體恢復。對於氣血不足、脾胃虛弱所致的疲乏、面色蒼白、食慾不振等症狀,有明顯的改善作用。

綜上所述,當歸在益氣養脾湯中起著補血益氣、調和氣血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整體身體恢復,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益氣養脾湯中加入玉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潤燥: 玉竹性甘寒,入肺、胃經,具有滋陰潤燥、生津止渴的功效。益氣養脾湯旨在益氣養脾,而脾喜潤惡燥,若脾氣虛弱,容易出現口渴、舌燥等症狀。玉竹的滋陰潤燥作用,可改善脾胃津液不足,有助於脾氣恢復。
  2. 養陰生津: 玉竹能養陰生津,對於氣陰兩虛、脾胃虛弱、津液不足所致的口渴、食慾不振、大便乾結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緩解作用。益氣養脾湯整體偏於補氣健脾,加入玉竹則可平衡其補氣功效,使藥性更加平和,達到滋補脾胃的效果。

益氣養脾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濕,若脾氣虛弱,則易導致水濕停滯,影響脾胃功能。茯苓能健脾利濕,幫助脾胃運化水濕,改善脾虛濕困的症狀。
  2. 寧心安神: 茯苓能寧心安神,改善心神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脾主思慮,脾氣虛弱,容易導致心神不寧。茯苓能健脾益氣,同時又能寧心安神,從而改善脾虛所致的心神不安。

因此,益氣養脾湯中加入茯苓,既可健脾利濕,又可寧心安神,有助於改善脾氣虛弱所致的各種症狀。

益氣養脾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一、滋陰降火: 生地黃味甘性寒,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清熱生津的功效。脾胃虛弱常伴隨氣陰兩虛,容易出現口乾舌燥、心煩易怒等症狀。生地黃可以滋陰降火,緩解脾胃虛弱引發的熱症,同時也有助於滋養脾胃,增強其運化功能。

二、調和氣血: 生地黃除了滋陰降火外,還能養血活血。脾胃虛弱往往導致氣血不足,而生地黃可以補益氣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面色蒼白、乏力等症狀,從而促進整體氣血的平衡。

益氣養脾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理氣健脾:陳皮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功效。對於脾胃氣虛、食慾不振、脘腹脹滿等症狀,陳皮可助脾胃運化,促進消化吸收。

二、和胃降逆:陳皮能理氣降逆,對於脾胃不和、氣逆上衝、噁心嘔吐等症狀,陳皮可緩解胃氣上逆,使脾胃功能得以恢復。

因此,益氣養脾湯中加入陳皮,不僅有助於健脾益氣,還可理氣和胃,提升整體療效。

益氣養脾湯作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主要用於調理脾胃、補益氣血。此方中雖然一般強調使用補氣藥材如人參、黃耆等來強化脾胃功能,但亦會加入薄荷這一草藥。薄荷性味辛涼,歸肺、肝經,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疏肝解鬱之效。在益氣養脾湯中加入薄荷,主要是取其能疏肝解鬱、行氣和中的特性。

脾胃為後天之本,負責運化水谷精微,而情志不遂或肝氣鬱結會影響脾胃功能。薄荷能疏肝解鬱,有助於改善因肝氣鬱結導致的脾胃不和症狀,如脹滿、噁心等。此外,薄荷還可提升整體方劑的芳香醒脾作用,增進食欲,促進消化吸收。因此,在益氣養脾湯中加入薄荷,不僅能增強藥方的療效,還可以兼顧到脾胃與肝臟之間的相互關係,達到更全面的調理效果。

益氣養脾湯作為一味傳統中醫方劑,其組成旨在調理脾胃,補益正氣。該方中包含了紅花這一味藥材,其用意頗為深遠。在中醫學中,紅花性溫、味辛,歸心、肝經,具有活血通經、散瘀止痛之功效。紅花之所以被加入到益氣養脾湯之中,主要是考慮到脾胃乃後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而紅花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脾胃運化功能的正常運作。

此外,紅花還能夠幫助調節情緒,改善因脾胃虛弱導致的情緒不寧等症狀。在整體治療思路上,通過活血行氣的方式,不僅能夠增強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還可以通過改善微循環來提升整體健康狀況。因此,在益氣養脾湯中加入紅花,既符合中醫“治未病”的原則,又體現了綜合調理的治療理念,對於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有著積極的作用。

益氣養脾湯中,加入地榆的用意在於其收斂止血、清熱涼血的功效。

地榆性寒,味苦,入心、肝、脾經。其收斂止血之效能,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弱導致的消化道出血,如便血、吐血等。同時,地榆清熱涼血的功效,也能輔助減輕脾胃熱盛引起的口渴、腹脹、腹痛等症狀。

因此,地榆在益氣養脾湯中,不僅有助於止血,還可輔助清熱,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益氣養脾、消食止血之效。

益氣養脾湯中加入葛根,主要有兩大原因:

一、升陽解表,止汗止瀉:葛根性涼,味甘辛,入脾、胃經,具有升陽解表、透疹止汗、止瀉生津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弱、氣陰兩虛,導致容易出汗、腹瀉等症狀,葛根可以有效改善。

二、和解脾胃,調暢氣機:葛根還能和解脾胃,促進脾胃運化,改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同時,葛根能夠調暢氣機,疏解體內鬱氣,使氣血流通順暢,有利於脾胃功能的恢復。

因此,葛根在益氣養脾湯中,既能緩解脾胃虛弱的症狀,又能促進脾胃功能恢復,達到整體調理的效果。

益氣養脾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性: 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避免藥性過於偏燥或偏寒,使藥物更易於被脾胃吸收,發揮療效。例如,方中可能含有性寒的藥物,甘草可減輕寒涼之性,保護脾胃功能。
  2. 補益脾氣,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的功效,能增強脾胃的運化能力,提高其他藥物的吸收利用率,進一步增強藥效。甘草還能與其他藥物配伍,相輔相成,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益氣養脾湯」,主要成分是:

黃耆: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

白朮: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

薄荷:發汗解表、清利咽喉、透疹、止血、降氣、透疹、疏肝解鬱、清熱解毒、消暑。

陳皮: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地榆:止血、清熱解毒、清熱涼血、斂瘡、排膿。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葛根:散風熱、發汗解表、止血、生津止渴、解酒毒、透疹、止瀉和清熱解毒。

紅花:調經和通經、活血化瘀、通經絡以及清熱涼血等功效。

黃耆: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

人參: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

生地黃: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

玉竹:滋陰、補氣、生津止渴、潤燥和除煩等多種傳統功效。

主治功效:酒毒傷害肺臟,導致大腸出血,飲食減少,人漸漸消瘦,肛門後方的肉紅腫,腫塊堅硬。

傳統服藥法


黃耆2錢,白朮1錢,條參1錢半,當歸1錢半,玉竹1錢半,茯苓1錢半,生地1錢半,陳皮1錢半,薄荷1錢半,紅花5分,地榆5分,甘葛2錢,甘草3分。
生薑、大棗為引,小兒胎發1團,燒灰存性,兌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益氣養脾湯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因此孕婦、月經期間的女性以及有出血傾向的患者慎用。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身體消瘦

相同名稱方劑


益氣養脾湯, 出處:《點點經》卷二。 組成:黃耆2錢,白朮1錢,條參1錢半,當歸1錢半,玉竹1錢半,茯苓1錢半,生地1錢半,陳皮1錢半,薄荷1錢半,紅花5分,地榆5分,甘葛2錢,甘草3分。 主治:酒毒傷肺,大腸下血,飲食減少,人漸消瘦,後臟紅腫,疙瘩堅硬。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