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寄生散

桑寄生散

SANG JI SHE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得效》卷十四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2.3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脾經 19%
肺經 14%
腎經 12%
心經 12%
胃經 9%
膽經 2%
心包經 2%
三焦經 2%
大腸經 2%
肝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心經
胃經
膽經
心包經
三焦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桑寄生散中包含桑寄生,主要原因如下:

  1. 藥性相符:桑寄生性味甘平,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等功效。此方多用於治療肝腎不足、筋骨痠痛、風濕痹痛等症,桑寄生藥性與方劑功效相符。
  2. 臨牀驗證:桑寄生在治療上述疾病方面已有較多臨牀應用和研究,其有效性已得到一定程度的證實。因此,桑寄生成為桑寄生散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其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的功效。

桑寄生散中加入當歸,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血活血,改善循環: 桑寄生性偏寒,有活血化瘀之效,但容易耗傷氣血。當歸則性溫,有補血活血之功,可溫補氣血,協調桑寄生的藥性,使藥力更加平和,不易傷正氣。
  2. 相輔相成,增強功效: 桑寄生善於祛風濕,止痛,而當歸則擅長補血養血,潤腸通便。兩者合用,既能祛除風濕,止痛止癢,又能滋養血脈,促進血液循環,使藥效更加全面,治療效果更顯著。

桑寄生散中包含續斷,主要基於其補肝腎、強筋骨的功效。

桑寄生散主治風寒濕痹,筋骨疼痛,腰膝酸軟,以及跌打損傷。續斷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續筋接骨之效,可與桑寄生、杜仲等藥材相輔相成,共同起到溫經通絡、祛風除濕、補益肝腎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風寒濕痹,筋骨疼痛的功效。此外,續斷還能幫助修復損傷的筋骨,對於跌打損傷的治療也有一定的幫助。

桑寄生散中加入川芎,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通絡,改善血液循環: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效。桑寄生善於補肝腎,但其性偏於滋膩,容易影響氣血運行。川芎的加入,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使桑寄生補益肝腎的作用更有效地發揮。
  2. 疏風散寒,緩解頭暈目眩: 川芎具有疏風散寒的作用,可有效緩解桑寄生所治頭暈目眩等症狀。例如,桑寄生常用於治療肝腎不足導致的腰膝酸軟、頭暈目眩等症,而川芎則可以幫助緩解頭部氣血不通、風寒入侵導致的頭暈目眩。

總而言之,川芎在桑寄生散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有助於活血通絡,改善藥效,更可以緩解相關症狀,提升治療效果。

桑寄生散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肝理氣: 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桑寄生散中常用於治療肝腎不足、腰膝痠軟、頭暈目眩等症,香附可以疏通肝氣,解除鬱結,使氣血流通,從而輔助治療腰膝痠軟、頭暈目眩等症狀。
  2. 調和脾胃: 香附還能健脾和胃,促進消化吸收。桑寄生散中常加入補益肝腎的藥物,而香附可以調和脾胃,避免補益藥物過度滋膩,更好地發揮藥效,使藥效更易被吸收。

桑寄生散中加入茯神,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安神益智,協調藥性: 茯神性平味甘,入心、脾經,具有安神益智、寧心安神之效。桑寄生散主治風濕痺痛、腰膝酸軟、筋骨痿軟等症,而茯神可緩解藥物對心脾的影響,有助於協調藥性,使藥效更柔和、更全面。
  2. 補益氣血,增強療效: 茯神具有補益氣血、健脾益腎之效。桑寄生散中一些藥物如桑寄生、杜仲等,偏於滋補肝腎,而茯神則能補益氣血,使藥物作用更加全面,提高療效。

桑寄生散中加入阿膠,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血,固本培元: 桑寄生散主治風濕痺痛,兼有腰膝酸軟、頭昏目眩等症,而阿膠具有滋陰補血、潤燥止渴的功效,能改善因風寒濕邪侵襲導致的氣血不足、筋骨失養等症狀,從根本上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康復。
  2. 相輔相成,提高療效: 桑寄生散中桑寄生性溫,善於祛風除濕,而阿膠性平,具有滋補作用。兩者配伍,一祛一補,相輔相成,既能驅除風寒濕邪,又能滋養氣血,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桑寄生散中加入白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補氣健脾,固本培元:桑寄生散以補肝腎、強筋骨為主要功效,但肝腎虛弱往往伴隨脾氣虛弱,導致氣血不足,影響藥效發揮。白朮性溫,味甘苦,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固表止汗之功,可補益脾氣,使藥力更好地傳輸至肝腎,增強療效。
  2. 扶正祛邪,協調藥性:桑寄生散中含有較多寒涼藥物,如桑寄生、杜仲等,若單用容易損傷脾胃陽氣,導致脾虛濕困,加重病情。白朮性溫燥濕,能扶助脾胃,協調藥性,避免寒涼藥物過於傷脾,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

桑寄生散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扶正培本:桑寄生散以桑寄生為君藥,性寒,善於祛風濕、止痛,但其寒性較強,容易損傷正氣。人參性溫,味甘,能補氣益血,起到扶正培本的作用,防止桑寄生散寒涼過度,損傷脾胃。
  2. 調和藥性:桑寄生散中其他藥物如川芎、杜仲等,多性溫或平,加入人參後,可調和藥性,使藥力更加平和,減少副作用,提高藥效。

總之,人參的加入,既能增強桑寄生散的治療效果,又能保護患者的正氣,使藥性更加協調,達到最佳療效。

桑寄生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桑寄生性寒,味甘苦,入肝、腎經,有補肝腎、強筋骨、除風濕等功效。甘草性甘,味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加入甘草可以調和桑寄生寒涼之性,避免過寒傷胃。
  2. 增強療效:甘草能補脾益氣,而脾氣健運,則可更好的吸收藥物,有助於藥效的發揮。此外,甘草還能解毒,緩解桑寄生可能帶來的副作用,提高治療安全性。

桑寄生散中加入艾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經散寒,止痛止癢: 桑寄生散主治風寒濕痹,筋骨疼痛,而艾葉性溫,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止癢的作用,可助桑寄生散溫經散寒,緩解疼痛,對於風寒濕痹引起的疼痛有很好的輔助效果。
  2. 驅風散濕,祛除痺痛: 艾葉還有驅風散濕的功效,可以配合桑寄生散中其他藥物,共同祛除風寒濕邪,從根本上改善痺痛,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因此,桑寄生散中加入艾葉,可增強其溫經散寒、驅風散濕的效果,使藥效更顯著。

桑寄生散中加入烏梅,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收斂固澀,止汗止瀉: 烏梅性酸斂,味酸入肝,能收斂固澀,止汗止瀉。桑寄生散用於治療汗多、盜汗、虛汗等症,烏梅可收斂津液,減少汗出。
  2. 酸澀降火,佐以滋陰: 桑寄生散中含有桑寄生、黃芪等滋補氣血之藥,而烏梅的酸澀之性,可防止補氣過度,導致虛火上炎。同時,烏梅也能滋陰生津,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達到滋陰降火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桑寄生散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首載於《太平聖惠方》,主要針對妊娠期間因房事驚擾、勞力過度或誤食毒物,導致胞胎損傷、子宮虛弱而見經血淋瀝不止,甚則胎元失養。古代醫家認為此症關鍵在「衝任失固,血不養胎」,若未及時救治,恐致敗血上逆攻心,危及母子安危,屬胎漏、胎動不安之危急證候。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桑寄生(君藥)
    性平味苦甘,《本草經疏》言其「主女子腰膝痛,安胎,充肌膚」,能補肝腎、強筋骨而固胎元。現代研究顯示其含黃酮類成分,具有鎮靜、改善子宮血液循環作用,符合「養血安胎」之效。

  2. 當歸+芎藭(臣藥)
    當歸(四分)配芎藭(三分)組成「佛手散」基礎結構,當歸養血和血,芎藭活血行氣,二者相伍使血行不滯、血養胎元。此配伍巧妙在於「補而不滯」,既補衝任之虛,又防滋膩礙血。

  3. 阿膠(佐藥)
    阿膠(二分)炙用更能滋陰止血,《神農本草經》謂其「主女子下血,安胎」,所含膠質可增加血液黏稠度以斂血,針對「經血淋瀝」之主症,臨服烊化以存藥效。

  4. 蔥白+豉(使藥)
    蔥白十四莖配豉八合,取「蔥豉湯」辛散之性,一則宣通陽氣以助藥力布散,二則藉其輕揚之性疏解驚觸所致氣機逆亂。蔥白含揮發油可輕度興奮子宮平滑肌,與阿膠的收斂形成動靜調節。

煎服法邏輯
以水二升煎取八合,久煎使桑寄生、當歸等補益成分充分釋出,後下阿膠防久煎破壞其膠質止血成分。分二次空腹服,使藥力直趨下焦胞宮。

全方配伍思想
此方體現「養血為本,動靜相宜」之法。桑寄生、當歸、阿膠靜以補血安胎,芎藭、蔥豉動以調氣醒脾,共奏補衝任、固胎元、止漏下之效。對應現代醫學疑似「先兆流產」見陰道出血者,其機理或與調節子宮內膜血流、抑制子宮異常收縮相關。

加減脈絡
《聖惠方》另載版本加重桑寄生、當歸至一兩,更強調補虛力道,適用於氣血虛弱更甚者;《胎產救急方》改名「寄生蔥豉湯」,突顯其急救特性,反映古代對妊娠出血的靈活辨治。

傳統服藥法


當歸4分,芎藭3分,阿膠2分(炙,臨時入),蔥白14莖,豉8合,桑寄生4分。
上用水2升,煎取8合,下阿膠,分2次空腹服。
寄生蔥豉湯(《醫方類聚》卷二二四引《胎產救急方》)、當歸散(《普濟方》卷三四二)。《聖惠》本方用桑寄生一兩,當歸一兩(銼,微炒),芎藭三分,阿膠二分(搗碎,炒令黃燥)。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在服用桑寄生散前,最好先諮詢醫生,以免出現不良反應。

相關疾病


膀胱炎肺結核坐骨神經痛前列腺炎胰臟炎半身不遂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膀胱惡性腫瘤(膀胱癌)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

相同名稱方劑


桑寄生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五。 組成:桑寄生1兩,阿膠1兩(搗碎,炒令黃燥),艾葉1兩(微炒),白芍藥1兩,白朮1兩。 主治:妊娠漏胎,心腹(疒丂)痛。

桑寄生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七。 組成:桑寄生1兩,當歸(銼,微炒)1兩,芎藭1兩,人參(去蘆頭)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 主治:安胎止痛。主治:胎動逼心,煩悶欲絕。

桑寄生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五。 組成:桑寄生1兩,當歸1兩(銼,微炒),阿膠1兩(搗碎,炒令黃燥),續斷1兩,艾葉半兩(微炒),芎藭1兩。 主治:妊娠損動,腹內結痛,血下暈悶。

桑寄生散, 出處:《雞峰》卷十七。 組成:真桑寄生半兩,白茯苓半兩,大川芎半兩,乾地黃半兩,吳白朮18铢,黃耆6铢,甘草6铢。 主治:安胎清氣。主治:妊娠胎氣上攻,肩項拘急,頭目不清,或間有呵欠。

桑寄生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五。 組成:桑寄生1兩,阿膠1兩(搗碎,炒令黃燥),麥門冬1兩(去心),刺薊1兩,人參1兩(去蘆頭),鬱李仁半兩(湯浸,去皮尖,微炒)。 主治:妊娠阻病,氣攻肩背,兩脅肋及腰臍下痛,胎動不安。

桑寄生散, 出處:《得效》卷十四。 組成:桑寄生1兩,當歸(去蘆,酒浸)1兩,川續斷(酒浸)1兩,川芎1兩,香附(去毛,炒)1兩,茯神(去木)1兩,阿膠(蚌粉炒成珠子)1兩,白朮1兩,人參半兩,甘草(炙)半兩,陳艾葉1兩,烏梅(去核)半兩。 主治:妊娠因房室驚觸,或勞力過度,傷動胞胎,或食毒物,致子宮虛滑,經血淋瀝,日漸胎乾。若不急治,敗血湊心,母子難保。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